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喻象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月7日) |
《組織意象》(The Images of Organization),由美國學者加雷斯·莫根(Gareth Morgan)所著,其運用八個隱喻來敘述公共事務中的組織結構及行為差異。
內容章節及概述
[編輯]官僚制度發展的基石,有效卻笨拙:
一、設定並且實現目標。
二、結構分工、整合。
三、述明細節讓每個人都了解工作。
四、做好規劃、組織、管理、監督、控制。
組織是「有機體」
[編輯]根於生物學之中「物種」尋找「利基」的觀念,利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組織亦會隨環境而變。
組織決策如同「中樞神經」,尤其透過負向的反饋作用,讓組織成為學習型機構,達到正確決策;把組織的溝通、學習理論比喻成大腦,包含以下四大原則:
一、具備感知、監測、審視環境的能力。
二、把環境的資訊用來導引系統行為的運作原則。
三、具備發現重視偏差的能力。
四、必須採用創發性的行動來救治偏差。
組織是「創造社會實體」
[編輯]以文化的觀點而言,什麼樣的社會造就什麼樣的組織、制度,意謂制度無法脫離大環境的制約。
強調團體之間的反抗、統治聯盟的成形、不同利益需求的匯集和表達,預算是年度協約,組織是個「迷你國家」。
一元主義
[編輯]組織利益是共同目標的達成;衝突是短暫少見的,通常為搗亂者的活動,權力為指導組織達成共同利益的管理特權方法。
多元主義
[編輯]強調個人和團體利益的多樣性,組織目標只是短暫的、過度的利益;衝突是組織的特性,有潛在的積極功能;權利是緩和與解決利益衝突的關鍵。
激進主義
[編輯]組織為階級利益對立的競爭力量;組織衝突是階級衝突的一部分,最終把改變結構,而衝突被壓抑會成為組織潛藏之特徵;組織之中的���力反映社會權力關係,和社會控制過程密切有關。
組織是「心靈囚籠」
[編輯]組織研究常常形成人類思考的陷阱(即心靈囚籠),吾人只就意識部分加以分析,而漠視潛意識、無意識,其實吾人應該正視這些面向。
組織是「流變和轉變」
[編輯]一、組織是自我形成或創生的體系。
二、就渾沌和複雜的邏輯,把組織變遷視作「主流型態」的易位:強調型態或結構的演化,在改變的渾沌之中,應該體察另類主流體系的到來,建構「亂中有序」的前瞻思考。以下為應該住意的事項:
- 重新思考組織的意涵,尤其是層級節制、控制。
- 學習管理和改變「系絡」的藝術。
- 學習以小改變帶動大效果(蝴蝶效應)。
- 把不斷的改變和浮現的秩序視作自然狀態。
- 對於新的隱喻開放以促進自我組織的過程。
三、組織變遷的表現並非過去機械的因果關係的呈現,而是互相因果的邏輯。也就是現代組織和社會現象很複雜,非單一因果關係可解釋,而是由多重的反饋構成系統的動態。
四、以辯證的變遷邏輯(the logic of dialectical change)來敘述組織變遷本身為「正、反、合」的作用:只有能夠善於應用管理弔詭(manging paradox)的能力,才可對組織的運作提出深入的考察、診斷。惟具有辯證思考能力者,不但不會將其視做困境,反而是種好處,而且是「創造性顛覆」的「能破能立」的基礎所在。
組織是「宰制工具」
[編輯]組織對環境的汙染、職業病、災害的形成,對於員工的剝削和跨國企業對地主國的宰制。
參考文獻
[編輯]- 吳定、鄭勝芬、李盈盈. 組織發展應用技術. 2005.
- 孫本初. 新公共管理.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