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
金馬獎 Golden Horse Awards | |
---|---|
第61屆金馬獎 | |
授予對象 | 華語及華人電影[1] |
日期 | 詳見每年公佈 |
地點 | 中華民國(臺灣)(詳見舉辦地點) |
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臺灣) |
主辦單位 |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
司儀 | 詳見頒獎典禮主持人 |
紅地氈司儀 | 詳見星光大道主持人 |
節目 | 金馬獎星光大道 金馬獎頒獎典禮 |
獎勵 | 金馬獎座[2] |
首次頒發 | 1962年10月31日[3] |
最近頒發 | 2024年11月23日 |
應屆得主 | 詳見金馬獎獎項 |
摘要 | |
現今設有 | |
官方網站 | www |
電視/電台轉播 | |
電視網 | 詳見轉播單位 |
金馬獎(英語譯名:Golden Horse Awards,簡寫為GHA)是臺灣每年舉行的電影獎頒獎典禮,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華語電影獎,今為華語電影業界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電影獎之一[4][5]、最為包容的電影獎,亦為華語暨華人電影創作的最高榮譽[6][7][8][9],享有「華語的奧斯卡金像獎」的美譽,並獲美國影藝學院認可,其得獎作品將獲競逐奧斯卡金像獎候選資格。[10][11]。
「金馬」之名取自金門及馬祖地名的字首。金馬獎於1962年創辦,初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1990年起交由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簡稱金馬執委會)主辦[12]。每年舉行一次頒獎典禮,迄今已舉辦超過60屆;現行凡作品符合逾半對白使用華語,或(短片)導演皆為華人/(長片)主創工作人員半數以上為華人者,皆能報名角逐[13]。
金馬獎母體演變至今,名為「台北金馬影展」,其下包括金馬獎、金馬國際影展、金馬奇幻影展、金馬經典影展。
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並列為臺灣三大娛樂獎,合稱為「三金」。[14]亦有另類非官方說法將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並稱為「三金」。[15]
歷史沿革
[編輯]前身
[編輯]金馬獎前身,是1956年5月1日所公佈的「海外國產國語影片獎助金申請辦法」,當時的國語影片絕大部分在香港拍攝,為了爭取香港電影公司拍攝迎合臺灣政治立場電影,避免香港影人倒向支持中共,同時也為了彌補香港電影公司在臺灣上映購買結匯證明產生的匯兌損失,故公佈此一辦法。到1958年,海外國產國語影片獎助金開放國內電影公司申請,改名為「獎勵國語影片辦法」。由於此一獎助辦法原本是為爭取香港電影公司而開辦,所以一開始的規定就允許海外華僑電影公司申請,並規定方言影片只要有國語拷貝就視為國語片,得申請獎助。
同名獎項
[編輯]1957年正值臺語電影的興盛時期,徵信新聞報舉辦第1屆臺語片電影展覽會,俗稱臺語片影展,於11月30日在臺北市國際學舍舉行頒獎典禮,由徵信新聞報社長余紀忠主持;當時有32部電影參與角逐,影展仿效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模式,由頒獎人將獎項交給受獎者。獎項類別可分為:由專業評審選定的「金馬獎」11項,觀眾票選的「銀星獎」10名,另增設有「榮譽獎」1名和「觀眾票選優勝獎」10名,這是「金馬獎」之名首次在正式場合出現;不過臺語片影展只舉辦一屆就停辦。
緣起
[編輯]1962年,中華民國政府為促進國內電影事業的發展,獎勵優良國語影片和優秀電影工作者,由行政院新聞局創設了第1屆金馬獎。[16][17] 「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由於金、馬兩地為冷戰背景下,中華民國政權與中國大陸軍事對峙的最前線[a],該獎以「金馬」命名旨在鼓勵中華民國電影業界,能效法前線國軍官兵們堅強奮發的精神,努力開創新局。[18] 此外,它也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稱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金馬獎自1968年起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辦,1984年起再改由新聞局主辦、民間電影團體輪流協辦。直到1990年,為順應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新聞局宣佈決定將金馬獎和金鐘獎、金曲獎等「三金典禮」由官方全部轉交民間團體主辦。[19]
1990年5月16日,電影聯合會議中決定成立常設機構及執行委員會,也就是後來的「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20] 但由於該執行委員會為非法人組識,其法律定位備受各界質疑,新聞局與各團體研商後將該會併入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21] 1991年7月1日,在臺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強力要求下,新聞局全面退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會務。[22]此後金馬獎由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統籌主辦,但仍接受新聞局的公款補助。該基金會所屬「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在1992年更名「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俗稱「金馬執委會」)[20],執行委員會設主席1名,成員為7至11名學者專家及電影從業人員。會務則交由執行長負責推動,下設5個部門,行政部負責行政事務、票務作業、貴賓接待等工作,行銷部負責宣傳造勢、異業合作、週邊活動等業務,競賽部負責影片競賽、金馬獎頒獎典禮,創投會議部負責創投會議之推動與執行,影展部則負責國際影展內容策劃、影片及影人邀約、字幕翻譯製作、拷貝運送及影展現場執行等各項事宜。[12]
競逐資格
[編輯]創立之初,金馬獎為了獎勵國語影片,規定報名角逐的影片須獲得准演執照,內容以國語發音或配音,能配合政策或具深厚倫理教育意義,且申請者須為臺灣境內製片公司、曾參加臺灣當地自由公會或經使領館認可的華僑廠商。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因影片發音引發參賽資格爭議,新聞局決議因片中臺語對白未超過全片一半,准許報名。1989年《三個女人的故事》由於查無中國大陸資金領有準演執照,得以保留參賽資格;但瑞士籍的斯琴高娃則因不具臺灣、香港兩地演員身分,無緣角逐最佳女主角獎項。1991年起,只要是華裔人士都可參加個人獎項的報名,但需加入臺灣、香港兩地的電影團體者為限,例如以《愛情萬歲》獲得1994年最佳導演的馬來西亞籍華裔導演蔡明亮。陸委會在1992年通過開放中國大陸編導演比例不超過半數的電影上映後,金馬執委會緊接着在1993年開放符合此資格影片報名,同時該片的從業人員也可以參加個人獎項的報名,但外籍人士需參加3部以上臺灣電影製作,並提出加入臺灣、香港兩地相關電影團體的證明書始可報名,例如以《東邪西毒》獲得1994年最佳攝影的澳洲籍攝影師杜可風。1994年,金馬執委會決議中國大陸編導演比例超過半數的影片,即使得到第一類國際影展競賽單元獎項並取得准演執照,仍無法參加金馬獎[b]。1996年起,只要影片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語言[c],不限出品國、資金結構或演職員國籍,都可報名參賽,中國大陸電影首度納入參賽範圍。[23]
金馬獎自1997年起定位為全球華語影片競賽。1999年起進一步取消報名影片須獲得准演執照和中國大陸影片須獲得中國大陸有關單位認證的資格限制。2000年起,只要影片的主要創作人員[d]有半數為臺灣電影人,都享有評審團大獎和特別獎的報名資格。2003年起也不再限定須以華語為「主要」發音,只要片中涉及華人地區所使用的主要語言或方言,都可報名,例如90%對白為日語的《吳清源》在2006年入圍[24];以賽德克語和日語為主的《賽德克·巴萊》獲得2011年最佳劇情片等5個獎項。2007年起,因應跨國合作的趨勢,只要導演加上半數主要創作人員為華人的影片都可報名。2010年起,導演和其他主要創作人員中有5名(含)以上為華人的影片都能角逐,例如非華人主演的《臉》獲得2010年最佳美術設計和最佳造型設計;《台北星期天》獲得2011年最佳新導演;以及而為了因應數碼技術的發展,符合在臺灣戲院公開映演達首週20場的非35釐米或16釐米規格影片,自2009年起允許報名。之後為因應數碼放映趨勢,報名影片放映規格自2013年起規定必須是35釐米拷貝或DCP數碼檔案。2016年起,導演和其他主要創作人員中有7名(含)以上為華人的影片都能角逐,詳細的報名資格可至金馬獎的官方網站查詢。[23][25]
評審制度
[編輯]1978年,時任行政院新聞局代理局長宋楚瑜於邀請影壇人士座談徵詢意見後,決定仿效奧斯卡金像獎實施兩階段評審制度,即第一階段評審閱畢全部參賽影片後,開會討論,表決提出入圍影片及各單項名單並公佈,然後再評選得獎名單、於頒獎典禮時公佈最後結果[26];[27]此制於1978年試辦、自1979年起正式實施。1982年,臺灣新浪潮電影由《光陰的故事》發端,一時蔚為風潮,更在焦雄屏、黃建業等「新派」影評人的大力推介下,成為當時臺灣藝文界的新興潮流。但在1984年後,多部走新浪潮電影路線的影片票房收益不佳,使這股風潮受到一些「舊派」影評人的質疑,引發了新舊影評之爭,並且延續到了金馬獎的評審上。由於臺灣新浪潮電影符合多數評審的喜好,因此評審團的結論常被解讀為偏重鼓勵藝術色彩濃厚的創作,但其藝術化、抽象化等呈現手法,往往無法反映市場的風向,形成叫好不叫座的評價。又金馬獎歷來是採取似法國康城電影節的評審團制度[11],每年評審團組成不同也會導致得獎影片品味分歧,令外界無從預料。評審過程缺乏廣泛性和代表性,也無觀眾參與,常招致獲獎名單多元性不足等質疑,曾引起許多香港和中國大陸電影人的不滿和杯葛。過去甚至認為,重視藝術並受評番青睞的藝術電影,以及重視票房卻不受評番青睞的商業電影,只能選擇或偏重其中一種取向來製作。包括焦雄屏、侯孝賢、蔡明亮、王晶和陳嘉上在內的電影工作者,都曾批評金馬獎的「小圈子」評審制度,並呼籲金馬獎設立類似香港電影金像獎由專業影評人等團體和各界觀眾組成評審團,採取多輪、多人、多層面的電影評審制度,以期兼顧各方電影專業和商業市場考量。[12][28][29]
金馬獎的評審委員是由金馬執委會遴選電影從業人員和影評人等10多名專業人士組成,親自全程參與審片工作,但不得連續兩年擔任。電影基金會董監事、金馬執委會執行委員和當屆有製作影片參賽者都不能擔任評委。評審工作分為初選、複選和決選三個階段。所有報名影片進入初選階段後,透過公開討論和不記名投票方式進行評選,須獲半數以上初審委員推薦才能進入複選階段。複審委員再對影片類、個人類獎項和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進行公開討論、不記名投票,進而產生入圍名單;名單經評審團簽名後,於複選會議結束後召開記者會公佈。決選會議在頒獎典禮當天召開,針對入圍名單公開討論和不記名投票,得獎者須獲半數以上複選和決選評委支持;且僅有當屆評審團主席、金馬執委會執行長和律師知道得獎結果,經由專業律師公證彌封後,才在頒獎典禮中揭曉。由於金馬獎評審委員須在嚴格規定和監督下完成審片、討論和投票程序,過程嚴謹絲毫不受外界影響,加上參賽影片無地域限制的包容性,造就它逾半世紀來在華語電影獎項中最具公信與聲望,被得獎者視為最受肯定和至高榮譽的主因。[25][29]
屆數 | 頒獎日期 | 評審團主席 |
---|---|---|
1 | 1962年10月31日 | |
2 | 1963年10月31日 | |
- | 1964年 | |
3 | 1965年10月30日 | |
4 | 1966年10月30日 | |
5 | 1967年10月30日 | |
6 | 1968年10月30日 | |
7 | 1969年10月30日 | |
8 | 1970年10月30日 | |
9 | 1971年10月30日 | |
10 | 1972年10月30日 | |
11 | 1973年10月30日 | |
- | 1974年 | |
12 | 1975年10月30日 | |
13 | 1976年10月30日 | |
14 | 1977年10月30日 | |
15 | 1978年10月31日 | |
16 | 1979年11月2日 | |
17 | 1980年11月3日 | |
18 | 1981年10月30日 | |
19 | 1982年10月24日 | |
20 | 1983年11月16日 | |
21 | 1984年11月18日 | |
22 | 1985年11月3日 | |
23 | 1986年11月29日 | |
24 | 1987年10月29日 | |
25 | 1988年11月5日 | |
26 | 1989年12月9日 | |
27 | 1990年12月10日 | |
28 | 1991年12月4日 | |
29 | 1992年12月12日 | |
30 | 1993年12月4日 | |
31 | 1994年12月10日 | |
32 | 1995年12月9日 | |
33 | 1996年12月14日 | |
34 | 1997年12月13日 | 徐天榮 |
35 | 1998年12月12日 | |
36 | 1999年12月12日 | 饒曉明 |
37 | 2000年12月2日 | 羅慧明 |
38 | 2001年12月8日 | 虞戡平 |
39 | 2002年11月16日 | 侯孝賢 |
40 | 2003年12月13日 | 王童 |
41 | 2004年12月4日 | 許鞍華 |
42 | 2005年11月13日 | 陳耀圻 |
43 | 2006年11月25日 | 張昌彥 |
44 | 2007年12月8日 | 焦雄屏 |
45 | 2008年12月6日 | |
46 | 2009年11月28日 | 虞戡平 |
47 | 2010年11月20日 | 黃建業 |
48 | 2011年11月26日 | 張艾嘉 |
49 | 2012年11月24日 | 劉德華 |
50 | 2013年11月23日 | 李安 |
51 | 2014年11月22日 | 陳冲 |
52 | 2015年11月21日 | 陳國富 |
53 | 2016年11月26日 | 許鞍華 |
54 | 2017年11月25日 | 吳念真 |
55 | 2018年11月17日 | 鞏俐 |
56 | 2019年11月23日 | 王童[e] |
57 | 2020年11月21日 | 李屏賓 |
58 | 2021年11月27日 | 黃建業 |
59 | 2022年11月19日 | 許鞍華 |
60 | 2023年11月25日 | 李安 |
61 | 2024年11月23日 | 譚家明[f] |
頒獎典禮
[編輯]早年的金馬獎並無入圍名單,得獎者也是提前公佈,所有的得獎者皆排排站的由長官頒獎。一直到1978年才有入圍名單,而當年的頒獎典禮也都選在10月30日或31日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辦,藉以向前總統蔣中正祝壽。[30] 由於早期中國大陸和香港並未設置類似的電影競賽,金馬獎因此受到臺灣和香港電影從業人員格外的重視;自1970年代以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6],甚至多次邀請荷里活、日本及韓國明星擔任頒獎嘉賓,增添典禮聲色之餘也打開國際間的知名度,時至今日在華語電影界仍深具影響力和指標性意義。[31][32][11]
金馬獎項
[編輯]歷屆獎項
[編輯]年份 | 屆次 | 最佳劇情片 | 最佳導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1962 | 1 | 《星星月亮太陽》 | 陶秦《千嬌百媚》 | 王引《手槍》 | 尤敏《星星月亮太陽》 |
1963 | 2 | 《梁山伯與祝英台》 | 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 | 唐菁《黑夜到黎明》 | 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 |
1965 | 3 | 《養鴨人家》 | 李行《養鴨人家》 | 葛香亭《養鴨人家》 | 李麗華《故都春夢》 |
1966 | 4 | 《西施》 | 李翰祥《西施》 | 趙雷《西施》 | 歸亞蕾《煙雨濛濛》 |
1967 | 5 | 《我女若蘭》 | 李嘉《我女若蘭》 | 歐威《故鄉劫》 | 江青《幾度夕陽紅》 |
1968 | 6 | 《路》 | 白景瑞《寂寞的十七歲》 | 崔福生《路》 | 凌波《烽火萬里情》 |
1969 | 7 | 《小鎮春回》 | 白景瑞《新娘與我》 | 楊群《揚子江風雲》 | 李麗華《揚子江風雲》 |
1970 | 8 | 《家在台北》 | 張曾澤《路客與刀客》 | 葛香亭《高山青》 | 歸亞蕾《家在台北》 |
1971 | 9 | 《緹縈》 | 丁善璽《落鷹峽》 | 王引《緹縈》 | 盧燕《董夫人》 |
1972 | 10 | 《秋決》 | 李行《秋決》 | 歐威《秋決》 | 翁倩玉《真假千金》 |
1973 | 11 | 《忍》 | 程剛《十四女英豪》 | 楊群《忍》 | 上官靈鳳《馬路小英雄》 |
1975 | 12 | 《吾土吾民》 | 劉藝《長情萬縷》 | 秦祥林《長情萬縷》 | 盧燕《傾國傾城》 |
1976 | 13 | 《梅花》 | 張佩成《狼牙口》 | 常楓《香花與毒草》 | 徐楓《刺客》 |
1977 | 14 | 《筧橋英烈傳》 | 張曾澤《筧橋英烈傳》 | 秦祥林《人在天涯》 | 陳秋霞《秋霞》 |
1978 | 15 | 《汪洋中的一條船》 | 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 | 秦漢《汪洋中的一條船》 | 恬妞《蒂蒂日記》 |
1979 | 16 | 《小城故事》 | 胡金銓《山中傳奇》 | 柯俊雄《黃埔軍魂》 | 林鳳嬌《小城故事》 |
1980 | 17 | 《早安台北》 | 王菊金《六朝怪談》 | 王冠雄《茉莉花》 | 徐楓《源》 |
1981 | 18 | 《假如我是真的》 | 徐克《夜來香》 | 譚詠麟《假如我是真的》 | 張艾嘉《我的爺爺》 |
1982 | 19 | 《辛亥雙十》 | 章國明《邊緣人》 | 艾迪《邊緣人》 | 汪萍《武松》 |
1983 | 20 | 《小畢的故事》 | 陳坤厚《小畢的故事》 | 孫越《搭錯車》 | 陸小��《看海的日子》 |
1984 | 21 | 《老莫的第二個春天》 | 麥當雄《省港旗兵》 | 李修賢《公僕》 | 楊惠姍《小逃犯》 |
1985 | 22 | 《我這樣過了一生》 | 張毅《我這樣過了一生》 | 周潤發《等待黎明》 | 楊惠姍《我這樣過了一生》 |
1986 | 23 | 《恐怖分子》 | 吳宇森《英雄本色》 | 狄龍《英雄本色》 | 張艾嘉《最愛》 |
1987 | 24 | 《稻草人》 | 王童《稻草人》 | 周潤發《秋天的童話》 | 梅艷芳《胭脂扣》 |
1988 | 25 | 《七小福》 | 羅啟銳《七小福》 | 萬梓良《大頭仔》 | 鄭裕玲《星星月亮太陽》 |
1989 | 26 | 《三個女人的故事》 | 侯孝賢《悲情城市》 | 陳松勇《悲情城市》 | 張曼玉《三個女人的故事》 |
1990 | 27 | 《滾滾紅塵》 | 嚴浩《滾滾紅塵》 | 梁家輝《愛在他鄉的季節》 | 林青霞《滾滾紅塵》 |
1991 | 28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王家衛《阿飛正傳》 | 郎雄《推手》 | 張曼玉《阮玲玉》 |
1992 | 29 | 《無言的山丘》 | 王童《無言的山丘》 | 成龍《警察故事III超級警察》 | 陳令智《浮世戀曲》 |
1993 | 30 | 《喜宴》 | 李安《喜宴》 | 成龍《重案組》 | 吳家麗《赤裸的誘惑》 |
1994 | 31 | 《愛情萬歲》 | 蔡明亮《愛情萬歲》 | 梁朝偉《重慶森林》 | 陳沖《紅玫瑰白玫瑰》 |
1995 | 32 | 《女人四十》 | 侯孝賢《好男好女》 | 林揚《超級大國民》 | 蕭芳芳《女人四十》 |
1996 | 33 | 《陽光燦爛的日子》 |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 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 蕭芳芳《虎度門》 |
1997 | 34 | 《甜蜜蜜》 | 陳果《香港製造》 | 謝君豪《南海十三郎》 | 張曼玉《甜蜜蜜》 |
1998 | 35 | 《天浴》 | 陳沖《天浴》 | 洛桑群培《天浴》 | 李小璐《天浴》 |
1999 | 36 | 《千言萬語》 | 許鞍華《千言萬語》 | 柯俊雄《一代梟雄曹操》 | 李麗珍《千言萬語》 |
2000 | 37 | 《臥虎藏龍》 | 杜琪峯《槍火》 | 吳鎮宇《槍火》 | 張曼玉《花樣年華》 |
2001 | 38 | 《榴槤飄飄》 | 關錦鵬《藍宇》 | 劉燁《藍宇》 | 秦海璐《榴槤飄飄》 |
2002 | 39 | 《美麗時光》 | 陳果《香港有個荷里活》 | 黎明《三更之回家》 | 李心潔《見鬼》 |
2003 | 40 | 《無間道》 | 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 | 梁朝偉《無間道》 | 吳君如《金雞》 |
2004 | 41 | 《可可西里》 | 杜琪峯《大事件》 | 劉德華《無間道3:終極無間》 | 楊貴媚《月光下,我記得》 |
2005 | 42 | 《功夫》 | 周星馳《功夫》 | 郭富城《三岔口》 | 舒淇《最好的時光》 |
2006 | 43 | 《父子》 | 陳可辛《如果,愛》 | 郭富城《父子》 | 周迅《如果·愛》 |
2007 | 44 | 《色·戒》 | 李安《色·戒》 | 梁朝偉《色·戒》 | 陳沖《意》 |
2008 | 45 | 《投名狀》 | 陳可辛《投名狀》 | 張涵予《集結號》 | 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
2009 | 46 | 《不能沒有你》 | 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 張家輝《證人》 黃渤《鬥牛》 |
李冰冰《風聲》 |
2010 | 47 | 《當愛來的時候》 | 鍾孟宏《第四張畫》 | 阮經天《艋舺》 | 呂麗萍《玩酷青春》 |
2011 | 48 | 《賽德克·巴萊》 | 許鞍華《桃姐》 | 劉德華《桃姐》 | 葉德嫻《桃姐》 |
2012 | 49 | 《神探亨特張》 | 杜琪峯 《奪命金》 | 劉青雲《奪命金》 | 桂綸鎂《女朋友男朋友》 |
2013 | 50 | 《爸媽不在家》 | 蔡明亮《郊遊》 | 李康生《郊遊》 | 章子怡《一代宗師》 |
2014 | 51 | 《推拿》 | 許鞍華《黃金時代》 | 陳建斌《一個勺子》 | 陳湘琪《回光奏鳴曲》 |
2015 | 52 | 《刺客聶隱娘》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 馮小剛《老炮兒》 | 林嘉欣《百日告別》 |
2016 | 53 | 《八月》 |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 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 | 周冬雨《七月與安生》 馬思純《七月與安生》 |
2017 | 54 | 《血觀音》 | 文晏《嘉年華》 | 塗們《老獸》 | 惠英紅《血觀音》 |
2018 | 55 | 《大象席地而坐》 | 張藝謀《影》 | 徐崢《我不是藥神》 | 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
2019 | 56 | 《陽光普照》 | 鍾孟宏《陽光普照》 | 陳以文《陽光普照》 | 楊雁雁《熱帶雨》 |
2020 | 57 | 《消失的情人節》 | 陳玉勛《消失的情人節》 | 莫子儀《親愛的房客》 | 陳淑芳《孤味》 |
2021 | 58 | 《瀑布》 | 羅卓瑤《花果飄零》 | 張震《緝魂》 | 賈靜雯《瀑布》 |
2022 | 59 | 《一家子兒咕咕叫》 | 陳潔瑤《哈勇家》 | 黃秋生《白日青春》 | 張艾嘉《燈火闌珊》 |
2023 | 60 | 《石門》 | 蕭雅全《老狐狸》 | 吳慷仁《富都青年》 | 林品彤《小曉》 |
2024 | 61 |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 婁燁《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 張志勇《漂亮朋友》 | 鍾雪瑩《看我今天怎麼說》 |
年份 | 屆次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演員 | 最佳新導演 |
1962 | 1 | 矮仔財《宜室宜家》 | 唐寶雲《颱風》 | 未設置 | 未設置 |
1963 | 2 | 馬驥《白雲故鄉》 | 杜娟《巫山春回》 | ||
1965 | 3 | 井淼《故都春夢》 | 王萊《人之初》 | ||
1966 | 4 | 吳家驥《金玉奴》 | 盧碧雲《煙雨濛濛》 | ||
1967 | 5 | 崔福生《貞節牌坊》 | 於倩《藍與黑》 | ||
1968 | 6 | 井淼《烽火萬里情》 | 歐陽莎菲《烽火萬里情》 | ||
1969 | 7 | 孫越《揚子江風雲》 | 張冰玉《小鎮春回》 | ||
1970 | 8 | 儀銘《歌聲魅影》 | 夏台鳳《歌聲魅影》 | ||
1971 | 9 | 王戎《庭院深深》 | 陳莎莉《落鷹峽》 | ||
1972 | 10 | 魏蘇《大地春雷》 | 傅碧輝《秋決》 | ||
1973 | 11 | 王宇《突破國際死亡線》 | 盧燕《十四女英豪》 | ||
1975 | 12 | 儀銘《雲深不知處》 | 蕭芳芳《女朋友》 | ||
1976 | 13 | 郎雄《狼牙口》 | 張艾嘉《碧雲天》 | ||
1977 | 14 | 白鷹《千刀萬里追》 | 胡茵夢《人在天涯》 | ||
1978 | 15 | 谷名倫《日落北京城》 | 歸亞蕾《蒂蒂日記》 | ||
1979 | 16 | 韓蘇《歡顏》 | 沈時華《一個女工的故事》 | ||
1980 | 17 | 向雲鵬《鄉野人》 | 邵佩玲《茉莉花》 | ||
1981 | 18 | 王珏《皇天后土》 | 王萊《小葫蘆》 | ||
1982 | 19 | 谷峰《武松》 | 葉德嫻《汽水加牛奶》 | ||
1983 | 20 | 谷峰《待罪的女孩》 | 英英《看海的日子》 | ||
1984 | 21 | 常楓《頤園飄香》 | 陳秋燕《油麻菜籽》 | ||
1985 | 22 | 陳博正《超級市民》 | 唐如韞《童年往事》 | ||
1986 | 23 | 秦沛《癲佬正傳》 | 繆騫人《最愛》 | ||
1987 | 24 | 午馬《倩女幽魂》 | 林珊如《期待你長大》 | ||
1988 | 25 | 周星馳《霹靂先鋒》 | 王萊《海峽兩岸》 | ||
1989 | 26 | 張世《香蕉天堂》 | 李淑楨《魯冰花》 | ||
1990 | 27 | 張學友《笑傲江湖》 | 張曼玉《滾滾紅塵》 | ||
1991 | 28 | 關海山《五億探長雷洛傳》 | 王萊《推手》 潘迪華《阿飛正傳》 | ||
1992 | 29 | 顧寶明《暗戀桃花源》 | 顧美華《浮世戀曲》 | ||
1993 | 30 | 郎雄《喜宴》 | 歸亞蕾《喜宴》 | ||
1994 | 31 | 王柏森《獨立時代》 | 金燕玲《獨立時代》 | ||
1995 | 32 | 羅家英《女人四十》 | 文英《熱帶魚》 | ||
1996 | 33 | 王啟贊《麻將》 | 邱秀敏《忠仔》 | ||
1997 | 34 | 陳進興《愛情來了》 | 廖慧珍《愛情來了》 | ||
1998 | 35 | 曾志偉《愈快樂愈墮落》 | 舒淇《洪興十三妹》 | ||
1999 | 36 | 戴立忍《想死趁現在》 | 葉德嫻《笨小孩》 | ||
2000 | 37 | 太保《運轉手之戀》 | 趙美齡《沙河悲歌》 | 姚月明《細路祥》 | |
2001 | 38 | 譚耀文《野獸之瞳》 | 羅慧英《愛上我吧》 | 秦海璐《榴槤飄飄》 | |
2002 | 39 | 黃秋生《想飛》 | 林嘉欣《男人四十》 | 林嘉欣《男人四十》 | |
2003 | 40 | 黃秋生《無間道》 | 林美秀《黑狗來了》 | 王寶強《盲井》 鄭智允《跑吧孩子》 | |
2004 | 41 | 吳彥祖《新警察故事》 | 白靈《三更2之餃子》 | 洪顥瑄《擁抱大白熊》 楊佑寧《17歲的天空》 | |
2005 | 42 | 黃秋生《頭文字D》 | 元秋《功夫》 | 周杰倫《頭文字D》 | |
2006 | 43 | 吳景滔《父子》 | 謝欣穎《愛麗絲的鏡子》 | 張睿家《盛夏光年》 | |
2007 | 44 | 梁家輝《戰·鼓》 | 范冰冰《心中有鬼》 | 湯唯《色·戒》 | |
2008 | 45 | 馬如龍《海角七號》 | 梅芳《囧男孩》 | 姜聖民《跳格子》 | |
2009 | 46 | 王學圻《梅蘭芳》 | 惠英紅《心魔》 | 余少群《梅蘭芳》 | |
2010 | 47 | 吳朋奉《父後七日》 | 郝蕾《第四張畫》 | 李千娜《茱麗葉》 | 何蔚庭《台北星期天》 |
2011 | 48 | 徐詣帆《賽德克·巴萊》 | 唐群《到阜陽六百里》 | 柯震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烏爾善《刀見笑》 |
2012 | 49 | 鄭中基《低俗喜劇》 | 梁靜《殺生》 | 齊溪《浮城謎事》 | 張榮吉《逆光飛翔》 |
2013 | 50 | 李雪健《一九四二》 | 楊雁雁《爸媽不在家》 | 郭書瑤《志氣》 | 陳哲藝《爸媽不在家》 |
2014 | 51 | 陳建斌《軍中樂園》 | 萬茜《軍中樂園》 | 張磊《推拿》 | 陳建斌《一個勺子》 |
2015 | 52 | 白只《踏血尋梅》 | 呂雪鳳《醉·生夢死》 | 李鴻其《醉·生夢死》 | 畢贛《路邊野餐》 |
2016 | 53 | 林柏宏《六弄咖啡館》 | 金燕玲《一念無明》 | 孔維一《八月》 | 黃進《一念無明》 |
2017 | 54 | 陳竹昇《阿莉芙》 | 文淇《血觀音》 | 瑞瑪席丹《強尼·凱克》 |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
2018 | 55 | 袁富華《翠絲》 | 丁寧《幸福城市》 | 鍾家駿《只有大海知道》 | 文牧野《我不是藥神》 |
2019 | 56 | 劉冠廷《陽光普照》 | 張詩盈《我的靈魂是愛做的》 | 范少勛《下半場》 | 徐漢強《返校》 |
2020 | 57 | 納豆《同學麥娜絲》 | 陳淑芳《親愛的房客》 | 陳姸霏《無聲》 | 張吉安《南巫》 |
2021 | 58 | 劉冠廷《詭扯》 | 王渝萱《該死的阿修羅》 | 方郁婷《美國女孩》 | 阮鳳儀《美國女孩》 |
2022 | 59 | 朱軒洋《黑的教育》 | 林詹珍妹《哈勇家》 | 胡智強《一家子兒咕咕叫》 | 劉國瑞《白日青春》 |
2023 | 60 | 陳慕義《老狐狸》 | 方志友《本日公休》 | 謝詠欣《但願人長久》 | 卓亦謙《年少日記》 |
2024 | 61 | 施名帥《角頭-大橋頭》 | 楊貴媚《小雁與吳愛麗》 | 鄭又菲《BIG》 | 曾威量、尹又巧《白衣蒼狗》 |
爭議
[編輯]外片獎
[編輯]1989年金馬獎嘗試頒獎給外文片,例如當屆由美國籍的威廉·赫特以《稀客》獲金馬獎外片最佳男主角、加拿大籍導演大衛·哥連堡以《雙生兄弟》獲外片最佳導演等,但金馬獎外片獎被批評不倫不類,僅辦一屆就停止,並且未在官方特刊歷屆得獎名單上獲得記錄。[34]不過反而在國際知名電影網站IMDB上,仍可見此唯一一屆外片獎獲獎名單。
撤銷入圍
[編輯]金馬獎過去曾出現多起因為不符合入圍資格而被撤銷入圍資格的情況。
1998年,臺灣動畫長片《魔法阿媽》以14票中取得12票的壓倒性支持入圍,卻在評審得獎會議受到部分抱有主觀偏見的評審糾葛,導致該屆最佳動畫長片從缺。例如評審黃木村認為該片沒有使用電腦特效、手法過於古老粗糙;評審劉立行、貢敏、王清華批評該片宣揚迷信、牽涉怪力亂神,將之與「宋七力」相提並論,並遊說其他評審跟進。[35][36]
2003年以《飛躍情海》同時入圍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的林依晨,被發現前一年曾演出《空手道少女組》並擔任女主角而取消最佳新演員入圍資格,當年最佳女主角也敗給演出《金雞》的吳君如。
2008年原入圍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金城武,在名單公佈6小時後被因日本國籍身分不符資格,取消該獎項入圍資格,成為金馬獎史上最短命的入圍者[37]。同一屆最��新演員入圍者田中千繪傳出出道多年早已在多部電影參與演出,入圍資格備受爭議,金馬獎委員會出面解釋,新人獎中的首次演出認定,在於是否擔任片中主/配角,對於只是客串性質演出在入圍資格認定上不構成問題。
2012年原入圍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沉默如謎的呼吸》[g] 和《驚惶》[h],在入圍名單於2012年10月2日下午5點公佈後,經過金馬執委會查證並非影片原創歌曲,也與電影公司求證確認後,於同日晚間10點在官方網站公告取消兩首歌曲的提名資格。
2022年原入圍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在路上》[i],在入圍名單公佈的兩天之後(2022年9月29日),由於報名公司主動來函告知本歌曲雖未正式發行,但早已做過公開演出,並非為電影《窄路微塵》全新創作,故由金馬執委會宣佈取消提名資格。
抵制
[編輯]2018年第55屆金馬獎,傅榆執導的太陽花學運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其獲獎致辭道:「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台灣人最大的願望。」,引發「台獨」爭議。2019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電影局下令暫停中國大陸電影和人員參獎[38],導致金馬獎受到中國大陸乃至港澳地區業者的抵制。同年,中國金雞獎由原兩年一次改為一年一次,在廈門與金馬獎同日對打,後不同日舉辦但仍固定在廈門。2022年第59屆金馬獎名單公佈前,香港影業協會發信給協會成員,批評金馬獎「把政治與電影混為一談」、「沾污電影的獨立藝術性」,警告會員若要參加金馬獎,「務須三思,以免殃及池魚。」[39]
相關條目
[編輯]- 中華民國文化部
-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 台灣三金藝人
- 官方大三金
- 官方小三金
- 民間YouTube
- 其它華語電影獎
註釋
[編輯]- ^ 中華民國的年輕男性國民依法須服義務兵役,在抽籤決定服役單位時,若結果是在以往仍為戰區的金門或馬祖,役男常被戲稱為中了「金馬獎」。
- ^ 包括《霸王別姬》和《活着》等影片在內都因此不能參賽。
- ^ 包括閩南語和其他方言。
- ^ 包括: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原著劇本或改編劇本、攝影、美術設計、剪接、原創電影音樂和音效等。
- ^ 原訂擔任第56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的杜琪峯因與電影投資方的製作合約所限請辭
- ^ 因腰部脊椎舊疾復發無法完成評審工作,改由美術指導黃美清擔任召集人
- ^ 詞:周雲蓬,曲:周雲蓬,唱:周雲蓬,出自影片《神探亨特張》。
- ^ 詞:沼澤樂隊,曲:沼澤樂隊,唱:沼澤樂隊,出自影片《浮城謎事》。
- ^ 詞:曾永曦,曲:黃衍仁/曾永曦,唱:黃衍仁/ 611,出自影片《窄路微塵》。
參考文獻
[編輯]- ^ 金馬獎介紹. 台北金馬影展. [2020-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 金馬獎座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北金馬影展
- ^ 1962年
- ^ 2022年台灣金馬獎提名公布,我們知道些什麼?. BBC News 中文. 2022-09-28 [202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中文(繁體)).
- ^ 金馬58!領路者暢談奔「馬」之路的各自心境 !. 天下雜誌.
- ^ 6.0 6.1 第53届金马奖前瞻 范冰冰能否获最佳女主角. 搜狐娛樂. 深圳晚報. [202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 ^ 金馬獎看華語電影史 跟著15部片重返那些年. 中央社. [202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 ^ 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简介. 中國日報網. [202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 ^ 金馬獎受國際影壇重視!最佳紀錄片將自動獲奧斯卡紀錄片候選資格. La Vie. [202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中文(繁體)).
- ^ 金馬奔騰60年經典回顧 看華語電影奧斯卡如何煉成|中央社 CNA. www.cna.com.tw.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3) (中文(臺灣)).
- ^ 11.0 11.1 11.2 Amber Wang. "Singapore, Hong Kong films shine at Chinese 'Osc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gence France-Presse. Paris. 24 November 2013.
- ^ 12.0 12.1 12.2 關於我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北金馬影展
- ^ 2021第五十八屆金馬獎競賽規章. 台北金馬影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臺灣三金 - 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您怎麼看?. Yahoo!奇摩. 2018-11-20 [2024-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1).
- ^ 金雞獎︱梁朝偉奪最佳男主角 成首位「三金影帝」. 東網. 2023-11-04 [2024-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31).
- ^ 幼獅社訊. 〈獎勵國語影片辦法 今年起有重大改變 對劇情片及紀錄片不給獎金 另設置金馬獎作為最高榮譽〉. 《聯合報》. 臺北. 1962年1月22日. 第8版.
- ^ 行政院新聞局令. 〈公佈「51年獎勵國語影片辦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總統府公報》. 臺北. 1962年5月25日.
- ^ 沈劍虹. 〈五年新聞局長的回憶〉. 《傳記文學》. 臺北. 1987年3月.
- ^ 王介中. 〈公營不如民營 金馬、金鐘、金曲獎新聞局決定移交〉. 《民生報》. 臺北. 1990年4月15日. 第1版.
- ^ 20.0 20.1 胡幼鳳. 〈輔導金預算有望提高 電影文化政策亟待確立 電影聯合會閉幕贏得立委支持〉. 《民生報》. 臺北. 1990年5月17日. 第10版.
- ^ 黃仁、王唯 編著. 《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下). 臺北: 中華影評人協會. 2004年, 頁381.
- ^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臺灣電影網.2020-04-06
- ^ 23.0 23.1 獎項沿革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11-03.台北金馬影展
- ^ 項貽斐. 金馬獎坦承疏失 吳清源又可參賽. 《聯合報》 (臺北). 2006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25.0 25.1 競賽規章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11-09.台北金馬影展
- ^ 金馬花車遊行、梁朝偉勁歌熱舞 你沒看過的金馬獎經典時刻|. 中央社 CNA.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中文(臺灣)).
- ^ 黃衍方. 你可能不知道的幾件關於金馬獎的事. 上報. 2016-11-25 [2016-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 ^ 張世倫.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001年.
- ^ 29.0 29.1 聞天祥. 〈影迷的金馬電影路〉. 《新活水雜誌》. 臺北: 中華文化總會. 2013年10月1日, 第50期, 頁38-43.
- ^ 張士達. 金馬獎想當年 配合誕辰祝壽蔣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時報》. 臺北. 2013年10月7日.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AL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GH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金馬最佳影片60連發. 中央社 CNA.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3) (中文(臺灣)).
- ^ 麥若愚. 〈金馬五十見證台灣電影繁華與興落〉. 《新活水雜誌》. 臺北: 中華文化總會. 2013年10月1日, 第50期, 頁30-37.
- ^ 林映妤. 《魔法阿媽》怪力亂神從缺金馬 王小棣20年後談真相:我嚇死了. ETtoday新聞雲. 2018-04-04 [2019-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5).
- ^ 第35屆金馬獎入圍得獎名單. 台北金馬影展. [201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30).
- ^ 莊幼芬, 宇若霏, 楊景婷. 角逐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 日籍金城武遭金馬除名. 蘋果日報. 2008-10-31 [2017-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电影局:暂停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本届金马影展. www.bjnews.com.cn. [202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6).
- ^ 中國抵制金馬獎第四年 香港電影陰影中突圍 – DW – 2022年11月18日. dw.com. [2024-10-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