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希特勒青年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希特勒青年团
Hitler-Jugend
格言鲜血与荣誉(Blut und Ehre
领袖巴尔杜尔·冯·席拉赫
成立1922年3月8日
解散1945年
成员230万人(1933年)
意识形态纳粹主义
极右翼
母党纳粹党 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
年龄14-18岁
团歌前进!前进!吹响嘹亮的号角
旗帜

希特勒青年团德语Hitler-Jugend,缩写为 HJ)是1922年至1945年间由德国纳粹党设立的青年组织。这是纳粹党在冲锋队成立一年后设立的第2个准军事组织。1933年后推行至全国,并成为该时期纳粹德国唯一的青年组织,成员人数达870万人,占当时德国青年的98%。

希特勒青年团按年龄和性别下分为3个组织,其构成主体为14到18岁的男性青年。10到14岁的男孩加入其附属的德国少年团、14岁后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0到14岁的女孩加入其附属的青少女联盟、14岁后加入德国少女联盟

二战结束后,希特勒青年团停止活动。1945年10月10日《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希特勒青年团及其他纳粹党附属组织解散并宣布为非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德国刑法典》第86条中将其划为违宪组织,并禁止其符号和象征的使用。

历史

[编辑]

起源

[编辑]
1933年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在柏林欢呼致意

纳粹党成立的第一个青年组织是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青年团(Jugendbund der NSDAP),1922年3月8日在《人民观察家报》上宣布成立,并在当年的5月13日举行了成立仪式。在1924年4月德意志社会主义工人党少年团被重新命名为大德意志青年运动(Grossdeutsche Jugendbewegung)。

另一个青年组织是1922年创立的阿道夫·希特勒少年冲锋队(Jungsturm Adolf Hitler)。组织以巴利亚州慕尼黑为基地,为冲锋队招募新队员。少年冲锋队于1923年啤酒馆政变失败后在表面上销声匿迹,但仍保持着地下活动,最终在纳粹党重组一年后,大德意志青年运动被正式命名为德意志劳动青年的希特勒青年团(Hitler Jugend Bund der deutschen Arbeiterjugend)。重建的主要负责人是库尔特·格鲁伯Kurt Gruber),来自萨克森省普劳恩,是位非常仰慕希特勒的法律系学生。

希特勒青年团在1933年重建后重点为纳粹党招募年青党员。1933年巴尔杜尔·冯·席拉赫成为首位希特勒青年团领袖(德语:Reichsjugendführer),他贡献了大量时间、金钱和人力去扩张希特勒青年团的势力。到了1930年希特勒青年团已经有超过25,000人,包括德国女青年联盟(为14至18岁的少女而设)和德国少年团(为10至14岁的男女孩童而设)。到1936年,它变成了一个希望所有德国雅利安青年都参加的国家机构。

二战期间

[编辑]
正在练习射击的青年团成员,1933年

1940年阿图尔·阿克斯曼Artur Axmann)取代冯·席拉赫成为希特勒青年团的领袖。阿克斯曼将青年团变成可以执行战斗任务的辅助军。希特勒青年团也会参与帝国邮政局、德意志帝国铁路、消防局、帝国电台和防空炮部队的工作。

1943年纳粹领导人开始把青年团变成后备军去补充前线大量的伤亡。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成军,由党卫军旅队长弗里茨·维特Fritz Witt)少将率领,是一队有完善装备的党卫军装甲师,骨干以希特勒青年团16至18岁的团员组成。该师在诺曼底战役中于卡昂北部对抗著英国加拿大的部队。接下来的数月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以勇猛和狂热而闻名。弗里茨·维特被盟军舰炮击毙,由党卫军旅队长柯特·梅耶上校接任,他以年仅33岁之龄成为最年轻的师长。

东西线德军伤亡非常惨重,青年团较年轻的团员都须要入伍。到1945年国民军把12岁以上的团员征召入伍。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青年团组成柏林最后一条防线。虽然柏林防卫司令官魏德林Helmuth Weidling)将军命令阿克斯曼解散青年团的战斗部队,但信息混乱使指令未被执行。

二战结束后

[编辑]

战后,盟国管制理事会在1945年10月颁布第二号法令,希特勒青年团和其他纳粹党附属组织被解散。一些希特勒青年团团员被控告战争罪行;但是由于青年团主要由少年组成,盟军当局都没有起诉干犯战争罪行的团员。但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年领导层都被指荼毒德国青年,盟军审判了大部分青年团领导,冯·席拉赫被判监20年。

政策

[编辑]
希特勒青年团的制服

希特勒青年团以训练未来的“雅利安超人”和为第三帝国效忠的战士为己任,较重视身体和军事训练,忽略学术和科学教育。青少年在希特勒青年团营地学习使用武器、军事策略、加强身体能力和灌输反犹太主义。取缔德军控制区的童子军后,希特勒青年团改变了童子军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年长的团员残酷对待较年幼的团员都得到默许甚至鼓励,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汰除弱者和令团员更加坚强。

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会穿上一套和纳粹党员差不多的制服,而青年团的军衔和徽章都和冲锋队相似。男队员须要做的事包括:投掷手榴弹、在有刺铁丝网下爬过、由高处跳入海中和攀过一些高障碍物。

组织

[编辑]

希特勒青年团由一个个兵团组成,每个团都由成人领袖带领,一般团员都是14至18岁的男孩。1936年后,希特勒青年团变成一个强制性组织,所有年轻德国男性都要加入。青年团亦都为几个纳粹党准军事组织进行招募,其中党卫队在青年团内最受欢迎。青年团团员对于可以由党卫队授与一个“S”的标志感到无上光荣。

希特勒青年团在社区中的基层组织每周都会进行集会,由成人领袖教导各式各样的纳粹主义。而地区领袖会举行一些由数十个基层组织参与的大型集会和战地演练。而德国各地的青年团团员每年都会到纽伦堡参加纳粹党周年大会。

希特勒青年团亦有一些训练学校,专门培训未来的纳粹党领袖,只有激进分子和对希特勒绝对忠诚的团员才能入读。

希特勒青年团分为7个地区(Gebiet):中部、北部、东部、南部、西部、奥地利地区、苏台德地区。下分为35个大区(Bann),组织结构如下:

希特勒青年团组织结构
等级 人数 德国少年团
10-14岁
希特勒青年团
14-18岁
青少女联盟
10-14岁
德国少女联盟
14-18岁
地区(20个分区) 12000-18000 Gebiet Gebiet Obergau Obergau
大区(4-6个分区) 2400-3600 Bann
Bann
Untergau
Untergau
分区(3-5个分部) 600-800 Jungstamm Stamm Jungmädelring Mädelring
分部(4个支部) 150-190 Fähnlein
Gefolgschaft
Jungmädelgruppe
Mädelgruppe
支部(4个小组) 50-60 Jungzug Schar Jungmädelschar Mädelschar
小组(10名成员) 10-15 Jungenschaft Kameradschaft Jungmädelschaft Mädelschaft

阶级

[编辑]

希特勒青年团仿照军队的方式,设计了制服及阶级制度,其中国家青年领袖(德语:Reichsjugendführer)为青年团的最高领袖,是由指挥青年团的纳粹党员担任,该阶级在青年团存在的期间仅有两人担任过:第一位是巴尔杜尔·冯·希拉赫,而后是阿图尔·阿克斯曼。

希特勒青年团阶级徽章[1] 希特勒青年团阶级[2] 对应的德国陆军军衔 通用军衔对应
Reichsjugendführer 国家青年领袖
Reichsjugendführer

国家青年领袖

Generalfeldmarschall

陆军元帅

元帅
Höheres Führerkorps 上级领导阶级
Stabsführer

总务领袖

Generaloberst

德国大将

上将
Obergebietsführer

上级区域领袖

General of the branch

武装部队将军

中将
Gebietsführer

区域领袖

Generalleutnant

中将

少将
Hauptbannführer

总旗帜领袖

Generalmajor

少将

准将
Führerkorps 领导阶级
Oberbannführer

上级旗帜领袖

Bannführer

旗帜领袖

Oberst

上校

上校
Oberstammführer

上级单位领袖

Oberstleutnant

中校

中校
Stammführer

单位领袖

Major

少校

少校
Höhere Führerschaft 上级领导
Hauptgefolgschaftsführer

总干部单位领袖

Hauptmann/Rittmeister

上尉/骑兵上尉

上尉
Obergefolgschaftsführer

上级干部单位领袖

Oberleutnant

中尉

中尉
Gefolgschaftsführer

干部单位领袖

Leutnant

少尉

少尉
Führerschaft 领导
Oberscharführer

上级小队领袖

Oberfeldwebel

上等军士长

士官长
Scharführer

小队领袖

Feldwebel

军士长

上士
Oberkameradschaftsführer

上级同志领袖

Unterfeldwebel

下级军士长

中士
Kameradschaftsführer

同志领袖

Unteroffizier

军士

下士
Oberrottenführer

上级分队领袖

Obergefreiter

上等豁免兵

上等兵
Rottenführer

分队领袖

Gefreiter

豁免兵

一等兵
Hitlerjungen 希特勒青年
Hitlerjunge

希特勒青年

Soldat

士兵

二等兵
Source:[3]

兵种色:[1]

  •  胭脂红 (karmesinrot): 区域领袖及国家青年领袖阶级
  •  猩红色 (hochrot): 上级领导阶级
  •  浅蓝色 (hellblau): 希特勒青年团-飞行运输兵 (Flieger-HJ)
  •  粉红色 (rosa): 希特勒青年团-汽车运输兵 (Motor-HJ)
  •  黄色 (gelb): 希特勒青年团-通讯兵 (Nachrichten-HJ)
  •  绿色 (grün): 希特勒青年团-农业服务 (HJ-Landdienst)
  •  白色 (weiß): 国家社会党教育机构
  • 希特勒青年团-巡逻队 (1943): (Hj-Streifendienst)
  • 希特勒青年团-海军: (Marine-HJ)
  • 希特勒青年团-骑兵:(Reiter-HJ)
  • 希特勒青年团-山区骑兵团:(HJ-Bergfahrtengruppen)
  • 希特勒青年团-消防单位: (HJ-Ferwehrscharen)
  • 希特勒青年团-战地医疗: (HJ-Feldschere)
  • 希特勒青年团-山地猎兵:(Gebirgsjäger-HJ)
  • 德国女孩协会-负责医疗服务:(Bund Deutscher Mädel(BDM))

会员

[编辑]
1933年5月1日柏林的青年团成员
1935年在中华民国南京扎营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

1923年团员仍然只局限在慕尼黑,当时只有1,000多人。到1925年,纳粹党复兴,���年团团员增加到超过5,000人。5年后达到25,000人。1932年末,纳粹党上台前夕有107,956人。1933年末急增到2,300,000人,急增的原因是希特勒青年团合并了国内其他青年组织。

1936年12月,希特勒青年团团员已经有超过5,000,000人。同月希特勒青年团变成一个法例规定必须加入的组织,即使受到亲人反对也必须加入。1940年过后达到8,000,000人的高峰。

1920年代和193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到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冷战时已经是成年人。西德大部分的高级领导人都曾经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

虽然希特勒青年团是一个强制团体,大部分团员都无选择的情况下加入,但一些名人有着前希特勒青年团团员的背景,受到传媒极为注意。如史特加市长曼佛雷德·隆美尔英语Manfred Rommel德国元帅埃尔温·隆美尔独子)、前德国外交部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入赘的父亲克劳斯·冯·阿姆斯博格,以及前教宗本笃十六世。2005年4月,传媒揭露当时刚上台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在14岁时曾经是希特勒青年团团员,此举令德国政府震怒,指本笃十六世在二次大战期间的行为与其宗教信仰和领导梵蒂冈的能力并无重大关系。而本笃十六世也曾大力批评希特勒在二次大战时屠杀犹太人的暴行。

汉斯·绍尔苏菲·绍尔兄妹,是反纳粹行动——“白玫瑰”的领导人物,亦是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在电影《白玫瑰》中叙述了绍尔兄妹以纳粹份子身份反抗纳粹德国的事迹。后来在纳粹政权覆亡后,德国当局开始纪念这两位反抗纳粹专政的义士。

象征

[编辑]
我们的旗帜在前方飘扬,
我们肩并肩向未来迈进,
为了希特勒,
在夜晚响应号召,
我们在青年团旗帜下,
为了自由和面包行军。
我们的旗帜在前方飘扬,
我们的旗帜是新时代的象征,
这旗帜带领我们走向永恒,
是的,这旗帜比生命更重要!
          ——《希特勒青年团团歌

希特勒青年团的基本单位是大区(Bann),包含2400到3600名成员,为整个地区的单位,其中按每600人分为4个分区(Unterbann)。每个单位使用图案基本相同的旗帜,但旗帜上的编号不同。每面大区旗帜长200厘米,宽145厘米,绘有一只握有剑和锤子的普鲁士鹰,并在上方的条带标有大区编号。其中剑象征国家主义,锤子象征社会主义,这个标志来自1929年8月纽伦堡纳粹党集会上希特勒青年团的第一面正式旗帜。

分区之下的分部(Gefolgschaft)大约150人,标志与青年团臂章相同。分部旗帜长180厘米,宽120厘米,按40厘米水平分成三个部分,中间绘有一个黑色万字。在左上角缝有一个分部编号,有时候也会按照所属分支不同改变其颜色。旗杆使用黑色的木杆,最上端放有一个刺刀柄。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Verlag Moritz Ruhl 1936,Table 20.
  2. ^ CIA 1999,第21页.
  3. ^ 要验证这些阶级排名,请参阅纳粹所出版的书籍:Reichsorganisationsleiter der NSDAP (1943). Organisationshandbuch der NSDAP. München: Zentralverlag der NSDAP, Franz Eher Nachf., Tafels 55, 56, and p. 458.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