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北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北廳
たいほくちょう
日治臺灣的廳
1901年—1920年
臺北廳徽章 of 臺北
臺北廳徽章

國家 日治臺灣
首府臺北城內
人口 
• 1915
511861
歷史 
• 成立
1901年
• 廢除
1920年
行政分區廳直轄、11支廳
前身
繼承
臺北縣 (日治時期)
臺北州
今屬於 臺灣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臺北廳
台語白話字Tâi-pak-thiaⁿ
台語羅馬字Tâi-pak-thiann
日語假名たいほくちょう
Taihoku chō

臺北廳(日語:台北庁臺北廳たいほくちょう Taihoku chō */?)為台灣日治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初設於1901年(明治34年)11月「廢縣置廳」之際。當時將台北縣廢除,並將所屬十個辦務署重新分割為基隆、台北、深坑、桃園、新竹五個廳;其中台北廳轄有原台北、滬尾兩辦務署之地。1909年10月,基隆廳(轄原基隆、水返腳、頂雙溪等辦務署)和深坑廳(轄原景尾辦務署)的一部分被併入台北廳。1920年(大正9年)10月,台北廳廢廳,並與宜蘭廳桃園廳三角湧支廳合併為台北州

地理

[編輯]

台北廳位居於台灣最北部,在1920年時的管轄範圍為東經21度14分40秒至122度6分15秒,北緯24度40分21秒至25度37分53秒,管轄台灣本土的一部分及7個屬島,包含社藔島中山仔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東南方以高山與宜蘭廳為界,西南方連接桃園廳,東北及西北方面臨中國海東海),直島嶼皆在東北方海域。臺北廳的極東位於「棉花嶼」,為東經122度6分12秒;極西位於「八里坌堡坑仔口莊」,為東經121度14分40秒;極南位於「蕃地塔曼山頂」,為北緯24度40分21秒;極北位於「彭佳嶼」,為北緯25度37分53秒[1]

全廳面積136方里強,占全台灣土地面積1/17弱,在總督府轄下的12個廳中名列第10;若只算行政區域而不計蕃地,則面積110方里強,約占全島行政區域面積1/11,排名第6[2]。臺北廳的普通行政區包含大加蚋堡擺接堡興直堡、八里坌堡、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芝蘭三堡金包里堡石碇堡基隆堡三貂堡等11堡,以及文山堡的大部分地區,共有約300個街庄

沿革

[編輯]
臺北廳行政區劃變遷[3]
1896年6月 1897年6月 1898年6月 1899年7月 1900年9月 1901年11月 1909年10月 1915年12月 1920年10月
臺北縣 基隆支廳 頂雙溪辨務署 頂雙溪辨務署 基隆辨務署 基隆辨務署 基隆廳 頂雙溪支廳 臺北廳 頂雙溪支廳 頂雙溪支廳 臺北州 基隆郡
景尾辨務署 景尾辨務署
金包里辨務署 金包里辨務署 金包里支廳 金包里支廳 金包里支廳 基隆郡、淡水郡
基隆辨務署 基隆辨務署 直轄 基隆支廳 基隆支廳 基隆郡
瑞芳支廳 瑞芳支廳
水返腳辨務署 水返腳辨務署 水返腳辨務署
直轄 水返腳支廳 水返腳支廳 水返腳支廳 基隆郡、七星郡
士林辨務署 台北辨務署 台北辨務署 台北辨務署 臺北廳 士林支廳 士林支廳 士林支廳 台北市、新莊郡、七星郡
錫口支廳 錫口支廳 錫口支廳 七星郡
水返腳辨務署
台北辨務署 直轄 直轄 直轄 台北市
三角湧辨務所
枋橋支廳 枋橋支廳 枋橋支廳 海山郡
新莊支廳 新莊支廳 新莊支廳 新莊郡
淡水支廳 滬尾辨務署 滬尾辨務署 滬尾辨務署 滬尾辨務署
滬尾支廳 滬尾支廳 淡水支廳 新莊郡、淡水郡
樹林口辨務署 小基隆支廳 小基隆支廳
直轄 景尾辨務署 景尾辨務署 景尾辨務署 景尾辨務署 深坑廳 新店支廳 新店支廳 新店支廳 文山郡
直轄 深坑支廳 深坑支廳

行政區劃

[編輯]

1901年-1909年(二十廳時期)

[編輯]
1907年臺北廳管內圖

1901年11月11月,臺灣的地方官制改正,廢除「縣」與「辨務署」,地方行政由三級制改為兩級制並改設「廳」與「支廳」。原本的台北縣改為台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園廳和新竹廳等5廳,此時臺北廳的範圍東自竹仔山系、七星山系,西、北至海,南至南崁溪大嵙崁溪及附近山系。

臺北廳成立時,下設錫口支廳、枋橋支廳、新莊支廳、士林支廳、滬尾支廳、小基隆支廳等6支廳;1901年12月17日,臺北廳劃分為39個區[4]。1902年7月31日,芝蘭一堡、八里坌堡實施街庄整併[5]。1904年4月1日,芝蘭二堡、芝蘭三堡、興直堡、擺接堡、大加蚋堡實施街庄整併[6]。1905年4月19日,台北廳直轄的新莊仔莊改為「西新莊仔莊」;錫口支廳的新莊仔莊改為「東新莊仔莊」,里族莊(大加蚋堡)改為「舊里族莊」,里族莊(芝蘭一堡)改為「新里族莊」,三重埔莊改為「南港三重埔莊」,東勢莊改為「頂東勢莊」;滬尾支廳的新莊仔莊改為「北新莊仔莊」,沙崙莊改為「沙崙仔莊」,小八里坌莊改為「小八里坌仔莊」;士林支廳的東勢莊改為「下東勢莊[7]。1905年5月19日,加蚋仔莊從枋橋支廳改隸臺北廳直轄[8]。1906年1月1日,臺北廳改設置以地名稱呼的28個區[9]

臺北廳行政區劃 (1901年至1909年)
支廳 1901年 1906年 堡里 1904年整併後街庄[5][6][7][8]
[4] [9]
臺北廳直轄 第1區 艋舺區 大加蚋堡 臺北城內艋舺
第2區 大稻埕區 大稻埕
第3區 大龍峒區 大龍峒街番仔溝莊山仔腳莊牛埔莊西新莊仔莊中莊仔莊下埤頭莊朱厝崙莊上埤頭莊中崙莊
錫口支廳 錫口區 上塔悠莊下塔悠莊
第5區 興雅莊三張犁莊五份埔莊中陂莊
第6區 錫口街舊里族莊頂東勢莊
第7區 南港區 南港三重埔莊東新莊仔莊後山陂莊
第8區 後山莊四份仔莊南港舊庄南港大坑莊山豬堀莊
臺北廳直轄 第4區 古亭村區 下崁莊崁頂莊龍匣口莊古亭村莊林口莊三板橋莊大安莊頂內埔莊下內埔莊六張犁莊
擺接堡 加蚋仔莊(原屬枋橋支廳)
枋橋支廳 第18區 枋橋區 枋橋街後埔莊四汴頭莊湳仔莊番仔園莊沙崙莊溪洲莊
第19區 深坵莊埔墘莊港仔嘴莊下深坵莊江仔翠莊新埔莊社後庄崁頭厝莊
第20區 土城區 柑林埤莊員林莊清水坑莊廷藔坑莊埤塘莊
第21區 頂埔莊媽祖田莊大安藔莊
第22區 枋藔區 漳和莊中坑莊四十張莊外員山庄員山仔莊永和莊
第23區 龜崙蘭溪洲莊潭墘莊南勢角莊秀朗莊
新莊支廳 第15區 新莊區 西盛莊
興直堡 新莊海山頭莊營盤莊桕仔林莊埤角莊
第16區 頭前庄中港厝莊
二重埔區 更藔莊新塭莊
第17區 二重埔莊三重埔莊
第33區 五股坑區 八里坌堡 觀音坑莊成仔藔莊洲仔莊五股坑莊
第34區 石土地公莊水碓莊
貴仔坑區 山腳莊楓樹腳莊大窠坑莊
第35區 頂田心仔莊義學莊崎仔腳莊貴仔坑莊下坡角莊十八份坑莊頂坡角莊
第36區 塔藔坑莊
樹林口區 牛角坡莊
第37區 南勢埔莊菁埔莊
第39區 坑仔區 坑仔口莊坑仔外莊坑仔莊
錫口支廳 第10區 內湖區 芝蘭一堡 北勢湖莊內湖莊
第11區 新里族莊
士林支廳 第9區 士林區 士林街林仔口莊福德洋莊大直莊石角莊湳雅莊洲尾莊三角埔莊下東勢莊公館地莊永福莊雙溪莊坪頂莊菁礐莊草山莊七股莊
第12區 社仔區 社仔莊溪州底莊
第13區 北投區 芝蘭二堡 北投莊唭里岸莊石牌莊嗄嘮別頂北投莊竹仔湖莊
第14區 和尚洲區 和尚洲樓仔厝莊和尚洲水湳莊和尚洲南港仔莊和尚洲中路莊和尚洲溪墘莊和尚洲中洲埔莊
滬尾支廳 第32區 小八里坌區 八里坌堡 大八里坌莊小八里坌莊長道坑莊下罟仔莊
第38區 大南灣區 大南灣莊小南灣莊大平嶺莊瑞樹坑莊
第24區 滬尾區 芝蘭三堡 滬尾街
第26區 莊仔內莊竿蓁林莊小八里坌仔莊
第25區 油車口莊沙崙仔莊大莊埔莊水碓仔莊
興化店區 林仔街庄下圭柔山莊
第28區 蕃薯藔莊草埔尾莊興化店莊灰磘仔莊大屯莊
第27區 頂圭柔山莊
水梘頭區 水梘頭莊北投仔莊中田藔莊
第26區 興福藔莊小坪頂莊三空泉莊樹林口莊
小基隆支廳 第29區 北新莊仔區 北新莊仔莊土地公埔莊
第30區 小基隆區 後厝莊錫板莊小基隆舊庄小基隆新莊
第31區 老梅區 老梅莊石門莊頭圍莊

1909年-1920年(十二廳時期)

[編輯]
1917年臺北廳管內圖 (含蕃地)

1909年10月25日,台灣的行政區劃由二十廳整併為十二廳,基隆廳與深坑(坪林尾支廳除外)併入臺北廳,至此臺北廳下轄13個支廳。1910年2月4日,青潭莊從深坑支廳改隸新店支廳[10]。1912年9月21日,滬尾支廳更名為「淡水支廳」[11]三板橋莊從古亭村區改隸大龍峒區,中萬里加投區改為「瑪鍊區」,石底區改為「平溪區」[12]。1915年2月27日,小基隆支廳併入淡水支廳,瑞芳支廳併入基隆支廳。此時,臺北廳下轄錫口、枋橋、新莊、士林、淡水、金包里、水返腳、基隆、頂雙溪、深坑、新店等11個支廳,下設53個區長役場。

1918年3月19日,隸屬枋橋支廳的崁頭厝莊被公告廢止,併入枋橋街新埔莊[13][14]。1919年7月19日,由水返腳支廳管轄的暖暖街碇內莊八堵莊港口莊改隸基隆支廳[15]。1920年9月1日,新莊支廳八里坌堡的坑仔區改隸桃園廳,塔藔坑莊牛角坡莊改隸桃園廳直轄龜崙口區[16]

1920年10月1日,台灣的行政區劃改為五州二廳,臺北廳、宜蘭廳、桃園廳三角湧支廳合併為台北州

臺北廳行政區劃 (1920年)[17]
支廳 堡里 街庄 備註
臺北廳直轄 古亭村區 擺接堡 加蚋仔莊(今萬華區南部)
大加蚋堡 下崁莊(今萬華區中部)、崁頂莊、龍匣口莊、古亭村莊、林口莊、頂內埔莊(今中正區南部,即舊古亭區)、大安莊、下內埔莊、六張犁莊(今大安區東北部以外大部分及信義區西端)
艋舺區 臺北城內(今中正區北部,即舊城中區)、艋舺(今萬華區北部)
大稻埕區 大稻埕(今大同區南部及中山區中正區相鄰區域)
大龍峒區 大龍峒街、番仔溝莊(今大同區北部)、山仔腳莊、牛埔莊、西新莊仔莊、中莊仔莊、上埤頭莊、朱厝崙莊、下埤頭莊、中崙莊、三板橋莊(今中山區大部分及松山區西端)
錫口支廳 錫口區 錫口街、舊里族莊、頂東勢莊、興雅莊、三張犁莊、五分埔莊、中陂莊、上塔悠莊、下塔悠莊(今松山區信義區
南港區 南港三重埔莊、東新庄仔莊、後山陂莊、後山莊、四分仔莊、南港舊庄、南港大坑莊、山豬窟莊(今南港區
內湖區 芝蘭一堡 北勢湖莊、內湖莊、新里族莊(今內湖區
士林支廳 士林區 士林街、林仔口莊、福德洋莊、大直莊、石角莊、湳雅莊、洲尾莊、三角埔莊、下東勢莊、公館地莊、永福莊、雙溪莊、埤頂莊、菁礐莊、草山莊、七股莊(今台北市士林區大部分及中山區大直端)
社仔區 社仔莊、溪洲底莊(今台北市士林區社子島)
北投區 芝蘭二堡 唭里岸莊、北投莊、石牌莊、嘎嘮別莊、頂北投莊、竹仔湖莊(今台北市北投區
和尚洲區 和尚洲樓仔厝莊、和尚洲水湳莊、和尚洲中路莊、和尚洲南港仔莊、和尚洲溪墘莊、和尚洲中洲埔莊(今新北市蘆洲區台北市士林區社子島西北端)
枋橋支廳 枋橋區 擺接堡 枋橋莊、後埔莊、四汴頭莊、湳仔莊、番仔園莊、沙崙莊、溪洲莊、深坵莊、埔墘莊、港嘴仔莊、下深坵莊、江仔翠莊、新埔莊、社後庄、崁頭厝莊(今新北市板橋區 [13]
土城區 柑林埤莊、員林莊、清水坑莊、延藔坑莊、埤塘莊、頂埔莊、媽祖田莊、大安藔莊(今新北市土城區
枋藔區 漳和莊、中坑莊、四十張莊、外員山庄、員山仔莊、永和莊、龜崙蘭溪洲莊、潭墘莊、南勢角莊、秀朗莊(今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
新莊支廳 新莊區 西盛莊(今新北市新莊區西南部西盛地區)
興直堡 新庄、頭前庄、中港厝莊、海山頭莊、營盤莊、桕仔林莊、埤角莊(今新北市新莊區
二重埔區 更藔莊、新塭莊、二重埔莊、三重埔莊(今新北市三重區、五股區東南部更藔、興珍地區)
五股坑區 八里坌堡 觀音坑莊、洲仔莊、成仔藔莊、五股坑莊、石土地公莊、水碓莊(今新北市五股區
貴仔坑區 山腳莊、楓樹腳莊、大窠坑莊、頂田心仔莊、義學莊、崎仔腳莊、貴仔坑莊、下陂角莊、十八分坑莊、頂坡角莊、塔藔坑莊(今新北市泰山區、新莊區西北部丹鳳、迴龍地區)
樹林口區 牛角坡莊、南勢埔莊、菁埔莊
坑仔區 坑仔口莊坑仔外莊坑仔莊 後屬桃園廳[16]
淡水支廳 淡水區 芝蘭三堡 淡水街、小八里坌仔莊、莊仔內莊、竿蓁林莊、沙崙仔莊、油車口莊、大莊埔莊、水碓仔莊(今新北市淡水區市區) 原稱滬尾區
興化店區 頂圭柔山莊、蕃薯藔莊、草埔尾莊、林仔街庄、下圭柔山莊、興化店莊、灰磘仔莊、大屯莊(今新北市淡水區北部)
水梘頭區 北投仔莊、三空泉莊、樹林口莊、小坪頂莊、興福藔莊、水梘頭莊、中田藔莊(今新北市淡水區東南部)
小八里坌區 大八里坌莊、小八里坌莊、長道坑莊、下罟仔莊(今新北市八里區
大南灣區 大南灣莊、小南灣莊、瑞樹坑莊、大平嶺莊(今新北市林口區濱海地區)
北新莊仔區 北新莊仔莊、土地公埔莊(今新北市三芝區東南部北新莊地區) 原屬小基隆支廳
小基隆區 後厝莊、錫板莊、小基隆舊庄、小基隆新莊(今新北市三芝區
老梅區 老梅莊、石門莊、頭圍莊(今新北市石門區
金包里支廳 金包里區 金包里堡 下中股莊下萬里加投莊頂中股莊頂角莊中角莊(今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西半部)
阿里荖區 下角莊(今新北市石門區東半部)
瑪鍊區 頂萬里加投莊中萬里加投莊(今新北市萬里區東半部) 原稱中萬里加投區
水返腳支廳 水返腳區 石碇堡 水返腳街保長坑莊鄉長厝莊十三份莊橫科莊康誥坑莊白匏湖莊樟樹灣莊北港莊社後庄叭嗹港莊鵠鵠崙莊茄苳腳莊石硿仔莊姜仔藔莊(今新北市汐止區
瑪陵坑區 瑪陵坑莊友蚋莊鶯歌石莊(隸屬於今基隆市安樂區,基隆市七堵區
五堵區 五堵莊六堵莊七堵莊草濫莊(隸屬於今基隆市七堵區
什份藔 什份藔莊
平溪區 石底莊 原稱石底區
基隆支廳 暖暖區 暖暖莊碇內莊八堵莊港口莊(隸屬於今基隆市暖暖區 原屬水返腳支廳[15]
𫙮魚坑區 𫙮魚坑莊四腳亭莊大坑埔莊三爪仔莊 原屬瑞芳支廳
瑞芳區 基隆堡 柑仔瀨莊龍潭堵莊深澳莊鼻頭莊焿仔藔莊九份莊九芎橋莊猴硐莊南仔吝莊水南洞莊草山莊
基隆區 基隆街仙洞莊牛稠港莊石硬港莊田藔港莊大水窟莊大沙灣莊社藔莊深澳坑莊八斗仔莊獅球嶺莊大武崙莊蚵殼港莊內木山莊外木山莊大竿林莊
頂雙溪支廳 頂雙溪區 三貂堡 頂雙溪莊魚行莊武丹坑莊石壁坑莊三叉港莊石筍莊燦光藔莊平林莊柑腳莊三叉坑莊
槓仔藔區 槓仔藔莊丁仔蘭坑莊大石壁坑莊長潭莊枋腳莊下雙溪莊遠望坑莊田藔洋莊
澳底區 澳底莊丹裡莊撈洞莊雞母嶺莊社裡莊
大平區 文山堡 大平莊烏山莊溪尾藔莊料角坑莊
深坑支廳 深坑區 深坑仔莊土庫莊升高坑莊烏月莊萬順藔莊阿柔坑莊
陂內坑區 陂內坑莊
小格頭區 小格頭莊蓬菜藔莊烏塗窟莊
楓仔林區 雙溪莊楓仔林莊大溪墘莊松柏崎莊挑藔莊新興坑莊鹿窟莊
石碇區 石碇莊玉桂嶺莊員潭仔坑莊崩山莊
新店支廳 景尾區 萬盛莊興福莊
安坑區 安坑莊
新店區 大坪林莊青潭莊直潭莊
木柵區 內湖莊

蕃地

[編輯]

1910年4月1日,在新店支廳管轄的蕃地設置リモガン(李茂干)隘勇監督所(下轄冷水、紅葉、三溪、タナラン(多良南)、蕨野、木立、清水、初戰、會見、櫻木、一休、御旗、見晴隘勇監督分遣所、砲臺),插天山隘勇監督所(下轄雲上隘勇監督分遣所),以及屈尺、溪底、火燒樟、ウライ(烏來)、シロガン、ラハオ(溪口臺)、霧降瀧、田村坂、坂上、瀧見、吉村、ユタク、雙溪、端山、櫻坂、トンロク、阿玉溪、乾溝蕃務官吏駐在所[18]。這些單位在之後逐漸縮編,在1910年12月24日公告的編制如下[19]

  • 屈尺蕃務官吏駐在所
    • 直轄
    • 乾溝蕃務官吏駐在所
    • 溪底蕃務官吏駐在所
    • ウライ蕃務官吏駐在所
    • 阿玉蕃務官吏駐在所
    • ラハオ蕃務官吏駐在所
  • リモガン蕃務官吏駐在所
    • 直轄
    • トンロク蕃務官吏駐在所
    • カラモチ蕃務官吏駐在所
    • シタック蕃務官吏駐在所
    • チヤコン蕃務官吏駐在所:1911年5月25日公告設立[20]
    • タラナン(塔拉南)蕃務官吏駐在所:1911年5月25日公告設立[20]

臺北廳廳舍

[編輯]

臺北廳廳舍原為臺北縣廳舍,是沿用清治時期臺北府署建築,位在臺北城內府中街(臺灣鐵道飯店西側)。新的臺北廳廳舍在1912年動工,是由臺灣總督府的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位置在臺北城東側的三板橋莊土名刺仔埒,在1915年4月落成。之後,臺北廳廳舍在1915年6月1日遷移到新廳舍(財務課在1916年10月1日才遷出)[21]。臺北廳廳舍在後來成為臺北州廳,目前為監察院廳舍,為國定古蹟。

歷任廳長

[編輯]
梅谷光貞今川淵富島元治加福豐次井村大吉加藤尚志佐藤友熊菊池末太郎
任次 肖像 姓名
(生–卒)
在任時間 備註
1 菊池末太郎
(?–?)
1901年11月11日 1903年9月16日
2 佐藤友熊
(1866–1923)
1903年9月16日[a] 1907年9月12日
3 加藤尚志
(?–?)
1907年9月12日[b] 1909年10月25日 瑠公圳改建竣工。
4 井村大吉
(1873–1927)
1909年10月25日[c] 1914年7月1日
5 加福豐次
(1876–1921)
1914年7月1日 1917年9月26日
6 富島元治
(1874–1945)
1917年9月26日 1919年5月21日 兼任南投廳長至1917年10月1日。
7 今川淵
(1886–?)
1919年5月21日 1920年5月21日
8 梅谷光貞
(1880–1936)
1920年5月21日 1920年10月1日

附註

[編輯]
  1. ^ 宜蘭廳長。
  2. ^ 彰化廳長。
  3. ^ 原民政部通信局郵務課長。

人口

[編輯]
1915年(大正四年)台北廳所轄各地區人口[22]
堡里 日本人 台灣人
大加蚋堡 20,535 17,762 57,013 56,043
擺接堡 127 94 22,719 21,408
興直堡 57 48 11,850 11,271
八里坌堡 38 18 17,008 15,041
芝蘭一堡 152 115 16,286 14,535
芝蘭二堡 179 192 10,776 9,816
芝蘭三堡 573 514 17,496 15,685
金包里堡 59 53 10,630 8,784
石碇堡 261 159 19,671 17,371
基隆堡 5,473 4,748 20,092 17,847
三貂堡 172 119 13,827 11,586
文山堡 187 159 21,599 19,528
彭佳嶼 5 7 4 0
蕃地 60 37 664 409
水面 603 2 387 0
總計 28,481 24,027 240,029 219,324

教育

[編輯]

在初等普通教育方面,1916年(大正五年)台北廳官方所設專供日本人就讀之小學校共20所,教員183人,學童合計5,740人;而專供台灣人就學之公學校共49所,教員328人,學童合計13,883人。除此之外,尚有淡水女子學校預科及基隆夜間學校2所私立學校[23]

在高等普通教育方面,官立的有總督府直轄的台北中學校台北女學校國語學校國語部等3所;私立的則有台北中學會成淵學校本科、淡水中學校淡水女學校高等科等4所。師範教育機構則有國語學校師範部及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2所[2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3頁
  2.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5頁
  3. ^ 臺北廳. 臺北廳第四統計書. 1920. 
  4. ^ 4.0 4.1 臺北廳令第2號 街庄長管轄區名改正. 臺北廳報. 1901-12-17. 
  5. ^ 5.0 5.1 臺北廳告示第144號. 臺北廳報. 1902-07-31. 
  6. ^ 6.0 6.1 臺北廳告示第五十一號 芝蘭二堡・芝蘭三堡・興直堡・擺接堡・大加蚋堡ノ内左ノ通街庄名竝區域ヲ改正ス. 臺北廳報. 1904-03-27. 
  7. ^ 7.0 7.1 臺北廳告示第77號 本廳街庄ノ名稱中左ノ通改正ス. 臺北廳報. 1905-04-19. 
  8. ^ 8.0 8.1 臺北廳告示第110號 支廳名稱管轄區域中改正ノ件. 臺北廳報. 1905-05-19. 
  9. ^ 9.0 9.1 臺北廳令第11號. 臺北廳報. 1905-12-27. 
  10. ^ 臺北廳令第四號. 臺北廳報. 1910-02-04. 
  11. ^ 廳令第一號 滬尾支廳ヲ淡水支廳ト改稱. 臺北廳報. 1912-09-21. 
  12. ^ 告示第24號. 臺灣總督府報. 1912-09-21. 
  13. ^ 13.0 13.1 府令第15號. 臺灣總督府報. 1918-03-19. 
  14. ^ 臺北廳告示第51號 枋橋街外四庄庄界變更. 臺北廳報. 1918-04-07. 
  15. ^ 15.0 15.1 告示第101號. 臺灣總督府報. 1919-07-19. 
  16. ^ 16.0 16.1 告示第114號 區ノ名稱及其ノ區域內ノ街庄社名竝區長役場ノ位置改正. 臺灣總督府報. 1920-08-10. 
  17.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55-58頁
  18. ^ 臺北廳告示第四十八號 蕃務官吏駐在所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左ノ通相定ス. 臺北廳報. 1910-04-01. 
  19. ^ 臺北廳告示第102號 蕃務官吏駐在所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左ノ通相定ス. 臺北廳報. 1910-12-24. 
  20. ^ 20.0 20.1 臺北廳告示第79號 蕃務官吏駐在所名稱位置及管轄區域左ノ通改正ス. 臺北廳報. 1911-05-25. 
  21. ^ 臺北廳告示第88號. 臺北廳報. 1915-05-01. 
  22.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70-71頁
  23.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11-113頁
  24.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15-122頁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