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26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六十五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目錄

 聽言部總論一

  書經虞書大禹謨 益稷 夏書𦙌征 商書仲虺之誥 太甲下 說命上 周書無

  逸

  管子立政 宙合 法法 九守 桓公問

  孔子家語六本

  文子自然

  韓子難言 揚權 南面 外儲說 參言

  呂氏春秋聽言 謹聽 自知

  賈誼新書修政語

  淮南子人間訓

  劉向說苑君道

  王符潛夫論明闇

  荀悅申鑒政體 雜言

  徐幹中論慎所從

  劉勰新論貴言

  冊府元龜招諫 訪問 聽納

  何垣西疇常言論聽言

皇極典第二百六十五卷

聽言部總論一

[編輯]

書經

[編輯]

虞書大禹謨

[編輯]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祇承於帝。曰:「後克 艱厥後,臣克艱厥臣,政乃乂,𥟖民敏德。」帝曰:「俞,允。」若 茲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於眾,舍己從 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

大全西山真氏曰:「世之人主,謂言已用而不必求言而不知伏於下者之難達也,賢已得而不必求賢,而不知遺於野者之難進也。惟堯於此一以難視之,故能使言不伏,賢不遺,而致萬邦之安。雖然,堯猶慮其難也,方且稽眾以求事理之當,舍己以求人情之公,皆自克艱,一念為之。」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蔡傳無稽者不考於古,弗詢者不咨於眾,言之無據,謀之自專,是皆一人之私心,而非天下之公論,皆妨政害治之大者也。言謂泛言,勿聽可矣。謀謂計事,故又戒其勿用也。此聽言處事之要。

益稷

[編輯]

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欽四鄰。」

大全孫氏曰:「聖人不以無違自處,而以有違求弼,不居其聖也。」

夏書引征

[編輯]

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 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蔡傳官以職言,師以道言。規,正也。相規胥,教誨也。百工技藝之事,至理存焉。理無往而不在,故言無微而可略也。

商書仲虺之誥

[編輯]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

蔡傳「隆師好問」,則德尊業廣。自賢自用者,反是謂之自得。師者,真知己之不足,人之有餘,委心聽順而無拂逆之謂也。

太甲下

[編輯]

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 道》。」

蔡傳《鯁直》之言,人所難受;《巽順》之言,人所易從。於其所難受者,必求諸道,不可遽以逆於心而拒之;其所易從者,必求諸非道,不可遽以遜於志而聽之。

說命上

[編輯]

王庸作《書以誥》曰:「以台正於四方,台恐德弗類,茲故 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 俾以形旁求於天下,說築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 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

蔡傳《朝夕納誨》者,無時不進善言也。高宗既相說,處之以師傅之職,而又命之「朝夕納誨」,以輔台德,可謂知所本矣。

「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 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

蔡傳「啟乃心」者,開其心而無隱;「沃朕心」者,溉我心而厭飫也。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視地,厥足用傷
考證

蔡傳《弗瞑眩》,喻臣言之不苦口也。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 以康兆民。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說復於王曰:「惟 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後克聖,臣不命其承,疇敢 不祗若王之休命?」

蔡傳《木從繩》,喻後從諫,明諫之決不可不受也。然高宗當求受言於己,不必責進言於臣。君果從諫,臣雖不命,猶且承之,況命之如此,誰敢不敬順其休命乎?

周書無逸

[編輯]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 誨,民無或胥譸張為患。」

蔡傳言古人德業已盛,其臣猶且相與誡告保惠教誨之。教誨有規正成就之意,非特保惠而已也。惟其若是,是以視聽思慮無所蔽塞,好惡取予明而不悖,故當時之民無或敢誑誕為幻也。

管子

[編輯]

立政

[編輯]

「寢兵」之說勝,則險阻不守;《兼愛》之說勝,則士卒不戰; 《全生》之說勝,則廉恥不立;私議自貴之說勝,則上令 不行;群徒比周之說勝,則賢不肖不分;金玉貨財之 說勝,則爵服下流;觀樂玩好之說勝,則姦民在上位; 請謁任舉之說勝,則繩墨不正。諂諛飾過之說勝,則 巧佞者用。

宙合

[編輯]

「毋訪於佞言,毋用佞人也」,用佞人則私多行。「毋蓄於 諂言,毋聽諂,聽諂則欺上。毋育於凶言,毋使暴,使暴 則傷民。毋監於讒言,毋聽讒,聽讒則失士。」夫行私欺 上,傷民失士。此四者,用所以害君,義失正也。

法法

[編輯]

堂上遠於百里,堂下遠於千里,門廷遠於萬里。今步 者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聞,此 所謂「遠於百里」也;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 事一月而君不聞,此所謂「遠於千里」也。步者百日,萬 里之情通矣;門廷有事期年而君不聞,此所謂「遠於 萬里也。」

九守

[編輯]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 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 知也。輻輳並進,則明不塞矣。

《聽之術》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許,許之則失守,距之則 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 之德,正靜其極也。」

桓公問

[編輯]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 道乎?」對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堯有衢 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 也;武王有臺靈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 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孔子家語

[編輯]

六本

[編輯]

孔子曰:「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湯 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 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 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 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 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孔子曰:「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 成,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聽,非其地,樹之 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 夫處重擅���,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位高則危,任重 則崩,可立而待也。

文子

[編輯]

自然

[編輯]

夫天地不懷一物,陰陽不產一類,江海不讓,水潦以 成其大;山林不讓,枉橈以成其崇;聖人不辭其《負薪》 之言以廣其名。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 餘,則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淺矣。

韓子

[編輯]

難言

[編輯]

「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 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祇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 為拙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 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意 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閎大廣博,妙遠 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纖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 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於文 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 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故度量雖正,未必聽也;義理雖全,未必用 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 禍災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 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故此三大夫豈 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 也。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 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故曰:「以至 智說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說湯是也;以智說愚 必不聽,文王說紂是也。故文王說紂而紂囚之。翼侯 炙鬼侯臘,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 伯里子道乞傅說轉鬻,孫子臏腳於魏,吳起收泣於 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公叔座言國器反 為悖,公孫鞅奔秦關,龍逢斬萇弘分胣尹子穽於棘, 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 鬥而死人手,董安於死而陳於市,宰予不免於田常, 范雎折脅於魏,此十數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 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亂闇惑之主而死,然則雖賢 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說也,故君 子難言也。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 願大王熟察之也。」

揚權

[編輯]

凡聽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

「凡聽言」之道,或有未審,必出言以難之,彼必反求其理,以入於此也。

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

審察其名,則事位定;明識其分《則物類自辯》。

聽言之道,溶若甚醉。

「溶」 ,閒漫之貌。凡聽言者,欲闇以招明,愚以求智,故闇然若甚醉者,則言者自盡而敷奏也。

脣乎齒乎,吾不為始乎。齒乎脣乎,愈惛惛乎。

《脣齒》,可以發言語也。吾不為始,則彼自為始。「吾愈惛惛,彼愈昭昭。」

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輻湊,上下與構。

《離》,謂分拆其所。言彼既分拆,吾遂知之。所陳之言或是或非,如輻之湊,皆發自下情,上不與之為構也。構,結也。

「虛靜無為」,道之情也。「參伍比物」,事之形也。參之以比 物,伍之以合虛,根幹不革,則動泄不失矣。

參,三也。伍,五也。謂所陳之事,或三之以比物之情,或伍之以合虛之數,常令根幹堅植,不有移革,如此則動之散,皆無所失泄也。

勳之溶之,無為而改之。

凡所舉動,溶然閒暇,雖有所改,無為而為也。

喜之則多事,惡之則生怨。

謂「臣所陳言君若喜之彼必自媚益為其事;若乃惡之彼必生怨而遂止。」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

去喜惡以虛其心,則道來止,故為「道舍。」

「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

謂下之為事,上不與共得,則臣得自專,其事必成,故「得受其榮寵」 也。

「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上固閉內扃,從室視庭參咫 尺已具,皆之其處,以賞者賞,以罰者罰。

《閉內扃》,謂閉心以察臣也。由內以觀外,若從室而視庭也。「八尺曰咫尺」 ,寸者所以度長短。既閑心以參驗之,咫尺以度量之,二者以具,則大小長短皆之其所,不相犯錯。如此,則可賞則賞,可罰則罰,無乖謬。

因其所為,各以自成。善惡必及,孰敢不信?

所為善惡,既各自成,善必及賞,惡必及刑。刑賞不差,誰敢不信。

規矩既設,三隅乃列。

賞罰規矩既以設於一事二事,則人知他事皆然,故曰「三隅乃列」 也。

主上不神,下將有因。

神者,隱而莫測其所由者也。既不神,故可測,則可因,故曰「下將有因」 也。

其事不當,下考其常。

主事不當,則下以常理考之,所以較其非。

「若天若地」,是謂累解。

「天地」 ,高厚不可測者也。君用意如天地,則「上因下考」 之累可解也。

若地若天,孰疏孰親。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無疏無親」 也。

能象天地,是謂「聖人。」

《象》天地之高厚而無私也。

「欲治其內」,置而勿親。

《內》謂君之機密也。欲令機事不失,所置之臣勿使親之。

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並?

「外」 謂百官之政也。欲令官政不失,則每官置一人。

考證

焉。夫兩雄必爭,官有二人,適足以增其猜競,故一人則專而不恣,豈有移易併兼之事。

《大臣之門》,惟恐多人。

「臣門多人,威權在之」 故也。

凡治之極,下不能得。

神隱不測。故下不能得之。治道無踰此者。故曰「治之極也。」

「《周》合刑名」,民乃守職。去此更求,是謂「大惑。」

「刑名不差,則民守職」 ,此治之至要者也。去至要而不用,非惑而何也?

猾民愈眾,姦邪滿側。

亦既大惑故,姦眾而邪滿。

故曰:「毋富人而貸焉,毋貴人而逼焉。」

「君之富,臣更從臣貸;君之貴,臣更令臣逼。」 此倒置之徒,不識理道者也。

毋專信一人,而失其都國焉。

專信一人,則刑勢聚焉,故「失其都。」

南面

[編輯]

人主有誘於事者,有壅於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人 臣易言事者,必索資以事誣主,主誘而不察,因而多 之,則是臣反以事制主也。如是者謂之誘,誘於事者 困於患,其進言少,其退費多,雖有功,其進言不信。不 信者有罪,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以惛主。 主道者,使人臣前言不復於後,後言不復於前,事雖 有功,必伏其罪,謂之「任下。」人臣為主設事,而恐其非 也,則先出說設言曰「議是事」者,妒事者也。人主藏是 言,不更聽群臣,群臣畏是言,不敢議事。二勢者用,則 忠臣不聽,而譽臣獨任,如是者,謂之壅於言。壅於言 者,制於臣矣。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責,又有不言 之責,言無端末,辯無所驗者,此言之責也。以不言避 責、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責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 其端,以責其實;不言者必問其取捨,以為之貴,則人 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則皆有責也。

外儲說

[編輯]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也。明主之聽言也美其 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 行身也離世,其說在田鳩對荊王也。故《墨子》為木鳶 謳癸築武宮。夫藥酒用言,明在聖主之以獨知也。 人主之聽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說者多棘剌白馬 之說,不以儀的為關,則射者皆如羿也。人主於說也 皆如燕王學道也,而長說者皆如鄭人爭年也。是以 言有纖察微難,而非務也,故李惠、宋墨皆畫策也;論 有迂深閎大,非用也,故畏震、瞻、《車狀》,皆鬼魅也;言而 拂難堅確,非功也,故務卞、鮑介、墨翟,皆堅瓠也。且虞 慶詘匠也,而屋壞,范且窮工而弓折。是故求其誠者, 非歸餉也,不可。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 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參言

[編輯]

聽不參,則無以責下;言不督乎用,則邪說當上。言之 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 不可解也。吶者言之疑,辯者言之信,姦之食上也。取 資乎眾,藉信乎辯,而以類飾其私,人主不饜忿而待 合參其勢,資下也。有道之主,聽言督其用,課其功,功 課而賞罰生焉,故無用之辯不留朝。任事者知不足 以治職,則放官收;說大而誇,則窮端,故姦得而怒。無 故而不當為誣,誣而罪臣,言必有報,說必責用也,故 朋黨之言不上聞。凡聽之道,人臣忠論以聞姦,博論 以內一。人主不智,則姦得資。明主之道,已喜則求其 所納,已怒則察其所搆,論於已變之後,以得毀譽公 私之徵。眾諫以效智,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眾之諫 也敗,君之取也無。副言於上,以設將然。今符言於後, 以知謾,誠明主之道。臣不得兩諫,必任其一;語不得 擅行,必合其參。故姦無道進矣。

呂氏春秋

[編輯]

聽言

[編輯]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 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彌衰,聖王之道 廢絕,世主多盛其歡樂,大其鐘鼓,侈其臺榭苑囿,以 奪人財;輕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凍餒、夭瘠、壯狡,汔 盡窮屈,加以死亡。攻無辠之國以索地,誅不辜之民 以求利,而欲宗廟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難乎? 今人曰:「其氏多貨���其室培濕,守狗死,其勢可穴也」,則 必非之矣。曰:「某國飢,其城郭痺,其守具寡,可襲而篡 之」,則不非之,乃不知類矣。《周書》曰:「往者不可及,來者 不可待。」賢明其世,謂之天子。故當今之世,有能分善 不善者,其王不難矣。善不善,本於義,不以愛,愛利之 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 及其期年也,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國者而喜矣。夫去 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歟!亂世之民,其去聖王亦久矣, 其願見之日夜無間。故賢王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不可不務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惡能聽言? 不知情,惡能當言?其與人穀言也,其有辨乎?其無辨 乎?造父始習於《大豆》,蜂門始習於《甘蠅》,御大豆,射甘 蠅而不徙,人以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遠追急也, 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習其心,然後能聽 說。不習其心,習之於學問。不學而能聽說者,古今無 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孫龍之說,燕昭王 以偃兵,及應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議,公孫龍翟翦之 難,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獨論。

謹聽

[編輯]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髮,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 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愉 《易》平靜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 之,亡國之主反此,乃自賢而少人。少人則說者持容 而不極,聽者自多而不得,雖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 之昭,亂之定,敗之成,危之寧。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 「誖而不足以舉。」故人主之性,莫過乎所疑,而過於其 所不疑;不過乎所不知,而過於其所以知。故雖不疑, 雖己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驗之以數。若此,則是 非無所失,而舉措無所過矣。夫堯惡得賢天下而試 舜?舜惡得賢天下而試禹?斷之於耳而已矣。耳之可 以斷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 其次非知觀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則奚自知其 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 知其不知,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周箴》曰:「夫自念斯學, 德未暮。」學賢問,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為知, 百禍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國不虛存,必有賢 者。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故見賢者而不聳, 則不惕於心;不惕於心,則知之不深;不深知賢者之 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 亂,則賢者在下。」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莫大於無 天子。無天子則彊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 休息,今之世當之矣。故當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則於 四海之內,山谷之中,僻遠幽閒之所,若此則幸於得 之矣。得之,則何欲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太公釣於滋 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文王千乘也。紂,天子 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與不知也。諸眾齊民, 不待知而使,不待禮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禮必知, 然後其智能可盡。解在乎勝《書》之說,周公可謂能聽 矣;齊桓公之見小臣稷,魏文侯之見田子方也,皆可 謂能禮士矣。

自知

[編輯]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 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故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 有戒慎之鞀,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 有揜蔽之道,奚繇自知哉?

賈誼新書

[編輯]

修政語

[編輯]

湯曰:「藥食嘗於卑,然後至於貴;藥言獻於貴,然後聞 於卑。故藥食嘗於卑,然後至於貴,教也;藥言獻於貴, 然後聞於卑,道也。故使人味食,然後食者,其得味也 多;使人味言,然後聞者,其得言也少。故以是明上之 於言也必自也,聽之必自也,擇之必自也,聚之必自 也,藏之必自也,行之故道,以數取之為明,以數行之」 為章;以數施之萬姓為藏。是故求道者不以目而以 心,取道者不以手而以耳,致道者以言,入道者以忠, 積道者以信,樹道者以人。故人主有欲治安之心,而 無治安之故者,雖欲治顯榮也,弗得矣。故治安不可 以虛成也,顯榮不可以虛得也。故明君敬士,察吏愛 民,以參其極。非此者,則四美不附矣。

淮南子

[編輯]

人間訓

[編輯]

或直於辭而害於事者,或虧於耳以忤於心而合於 實者。《高陽魋》將為室,問匠人。匠人對曰:「未可也。木尚 生,加塗其上,必將撓。以生材,任重塗,今雖成,後必敗。」 《高陽魋》曰:「不然。夫木枯則益勁,塗乾則益輕。以勁材 任輕塗,今雖惡,後必善。匠人窮於辭,無以對,受令而 為室,其始成竘然善也,而後果敗。此所謂直於辭而」 不可用者也。何謂虧於耳,忤於心而合於實。靖郭君 將城薛,賓客多止之,弗聽。靖郭君謂謁者曰:「無為賓 通言。」齊人有請見者曰:「臣請道三言而已,過三言請 烹。」靖郭君聞而見之,賓趨而進,再拜而興,因稱曰:「海 大魚。」則反走。靖郭君止之曰:「願聞其說。」賓曰:「臣不敢 以死為戲。」靖郭君曰:「先生不遠道而至此,為寡人稱 之。」賓曰:「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 則螻螘皆得志焉。今夫齊,君之淵也。君失齊,則薛能 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此所謂虧於耳,忤 於心,而得事實者也。夫以無城薛,止城薛,其於以行 說,乃不若海大魚。故物或遠之而近,或近之而遠,或

說聽計當而身疏,或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何以明
考證
之?三國伐齊,圍平陸,括子以報於牛子曰:「三國之地,

不接於我,踰鄰國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然則求名 於我也,請以齊侯往。」牛子以為善。括子出,無害子入。 牛子以括子言告無害子。無害子曰:「異乎臣之所聞。」 牛子曰:「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何謂貴智?」無害子 曰:「臣聞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聞殺身破家以存 其國者,不聞出其君以為封疆者。」牛子不聽無害子 之言,而用括子之計,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自 此之後,括子日以疏,無害子日以進,故謀患而患解, 圖國而國存。括子之智得矣。無害子之慮,無中於策, 謀無益於國,然而心調於君,有義行也。

劉向說苑

[編輯]

君道

[編輯]

明主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 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識其 然也?越王勾踐與吳人戰,大敗之,兼有九夷。當是時 也,南面而立,近臣三,遠臣五。令群臣曰:「聞吾過而不 告者其罪刑。」此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者也。昔者晉 文公與楚人戰,大勝之,燒其軍火三日不滅。文公退 而有憂色。侍者曰:「君大勝楚,今有憂色,何也?」文公曰: 「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其惟聖人乎!若夫詐勝之徒, 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也。昔齊桓公 得管仲、隰朋,辯其言,說其義,正月之朝,令具太牢,進 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東面而立,桓公贊 曰:『自吾得聽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聰,不敢獨擅, 願薦之先祖』」,此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王符潛夫論

[編輯]

明闇

[編輯]

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闇也;君之所 以明者,兼聽也;所以闇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 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過日甚矣。《詩》云:「先民有 言,詢於芻蕘。」夫堯舜之治,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 以天下輻輳,而聖無不昭。故共鯀之徒,弗能塞也,靖 言庸回弗能惑也。秦之二世,務隱藏己而斷百僚,隔 捐疏賤而信趙高,是以聽塞於貴重之臣,明蔽於驕 妒之人,故天下潰叛,弗得聞也。皆高所殺,莫敢言之。 周章至戲乃始駭,閻樂進勸乃後悔,不亦晚矣!故夫 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也;慢賤信 貴,則朝廷讜言無以至,而潔士奉身伏罪於野矣。夫 朝臣所以統理,而多比周則亂;賢人所以奉己而隱 遯,伏野則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嘗有也。是故明君位 眾,務下言以昭外敬,納卑賤以誘賢也。其無詎言,未 必言者之盡可用也;其無慢賤,未必其人盡賢也,乃 懼慢不肖而絕賢望也。是故聖王責小以厲大,賞鄙 以招賢,然後良士集於朝,下情達於君也。故上無遺 失之策,官無亂法之「臣。此君臣之所利,而姦佞之所 患也。昔張祿一見而穰侯免,袁絲進說而用㪍黜。是 以當塗之人,恆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於君以驕其 邪也,故飾偽辭以彰主心,下設威權以固士民。」趙高 亂政,恐惡聞上,乃預要二世曰:「屢見郡臣,眾議政事, 則黷黷且示短,不若藏己獨斷,神且尊嚴天子稱朕, 固但聞名。」二世於是乃深自幽隱,獨進趙高。趙高入 稱好言以說主,出倚詔令以自尊,天下魚爛,相率叛 秦。趙高恐懼,歸惡於君,乃使閻樂責而殺,願一見高, 不能而死。夫田常囚簡公,踔齒懸湣王,二世亦既聞 之矣。然有復襲其敗跡者,何也?過在於不納卿士之 箴規,不受民氓之謠言,自以己賢於簡湣而聰於二 臣也。故國已亂而上不知,禍既作而下不殺。此非眾 共棄君,乃君以眾命繫趙高病,自絕於民也。後求世 之君,危何知之哉?舜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 言。」故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 情通矣。且凡驕臣之好隱賢也,既患其正義以繩己 矣,又恥居上位而明不及「下,尹其職而策不出於己」, 是以郄宛得眾而子常殺之,屈原得君而椒、蘭挺讒, 耿壽建常平而嚴延妒其謀,陳湯殺郅支而匡衡捄 其功。由此觀之,處位卑賤而欲效善於君,則必先與 寵人為讎,恃舊寵沮之於內,接賤欲自信於外。思善 之君,願忠之士,所以雖並生一世,憂心相皦,而終不 得遇者也。

荀悅申鑒

[編輯]

政體

[編輯]

天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 身。上有師傅,下有讌臣,大有講業,小則咨詢。不拒直 辭,不恥下問,公私不愆,外內不二,是謂「有交。」

雜言

[編輯]

或問:「進諫、受諫孰難?」曰:「後之進諫難也,以受之難故 也。若受諫不難,則進諫斯易也。」

徐幹中論

[編輯]

慎所從

[編輯]

夫人之所常稱曰:「明君」舍己而從人,故其國治以安; 闇君違人而專己,故其國亂以危。乃一隅之偏說也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之分,在乎知所 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人,然或危而不 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而不亂者,得所 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聰智,其言也,皆 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闇君之所親任也, 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姦回諂諛。從之安得治,不從 之安得亂乎?昔齊桓公從管仲而安,二世從趙高而 危,帝舜違四凶而治,殷紂違三仁而亂。故不知所從 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孔子曰:「知 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夫言或似是而非實,或似美而 敗事,或似順而違道,此三者,非至明之君不能察也。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取七十餘城,莒與即墨未妝,昭 王卒,惠王為太子時,與毅不平。即墨守者田單縱反 間於燕,使宣言曰:「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三耳。」樂毅與 新王有隙,懼誅而不敢歸,外以伐齊為名,實欲因齊 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 之來,即墨殘矣。惠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大為田單 所破,此則似是而非實者也。燕相子之有寵於王,欲 專國政,人為之言於燕王噲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讓 天下於許由也。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 天下。今王以國讓於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堯與 王同」行也。燕噲從之,其國大亂。此則似美而敗事者 也。齊景公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庶子荼,謂大夫陳乞 曰:「吾欲立荼,如何?」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則立之, 不欲立則不立。君欲立之,則臣請立之。」於是立荼。此 則似順而違道者也。且夫言畫施於當時,事效在於 後日,後日遲至,而當時速決也。故今巧者常勝,拙者 常負,其勢然也。此謂中主之聽也。至於闇君,則不察 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適己之欲者,明君不 察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致己之福者,故高 祖、光武能收群策之所長,棄群策之所短,以得四海 之內,而立皇帝之號也。吳王夫差、楚懷王襄,棄伍員、 屈平之良謀,收宰嚭、上官之諛言,以決江漢之地,而 喪宗廟之主。此二帝三王者,亦有從人,亦有違人。然 而成敗殊馳,興廢異門者,見策與不見策耳。不知從 人甚易,而見策甚難。夷考其驗,斯為甚矣。問曰:「夫人 莫不好生而惡死,好樂而惡憂。然觀其舉措也,或去 生而就死,或去樂而就憂。將好惡與人異乎?」曰:「非好 惡與人異」也,乃所以求生與求樂者失其道也。譬如 迷者欲南而反北也。今略舉一驗以言之。昔項羽既 敗,為漢兵所追,乃謂其餘騎曰:「吾起兵至今八年,身 經七十餘戰,所」請幫助識別此字。「者服,遂霸天下。今而困於此,此天 亡我,非戰之罪也。」斯皆存亡所由欲南反北者也。夫 攻戰,王者之末事也,非所以取天下也。王者之取天 下也,有大本,有仁智之謂也。仁則萬國懷之,智則英 雄歸之。御萬國,總英雄以臨四海,其誰與爭?若夫攻 城必拔,野戰必克,將帥之事也。羽以小人之器,闇於 帝王之教,謂取天「下由攻戰,務勇有力,詐虐無親,貪 嗇專利,功勤不賞。」有一范增,既不能用,又從而疑之, 至令憤氣傷心,疽發而死。豪傑皆叛,謀士違離,以至 困窮,身為之擄,然猶不知所以失之,反嗔目潰圍,斬 將取旗,以明非戰之罪,何其謬之甚歟!高祖數其十 罪,蓋其大略耳。若夫纖介之失,世所不聞,其可數哉? 且「亂君之未亡也,人不敢諫;及其亡也,人莫能窮。是 以至死而不寤」,亦何足怪哉!

劉勰新論

[編輯]

貴言

[編輯]

《越劍》性銳,必託槌砧以成;純鉤楚柘質勁,必資搒檠 以成。請幫助識別此字。弓。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 夷不平也,搒檠者矯不正也,善言者正不善也。人目 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髮拙於自理,必假櫛以修 束;心闇於自炤,則假言以策行。面之所以形,明鏡之 力也;髮之所以理元櫛之功也;行之所以策善言之 益也。鏡櫛理形,其惠輕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 悅鏡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櫛之理 其髮,不願善言之理其情。是棄重德而採輕功,不亦 倒乎?為衣冠者,己手不能,則知越鄉借人以製之,至 於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處其身輕而於冠 重,不亦謬乎?君子重正言之惠,賢於軒璧之贈;樂聞 其過,勝於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 叔一言;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季路抱五 慎之誡,趙盈��《九言》之箴。以此觀之,軒璧之與田邑, 豈能與善言齊價哉?夫桓侯不採越人之說,卒成骨 髓之疾;吳王不聽枚乘之言,終受亡滅之禍。夫人之 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必不納忠諫之 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蔽,「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 而不聽善言,是耳聾也。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 乎?是以明者納規於未形,採言於患表,從善如轉圜, 遣惡如讎敵,正音日聞於耳,禍害逾遠於身。昔堯設 招諫之鼓,舜樹誹謗之木,湯立司過之士,武王置誡

慎之鞀。以聖哲之神鑒,窮機洞微,非有毫釐之謬也
考證
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之路,豈不貽厥將來表正言

之益耶。夫以先聖猶能採言於芻蕘,奚況布衣而不 貴言乎。故臣子之於君父則有獻可替否諷諫之文, 知交之於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義。君子若能 聽言如響從善如流,則身安南山德茂松柏,聲振金 石名流千載也。

冊府元龜

[編輯]

招諫

[編輯]

《尚書》述帝舜之言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成王稽首周公,以求教誨,穆王申命伯冏,責其正己 斯皆古先哲王勞謙寅畏詢謀補察之美也。若夫弁 冕端委,蔽旒塞纊,中堂有千里之阻,神龍有逆鱗之 威苟非屈己以詳延,虛懷以聽納即下之壅遏不聞, 而上之滿假自用矣。是以二帝三王之世莫不樹誹 「謗之木,設敢諫之鼓,植進善之旌,立記過之史。乃至 公卿列士,皆獻《詩》以諷,瞽史瞍矇,有書箴賦誦之職。 百工執藝,庶人傳語,使下情盡達,眾志咸竭,然後斟 酌而取捨焉。」故朝政無闕,王度以貞,德音享於人神, 欽明格於上下矣。而歷代以還,或因三光之謫,見水 旱之作,沴憂勞戒懼,諮求讜議,斯亦聖哲之常道也。 若乃訪采惟勤聽受斯鬱命令徒粲於方策骨鯁蔑 聞於登進先民有言曰:「應天以實不以文動人以行 不以言亦奚益於治體矣。」

訪問

[編輯]

王者作民父母,富有寰海,念九圍之至廣,當萬機之 日繁。若非明四目,達四聰,詢於芻蕘,延夫雋造,或西 清之閑燕,或宣室之論思,博採風謠,廣求民瘼,則何 以察牧守之廉濁,覽古今之廢興?究《洪範》之旨,以敘 彝倫,探治化之典,以益神智。加夫納讜議為治平之 本,誡諂諛乃喪亂之源,俾上心繇是下浹,下情得以 上通。靡不由斯道也。《書》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蓋百 王之攸戒者矣。

聽納

[編輯]

古之為天下者,何嘗不虛己訪言,疇諮詢度,擇令典 而從人慾,補闕政而成機務,故帝堯有稽眾舍己之 德,漢祖有納諫轉圜之美,用能極群臣之謀慮,任四 海之志力,塞未然之咎,立非常之功,使下情無壅而 芻蕘不遣,大猷是經,而金玉其度者也。東方朔曰:「談 有悖於耳,拂於目,謬於心,而便於身者,有說於目,順」 於耳,快於心而毀於行者,非明王聖主,孰能聽之?蓋 君人之用心,當如冰鑑之不將不迎,山澤之納汙藏 垢,然後忠邪立辨,疏遠咸達,擇其善者,聞斯行諸。《書》 曰:「嘉言罔攸伏」,《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是之謂也。 《書》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又曰:「稽於眾,舍己從 人。」是知容納直言,樂聞己失,講求至當之理,詢擇悠 久之謀。聞善若驚,改過弗吝,雖嬰鱗而無忤,惟虛懷 而兼容。斯乃明主不惡直以博觀,臣下寧正言而無 諱者已。其或事有過舉,令未順時,刑罰不中賞任非 允而或予違汝弼,《官箴》《王闕》過則必正,失者斯革,始 或違忤,終焉聽從,忘其誹謗之咎,諒有忠直之志故 能刑無頗類,政無滅裂。昭德塞違,令聞長世。蓋所謂 「拂於心而求諸道,逆於耳而利於行者,不可以不察 也已。」

何垣西疇常言

[編輯]

論聽言

[編輯]

人主立政造事,圖惟永久,則當參酌群言,是之謂《僉 謀》。智略畢達,則當擇是而從,是之謂《獨斷》。若事必己 出而弗加咨訪,乃自用也,謂之「獨斷」可乎?自用則小, 是君人者之大戒也。

君臣相與謀謨,各由其心之相契而入。文帝天資仁 厚,聞張釋之「長者」之言而悅。景帝資稟不及,而晁錯 術數之說得以投之。故以德化民,克成刑措之風;以 智馭物,循致七國之變。一言契合,治體以分,可不謹 夫!

人主之心,不可有所偏倚。漢武初年,獨任宰相,致田 蚡之專恣擅權;厥後偏信諍臣,致嚴朱、吾丘主父諸 人,交私諸侯,潛蘊譖訴。故曰:「偏聽生奸,獨任成亂。」大 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讜言,養成臣下剛勁之氣也。朝 廷一黜陟不當,一政令未便,則正論輻輳,各效其忠, 雖雷霆之威不避也。漢、唐惡足以語此哉?

有過而諱言,適重其過;因言而遽改,適彰其美。晉靈 公冬寒而役民鑿池,過也,能聽宛春之諫而能其役, 後世有取焉,為其能用人之善也。況不為靈公者,可 諱過而憚改乎?

舜取人為善,咨四岳,闢四門,無有不訪也。近君側之 人有不待問而自言者,或恐其有所挾而言,未可遽 信也,故必察焉。所謂「好問而好察邇言」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