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夷陵之戰 (208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夷陵之戰
赤壁戰事的一部分
日期208年冬
地點
結果 孫權勝
參戰方
孫權 曹操
指揮官與領導者
周瑜 曹仁
兵力
待考證 6,000騎兵
傷亡與損失
3,000+

東漢末年的208年的夷陵之戰發生在軍閥孫權曹操之間。此戰是赤壁軍事行動的一個完整部分,在赤壁之戰中的烏林大遭遇戰後立即爆發。此夷陵之戰也是隨後江陵之戰的序幕。

背景

[編輯]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敗於烏林後,孫權手下中護軍周瑜立即率軍三萬殺入南郡意圖攻取郡治江陵(在今荊江,非今湖北省江陵縣),在長江南岸紮營。在周瑜和右都督程普率數萬人與曹操部下行征南將軍曹仁隔江對峙交戰前,甘寧請求攻取臨江郡治所夷陵,先發制人,打通進軍益州的道路。[1]此外,一旦夷陵攻克,曹仁將和派軍援助他的益州牧劉璋隔絕。[2]當時曹操對臨江郡控制薄弱,劉璋的軍隊則趁機滲透到附近。

戰事

[編輯]

襲肅倒戈

[編輯]

甘寧兵到夷陵即破城,附近駐紮在秭歸巫縣一帶的劉璋部將襲肅率三百軍來降。甘寧所部本為七百人,因此增至一千,周瑜上表,想把襲肅及其所部三百人併入橫野中郎將呂蒙部以加強主力。呂蒙拒絕了,呼籲孫權不要重新分配襲肅部,而是讓襲肅隨同甘寧加強夷陵的防禦。孫權同意了。曹仁得知夷陵失守,當即派六千騎兵前去收復夷陵,設高樓,箭如雨下射入夷陵。身處重壓之下,甘寧仍保持冷靜,談笑自若,穩定軍心,並派使者報告周瑜。

呂蒙的戰略

[編輯]

周瑜接到甘寧的求援,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沒有兵力可派作援軍。[3]但呂蒙站了出來,勸說同僚們往救甘寧,並擔保承烈都尉凌統能守衛大營至少十日。[4]

凌統承擔起獨力對抗曹仁和橫野將軍徐晃的重擔,以為周瑜、呂蒙等援助在夷陵的甘寧爭取時間。曹仁沒料到周瑜會忽視他在江陵的大軍,在夷陵戰敗,傷亡三千餘人。同時,凌統騙曹仁誤信周瑜大營仍有大軍留守,未予以全力襲擊。曹仁派徐晃攻凌統,但失敗了,折兵一半,趁夜逃回。回營途中,呂蒙獻計��取敵軍戰馬:他率三百士兵用柴壘斷敵軍的撤退路線,使馬匹不能通過。如其所料,曹仁騎兵為躲避周瑜追擊,棄馬步行逃回江陵。[5]周瑜帶着所獲戰馬三百餘匹回營,在餘下的戰事中,夷陵被孫權牢固掌控。

後果

[編輯]

攻陷夷陵為孫權打開了通往益州的通道。這意味着在江陵的曹仁再不能得到劉璋的援軍。

參戰方

[編輯]

曹操軍

[編輯]
  • 征南將軍曹仁,屯江陵
  • 橫野將軍徐晃,屯江陵
    • 益州將領襲肅,屯夷陵(投降孫權)

孫權軍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陳壽《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
  2. ^ 陳壽《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
  3. ^ 陳壽《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曹仁分眾圍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
  4. ^ 陳壽《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蒙謂瑜、普曰:「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5. ^ 陳壽《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捨馬步走。

參考文獻

[編輯]
  • 陳壽《三國志》
  • 司馬光《資治通鑑》
  • 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編寫組《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第一冊),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北京新華出版社發行(1981年 - 1984年)
  • 袁庭棟《中國古代戰爭》(第一冊),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成都新華出版社發行(1988年),ISBN 7-80524-058-2
  • 張曉生《中國古代戰爭通覽》(第一冊,西安),北京長征出版社出版,北京新華出版社發行(1988年),ISBN 7-80015-031-3 (叢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