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外观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鲁迅 |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毛泽东评价他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语录
[编辑]愤怒
[编辑]- 這種爭鬥我,也看得夠了,由他去吧![1]
-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 ——七言绝句《悼杨铨》(1933年)
-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 ——散文诗《秋夜》(1924年)
- 辱罵與恐嚇不是戰鬥。
- 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 当我沉默著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9月24日之每日名言)
- ——《自题小像》
- 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
- ——《忽然想到五》
-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 我們中國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鲁迅·論照相之類)
-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后来廖承志以此对蒋经国,温家宝总理又引以形容两岸关系融冰)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 这是真的,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然我倒可以自慢。(《而已集》“公理”之所在)
-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 ——《狂人日记》
- 救救孩子
-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4月)
- 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 ——《無花的薔薇之二》
-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 ——《呐喊自序》(1922年)
- 註: 魯迅在成為作家以前曾是一名留學日本的醫學生,一次观看日本用十万牺牲攻陷旅顺的日俄战争影片,拍到中国同胞对侵吞中国东北的沙俄协力(翻译)被日本人處決。回忆看片的其他中國人欢呼,鲁迅写道自己转而認為挽救靈魂比肉身更重要,乃弃学回国从事笔耕。
- 革命是要人生,不是要人死!
-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
- ——出自《燈下漫筆》 (1925年4月29日),发表在1925年5月22日《莽原》第五期。
-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呐喊·自序》
-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2月25日之每日名言)
- ——《门外文谈》
-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是還是有的。
- 人被殺於萬眾聚觀之中,比被殺在“人不知鬼不覺”的地方快活,因為他可以妄想,博得觀眾中的或人的眼淚。但是,無淚的人無論被殺在什麽所在,於他並無不同。殺了無淚的人,一定連血也不見。愛人不覺他被殺之慘,仇人也終於得不到殺他之樂:這是他的報恩和復仇。
- ——《華蓋集·雜感》
-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罷!想出世的,快出世罷!想上天的,快上天罷!靈魂要離開肉體的,趕快離開罷!現在的地上,應該是執著現在,執著地上的人們居住的。但厭惡現世的人們還住著。這都是現世的仇仇,他們一日存在,現世即一日不能得救。
- ——《華蓋集·雜感》
-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 ——《華蓋集·雜感》
- 古訓所教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動。不動,失錯當然就較少了,但不活的巖石泥沙,失錯不是更少麽?我以為人類為向上,即發展起見,應該活動,活動而有若幹失錯,也不要緊。惟獨半死半生的茍活,是全盤失錯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到死路上去!
- ——《華蓋集·北京通信》
- 但倘若一定要問我青年應當向怎樣的目標,那麽,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有敢來阻礙這三事者,無論是誰,我們都反抗他,撲滅他
- ——《華蓋集·北京通信》
- 我們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種難到可怕的一塊一塊的文字;但我還並不十分怨恨,因為我覺得他們倒並不是故意的。然而,許多人卻不能借此說話了,加以古訓所築成的高墻,更使他們連想也不敢想。現在我們所能聽到的不過是幾個聖人之徒的意見和道理,為了他們自己;至於百姓,卻就默默的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樣,已經有四千年!
- ——《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
- 意圖生存,而太卑怯,結果就得死亡。
- ——《華蓋集·北京通信》
- 唯獨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盤失措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死路上去!
- ——《華蓋集·北京通信》
-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 ——《而已集·小杂感》
-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中國人
[编辑]-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 我們此後實在只有兩條路:一是抱著古文而死掉,一是捨掉古文而生存。
- ——《無聲的中國》一九二七年
- 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裏轉,長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
- ——《隨感錄二十五》(1918年)
-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麽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 出自《兩地書》一九二五年
- 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鎗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為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 出自《可惡罪》一九二七年
- 無論從那裏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例,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雲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
- ——《看鏡有感》(1925年)
-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 出自《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 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茍活的理想鄉,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裏,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著,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裏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 出自《北京通訊》一九二五年
- 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
- 出自《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
-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 出自《海上的兒童》一九三三年
- 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牠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牠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 出自《戰士和蒼蠅》一九二五年
- 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麽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麽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麽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麽求全責備?
- 出自《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 中國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 出自《我要騙人》一九三六年
-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仿佛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也就忘了.
- 出自《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六
- 我先前的攻擊社會,其實也是無聊的。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為他們大多數不識字,不知道,並且我的話也無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則,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民眾的懲罰之心,並不下於學者和軍閥。
- 出自《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 我總覺得洋鬼子比中國人文明,貨只管排,而那品性卻很有可學的地方,這種敢於指摘自己國度的錯誤的,中國人就很少。
- 出自《兩地書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裏,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 出自《經驗》一九三三年
- 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於戰爭,卻並沒有詛咒戰爭;自己誠然不願出戰,卻並未同情於不願出戰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
- 出自《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 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 出自《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 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後……
- 出自《中國語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 「可惜中國人但對於羊顯兇獸相,而對於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這樣下去,一定要完結的。」「我想,要中國得救,也不必添甚麽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兇獸時就如兇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
- 出自《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 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外國人說中國多臭蟲,但西洋也有臭蟲……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而竟發現了就更好。
- 出自《外國也有》一九三三年
- 「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
- 出自《病後雜談之余》一九三四年
- 「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了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著想,便成為人道主義;一種是甚麽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甚麽都是冷酷,便流為個人主義。我們中國大概是變成個人主義者多。」
- 出自《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
- 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後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 出自《今天的兩種感想》一九三二年
- 愛國之士又說,中國人是愛和平的。但我殊不解既愛和平,何以國內連年打仗?或者這話應該修正:中國人對外國人是愛和平的。
- 出自《補白》一九二五年
-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够如此跃进。
- 出自《小杂感》一九二七年
希望
[编辑]- 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
- 出自《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
-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如果历史家的话不是诳话,则世界上的事物可还没有因为黑暗而长存的先例。
- 出自《记谈话》
-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8月10日之每日名言)
- ——《故鄉》
- 世上本無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2]:387
- ——生前曾對內山完造説
革命
[编辑]-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 出自《集外集拾遗·无题》,作于1934年5月30日
生活
[编辑]- 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顺水固然好得很,然而还是少不得把舵的。这拉纤或把舵的好方法,虽然也可以口谈,但大抵得益于实验,无论怎么看风看水,目的只是一个:向前。
- 出自《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发表在1934年8月24日《申报·自由谈》
- 前一版作:正如逆水行舟,無論怎樣看風看水,目的只有一個---向前。疑即化用此句
青年
[编辑]-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出自《热风•四十一》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北京北新书局初版
死亡
[编辑]-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 出自《華蓋集續編·空談》,1926年4月10日发表在《国民新报副刊》
《记念刘和珍君》
[编辑]-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民族
[编辑]-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月10日之每日名言)
- 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7月24日之每日名言)
航空救国
[编辑]- 只有航空救国较为别致,是应该刮目相看的,那将来也很难预测,原因是在主张的人们自己大概不是飞行家。那么,我们不妨预先说出一点愿望来。
看过去年此时的上海报的人们恐怕还记得,苏州不是有一队飞机来打仗的么?后来别的都在中途“迷失”了,只剩下领队的洋烈士的那一架,双拳不敌四手,终于给日本飞机打落,累得他母亲从美洲路远迢迢的跑来,痛哭一场,带几个花圈而去。听说广州也有一队出发的,闺秀们还将诗词绣在小衫上,赠战士以壮行色。然而,可惜得很,好像至今还没有到。
所以我们应该在防空队成立之前,陈明两种愿望-一,路要认清;二,飞得快些。还有更要紧的一层,是我们正由“不抵抗”以至“长期抵抗”而入于“心理抵抗”的时候,实际上恐怕一时未必和外国打仗,那时战士技痒了,而又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知道会不会炸弹倒落到手无寸铁的人民头上来的?所以还得战战兢兢的陈明一种愿望,是-三,莫杀人民!
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五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呐喊》自序
[编辑]-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的起他们么?
-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論睜了眼看
[编辑]- 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衞,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彷彿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因為我們已經借死人獲得最上的光榮了
兩地書
[编辑]- 中國大約太老了,社會上事無大小,都惡劣不堪,像一隻黑色的染缸,無論加進甚麽新東西去,都變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來改革之外,也再沒有別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懷念『過去』,就『是希望將來』,而對於『現在』這一個題目,都繳了白卷,因為誰也開不出藥方。所有最好的藥方即所謂『希望將來』的就是。
出自《經驗》一九三三年
[编辑]- 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裏,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出自《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六
[编辑]-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彷彿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也就忘了.
出自《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编辑]-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贊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衞,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
出自《北京通訊》一九二五年
[编辑]- 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苟活的理想鄉,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裏,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着,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裏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出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九三四年
[编辑]-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出处未知
[编辑]- 現在不說别的,但看雍正、乾隆兩朝對于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震驚。全毀、抽毀、删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篡改了古書的内容。乾隆朝的篡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爲一代盛事的,但他們不但搞亂了古書的格式,還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于内廷,還頒之于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面也曾經有過很多很有些骨氣的人。
- 新年對我來說,就是離死亡又近了一年
关于鲁迅的评论
[编辑]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给鲁迅先生的评价: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