凱爾特人
凱爾特人(英語:Celt,/kɛlts, sɛlts/),或譯為塞爾特人、居爾特人、蓋爾特人、克爾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動在西歐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語言(凱爾特語)特質的有親緣關係的民族的統稱,血緣上屬於地中海人種的一支。
今天凱爾特人主要指海島凱爾特人,即不列顛群島西北部分和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在語言和文化上與古代大陸凱爾特人存在共同點的族群,比如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威爾斯人和曼島人。這些族群屬於海島凱爾特語支,在古代並不被其他民族定義為是凱爾特人,而被稱作是布立吞人。人們認為,歐洲大陸上的凱爾特部落和民族(如貝爾蓋人和高盧人)曾遷入不列顛和愛爾蘭,對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凱爾特人在前275年時,已經佔據西歐、中歐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並在前285年從多瑙河下游平原來的凱爾特人入侵到拉米亞之後,在前276年後被馬其頓王國的時任國王在赫勒斯滂海峽打敗,於前276年遷徙到小亞細亞半島中部的加拉太,並且同時期的凱爾特人同化和消滅了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當地的人。羅馬人進佔高盧(現在的法國、比利時,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盧的凱爾特人。而後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羅馬在407年放棄不列顛島,這些日耳曼入侵者於449年之後從弗蘭德爾這個地方乘船渡海進入不列顛島,消滅或同化了不列顛島大部分地區的凱爾特人,目前只有愛爾蘭人、威爾斯人、高地蘇格蘭人(蘇格蘭蓋爾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堅持使用凱爾特語(包括愛爾蘭語、威爾斯語、蘇格蘭蓋爾語和布列塔尼語),並以自己的凱爾特人血統而自豪。其中威爾斯語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後一種還在大範圍使用的凱爾特語族的語言,但是由於使用人數日漸減少,也長期面臨失傳的危險。
早期的蘇格蘭人很可能也是說凱爾特語的,但是隨着歷史上蘇格蘭地區多次遭到來自於不列顛島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北方海上的維京人、諾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蘭在經濟上的強烈影響,蘇格蘭人逐漸被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蘭人、維京人及諾曼人都屬於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終喪失了本民族的凱爾特語言文化,成為了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儘管如此,在當今的蘇格蘭地區,凱爾特語言文化的殘留仍然處處可見。
名稱及術語
[編輯]最早提及凱爾特人的是古希臘歷史學家米利都的赫卡塔埃烏斯,他在��元前517年寫作關於馬西利亞人時將凱爾特人稱作Κελτοί[1][2]。依尤里烏斯·凱撒和斯特拉博,其拉丁名為Celtus(複數為Celti或Celtae)、希臘名為Κέλτης(複數Κέλται)或Κελτός(複數Κελτοί)[3][4]。老普林尼說在琉息太尼亞這些詞被用作部落的姓氏[5][6][7]。
拉丁語Gallus(複數Galli)也可能是直接來自凱爾特的民族或部落名,前5世紀早期在高盧人擴張到意大利半島時被轉化成了拉丁語。其詞根可能是原始凱爾特語*galno,意即「力量」。加利西亞人(Gallaeci)和加拉太人(Γαλάται;拉丁轉寫為Galatae)可能與其有着同樣的起源[8]。後綴-atai可能是古希臘語的詞尾變化所致[9]。
常用的英語詞Celt最早出現於1707年愛德華·盧德的著作中,他和其他一些17世紀學者的工作使得英國學界開始關注早期凱爾特語的歷史[10]。英語中的Gaul(17世紀出現)和Gaulish則是來自法語Gaule和Gaulois,後者來自法蘭克語Walholant,意思是「外國人或羅馬人的土地」[11]。因此實際上英語中的Gaul雖然與拉丁語Gallus很像且有一定的關係,但前者並不是來自後者。
現在的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康沃爾郡、曼島和布列塔尼的語言和文化都來自凱爾特人,統稱為凱爾特地區。現今除了凱爾特地區之外,歐洲大陸已經並沒有任何凱爾特語了。[12]
文化區
[編輯]人們常將凱爾特人的文化區分成「大陸的凱爾特」與「島嶼的凱爾特」,涵蓋了整個歐亞大陸的屬於前者,而英國統治的大不列顛島(由北方的蘇格蘭、人稱不列顛尼亞的英格蘭、威爾斯所組成)和其西南方的愛爾蘭則屬於後者。 [13]
部族的分類
[編輯]今日將歐洲原住民統稱為凱爾特人,但古希臘羅馬人卻是視所在地區,而對這些族群有各種不同的稱呼。其中最著名的,非高盧人莫屬。
高盧人(Gauls)
[編輯]指當時流入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的一支;羅馬人稱他們為高盧人,所以後來他們的居住地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喚作了高盧。羅馬人並未特別將高盧人與所有凱爾特人區分,不過所謂高盧人指的應該就是定居於意大利北部周邊,從山南高盧(阿爾卑斯山內側)、庇里牛斯山,直到涵蓋地中海地區、萊茵河流域等地的山北高盧(阿爾卑斯山外側)的族群。
加拉太人(Galatian)
[編輯]指西元前278年移居至小亞細亞(今中東安那托利亞半島)中央的高盧民族。加拉太人是由托列斯托波伊族(Tolistobogii)、特羅克米族(Trocrmi)以及特克托薩季族(Tectosages)三個部族構成,以在森林中名為橡樹神廟(Drunemeton)的聖域召開集會而為世所知。
凱爾特伊比利亞人(Celtiberian)
[編輯]指進入伊比利半島北部與東部的凱爾特人。他們透過與伊比利亞人的交流而孕生出獨特的文化,第一次布匿戰爭(西元前264年〜前241年)以後遭迦太基支配,最終化入羅馬。
布立吞人(Britons)
[編輯]當時定居於不列顛島、屬海島凱爾特系統的凱爾特原住民族。愛爾蘭人則是與蘇格蘭人、曼島人(Manx)一起,合稱為蓋爾人(Gaels)。 [14]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Sarunas Milisauskas, European prehistory: a survey. Springer, 2002 ISBN 978-0-306-47257-2. 2002: 363 [2010-06-07]. ISBN 978-0-306-47257-2.
- ^ H. D. Rankin, Celts and the classical world. Routledge, 1998 ISBN 978-0-415-15090-3. 1998: 1–2 [2010-06-07]. ISBN 978-0-415-15090-3.
- ^ Julius Caesar,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1.1:「All Gaul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of which the Belgae live, another in which the Aquitani live, and the third are those who in their own tongue are called Celtae, in our language Galli.」
- ^ Strabo, Geography, Book 4.
- ^ 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21:「the Mirobrigenses, surnamed Celtici」(「Mirobrigenses qui Celtici cognominantur」).
- ^ 存档副本 (PDF). [2014-05-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0-11).
- ^ Fernando DE ALMEIDA, Breve noticia sobre o santuário campestre romano de Miróbriga dos Celticos (Portugal) :D(IS)M(ANIBUS)S(ACRUM) / C(AIUS)PORCIUS SEVE/RUS MIROBRIGEN (SIS) / CELT (ICUS) ANN (ORUM) LX / H(IC)S(ITUS)E(ST)S(IT)T(IBI)T(ERRA)L(EVIS)
- ^ Koch, John Thomas. Celtic culture: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6: 794–795. ISBN 1-85109-440-7.
- ^ Spencer and Zwicky, Andrew and Arnold M. The handbook of morphology.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148. ISBN 0-631-18544-5.
- ^ (Lhuyd, p. 290)Lhuyd, E. Archaeologia Britannica; An account of the languages, histories, and customs of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of Great Britain.(reprint ed.)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978-0-7165-0031-5
- ^ Koch, John Thomas. Celtic culture: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6: 532. ISBN 1-85109-440-7.
- ^ Monaghan, Patricia. The Encyclopedia of Celtic Mythology and Folklore. Facts on File Inc. 2008. ISBN 978-0-8160-7556-0.
- ^ 森瀨繚. 凱爾特神話事典 : 從達南神族、妖精到亞瑟王傳說. 楓樹林. 2017. ISBN 978-9-8656-8865-3.
- ^ 池上正太. 凱爾特神話事典. 奇幻基地. 2015. ISBN 978-9-8691-8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