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黎光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光荣
Lê Quang Vinh
黎光荣
昵称Ba Cụt
出生1923年
法属印度支那南圻龙川
逝世1956年7月13日(33岁)
越南共和国芹苴
效命 和好教武装组织
服役年份1943/44–1956
军衔少将
统率 和好教武装组织

黎光荣越南语Lê Quang Vinh,1923年—1956年7月13日),绰号切老三Ba Cụt[注 1]和好教徒,和好教派武装指挥官,该教派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初曾控制越南南部的部分地区。

自1943年起,他率领和好教武装同越南国军越盟以及高台教武装展开战斗。他被认为是一个行为古怪的残暴领袖。他的绰号来源于他切断了自己左手的食指。他在日内瓦协定签署后发誓若不击败共产主义的越盟就不剪头发。

1955年,越南国首相吴廷琰下令清剿和好教武装。杨文明击败和好教武装,黎光荣及其残余势力逃入丛林。经过一年战斗后黎光荣被抓获,经过审判后,在芹苴公开斩首。其尸体被切成数块并分别埋葬。

早年经历

[编辑]

1923年黎光荣出生于越南最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城市龙川。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被当地的一个农民家庭所收养。黎一生都是文盲,从小被认为是一个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的��。收养家庭的稻田遭到了阮玉书的父亲,一个有名的地主没收,这段痛苦的经历使得黎光荣对地主产生了永久性的狂热仇恨。[1]阮玉书在50年代跻身于主要政治家行列,并在黎光荣最终被逮捕和处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由于黎光荣对于宗教变得更加狂热,与宗教人士相处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从而疏忽了农田的工作。黎光荣的父亲因此训斥他,而作为反抗,黎光荣切除了自己的食指。[3]外国记者错误地报导说他切断手指是为了发誓打败法国人。

黄富楚

黎光荣青年时代的越南局势动荡,特别是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1939年,黄富楚创立了和好教,并在一年内拥有了超过10万名追随者。他的成功有两个原因: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日本征服东南亚的预言,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以及他作为神秘治疗师的工作——他的病人声称在找到他之后,各种西医无法治疗的重病奇迹般地被治愈了。[4][5]黄富楚邪教般的吸引力极大地震撼了法国殖民当局。[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入侵并从法国手中夺取了越南的控制权。1945年战争结束时日本的失败和撤退在越南留下了权力真空。[7]

战争期间和好教派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和行政部门,并在他们的湄公河三角洲的据点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他们与另一个新兴宗教高台教发生了冲突,后者也拥有一支私人军队,并控制了越南南部西宁周围的地区。[8]与此同时,平川派犯罪集团通过帮派民兵控制了西贡的大部分地区。[9]上述三股越南南部的势力,与试图重新在越南建立殖民统治的法国人和追求越南独立的由共产主义者主导的越盟竞争,寻求对越南南部的控制。[5]

当时,许多争夺权利的团体,包括他们各自内部的派别,经常组成易破裂的权益联盟。历史学家戴维·埃利奥特写道:“法国衰落的最重要的终极原因是他们设计的政治联盟内在的不稳定性……法国与和好教派关系的历史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具有长期利益冲突的力量之间的短期政治交易的隐患。”[10]

和好教派最初在1945年与越盟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但到了1946年中期,双方同意停止相互争斗,转而与法国人作战。然而,在1946年6月,黄富楚与他的军事领导人不和,并成立了越南民主社会党[10]由于黄富楚的个人魅力,越盟将他视为威胁并暗杀了他,这使得和好教派群龙无首,军事领袖们分道扬镳。教派的分裂导致各派系之间相互冲突和暴力事件增加。[11]

军事生涯

[编辑]

黎光荣在1943年或1944年和好教派民兵成立时加入了它,并在一年内成为了指挥官。[1]他的敌人对他感到畏惧,并形容他是“精瘦的拉斯普京”,[12]声称自己是永生的。[13]根据历史学家和作家伯纳德·福尔英语Bernard B. Fall的说法,“在疯狂的黎光荣统治下的倒霉农民过得(比其他军事领导人手下)更糟糕,因为他经常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残忍,而且公共责任感。”[14]美国记者约瑟夫·艾尔索普将他形容为一个“战争醉汉”(war-drunk)。[15]黎光荣因为发明一种用钢钉刺穿受害者的耳朵的酷刑装置而闻名,[16]他使用这种装置来勒索村民和有钱的地主来资助他的队伍。[17]据说他为自己队伍中的部下和村庄里的女孩安排了临时婚姻。[13]通过向商人和地主收取巨款以保护当地不受海盗侵扰,他为和好教派和自己筹集了大量资金。海盗们被砍下的头被钉在木桩上示众。[18]

1947年,随着黄富楚之死,教派的各军事领导人对法国人和胡志明的越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后,黎光荣领导了自己的派系。当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于毁灭的财政状态,法国在试图重新建立对殖民地的控制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19]黎光荣的手下当时只有五个营,约1000人,不到和好教武装总兵力的5%,而陈文帅领导了15000人。法国人试图通过对和好教分而治之的策略来维持他们的控制。他们哄骗陈文帅加入他们的行列,并承认他是和好教的首领。1948年,黎光荣加入法国和陈文帅的队伍,但不久后再次脱离,迁往同塔省,并继续开展反对法国的军事活动。[20]

1950年,黎光荣卷入了与另一位和好教领导人阮觉悟越南语Nguyễn Giác Ngộ的战斗。2月,他被击败并被赶出𢄂买,刺激陈文帅攻打阮觉悟。[20][21]黎光荣随后转移到了秃衄,并在那里攻击平民和法国军队。[20]法国人认为这些分歧是分化和好教并争取反对越盟的盟友的机会,向黎光荣提供物质援助,他接受了。[21]黎光荣曾多次与法国殖民军签订条约,以对抗越盟,以换取武器和金钱,但他打破了自己在交易中的部分,并且有时与高台教而不是共产党人作战。他与法国人做了五次这样的交易,但他每次都放弃了他在交易中的军事责任。[14][22]据说,黎光荣有时是在陈文帅的鼓动下打破协议,后者虽然仍与法国人结盟,但据信他给黎光荣提供了武器来对抗法国人。[13]尽管黎光荣不忠诚和不可靠,法国人却继续为他提供补给,因为他们缺乏足以巡查整个越南的人员,但是有多余的装备。[10]一些历史学家声称,黎光荣并没有认真地进行反法活动,因为他仍然能够顺利通过法国人的检查站。还有报导称,在他名义上反对法国人的期间,他的身边却一直有法国情报人员陪同。[23]其他和好教的指挥官们通常也与黎光荣将军一样。由于黄富楚遭到暗杀身亡,他们坚决地反对越盟,时而与法国人并肩作战并从他们那里获得补给,时而态度冷漠并拒绝战斗。[11][21]

黎光荣最值得注意的一次对越盟的停战发生在1953年中。当时,他的部队正在帮助保卫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城镇美湫,但法国人决定将更多的军事力量投入到他们更主流的盟友越南国军身上。由于法国人试图破坏黎光荣的地位,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了。6月25日,和好教派领导人命令他的部下撤离他们由法国人提供的基地。他们带上了武器,并将营地夷为了平地。[11]黎光荣随后将自己的军队撤出了位于塔梅平原的一系列军事哨所,并撤退至越南最南部地区的朱笃[24]结果,法国及其盟友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存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越盟在该地区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5]最终,1954年5月法军在奠边府失败标志了法属印度支那的终结。[26]

阮文馨(前排左一)与吴廷琰(左二),摄于1954年

1954年7月结束的日内瓦会议宣告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结束,越南被一分为二,北部归胡志明越盟,南部归越南国。统一国家的全国选举定于1956年举行,之后法国人将从印度支那撤军。[27]越南的分治激怒了黎光荣,他发誓在国家统一之前都不会剪头发。[28]自1947年以来,黎光荣一直在与越盟作战,他对吴廷琰总理的越南国政府的批评主要源于他认为吴廷琰在拒绝分治越南方面过于被动,不应该将一半的国土让给共产党人。[29]

1954年年中,越南国军领导人阮文馨将军宣布,他不尊重吴廷琰总理的领导,并发誓要推翻他。政变没有实现,阮文馨也被迫流亡法国,但在这之前,他已经任命黎光荣为越南国军的上校,以利用和好教军阀对吴廷琰总理的公开蔑视来削弱后者。[30]当年8月,黎光荣和他的3000名部下离开了越南国军和他们在秃衄的基地,前往丛林中,并与那些曾经短暂地作为他们战友的人作战。这使得他们与那些接受政府援助并将部队整合入越南国军的大多数的和好教领导人发生不和。[31][32]越南国军对黎光荣最初的军事行动,埃卡耶行动(Operation Ecaille),以失败告终,可能是由于袭击他的计划的细节被国防委员会的和好教成员陈文帅泄露给了他。[33]

日内瓦协定签署后和计划中的统一选举之间的过渡时期内,越南南方仍然处于混乱之中,越南国军试图制服残余的自治派别,包括和好教、高台教和平川派的民兵。1955年初,由于对七山(Thất Sơn)地区的控制权的争执,黎光荣与程明世的高台教部队爆发了战斗,他在一次有争议的事件中受伤。程明世声称他曾试图与黎光荣进行和平谈判,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因此他决定尝试俘虏他的对手。他派出一些好战的部下潜入了黎光荣的军队,并试图俘虏这位和好教的首领。当他们找到黎光荣并包围他时,他拒绝投降,而是试图开枪突围。[34]黎光荣被一颗穿透他胸膛的子弹打成了重伤。他濒于死亡,但是随后被一架法国空军直升机空运到了殖民医院。在黎光荣康复之前,战斗停止了。[35]另一种说法称,这两位军事领导人之间关系良好,并互遣了外交使团,但这场小规模冲突是由黎光荣的一名助手以粗暴粗鲁的方式向特使讲话引起的,而且黎光荣的伤势不重。[34]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程明世的特使的反应是有预谋的,他们声称开火是对于粗鲁行为的回击只是对暗杀企图的掩护。根据这一说法,程明世的部队被整合到了吴廷琰的越南国军中,被下令以黎光荣为目标。据称,这是在中央情报局特工爱德华·兰斯代尔的命令下完成的,他当时正试图帮助吴廷琰掌权。据说兰斯代尔在此前曾贿赂黎光荣,试图停止其活动的,但是遭到了失败。[34]

此时,随着法国准备从印度支那撤军,法军高级军官开始破坏吴廷琰的领导地位以及他稳定越南南方的努力。[36]越南国军后来指责法国人向黎光荣空投武器,吴廷琰政府表达了抗议。[37]吴廷琰向一名法国将军抱怨说,黎光荣的手下使用的法国装备比越南国军的装备质量更佳。[38]和好教则指责吴廷琰在与各种团体的谈判中背信弃义。他们指控吴廷琰将程明世的部队整合进了越南国军中,以换取他们被允许在越南国军的帮助下攻击黎光荣,而这一交易得到了保密。他们警告说,其他已经停止了战斗的和好教领导人将加入黎光荣,并向支持吴廷琰的美国人发出了呼吁。作为回应,黎光荣在隆美伏击了一支越南国军部队,造成三名军官死亡,约三十人受伤。[39]

与吴廷琰的最后一战

[编辑]
参与1955年投票的吴廷琰

1955年,吴廷琰试图将剩余的和好教军队并入越南国军。黎光荣是4月23日拒绝政府提议的四名和好教军事领导人之一,[40]并继续保持自治。[41]高台教和好教平川派一度结成联盟,称为统一战线,企图迫使吴廷琰交出权力。[42]黎光荣被任命为了高级军事指挥官。[43]然而,这一联盟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各单位仍然相互自治,而统一战线与其说是促进协调行动的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展示,丝毫没有加大对吴廷琰的军事威胁。领导人彼此持怀疑态度,经常派下属参加会议。[44]最初,美国和法国在越南的代表希望吴廷琰担任一个象征性的角色,并允许教派领袖——包括黎光荣——担任政府职务。[45]然而,吴廷琰拒绝分享权力,并于3月12日在秃衄对黎光荣发动了猛攻,猛烈地炮击该地区。对于这场战斗缺乏定论,双方都指责对方造成了不稳定和扰乱了局势。[46]随后吴廷琰于4月下旬袭击了平川派位于西贡的总部,迅速地粉碎了他们。[47]

在战斗中,和好教徒试图通过攻击湄公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城镇和政府军来帮助平川派。黎光荣的手下对最近一些同事遭到逮捕也感到愤怒,他们封锁了湄公河巴萨河,并围困了各个城镇,包括沙沥龙川朱笃,扼杀了区域的经济。[38][48]和好教徒关闭了几条重要的区域道路,并阻止农产品从该国最肥沃的地区流入首都,导致粮食价格由于肉类和蔬菜的稀缺上涨了50%。黎光荣随后袭击了沙沥南方的一个越南国军营。[49]不久之后,他们撤退到巴萨河畔的一座和好教堡垒。在加固了他们的基地后,和好教徒继续向河对岸的芹苴发射迫击炮。[38]在此期间,统一战线公开指责吴廷琰试图用1亿皮亚斯特来贿赂黎光荣,[50]对此,和好教以一系列攻击前哨基地和爆炸摧毁桥梁的行动作为回应。[51]

随着平川派的失败,吴廷琰将注意力转向了征服和好教。结果,由杨文明将军领导的政府军与黎光荣的手下之间的战斗于6月5日在芹苴打响。五个营的和好教士兵随机投降。黎光荣和另外三名领导人在月底前逃往了柬埔寨边境。[33][38]在投降政府军后,阮觉悟谴责陈文帅和黎光荣,指责他们的活动与和好教的教义不符,并指责黎光荣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52]另外三名领导人最终投降了,但是黎光荣的部下坚守到了最后,[53]声称他们效忠于保大帝。作为回应,吴廷琰用自己的手下替换了保大个人军团的军官,并利用皇家部队,以多于和好教武装至少五倍的兵力攻打河仙迪石附近的黎光荣叛军。[38][54]黎光荣的部队知道他们无法在常规战争中击败政府军,于是摧毁了自己的基地,使越南国军无法使用他们遗弃的资源,并撤退到了丛林中。[55]在1955年余下的时间中,黎光荣的3000名部下在躲避20000名被部署来镇压他们的越南国军部队,[55]黎光荣被悬赏一百万皮亚斯特,他在丛林中散布了一些金钱以分散追捕他的人的注意力,但是没有效果。[56]共产党人在几十年后所写的历史中声称,黎光荣曾试图与他们结盟,但谈判在几个月后破裂了。[57]

尽管黎光荣在军事上处于弱势,他仍试图破坏吴廷琰用以废黜国长保大舞弊公投[58]他分发了谴责吴廷琰是美国的傀儡,将把国家“天主教化”的小册子,[59]并称公投由美国政府和各种天主教组织资助。[60]吴廷琰得到了美国天主教政治家们、有影响力的枢机主教方济各·斯贝尔曼和吴廷琰的哥哥顺化总主教吴廷俶的支持。[61]黎光荣预见性地指出,公投是“吴廷琰召集所有城镇的居民并迫使他们展示一个目标——废黜保大,并宣布傀儡吴廷琰为越南的国家元首——的手段”。[60]在投票当天,黎光荣的手下在他们控制的边境地区阻止投票,[62]并冒着风险走出了丛林,袭击了芹苴的投票站。[63]尽管有这种破坏,吴廷琰还是在和好教控制的领土上获得了超过90%的支持率,并且在该地区出现了近乎一致的投票率。[64][65]这样的结果在出现在了全国范围内,吴廷琰成功废黜了保大。[64]

最终,黎光荣被包围,并试图与吴廷琰政府达成和平协定来避免被俘。黎光荣向负责在平民方面上监管反和好教行动的公职官员阮玉书发出了一条资讯,要求进行谈判,以便他和他的手下可以融入主流社会和国家武装力量。阮玉书同意在丛林中与黎光荣单独见面,尽管他担心这次会面是和好教的陷阱,但他并没有遭到伏击。然而,黎光荣开始要求额外的特权,使得会议陷入了僵局。[66]根据历史学家胡才惠心越南语Hồ Tài Huệ Tâm的说法,黎光荣对阮玉书家族的终生反感影响了他最后的行为。[2]1956年4月13日,黎光荣被巡逻队逮捕,[33]他的残部在战斗中被击败。[16][56]当时法国为越南的政治评论员将他的被捕视为国内反对吴廷琰总统军事力量的丧钟,而美国大使馆官员丹尼尔·安德森(Daniel Anderson)则推测,这些教派中“最有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领导人”的失败将导致非共产主义武装反对派的崩溃。[67]

判决与死刑

[编辑]
1956年,芹苴军事法庭上的黎光荣

最初,美国评论家和观察家们认为,吴廷琰可能会尝试和解的方法,将黎光荣纳入主流,以增强政府的吸引力,而不是惩罚和好教领导人。他们认为黎光荣拥有高水平的军事技能和大众吸引力,可以用来帮助政府,并以他精彩的“罗宾汉”形象来吸引农村人口。美国官员还担心,死刑之类的严罚可能会引发反政府的反作用,并可能被其他反对派团体所利用。然而,吴廷琰认为黎光荣与越南的斗争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并认为需要采取严厉的措施。[67]

吴廷琰政府根据越南共和国军事法典第146条,以叛国罪对巴楚特进行了审判。[67]吴廷琰指责黎光荣从1945年到1954年四次与中央政府结盟后叛逃,并在1954年中期的巅峰时期,指挥了3500名士兵,装备了3200支火器。[68]他也被指控与共产党人合作。[68]政府主张,叛国罪的指控是从1954年7月到黎光荣被俘期间,他和部下对越南国军人员、军官和车辆的一系列袭击而确立的。[68]政府检察官要求判处他死刑,并提交了湄公河三角洲和越南西南部居民签署的呼吁对黎光荣的武装分子在军事上摧毁的请愿书,然而,根据历史学家杰茜卡·查普曼的说法,这些请愿书由政府组织,并在吴廷琰控制的媒体上大肆宣传,并不代表公众舆论。[68]

在诉讼期间,黎光荣戏剧性地脱下了他的衬衫,以便让旁听民众看到他在与共产党人作战时得到了多少伤疤。他说,这表明了他对越南民族主义的忠诚。他要求别的人展示如此多的伤疤。然而,支持吴廷琰法官并不为所动。黎光荣被判犯有纵火罪和多起谋杀案,并于6月11日被判处死刑。[16][68]上诉于6月27日被驳回。[68]7月4日,黎光荣在军事法庭上也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并没收了他的财产”。[68]吴廷琰拒绝了宽大处理的请求,并命令司法部长下达处决令。[68]同一天,一名和好教律师针对所有判决向西贡最高上诉法院提出上诉,但在几个小时内就被驳回。[69]

和好教对判决反应强烈,认为它“可耻且不公正”。[68]越南民主社会党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判决和死刑是出于恶意,没有证据支持。黎光荣的辩护律师表示,这次审判为越南南方刚刚起步的法律制度树立了一个坏的先例,并质疑了整个过程的完整性。他声称,越南国军在对黎光荣的最后一次行动中对当地平民进行了大规模强奸和掠夺,并指责吴廷琰政权的双重标准,没有调查和起诉这些事件。[68]他声称越南南方“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无耻和愚蠢”,并表示和好教成员将继续在政治和军事上抵抗西贡政府。[69]

此外,吴廷琰的顾问,中央情报局的爱德华·兰斯代尔上校是抗议这一判决的众多人之一。兰斯代尔认为,处决将给吴廷琰带来污点——他宣布成立了越南共和国并宣布自己担任总统——并激怒黎光荣的追随者。[33]吴廷琰的弟弟和首席顾问吴廷瑈拒绝缓刑,因为军方,特别是杨文明,反对任何宽大处理。然而,一些南方民众对黎光荣感到同情,他被比作一个狂野西部的角色。[70]

1956年7月13日凌晨5时40分[69],黎光荣在芹苴的一处公墓被公开斩首[16][71][40]包括吴廷琰政权国会的议员、杨文明、地方官员以及国内外记者在内的数百人目睹了斩首。安德森认为,使用断头台而非军事处决常用的枪决,是用来强调黎光荣是因为犯下的普通罪行而非因为是政治反对派而被处决。[69]查普曼说,军事和民事双重审判表明,吴廷琰认为任何反对派活动不仅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而且是与不良品格有关的罪行。[69]

黎光荣的尸体随后被切成小块,分开埋葬。[57]一些追随者在他的一位名叫胆老七(Bảy Đởm)的忠实副手的带领下,撤退到了靠近柬埔寨边境的一小块地区,在那里他们发誓要为黎光荣报仇。黎的许多追随者后来加入了越共并拿起武器反对吴廷琰。[29]

黎光荣死后,人们在芹苴乌门的泰隆为他修建了一座衣冠冢。[72]

家庭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Cụt”在越南语中意思为“切断”,指黎光荣切断了自己的手指。“Ba”意为“三”,指黎光荣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Tai 1983,第130页.
  2. ^ 2.0 2.1 Tai 1983,第196页.
  3. ^ Trần Nguơn Phiêu 2005.
  4. ^ Buttinger 1967,第255页.
  5. ^ 5.0 5.1 Karnow 1997,第158-159页.
  6. ^ Fall 1963,第151-152页.
  7. ^ Karnow 1997,第155-159页.
  8. ^ Karnow 1997,第147, 158-159页.
  9. ^ Jacobs 2006,第54, 61页.
  10. ^ 10.0 10.1 10.2 Elliott 2003,第73页.
  11. ^ 11.0 11.1 11.2 Elliott 2003,第74页.
  12. ^ Buttinger 1967,第654页.
  13. ^ 13.0 13.1 13.2 Blagov 2001,第50页.
  14. ^ 14.0 14.1 Fall 1963,第153-157页.
  15. ^ Hammer 1955,第348页.
  16. ^ 16.0 16.1 16.2 16.3 Moyar 2006,第65页.
  17. ^ Lansdale 1991,第152页.
  18. ^ Blagov 2001,第41页.
  19. ^ Karnow 1997,第203页.
  20. ^ 20.0 20.1 20.2 Blagov 2001,第49页.
  21. ^ 21.0 21.1 21.2 Tai 1983,第164页.
  22. ^ Buttinger 1967,第1064页.
  23. ^ Blagov 2001,第51页.
  24. ^ Elliott 2003,第79页.
  25. ^ Elliott 2003,第81页.
  26. ^ Jacobs 2006,第38-43页.
  27. ^ Jacobs 2006,第40页.
  28. ^ Life 1955,第47页.
  29. ^ 29.0 29.1 Warner 1964,第105-107页.
  30. ^ Lansdale 1991,第148页.
  31. ^ Buttinger 1967,第1104页.
  32. ^ Blagov 2001,第86页.
  33. ^ 33.0 33.1 33.2 33.3 Jacobs 2006,第84页.
  34. ^ 34.0 34.1 34.2 Blagov 2001,第87页.
  35. ^ Lansdale 1991,第199页.
  36. ^ Jacobs 2006,第70-78页.
  37. ^ Lansdale 1991,第222页.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Lansdale 1991,第313-315页.
  39. ^ Blagov 2001,第94页.
  40. ^ 40.0 40.1 Buttinger 1967,第888-889页.
  41. ^ Moyar 2006,第49页.
  42. ^ Jacobs 2006,第70页.
  43. ^ Lansdale 1991,第246-247页.
  44. ^ Blagov 2001,第104-105页.
  45. ^ Lansdale 1991,第252页.
  46. ^ Blagov 2001,第107-108页.
  47. ^ Jacobs 2006,第72-77页.
  48. ^ Blagov 2001,第126页.
  49. ^ Blagov 2001,第131页.
  50. ^ Blagov 2001,第141页.
  51. ^ Chapman 2013,第125页.
  52. ^ Chapman 2013,第126页.
  53. ^ Jacobs 2006.
  54. ^ Blagov 2001,第203页.
  55. ^ 55.0 55.1 Moyar 2006,第53-54页.
  56. ^ 56.0 56.1 Doyle, Lipsman & Weiss 1981,第131页.
  57. ^ 57.0 57.1 Blagov 2001,第206页.
  58. ^ Jacobs 2006,第95页.
  59. ^ Chapman 2006,第701页.
  60. ^ 60.0 60.1 Chapman 2006,第700页.
  61. ^ Jacobs 2006,第20-35页.
  62. ^ Buttinger 1967,第890-892页.
  63. ^ Chapman 2006,第698页.
  64. ^ 64.0 64.1 Moyar 2006,第55页.
  65. ^ Fall 1963,第257页.
  66. ^ Lansdale 1991,第322页.
  67. ^ 67.0 67.1 67.2 Chapman 2013,第142页.
  68. ^ 68.00 68.01 68.02 68.03 68.04 68.05 68.06 68.07 68.08 68.09 Chapman 2013,第143页.
  69. ^ 69.0 69.1 69.2 69.3 69.4 Chapman 2013,第144页.
  70. ^ Hammer 1987,第74页.
  71. ^ Pham 2000,第85页.
  72. ^ Nông Huyền Sơn. “Ba Cụt” Lê Quang Vinh - Giải mã những giai thoại (kỳ cuối). Báo Công an Nhân dân điện tử. 2016-03-16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越南语). 
  73. ^ Bùi Văn Nhân 2002.
  74. ^ Thanh Niên Phật Giáo Hòa Hảo. Cuộc mạn đàm với bà cựu Dân Biểu Trần Thị Hoa tự Phấn phu nhân Cố Trung Tướng Lê Quang Vinh (Ba Cụt). YouTube. 2019-04-03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