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偵測系統
盲點偵測系統(英語:Blind Spot Monitoring 〔BSM〕或Blind Spot Detection 〔BSD〕)乃是藉由安裝在汽車上的感應器偵測車身周遭的物體,警告方式包含視覺、聽覺、震動或體感[1]。依據各家車廠不同的稱呼,尚有盲點輔助系統(Blind Spot Assist System,BSA)、盲點資訊系統(Blind Spot Information System,BLIS)、盲點警告系統(Blind Spot Warning System,BSW)[2]等名稱。
發展歷史與現況
[编辑]1995年工程師喬治·普拉策(George Platzer)向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提出一份技術報告[3],藉由調整中間及雙側後照鏡的方式來減少駕駛人的視覺盲點區。普拉策繼續研究這項技術,並發展出具有專利的「盲點區視鏡(BlindZoneMirror™)」[4],也就是在車側後視鏡加裝可看清盲點區狀況的輔助曲面鏡。後來這項專利獲得美國福特汽車的採納,陸續安裝在福特Fusion Hybrid等車款上。
瑞典富豪汽車最先發展出BLIS盲點偵測系統(Blind Spot Information System之縮寫),並於2007年裝載於第二代富豪S80。這套BLIS系統是透過裝在後視鏡下方的攝影鏡頭取得車側後方的影像,再以影像辨識技術來判別後方汽車或機車,而且時速超過40mph才能作用。但是這套系統也有先天上的限制,像是濃霧、下雨等視線不佳的天氣,系統可能會出現誤判。由於富豪汽車當時隸屬於福特汽車,同集團的林肯汽車、水星汽車等諸多車款也有��套系統,譬如2010年式的第一代福特Fusion與福特Fusion Hybrid、林肯MKZ等車款。
馬自達則是日系車廠中第一個提出此套系統,第一代馬自達CX-9在2008年小改款時高階車型上配置了BSM盲點偵測系統[5],直到2013年才改成全車系標準配備。2015年8月三菱汽車北美分公司則宣佈,2016年式的第四代三菱Montero Sport(即日規版Pajero)將BSW系統納入標準配備[6]。
分類
[编辑]現行盲點偵測系統的主要技術大致上分為影像及雷達兩種,而後者又可分為24GHz及77GHz二種短波雷達頻譜技術。
- 影像:瑞典富豪汽車、臺灣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7]、工業技術研究院[8]等皆是採用影像式技術,在車側後視鏡和車尾裝設鏡頭,以影像方式監控車側後方來車。不過此技術的缺點在於萬一天候不佳,出現濃霧或雨天則容易誤判;此外夜視技術亦是另一個課題。
- 雷達:可分為24GHz及77GHz二種短波雷達頻譜,將雷達感測器安裝於車側或後保桿,可發出微波偵測車側或車尾之來車。相較於影像技術,比較不受氣候之影響。由於微波不依賴空氣傳送,因此微波的偵測能力和汽車行進速度沒有關聯性。
內部連結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英文)See It, Hear It, Feel It: Ford Seeks Most Effective Driver Warnings for Active Safety Techn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華汽車:車側盲點警示系統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6-29.。
- ^ (英文)The Geometry of Automotive Rearview Mirrors - Why Blind Zones Exist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The New York Times: Are Blind Spots a My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WARNING ZOOM-ZOOM Names and Function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8-24.。
- ^ (英文)Auto Industry News: 2016 Mitsubishi Montero Sport makes global debu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RTC:盲點偵測系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工業技術研究院:全天候車輛前/側方障礙物偵測技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