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29年中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年表
世紀 19世紀中國 / 20世紀中國 / 21世紀中國
年代 1890年代中國 / 1900年代中國 / 1910年代中國 / 1920年代中國 / 1930年代中國 / 1940年代中國 / 1950年代中國大陸
年份 1925年中國 / 1926年中國 / 1927年中國 / 1928年中國 / 1929年中國 / 1930年中國 / 1931年中國 / 1932年中國 / 1933年中國
紀年 己巳蛇年)、中華民國18年

大事記

[編輯]
  • 1月1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軍編遣會議,是日舉行開幕式,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胡漢民、宋子文、王寵惠、吳敬恆、孫科等均出席,同日蔣發表《關於國軍編遣會之希望》一文,稱「編遣委員會目的,固然是要整理全國的軍事,但同時也要把整個全國財政這一個問題,謀根本的解決。」;熱河省政府成立,主席湯玉麟;國民政府明令原甘肅省寧夏道屬各縣劃歸寧夏省管轄,原甘肅省西寧道屬各縣劃歸青海省管轄;由蔣介石發起之勵志社在南京正式開幕,蔣自任社長[1]:3265-3266
  • 1月2日——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對編遣會議表示消極,是日至1月4日,先後至鎮江、無錫等地參觀游覽[1]:3266
  • 1月4日——是日至1月6日,中共湘灨邊區前委、特委、紅四軍軍委和地方黨組織負責人聯席會議在寧岡柏露舉行,由毛澤東主持,決定彭德懷紅五軍及紅四軍第三十二團王佐部留守井岡山,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徹底粉碎敵人「圍剿」,開辟新之革命根據地[1]:3267
  • 1月14日——毛澤東、朱德希望打破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三次「會剿」;2月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部隊夜宿在尋烏縣吉潭鎮的圳下村,軍部駐紮在村中心的文昌閣和一個較大的土圍子裡面,二十八團和三十一團被安排在村前和村後守衛着軍部。
  • 1月31日——國民政府特任蔣介石、吳敬恆、譚延闓、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深、張學良、楊樹莊、何應欽、宋子文、胡漢民、林森、蔡元培、戴季陶、孫科、陳果夫、于右任為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1]:3284
  • 2月1日——財政部所頒海關新稅則開始實行,內地稅局及煤油、卷煙徵收總局裁撤;國民政府特任譚延闓為財政委員會委員長;蒙藏委員會在南京成立;吉林省政府成立;教育部聘吳敬恆為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主席[1]:3284
  • 2���2日——拂曉,二十八團先於軍部開拔,贛軍劉士毅部的先頭部隊突然向駐在圳下村中的紅四軍軍部襲擊,住在村前的小廟裡的毛澤東與賀子珍由警衛員掩護,涉水過河,突圍上山;軍長朱德手提衝鋒鎗與警衛員突圍,結婚不到一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蘭因腿部中彈被捕;陳毅在突圍中,被突然衝上來的敵人一把抓住大衣,陳毅把大衣一脫,往敵人頭上罩去,才得以逃脫。紅四軍損失慘重無歇腳之處,傷員劇增卻無處安置,彈藥耗盡無從補充,士氣低落。毛澤東在3月20日給中央報告中稱「是我軍最困難的時候」。
  • 2月4日——閻錫山以父病重為由呈國民政府准假四星期,於是日由南京乘輪北上返回山西[1]:3286
  • 2月11日——紅四軍伏擊圍追的劉士毅旅,戰鬥相持不下時毛澤東也提槍帶着警衛排向敵衝鋒,此戰「始將劉部完全擊潰。其團長蕭致平鍾桓被活捉,因不認識被逃去。得械八百餘支,俘虜數略同」,此即大柏地戰鬥,扭轉了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後的被動局面。1929年9月陳毅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評價大柏地戰鬥:「是役,我軍以屢敗之餘作最後一擲,擊破強敵;官兵在彈盡援絕之際,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最後勝利,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1933年夏毛澤東路過大柏地戰場,寫了《菩薩蠻·大柏地》一詞:「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 2月20日——下午,紅四軍到東固,與紅二團團長兼黨代表李文林部會合,在東固革命根據地休整一周,300餘名傷病員得以安置治療休養。毛澤東後評價:「如果當年沒有東固的一個星期休整,紅四軍將被拖垮,更不可能開創贛南革命根據地。」在東固休整期間,毛澤東得悉井岡山根據地失守,原先設想「給井岡山解圍」的戰略目標和作戰計劃被打亂,毛澤東也認識到以「憑險據守」的山地戰術,在強大敵人的聯合「圍剿」攻擊下,再險要的地勢也有被攻破的一天。紅四軍前委「乃決定拋棄了固定區域之公開割據政策,而採取變定不居的游擊政策(打圈子政策),以對付敵人之跟蹤窮追政策」,破除了井岡山時期「憑險據守」的觀念局限,實現了戰略戰術上的重要轉變。
  • 2月27日——國民政府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各集團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各總指揮部均着於3月15日一律撤銷,各編遣區辦事處均着於3月16日正式開始辦公,編遣委員會呈報決議各兵工廠於4月1日一律停工照准,着軍政部轉飭遵照;國民政府令:任命何應欽為中央編遣區辦事處主任委員,朱培德為第一編遣區辦事處主任委員,鹿鐘麟為第二編遣區辦事處主任委員,周珩為第三編遣區辦事處主任委員,白崇禧為第四編遣區辦事處主任委員,張維清、楊勁支為第五編遣區辦事處委員,楊樹蔣為海軍編遣區辦事處主任委員;國民政府任命張知本為湖北省政府主席,潘宜之為湖北武漢市市長[1]:3299
  • 3月1日——西康特區委員會成立[1]:3301
  • 3月5日——國民政府任命王世傑為國立武漢大學校長,未到任前以該校理工學院院長王星拱代理,任命張群為國立同濟大學校長,原任張仲蘇免職,派易培基兼北平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1]:3304
  • 3月31日——濟南市民懸青天白日旗慶祝接收,山東省政府主席孫良誠和濟南維持會長柴勤唐均告示安民,要市民「各安居樂業,勿得自相驚擾」,並謂「從前或作軌外行動,或有附逆嫌疑,苟能革命自新,均當曲予原宥,免究既往」[1]:3327
  • 4月1日——桂系將領在梧州開軍事會議,決定全力救武漢,將桂系軍隊改稱「靖難軍」,派18個團由廣東、廣西入湖南,推白崇禧為總指揮,黃旭初為前敵總指揮,調伍廷颺部由桂林出發入湖南與黃部會合[1]:3328
  • 4月13日——毛澤東給湘贛邊界特委的信中,盛讚了李文林紅二團的游擊戰術——「他的戰術是飄忽不定的游擊,游擊的區域是很寬的……他們消滅了許多靖衛團,打敗過卅六旅的七十二團。」毛澤東建議湘贛邊界特委也學習這種游擊戰術:「守勢的根據地的觀念,以後應該拋棄,大小五井、九隴等地,再不必固守了。強敵來了,就用盤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對付他。」[2]
  • 4月27日——國民政府令,將武漢市改為特別市,任劉文島為市長,6月11日又令武漢特別市改為漢口特別市,以漢口、漢口為管轄區域,6月21日湖北省政府會議決:劃武昌為普通市,由省府組市政委員會,不另設市政府;國民政府任命張貞兼福建「剿匪」司令[1]:3352
  • 5月1日——總理奉安委員會辦公處電告各機關:該會第十一次會議議決自5月26日起,至6月1日止,全國一律下半旗,並臂纏黑紗,停止宴會、娛樂七日,以誌哀悼,5月7日國民政府復通電全國遵行[1]:3355
  • 5月31日——公祭孫中山最後一日,18國參加奉安專使、教宗代表、日人犬養毅頭山滿、各國駐華新聞代表及葬事籌備處委員、奉安委員會委員、親故、家屬等分別致祭,祭畢即行封棺禮,孫之家屬、親友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特任官、宋慶齡、孫科、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戴季陶、張靜江、陳果夫、葉楚傖等100多人參加[1]:3381
  • 6月1日——孫中山靈櫬安葬於南京紫金山陵墓,晨4時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啟靈,在南京各中央委員、政府委員、孫之家屬、親故及各國專使參加送殯,沿途民眾肅立瞻禮者達數十萬人,正午12時奉安告成[1]:3382
  • 6月28日——國民政府令派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譚延闓、李石曾、蔡元培、于右任、林森、宋子文、孔祥熙、林煥庭、葉楚傖、楊銓、戴季陶、陳果夫、孫科、古應芬、劉紀文、吳鐵城為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並指定林森、林煥庭、葉楚傖、孫科、劉紀文為常務委員[1]:3408
  • 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蛟洋舉行,提出「發動廣大群眾創造閩西工農割據」之總路線必須完成之18項任務,毛澤東就如何鞏固和發展紅色根據地方針問題作重要提示:「這就是:一、深入地進行土地革命;二、徹底消滅民團土匪,發展工農武裝,有陣地地波浪式地向外發展;三、發展黨、建立政權、肅清反革命。」[1]:3427
  • 7月1日——國民政府任命陳布雷為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3410
  • 7月3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李濟深准恢復自由[1]:3427
  • 8月1日——編遣實施會議開幕[1]:3427
  • 8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沐:准蔡元培辭去監察院院長兼職,所請辭去國民政府委員,應予慰留,選任趙戴文為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1]:3442
  • 9月1日——粵軍是日起實行編遣,新委師長余漢謀、李敬揚、香翰屏在廣州正式就職[1]:3444
  • 9月28日——國民政府電令安徽省政府:代理主席蘇宗轍着即來京,主席職務以吳醒亞代理[1]:3460
  • 11月4日——國民政府令:衛生部長薛篤弼免職,任命劉瑞恆代理衛生部長,任命林雲陔為廣州特別市市長[1]:3479
  • 11月30日——蔣介石電武漢行營主任張治中,令將武漢行營結束,關於衛戍武漢暨湖北全省「剿共」事宜,統歸劉峙負責[1]:3492
  • 12月1日——唐生智、宋哲元、孫連仲、徐源泉等75人聯名通電反蔣,略謂:當此之時,唯有立息內爭,同心禦侮,「有違斯旨,仍存自私者,即為全國公敵,誓當立予鏟除」[1]:3492
  • 12月28日——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閩西上杭縣古田召開,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強調紅軍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樹立無產階級思想,糾正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等錯誤觀念,紅軍必須擔負起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等項任務[1]:3505
  • 12月30日——東北政務委員會發表任命莫德惠為中東路督辦,翟文選准辭遼寧省政府主席職,以臧式毅繼任[1]:3506

逝世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韓信夫、劉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齊福霖、范明禮、張允侯、張友坤、章伯鋒、胡柏立、耿來金、劉壽林、鍾碧容、鍾卓安、陳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澤全、蔡靜儀、丁啟予、陳永福、嚴如平、柏宏文、吳以群、羅文起、查建瑜、婁獻閣、白吉庵、李靜之、張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紹貞、熊尚厚、吳以群、劉一凡、郭光、郭大鈞、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軍、劉敬坤、陳道真、李振民、張振德、梁星亮、陳仁庚、董國芳、張守憲、王榮斌、陳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躍、賈維、陳民、朱宗震編著.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2. ^ 葉福林:「東固會師與毛澤東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思想飛躍」,《光明日報》,201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