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不要武断地假设某人是傀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东西看起来像鸭子,但它是真的鸭子吗?得仔细看看。

很多时候,维基百科的编者常常假设一个或多个账号属于傀儡用户,而这些帐号有时具备傀儡用户的所有特点,行为和其他用户类似或相同,的确挺可疑。然而,这种情况并非总会出现,有些出于善意的行为虽跟傀儡用户的行为有许多共同点,但非常有益,而且无可避免。所以,我们应该假定善意的基本原则,不要武断地认为这就是傀儡的行为,即便相关行为与傀儡用户的通常行为有一两处形同。只有到了破坏非常严重的时候,我们才要把它提报到傀儡调查

假定原因

[编辑]

全新账户

[编辑]
有些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我们现在也在叫这些新人去看大量的文件。

全新账户有些时候之所以被指是傀儡账户,仅仅是因为它明显熟悉维基百科的许多方面、一头扎进了指控他的人觉得晦涩难懂的领域,或者是因为它非常了解维基百科的运作机制和流程。早在几年前,当维基百科还是一个新兴项目,还没有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的时候,这样想也挺合理的。但现在是2024年,你还这么认为吗?

一直以来,维基百科鼓励读者阅读内容,从中获取知识,而无需创建账户。这种态度经过经年累月的发展流传至今,从未改变。[註 1]而维基百科的方针、指南及运作流程不仅在其网站本身有广泛记载,现如今也受到维基百科之外的世界记载,譬如约翰·布劳顿的《维基百科编辑手册》。另外,新人用户讨论页最顶上的{{欢迎}}模板已经链接了所有方针及指南。所以,当你看到有些人在注册账号之前,或者注册没多久就知道维基百科的运作机制,以及应该在维基百科做什么的时候,请不必感到大惊小怪。况且,有些人之前还可能编辑了其他维基。

另外,如果看到有人熟悉管理员布告板或者页面存废讨论,也不用意外。存废讨论向来就不是什么秘密,上面的口舌之争有时还受到记者关注。比方说,2008年2月,美国《盐湖城月刊英语Salt Lake City Weekly》曾发布一份关于维基百科的指南,介绍反破坏工作小组格式手册等大大小小的事情。没过多久,面向管理员及利益冲突编辑之类的布告板便被大量文章讨论[1][2]。对于有些人来说,在注册账号之前就了解维基百科内部运作机制是非常不现实的。[註 2]

无论何时,从没有账户到有账户从来不是没有经验的新手脱变成资深编辑的分界线。事实上,作为存在了很长时间的网站,维基百科有许多经年累月贡献条目但从不注册账户的长期编辑。

所以,当一个新账户展现出非常的操作的时候,请勿无端地说他们的“傀儡”。

全新账户并非只有一个用途

[编辑]

在维基百科,单一用途账户的定义是“只用来编辑一篇条目、一个共享资源分类内的一组页面,或是在特定数量的页面中进行特定种类的编辑”。这些行为不违反维基百科方针,所以单一用途账户并不违规。

新账户刚刚注册的时候很可能只编辑一个页面或一组相关联的页面。但到了之后,它可能被用来执行其他几乎不关联或完全无关的编辑。这样一来,这种账户就不属于单一用途。值得注意的是,维基百科从来没有规定单一用途账户在规定时间内转变为非单一用途。

第一次编辑

[编辑]

有些新账户会因为第一次编辑就在创建页面、编辑主命名空间以外内容,或者做其他更为复杂任务而被认为是傀儡。这种编辑可能是以前就有编辑经验,但是没有账户,后来才决定创建一个。

行为类似的账户

[编辑]
这两个人在建同一栋楼。虽然他们几乎在同一个位置,工作得很有默契,但终究是两个人。

一般来说,两个或以上账户做着类似的编辑、采用完全相同的手段,从表面上可以说是用同一个人操作,所以他们才使用相同的语法风格、相同的源材料或使用相同的wiki格式文本写作。

但是,也有情况是这位编辑直接模仿其他人的做法。经过多年的发展,维基百科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标准,这套标准不仅以方针的形式呈现,一般还体现在条目中。

编辑相同的条目

[编辑]

看到两个或以上的账户编辑完全一样的条目,有些人会说“这是傀儡”。共同的条目越大,这样想法越强烈。

事实上,许多人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比方说,有人是底特律雄狮队,经常编辑雄狮队球员、以往赛季及比赛场馆的条目,那喜欢雄狮队的人也肯定不止他一个。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可能会编辑同一个分类的条目。

又比方说,有两个人账户既编辑雄狮队球员的条目,又编辑Lady Gaga的歌曲,那是不是更加像傀儡?但我们又要注意了,既喜欢雄狮又爱听Lady Gaga的人成千上万,难保会有兴趣高度重叠的时候。

那如果是两个账户一方面编辑雄狮队和Lady Gaga的条目,一方面又在搞量子化学这个更加晦涩难懂的分类呢?听起来挺奇怪的,但是你又要多少把握确定这就是同一个人?

我们可以这样考虑一下原因:

  1. 我们的世界有70多亿人,数量比较大,对吧?除开不说英语的人,人数也将近20亿人,也不是个小数目,对吧。再缩小到底特律都会区的人口,人数也有400百万,还是很庞大,所以肯定会有巧合。
  2. 有些编辑会注意其他人的编辑纪录,编辑其他人刚编辑过的页面,而且顺序有可能一样。这也是可能的。
  3. 两个人根本就是互相认识。他们在维基百科之外的生活没有公开纪录,可能会就相关的条目进行讨论,从对方那里知道条目存在,但不是真人傀儡。

参与讨论

[编辑]

你肯定见过非常糟糕、不适合维基百科收录的条目吧?你和其他人一遍又一遍地提交删除,认为它肯定会删除,但每次提交存废讨论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大波用户为条目辩论,结案管理员没有办法,只能保留。每次提交存废讨论的时候,总会有相同的用户出现辩护。你看到这些人的名字,心里想“这肯定是傀儡,全部是一个人操作的”。那万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好朋友呢?这么想也挺有趣。

或许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彼此。也许每个人都是真实的、独立的人,从未相互交流过。有一种情况,他们每个人都将这页面添加进自己的监视列表,每当页面被提交到存废讨论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所以集体出来辩论,因为想保留。

恐惧傀儡

[编辑]

你或许经常会怀疑英语Wikipedia:WikiKnight#Dark WikiKnights其他编辑是不限期封禁用户的傀儡,这种心理恐惧主要由害怕傀儡破坏导致。一般来说,关注特定领域傀儡的编辑会认为这个领域内和自己观点相反的编辑是傀儡,虽然对潜在的傀儡行为作出反应在本质上说得通英语Wikipedia:WikiGiant,但下列行为的确是反应过度:

症状

[编辑]
  • 伤害新手
  • 将新编辑的用户页标记为傀儡,没有提交到傀儡调查或通报管理员
  • 调用傀儡豁免权发动调查站,将条目改成倾向于你自己的版本
  • 回退其他单一用途帐号的编辑,称他们为傀儡
  • 在被单一用途账户回退的时候没有遵守讨论页共识,反回退傀儡
  • 跟踪没有糟糕行为的单一用途账户
  • 回退单一用途账户及傀儡的所有贡献,不论他们的编辑是否有益
  • 没有向新用户正确解释方针,假定他们是有经验的编辑
  • 看到用户使用主傀儡IP进行编辑二话不说,立刻回退
  • 把支持你的观点或破坏行为明显的IP编辑认定为IP用户
  • 删除新用户的留言
  • 删除主傀儡IP在讨论页的留言,即便讨论页对应话题与傀儡编辑话题不相关

被忽略的事实

[编辑]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IP用户或注册用户不是被封禁的(或是被不限期封禁)的编辑:

  • 有些IP地址会被无数的用户用来编辑条目,不能就此封禁他们属于的IP地址范围。关于这个情况,可参见IP地址#IP地址的分配。所以,编辑的人可能是不同的人,除非不同添加相同内容
  • 有些时候,几个账户可能只对主条目进行一次编辑,这很可能是其中一个编辑的IP刚建立了账户。

建议

[编辑]

如果你确信那个账户就是无限期封禁用户的傀儡,在行动前(比如用傀儡标记账户的用户页、回退账户的所有编辑),请开启傀儡调查,并附上证据

注释

[编辑]
  1. ^ 在互联网的其他部分,只读不写的人叫“潜水员”。然而在维基百科,人们在不注册的情况下阅读和编辑内容。
  2. ^ 但有一种情况比较说得通,那就是用户看到一个账户做出新用户通常不会做的东西,质疑它是傀儡账户。这些行为包括关闭申请成为管理人员提名或是页面存废讨论提名。虽然我们承认有些新用户知道如何编辑文章、引用来源、上传文件、参与存废讨论,但他们一般像管理员那样对维基百科方针有完全的了解和认识,像管理员那样执行比较复杂的管理任务。毕竟,认识维基百科方针是管理员的必备素养。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ike Miliard. Wikipediots: Who are these devoted, even obsessive contributors to Wikipedia?. Salt Lake City Weekly. 2008-02-20. 
  2. ^ Holly Mullen. Utah's Own Busy Wikipediots. Salt Lake City Weekly. 2008-02-20.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