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滩村
樟树滩村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白石角大埔尾,是一条客家原居民乡村,与毗连的大埔尾村同属大埔七约中“樟树滩约”的“樟树滩乡”。樟树滩村由于四周树林以樟树居多而得名,但于日治时期遭大量砍伐,至今仅存数棵,樟树滩村村公所内的碑刻有提及:“本村原名樟溪”,另有土名称额珠头、白石角、柠檬窝、蕉坑、排门、横巷、店巷、官坑、黄坭块、新屋家、螺壳岘等。
历史
[编辑]樟树滩村立村的时间可��上溯至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准许复界,新旧村民再度迁入大埔,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编撰的 《新安县志》说明大埔区内有名为“樟树坦”的村落,大概就是樟树滩村[1]。最早落籍为温、廖及骆三姓,现今仅存温氏一族。樟树滩村连同邻近的赤泥坪村(现时行政上归沙田乡事委员会管理)以“樟树滩约”的名义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加“大埔七约”。及后邱姓自广东博罗县迁入,江姓和郑姓随后也迁居樟树滩村。在1905年香港政府进行“土地登记”后,由李姓占据的樟树滩村部分土地独立成为大埔尾村。郑姓村民在1920年代后也全部搬离,移居锦山村。村内建有邱氏、温氏和江氏宗祠,郑氏祠堂因于乏人料理而损毁倒塌。1910年10月1日至1995年10月8日的对开海岸线设有九广铁路东铁线走线,由于该路段(樟树滩走线)多次严重意外以及夜间货运列车行驶噪音问题,铁路公司其后趁政府落实樟树滩村的白石角海面进行填海工程时,利用收车时间将路段拉直至与吐露港公路平排,1995年9月24日先完成了南行线,在同年10月8日最终完成了北行线,列车噪音问题已经解决。
宗祠
[编辑]樟树滩村内村民的组织是以姓氏为区分,而每个姓氏各自组成独立单位,并以祠堂作为中心。
温氏是最早居于樟树滩的村民,村内的“温家祖祠”于1982年重建,祠堂呈单间一进,内堂(三胜堂)置一木主,上书“温氏堂上历代祖先考妣神位”,墙壁悬挂一个镜框,上书1982年22名温氏的捐款名单和数额。温氏在樟树滩村的开基祖为温汉杨,生有二子,长子俊辉、次子俊松,形成温氏两大房。温氏每年到祠堂祭祖两次:年三十晚和年初二(开年);村民如添有男丁,亦会于新春到祠堂“点灯”。
樟树滩现时则以邱氏人数最多,邱氏与邻近赤泥坪村同一太公,原籍福建,其后移居广东,再迁入新界,分为四大房,分布于林村、新屋仔、赤泥坪和樟树滩。樟树滩村的开基祖是排行最小的灿斐祖,至今已有200多年,其下再分作五小房。现时在樟树滩村的邱氏祠堂称作“灿斐邱公祠”。祠堂为单间两进,祠内墙上有对联:“博罗移安三百余年春祭秋尝明祀典;继龙迄泰二十六世左昭右穆序源流”。祠堂内堂供桌中间位置有木主,书上“邱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旁边供奉“敕奉义勇关圣��君尊神位”。每逢农历年三十和年初一,邱氏族人均会齐集祭祖。邱氏习惯只行重阳秋祭,拜祭在大埔林村的“大婆”,以及在西贡的“阿公坟”和“细婆”。除了在本地拜祭祖先外,亦会“组团”往广东博罗祭祀老祖宗。2011年灿斐邱公祠重修完工举行开光仪式,时任环境局长邱腾华联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担任主礼嘉宾。
江氏目前只有少数仍居于樟树滩村,江氏宗祠于2006年完成重修,为单间一进,内堂供桌上供奉“江氏堂上始高曾祖考妣神位”。村内的江姓人来自河南省淮阳县周口市附近,但移居樟树滩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江氏每年秋祭均到西贡祭太公墓。
-
邱氏宗祠
-
温氏祖祠
-
江氏宗祠
-
大埔尾李氏宗祠
人口
[编辑]樟树滩与大埔尾两村在全盛时期约有2,000居民,村民多以务农或捕鱼为主,饲养六畜为副,收获用木船载往大埔墟贩卖。五十年代初,两村青年陆续出外谋生,主要前往英国,安定后甚至举家移居海外。近年有部分移民村民回归,现时两村居民大约500人左右。樟树滩是一条杂姓村落,现时则以邱姓人数最多。
协天宫古庙
[编辑]樟树滩村内有协天宫古庙,是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物,由温姓始祖建立,建造日期不详,初时仅为小型庙宇。其后因香火鼎盛,遂于清朝光绪廿四年(1898年)扩建,并刻石志其事,其后于宣统三年(1911年)及1997年重修。协天宫除供奉关圣帝君外,尚有关平太子、周仓大将、太岁爷爷及福德公公等。协天宫作为樟树滩村各个姓氏的共同建筑物,在村公所出现之前,是全村包括已分拆独立的大埔尾村的最高权力组织。
早期庙内有四副木刻对联,其一:“义气翠桃园兄弟三人三顾勤劳垂简册;精忠扶汉室君臣一德一生功业炳乾坤”、其二:“伐吴魏以兴刘耿耿丹心昭日月;封侯王而至帝巍巍大德配乾坤”、其三:“义胆忠肝龙虎相从兄及弟;单刀匹马华夷共仰古犹今”及其四:“千秋大义无双士;万古精忠第一人”,但四副木刻对联同于日占时期被烧毁。
在战前,为了向关帝表示崇敬,樟树滩村和大埔尾村五姓村民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例必搭棚演四日五夜粤剧神功戏,酬谢神恩及祈求来年顺境。开台首日先抬出关帝神像到戏棚前的神棚安奉,并鸣锣十三响以表恭敬。
树人学校
[编辑]树人学校于1938年创办,初期借用协天官作��校舍,翌年获教育司署批准特别津贴,每年按季发出。日占时期停办,重光后复校。于1952年在教署登记注册,并成立校董会。1962年因学生人数激增而申建独立校舍,获拨款27,000港元,建成课室两间及教务室一间,于同年9月启用,翌年增建一间课室及扩建校园。1970年代为树人学校全盛时期,学生人数多达200余人,除两村子弟外,亦有来自邻近多条乡村如大埔滘村及赤坭坪村等的学生。其后村民移民日众,加上出生率下降,学生人数渐减,终因收生人数不足,于1989年停校。
- 历任校长
- 1952-1965年:李华章(创办人兼校长)
- 1965-1972年:张 明
- 1972-1975年:粱耀明
- 1975-1980年:陈学明
- 1980-1989年:黎高也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邱东 著,《新界风物与民情》,三联书店,1992年,ISBN 962-04-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