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詹姆斯·巴傑爾謀殺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詹姆斯·巴傑爾
James Bulger
出生James Patrick Bulger
詹姆斯·派屈克·巴傑爾

(1990-03-16)1990年3月16日
 英國默西賽德郡柯比鎮英語Kirkby
逝世1993年2月12日(1993歲—02—12)(2歲)
 英國默西賽德郡利物浦
知名於英國現代史上年齡最小的故意殺人犯的受害者(兩名兇手犯案時均為10歲)
父母
  • 生父:拉爾夫·史蒂芬·巴傑爾(Ralph Stephen Bulger)
  • 生母:丹妮絲·巴傑爾(Denise Bulger),後改嫁更名爲丹妮絲·弗格斯(Denise Fergus)

詹姆斯·巴爾傑謀殺案(英語:Murder of James Bulger)是一樁發生於1993年2月12日[1]英國利物浦默西塞德郡的兇殺案,兩名當時年僅10歲的男童誘拐一名2歲男童詹姆斯·巴爾傑(英語:James Bulger),並將其虐待致死。此案兇手是英國現代歷史上年齡最小的殺人犯,並且性質十分惡劣,因此一度引起社會強烈反彈,甚至官方不得不迫於社會壓力公佈兇手真實姓名及加長刑期。[2][3]

案發經過

[編輯]

起因

[編輯]

1993年2月12日,兩名10歲的男童羅伯特·湯普遜(Robert Thompson,1982年8月23日)和喬恩·維納布爾斯(Jon Venables,1982年8月13日)因爲逃學而在學校相遇。兩人都是逃學「慣犯」,發現彼此臭味相投,一見如故,於是結伴外出搗亂。起初他們在布特爾(Bootle)的新海濱購物中心(New Strand Shopping Centre)行竊,遭竊物品包括甜點、巨魔娃娃玩具(Troll doll)、電池以及一罐亨寶牌(Humbrol)藍色顏料;接著他們跑到麥當勞踩髒凳子,直到被店員趕出去。之後他們商量後決定綁架一名小孩,用偷來的東西作弄他。[4]

誘拐

[編輯]

兩人首先找到一對幼兒,試圖將他誘拐,一旁的母親警覺地將自己的孩子們叫到身邊。然而,當母親轉身去結賬時,兩人又將其中一名幼兒帶走,幸虧她即時發現,衝到門外將孩子追回。[5] 兩人隨後想到糖果店裏孩子多,於是來到糖果店,卻發現店鋪已經關門。不過,一旁的肉店(A.R. Tym's butcher's shop)前站著一名2歲幼兒,他正是詹姆斯·巴爾傑(James Patrick Bulger,1990年3月16日生)。[6]

詹姆斯·巴爾傑一家住在默西塞德郡克比鎮(Kirkby, Merseyside),當天他由母親丹妮絲·巴爾傑(Denise Bulger)帶領著來到新海濱購物中心採購,丹妮絲在下午3點40分的時候將孩子留在肉鋪等候,自己則去收銀檯結帳。根據事後監視器畫面顯示,下午3點42分左右,喬恩先是和詹姆斯交談,隨後將他帶出購物中心。[7]

三人沿著利茲-利物浦運河(Leeds and Liverpool Canal)走了大概四公里。途中,羅伯特和喬恩毆打受驚而哭鬧的詹姆斯,以及恐嚇詹姆斯將他推入河中。事後統計有38名路人目睹到他們,但絕大多數人沒有干涉他們,因為都以為這只是一家人的打鬧。[8]有兩名路人試圖制止羅伯特和喬恩的毆打行為,他們卻偽善告訴路人他們正帶領迷路的詹姆斯前往警局。其中一名路人向他們指出警局方向,然而他們又向反方向走去。後來,兩人帶著詹姆斯進入一家寵物店,店員對他們起了疑心,設法不讓他們離開。但不巧街上著火,兩人趁亂又帶著詹姆斯溜走了。[9]

謀殺

[編輯]

兩人將詹姆斯帶到沃頓小鎮英語Walton, Liverpool。在鎮上,他們發現對街有警局,兩人遲疑片刻後,改道陡峭的淺灘,最終來到一處鮮有人至的靠近安菲爾德公墓英語Anfield Cemetery和廢棄的沃頓安菲爾德火車站英語Walton & Anfield railway station的鐵軌旁。羅伯特和喬恩開始對詹姆斯拳打腳踢,搬起重達10公斤的鐵軌用魚尾板砸他的頭部,在他的左眼及臉上塗抹塗料,讓他吃掉電池,並脫掉了他的鞋、襪、長褲及內褲,性虐他的生殖器,可能還將電池塞入他的肛門[10]就這樣,將詹姆斯虐待致死。發現詹姆斯死亡後,兩人還把詹姆斯的屍體放上鐵軌,將詹姆斯的頭部埋入道碴碎石中,試圖利用火車碾過來製造事故假象。[11]

兩人離開後,屍體被一列火車軋成兩截。直至2月14日,詹姆斯的屍體才被警方找到。[12]

調查及審訊

[編輯]

詹姆斯的母親丹妮絲女士發現詹姆斯不見後,心急如焚的她立即向警方報案。警方通過監控錄像發現嫌疑人的行蹤,於是在全城通緝這名「10歲至14歲的學齡兒童」,並開始在各學校排查當日逃課的學生。最終,一名女性向警方檢舉喬恩,她表示知曉喬恩在當日逃課。另有的一名匿名母親表示自己的兒子羅伯特·湯普遜當日曾逃學,並且衣服上有藍色塗料痕跡。隨後警方將羅伯特和喬恩逮捕。[12]

警方從兩人的衣服上發現了與詹姆斯身上一樣的藍色塗料,兩人的衣服和鞋上也發現了血跡,通過DNA鑒定確認是詹姆斯的血液。羅伯特的鞋頭的形狀也與詹姆斯臉上的淤青形狀相吻合,證明羅伯特穿著這雙鞋踢過詹姆斯的臉部。案發現場還發現了兩人的指紋[13]

擁有這些確鑿的證據後,警方於1993年2月20日指控兩人犯謀殺綁架,於22日將他們移往南塞弗頓少年法庭(South Sefton Youth Court)候審。警方和司法部門對媒體公佈兩人的身份時,將羅伯特稱爲「男孩甲」(Boy A),將喬恩稱作「男孩乙」(Boy B)。憤慨的民眾要求官方公佈真實姓名,迫於社會壓力,官方只好公佈。[5]

對兩人的審訊過程,可謂十分艱辛。一開始,兩個孩子否認這些指控,爲逃脫罪責無所不用其極,哭鬧、吼叫、捏造案情、互相推諉指責以及言語衝突等。最後在確鑿的證據面前,兩人才沒有反抗,供述了犯罪細節,包括他們用糖果引誘詹姆斯,以及用魚尾板墜擊詹姆斯的頭部等。[5]

根據屍檢報告,被害人詹姆斯身上共有42處損傷,每一處傷害都不是致命性的,意即受害人是在慢性折磨中致死的。其中,被魚尾板墜擊頭部導致受害人顱骨十處骨裂。在受害人的口中發現電池、生殖器的包皮曾被暴力翻弄。警察懷疑案中存在性犯罪動機,雖然受害人的肛門中沒有發現電池,但兩人仍被懷疑將電池塞入受害人的肛門。然而兒童精神病學家法艾琳·維扎德博士(Dr. Eileen Vizard)否認了他們的性犯罪動機的嫌疑。[14]

審判

[編輯]

1993年11月1日,普雷斯頓皇家法庭(Preston Crown Court)正式開庭審理此案。有近500名示威者集結在法庭外要求重判兇手。[15]

在法庭上,兩人坐在被墊高了的椅子上,除了面對謀殺、綁架及綁架未遂的指控時均全盤否認,此外便一直幾乎保持沉默。在審判過程中,艾琳·維扎德博士給做喬恩和羅伯特做了一系列能力判斷題後,確認兩人「完全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控方帶頭律師理察·亨利克斯御用大律師(Richard Henriques QC)通過艾琳的結論,成功推翻了針對喬恩和羅伯特的「兒童無犯罪能力」的假定。艾琳還指出,羅伯特在虐待詹姆斯之後自己也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16]

當庭法官莫蘭(Justice Morland)憑藉呈堂證供和長達20小時的審訊錄音,宣佈兩人犯下「無比邪惡和殘暴」(Unparalleled evil and barbarity)之罪,而他們的行為「狡猾且非常惡毒」(cunning and very wicked),因此謀殺、綁架及綁架未遂罪名成立。至此,羅伯特和喬恩也就成為了英國現代歷史上年紀最小的殺人兇手。莫蘭法官建議判處至少8年監禁,並規定了出獄後不得作出的具體行為,如終生不得回到案發地默西塞德郡、兩人終生不得互相聯絡等,必須接受定期檢查。宣判後不久,英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泰勒勳爵(Baron Taylor of Gosforth, Lord Chief Justice of England and Wales)表示應該將兩人的刑期增至至少10年。[17]

此後,英國《太陽報》又徵集了28萬人的請願加刑的簽名,提請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麥克·霍華德(Michael Howard),麥克被迫干涉此案,最後兩人的刑期被增至15年。1999年,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認為兩個少年犯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應當予以重新定奪。2000年時,兩人因爲在獄中表現良好,刑期被減到8年。[18]

社會反響及事件背後

[編輯]

案件被披露後,社會反響極其強烈:

  1. 案發地鐵軌旁鋪滿了自發前來弔唁的民眾獻上的鮮花。[19]
  2. 某家報紙在刊文中譴責38名不施援手的路人,將他們稱作「利物浦38人」(Liverpool 38)。[14]
  3. 爲他們指出警局方向的路人事後表現得十分悔恨及自責,稱「真希望當時我付出了行動」。[8]
  4. 兩名兇手的家庭都受到死亡威脅,不得不搬遷至其他城市。而後來在其他城市,喬恩也因爲被認出而再次遭到死亡威脅。[12]

關於兩人為何犯下如此惡劣的罪行,社會上議論不休。媒體發現,喬恩生活在一個破裂的家庭中,他的兄妹患有智力發育障礙,自己受到冷落,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羅伯特則在「老欺少、大欺小」的大家庭中受夠欺侮。因此家庭環境及教育的主題也成為人們對此事件關注的焦點。[12]

也有人認為,在喬恩公寓中搜出的影片《鬼娃回魂3》(Child's play 3)和《鐵路少年》(The Railway Children)極有可能是對他們的殘忍性格的塑造有幫助。不過時任英國國務大臣戴維·麥考萊恩(David Maclean)立刻出面否認了這一點。[20]

事件後續

[編輯]

獄中狀況

[編輯]
  1. 英國《衛報》曾報道,羅伯特和喬恩在服刑期間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均已通過高中課程考試(A-Level)。[14]
  2. 2010年4月19日,英國《每日郵報》曝光了喬恩的「豪華監獄」,內設寬頻電視電子遊戲吉他音響系統以及個人健身房。監獄管理者出面表示,這是因爲發現喬恩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都出現惡化,出於人道考慮,獲悉其喜歡搖滾樂後,防止其自殺而給予的「特權」。[21]
  3. 服刑期間,兩人偶爾會由監視人帶領外出。羅伯特14歲時到過湖區、購物中心以及影院。喬恩則到過威爾斯觀看曼聯球賽,在威根游泳。
  4. 據負責記錄羅伯特的監視人巴頓·莫斯(Barton Moss)稱,羅伯特在服刑期間��現良好,努力改造自己、適應環境,沒有抱怨。16歲時候還在獄中交到一名女友,這名女生因故在此服刑一年。但羅伯特在提及此案時,仍然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22]

出獄生活

[編輯]

2001年6月的假釋聽證會上,以「經鑑定兩人不會對市民的安全造成威脅」為理由,羅伯特和喬恩刑滿釋放,在一片爭議聲中出獄。兩人受到保護,以全新的名字、住址等,開始新生活。

喬恩

[編輯]

2002年3月獨立生活後,喬恩曾與一名帶有5歲孩子的女人確認戀愛關係。喬恩21歲時,內政部的法醫精神病學家蘇珊·貝莉博士(Dr. Susan Bailey)聲稱,回顧其小時候的性犯罪嫌疑,再對比當前的他,可以確認其「沒有性犯罪傾向」。[23]

然而,出獄後的喬恩多次因鬥毆與持有古柯鹼而被警方傳喚。2010年2月,已經27歲的喬恩向假釋官報告自己身份洩露,面臨嚴重的生命威脅。警方在協助喬恩轉移的時候,發現其電腦中存有大量兒童色情影音資料,隨即將喬恩送返監獄。經過審訊,得知他曾偽裝爲35歲的戀童癖母親,在網絡上下載並傳播兒童色情,並有可能曾犯下猥褻兒童罪。2010年7月23日,喬恩因管有兒童色情資料、付費下載及傳播兒童色情資料而被判處兩年監禁。[24] 2011年5月4日有報導指出,喬恩被再度賦予全新身份,獲得假釋。2013年7月4日,有報道稱英格蘭和威爾斯假釋委員會(Parole Board for England and Wales)批准釋放喬恩,最終喬恩於2013年9月3日正式獲釋。[25][26]

2018年,喬恩再度因涉及兒童色情資料的罪行而被判監禁40個月。據悉,被查出電腦上存有兒童色情資料時,他的妻子正在一旁,當時才意識到喬恩的駭人過往。她是在喬恩出獄後與他結婚的[27][28]

羅伯特

[編輯]

2006年有消息稱羅伯特正處於穩定的同性戀愛關係之中,與男友定居於英格蘭西北部。[28]

相關作品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The killers and the victims. CNN. 22 June 2001 [8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8). 
  2. ^ Smith, David James. The Secret Life of a Killer (PDF). The Sunday Times Magazine. 3 April 2011: 22–34 [2013-11-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12). 
  3. ^ Bulger killers eligible for release. BBC. 26 October 2000 [16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2-24). 
  4. ^ 5.0 5.1 5.2 Davenport-Hines, Richard. Bulger, James Patrick (1990–1993),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Octo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Subscription Required)
  5. ^ Scott, Shirley. Death of James Bulger: Pt 1, The Video Tape. truTV.com. 29 August 2009 [29 August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21日). 
  6. ^ Sharratt, Tom. James Bulger 'battered with bricks'. The Guardian (London). 2 November 1993 [11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8). 
  7. ^ 8.0 8.1 Coslett, Paul. Murder of James Bulger. BBC. 4 Dec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2). 
  8. ^ Scott, Shirley. Death of James Bulger: Pt 2, Abduction. truTV.com. [12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2日). 
  9. ^ Ferguson, Euan. Ten years on. The Guardian (London). 9 February 2003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9). 
  10. ^ Sharratt, Tom. James Bulger 'battered with bricks'. Guardian (London). 2 November 1993 [14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8). 
  11. ^ 12.0 12.1 12.2 12.3 Scott, Shirley. Death of James Bulger: Pt 4, Ten-Year-Old Suspects. truTV.com. 29 August 2009 [4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2日). 
  12. ^ Pilkington, Edward. Blood on boy's shoe 'was from victim'. Guardian (London). 11 November 1993 [14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8). 
  13. ^ 14.0 14.1 14.2 Harris, Paul; Bright, Martin. The secret meetings that set James's killers free. The Guardian (London). 24 June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9). 
  14. ^ Foster, Jonathan. Right and wrong paths to justic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 December 1993 [16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15. ^ Foster, Jonathan. Bulger ruling: If the defendants could not talk about their crime, how could they conduct a defenc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17 December 1999 [12 March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16. ^ Gillan, Audrey. Fear and trauma in courtroom. The Guardian (London). 17 December 1999 [26 July 2010]. 
  17. ^ Foster, Jonathan. James Bulger suffered multiple fractures: Pathologist reveals two-year-old had 42 injuries including fractured skull. Jonathan Foster reports. London: The Independent. 10 November 1993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18. ^ Schmidt, William E. Liverpool Tries to Reconcile Murder and a Boy Next Door. The New York Times. 24 February 1993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19. ^ Video link to Bulger murder disput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Independent, 26 November 1993
  20. ^ Jon Venables' 'luxury' cell: Killer 'treated to widescreen TV, video games and personal gym in prison'.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21. ^ Gallagher, Ian; Chapman, Andrew. The social worker who looked after Bulger killer until release gives a first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his ‘kid gloves' treatment inside. Daily Mail (London). 8 March 2010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22. ^ James Bulger's killer Jon Venables could get second new identity after pictures leaked on internet. Liverpool Echo. 4 May 2011 [4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23. ^ "Venables jailed for two years"[失效連結]. ITN. Retrieved 24 July 2010.
  24. ^ James Bulger killer Jon Venables to be freed. The Independent. 4 July 2013 [4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25. ^ James Bulger killer Jon Venables to be freed. BBC News. 4 July 2013 [4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26. ^ # Voice:儿童凶杀案改编影片可能入围奥斯卡,受害者家长表示不满, 好奇心日報, 2019年1月11日 [2019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24日) 
  27. ^ 28.0 28.1 James Bulger, Jon Venables: Where is Robert Thompson now?, The Sun, 2018年2月27日 [2019年2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 (英語) 
  28. ^ Oscars 2019: The nominees in full. BBC News. 2019-01-22 [2019-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