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焦作的市轄區,請見「解放區 (焦作市)」。
在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所實際占領控制的區域,被中共自身稱為解放區或紅區,被中國國民黨及國民政府或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稱為共匪地區(簡稱匪區)或淪陷地區(淪陷區)。這些地區與外地往往設置關卡,且擁有自主的地方武裝、行政系統,並獨立發行貨幣。
定義
[編輯]中國共產黨一般將抗日戰爭期間的中國劃分為三個政治勢力所控制的區域:
- 中國國民政府所統治的區域被中共稱之為稱國統區或白區;
- 中共自身控制的區域被中共稱為解放區或紅區,被國民政府或中華民國政府認為是武裝割據地方、新時期的軍閥[1][2];
- 侵華日軍和其扶持的傀儡政權所控制的區域稱淪陷區或日偽區[3]:87,日本稱之為治安區[4]:49。
歷史
[編輯]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國共產黨的解放軍逐步打敗中華民國政府軍隊,解放區範圍日益擴大,國統區逐漸縮小。1948年11月,遼瀋戰役結束,淪陷區覆蓋東北全境。當年,中華民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開始陸續遷往台灣。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解放區覆蓋華北全境。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攻占長江以北區域。4月渡江戰役結束,解放區覆蓋華東全境。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中共業已控制中華民國在北方的全部省份。至1950年初,中華民國政府喪失在中國大陸的剩餘統治區域,僅剩台澎金馬地區。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稱台澎金馬地區為自由地區,稱大陸中共占領區為淪陷區、匪區,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匪偽政府」。
主條目: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
華北、東北
[編輯]華中
[編輯]華東
[編輯]華南
[編輯]西部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秦孝儀:中華民國史料初編,戰後中國,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 ^ 解放区的天.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 ^ 吳君吉. 《抗日时期解放区、国统区和日伪区的高等教育》. 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 (湖南省長沙市: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0, (2010年第11期): 87–89. ISSN 1671-8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簡體中文).
- ^ 李艷麗.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游击区》. 中學政史地:初中適用 (河南省鄭州市: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7, (2007年第12期): 49 (簡體中文).
參見
[編輯]
| |||||||||||||||||||||||||||||||
| |||||||||||||||||||||||||||||||
|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相關割據政權 | |||||||
---|---|---|---|---|---|---|---|
全國 |
| ||||||
華中、華南地區 |
| ||||||
華北、塞北地區 |
| ||||||
東北地區 |
| ||||||
西部地區 |
| ||||||
關於中華民國之國家政權,參見:{{中華民國國家政權}} |
主要將領 |
| ||||||||||||
---|---|---|---|---|---|---|---|---|---|---|---|---|---|
前奏 |
| ||||||||||||
第一階段 1946年3月 ↓ 1947年3月 |
| ||||||||||||
第二階段 1947年3月 ↓ 1948年9月 | |||||||||||||
第三階段 1948年9月 ↓ 1950年 |
| ||||||||||||
兩岸軍事對峙 1950年 ↓ 1979年 | |||||||||||||
冷戰末期至今 1980年代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