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帆船
中國帆船,或稱中式帆船,是歷史上於東洋水域被廣泛使用的帆船,可歸類為東洋帆船的一種。
歷史
[編輯]文獻中的中國帆船首次出現於漢朝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朝時中國帆船設計4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在犧牲些微航速的條件下,能夠使船隻在逆風之下前進,無需像使用大量橫帆的船隻一樣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性篷帳。當時最大的船長達20公尺,寬10公尺,可以容納七百人的重量,或260噸以上的物件。
至宋代幾經改良,於15世紀至17世紀中期,大量出現於東方海洋,因地制宜地演變成多種不同的船身及帆具,構造及索具各異,帆船部件名稱因各地方言而有別。
鄭和下西洋期間明朝特使鄭和的船隊遍遊東亞、南亞、阿拉伯半島,更遠達非洲馬達加斯加北部水域。清人編寫的明史中有描述鄭和當時的帆船,長約120多公尺,寬度約40多公尺,稱為寶船。
十八世紀後,中國民間所用的帆船仍然多為中式帆船,該類型帆船排水量小,船底設有多道防水艙,活躍於中國近海,用作貿易時運載貨品之用。
王冠倬的《中國古船圖譜》為中國古船研究的整理性著作。
主要船型
[編輯]歷代的中國帆船設計各異,大致可分為幾大類型。[1]依其建造地點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福建所建造者,最為有名,稱為福船。其他尚有廣東的廣船、廈門船、寧波船等。也有一些因小型改變或是軍事用途,而不同名者,例如鳥船、草撇船、冬船、開浪船、海滄船等。
近海帆船
[編輯]沙船
[編輯]沙船是歷史悠久的一種船型,源自江蘇崇明,在唐宋時期經已成型,主要使用於長江流域與北方沿海。其名稱來自其航行的 北方海域多為沙岸地形,因其船底平、方艏方艉、吃水淺,因此能直接駛上沙岸坐灘,不因離水、擱淺而傾斜翻覆,適用於有較小風浪且地形為沙岸之地區,所以在明清時期始稱作沙船,也作「防沙平底船」,但由於沙船吃水過淺,不會作遠海航行之用。該類船隻多見於北方海域,廣泛使用於大運河淤淺時運糧至北方, 明朝曾有其不少海難的記錄。平時為運輸用船,戰爭時也會被徵用為運��船。沙船的縱向結構採用平板龍骨,從而使縱向強度得到加強。同時,有採用水密隔艙,提高抗沈性。另外配有太平籃,一種是以竹條編織的裝有石塊的籃,有風浪時懸於水中,可使船減少搖擺。
鳥船
[編輯]鳥船首形似鳥嘴,是明清時期南部海域的一種小型快船。清代《浙江海運全案》有記載,鳥船「頭小身肥,船身長直,除設桅、篷外,兩側有櫓二隻,有風揚帆,無風搖櫓,行駛靈活,而且篷長櫓快,船行水上,有如飛鳥」。
戎克船
[編輯]戎克船,又稱為「䑸」,中國古帆船的一種。戎克船為小型帆船,帆數不超過三面。 林斯豪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所著作的《東印度水路誌》當中曾描繪16世紀航行於亞洲海域的中國戎克船[2]。
老閘船
[編輯]老閘船為傳統戎克船的改裝版本,是大約於1550年在澳門發展起來的一種小型帆船,結合了東西方帆船設計的優點。排水量小,比傳統大型帆船更快,需要更少人手,建造維修也較簡易。英國商人於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將其引入英資商隊,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亞羅號就是一艘老閘船。
戰座船
[編輯]戰座船為一作戰用船隻,作為明朝水軍指揮官的座艦,故名為戰座船,為當時戰船中尺寸最大、裝潢最齊備者。明朝由於海上倭寇之患甚烈,對水師的建軍備戰甚為積極。明朝中葉《龍江船廠志》一書有對其的描述。
遠洋帆船
[編輯]福船
[編輯]福船多見於東南海域,特徵為艏艉兩端高翹,一般吃水四米。古代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多用於海上貿易與交通往來。明代水師主要以福船組成,船首高翹,帶有堅強的衝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沈敵船。歷史上最著名的柚木福船為「耆英號」,因曾遠洋至美國、英國等地訪問而聞名。[3]
以接近一般帆船的速率來看,若是能提供 5kW 的功率,福船可達 4.7 節的速率。關於扶正力臂曲線對於船隻穩定性的影響,福船穩定範圍甚大,能在天候險惡的海域航行,是理想的航運船隻船型。普通福船的穩度消失角為123°,為沙船的兩倍,遇上大風浪也不會輕易傾側,適合遠洋航海。從穩度安全域的表現來看,福船的穩度安全性佳,遇到大浪時,福船式的船有較大機會存活。
寶船
[編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明史·兵誌四》:「(寶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闊,首昂尾高,柁樓三重,帆桅二,傍護以板,上設木女牆及砲床;中為四層,最下實土石,次寢息所,次左右六門,中置水櫃,揚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臺,穴梯而登,傍設翼板,可憑以戰。矢石火器皆伏發,可順風行。」
廣船
[編輯]該船型因多在廣東沿海製造而得名,它的基本特點是頭尖體長,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配置開吼舵和中插板。船體的橫向結構用緊密的肋骨跟隔艙板構成,縱向強度依靠龍骨維持。以鐵力木所造,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續航能力。
釣艚
[編輯]釣艚是浙江的漁船船型,近似於寧波船,從前多於溫州一帶建造,近代則仍常見於福建惠安和廈門一帶。外型介乎沙船與福船之間,適合沿海各處航行,作為運載多艘小舢板的「母船」,小舢板在漁場下水獨立開展延繩釣作業。
參考文獻
[編輯]- ^ 許智超,陳政宏,"四種典型中國式古帆船性能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造船暨船舶機械工程學系 (PDF). [2021-05-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2-04).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西方人描繪16世紀航行於亞洲海域的中國戎克船.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8-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耆英号:引领中国帆船走向世界 乘风航海时代. [2014-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外部連結
[編輯]- World of Boats (EISCA) Collection ~ Keying II Hong Kong Junk
- China Seas Voyaging Society
- The Free Chi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omepage of one of the last remaining 20th century junks, with video.
- The Junk and Advanced Cruising Rig Association, The JRA
- 四種典型中國式古帆船性能之比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