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 (古代)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2月5日) |
凉州,别称雍州、雄州、武威、姑臧、休屠,神鸟。中古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嗢末均在此建都,有着西北首府、六朝古都美称;又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誉。而且凉州刺史部,其治所就为姑臧,其轄域在今甘肅省及寧夏全境、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及內蒙古西部一帶,在清朝,其为凉州将军,凉州提督,专城凉州副都统,凉州镇总兵,甘肃巡抚,甘肃提督,凉庄道台,甘肃按察使,甘肃镇总兵的驻地,是当时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凉州,作为西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划,凉国的国都所在,即今武威市的别称,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故有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番卫,凉国故地、梦幻凉州的美称。这里也是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地。凉州雄踞于西北之中心,凉国的国都所在,成为历朝历代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故有《北史》凉州绯色天下最、《后汉书》有凉州之畜天下饶的盛誉。
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和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部分、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
歷代沿革
[编辑]新疆歷史 |
---|
凉州是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
匈奴时期休屠国,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西晋末期的粟特康国;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李轨);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嗢末(论氏)、六谷(折氏);粟特回纥;西夏时期的齐国(李彦宗)、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楚国(任得敬)的部分领土也在凉州境内。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
- 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部
- 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
- 新朝时期,雍州刺史部
- 东汉时期,凉州刺史部
- 曹魏时期,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
- 北魏中期,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姑臧镇都大将、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
- 西魏时期,凉州总管府
- 北周时期,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
- 唐朝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的河西节度使
- 西夏时期,南院、西路经略司所在
- 元朝时期,西凉王(阔端)府
- 明朝时期,凉州卫府、西宁道
- 清朝时期,正一品凉州将军府、凉州府、凉州提督、凉州镇总兵、凉庄道、甘肃巡抚、甘肃镇总兵所在
- 民国时期,河西道所在
匈奴
[编辑]匈奴时期,河西先後雜居著月氏、烏孫與日後的匈奴、羌族、粟特、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吐谷浑、铁勒等遊牧民族。匈奴族在匈奴时期在此筑起姑臧城、休屠城,被称为王者之城。
西汉高祖元年(前0202),高祖刘邦正式称皇帝,建立西汉,刘邦原想定都洛阳,后迁往长安。由于北方匈奴过于强大,高祖刘邦忍辱负重实施大臣娄敬的和亲策略,休养生息。后来的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亲,并奉送大批财物,在其中河右之地扮演重要角色。
西汉前元六年(前0174),拥有东方最强军事实力的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 后匈奴休屠王筑姑臧城、休屠城,建立休屠国,设百官、太子。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圣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来源于姑(孤独)臧山。
西汉
[编辑]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備妥軍力,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右,歷經數次戰役後,擊敗��奴,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正式納入西汉版圖,太子日磾入侍,这就是著名的献款归诚,金日磾死后与霍去病、卫青同葬在规格最高的茂陵东侧,陪葬汉武帝刘彻。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调集十万骑兵,汉军翻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捕获匈奴屯头王、韩王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83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外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禅姑衍山(肯特山以北)以祭地,得瀚海(贝加尔湖)而班师,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肅省置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治所姑臧,意為凉城也,西汉时期有金张许史四大家族,其中的金氏家族以武威郡望著称于世。
漢朝實行大量移民實邊政策,將大量的漢人移居此處,充分利用當地的肥沃綠洲,河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歷史上有名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所謂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時建立起來。經過漢朝不斷開墾,到漢平帝時,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河西四郡人口總計,戶數已達7萬1270戶,人口也達28萬餘。東漢時代,武威郡為當時中西交通孔道的中心。
西汉太初五年(前100年)金日磾的母亲教诲两个儿子,很有规矩,汉武帝得知后很赞许。他母亲病死后,汉武帝下诏在甘泉宫为她画像,题名“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次看见画像都下拜,对着画像涕泣,然后才离开。
西汉太初五年(前100年)金日磾的两个儿子都被汉武帝所宠爱,是汉武帝逗乐子的弄儿,常在皇上身边。有一次,弄儿从后面围住汉武帝的脖子,金日磾在前面,看见后生气地瞪着他。弄儿一边跑一边哭着说:“爹爹发火了。”汉武帝对金日磾说:“干嘛生我弄儿的气!”
西汉太初五年(前100年),后来弄儿长大,行为不谨慎,在殿下与宫女戏闹,金日磾正好看见,厌恶他的胡来,恐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于是立即杀了弄儿。这个弄儿就是他的长子。汉武帝得知后大怒,金日磾叩头告罪,把为什么杀弄儿的情况一一说出。汉武帝很哀伤,为弄儿掉泪,后因此对他很更加看重,此处有个典故,就是“弄潮儿”说的就是他。
新朝
[编辑]新朝初始元年(前008年)十二月,新朝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登上了皇帝位,开了古代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新朝初始元年(前008年)十二月,王莽称帝后,改武威郡为张掖郡,设张掖属国都尉于境内,河西五郡为雍州刺史部,称河右之地。改凉州曰雍州,张掖郡(武威郡)统辖:姑臧、媪围(景泰县)、张掖、播德、敕虏、郭楚、官楚(宣威县)、西楚(武威县)、南楚、北楚、传武、勒治、揭虏、罗楚、居成、左骑、晏然(休屠北部都尉)、张掖属国,十六县一属国,姑臧县为雍州州治。同时新增设西海郡,出现了两个西海郡。
新朝天凤元年(0014年)左右,新朝皇室王家与汉武威郡休屠县金氏一族联姻,金氏颇受新朝皇室倚重。玄汉更始元年(0023年),新朝王莽政权崩塌,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后一大批休屠金氏避难高丽半岛的庆州等地,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韩国等地的金氏一族,此出自《新罗文王墓志铭》
玄汉
[编辑]玄汉更始元年(0023年)二月初一日,更始帝刘玄称帝,更始帝刘玄将要建都洛阳。此时隗嚣遣大将北上攻占凉州。不切实际,急功好利的新朝注定走不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后凉州又归更始帝刘玄所管辖。玄汉更始三年(00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武威郡继续使用张掖郡这个名字,张掖属国在武威郡境内。
窦融
[编辑]玄汉更始二年(0024年),窦融时被封为巨蕖太守。当时,战乱未止,他决定联合来自武威郡的昆弟窦士,不往巨鹿,而是举矣西迁,窦氏祖上三代累世居于河西,加窦士这一代已有四代,此是窦融屯垦河西,经营凉州的重要背景,其后窦融据张掖(武威)、辅平(酒泉)、设屏(张掖)、西海(金城)、敦德(敦煌)五郡,扯消新的西海郡。后窦融被武威太守梁统等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建河西五郡大将军府、凉州牧府。从此窦融据武威,后在武威筑窦融台,这台就是河西五郡大将军府、凉州牧府遗址。
东汉
[编辑]东汉建武元年(0025年),六月光武帝刘秀开国, 定都洛阳, 重新设立雍州,治所姑臧(凉州), 但是不久取消,后又设凉州牧,治所武威姑臧。东汉初期延续了西汉的行政建制,而后凉州豪族并起,凉州也成为东汉六大家族的发家之地,东汉六大家族中有五个家族发家于凉州,故又有“世家豪门起凉州”之说。
东汉更始四年(0026年)《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故凉城是也,此处已经明确说了,姑臧就是凉州州治。而非似是而非的张家川、陇县这那。或者说至少在汉宣帝之前,凉州州治就在姑臧。東漢世,增置武都、永陽、南安、安定屬國、張掖屬國(以上3郡後廢)、張掖居延屬國(即西海郡),设护羌校尉于境内。漢獻帝建安初年,分涼州河西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張掖居延屬國5郡置雍州刺史,治所武威郡姑臧縣。建安十八年(213年)省涼州入雍州。
张横、梁兴
[编辑]武威郡在东汉末年属于自治,河右的正牌凉州军团,并没有调离,一直镇守西北,直到东汉大乱结束,属于自保一方。
张猛
[编辑]武威郡在东汉中后期不仅是凉州州治,而且还是雍州州治,张猛后期自治,当时的雍州初为四郡,后为九郡,姑臧为雍州州治所在。
王秘
[编辑]武威郡在东汉末年属于自治,曹魏初期,王秘将儿子做质子送到曹操那里,以表忠心,东汉末曹魏初河右各郡属于自治,割据一方,并没有太多动荡,社会安定,富足,最后武威郡王秘顺利过度到曹魏。
曹魏
[编辑]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區的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復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轄域僅及今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及黄河以东部分。
西晉
[编辑]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帝王骄奢淫逸,中原紛亂,群雄割據,百姓流離。
前凉
[编辑]前凉初年,张轨效法窦融,统治河西,政治稳定,成了西晋安定的后方,史稱前凉。时有民谣:“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中原士人便認為當時涼州刺史張軌治下的涼州,是天下亂世的「避難之國」,士族北上的「世外桃源」,的所以由中原來涼州避難的人民之多,號稱「日月相繼」。張軌更在此時順勢大興教育,建立學校。在張氏政權數代經營下,涼州總共享受了長達約六十年的和平。由於政治的穩定,加上河西在地緣上也為中西交通樞紐,外地胡商也樂於來往河西進行貿易,這些有利的內外發展條件,自然促使涼州經濟更加繁榮,文教极其兴盛。张重华執政時期前凉版图達到頂峰。张重华死,其子张天锡(張軌曾孫)继位時年僅十歲,大权旁落,朝政日趋衰落。張天錫在位時期自居為文人雅士,四方文人向他拜師求學的頗多,張天錫同時也鼓勵佛教宣揚,涼州亦是高僧輩出,成為佛教興盛處之一。
康国
[编辑]前凉末期,姑臧的粟特一族,定都西平郡,《康续墓志》记载:”西晋失图,康国跨全凉之地。控弦飞镝,屯万骑于金城;月满尘惊,辟千营于沙塞。“在西晋灭亡后,定都西宁的康国,号称“跨全凉之地”。
后凉
[编辑]后凉初年,前秦苻坚滅前涼,以中书令梁熙為凉州刺史。前秦太安元年(385年),吕光至姑臧,杀梁熙,自领凉州刺史,呂光後來得知苻坚已被后秦姚苌所杀,遂于前秦太安二年(386年)自立为王,史称后凉。吕光是武人出身,對於治國沒有經緯,在位期间,四处征战,穷兵黩武,大将杜进竟为其所杀。隆安元年(397年)正月,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立即與吕光在街亭(今甘肃永登县西)展开激战,后凉以慘败收場。同年,吕光之弟吕延进攻西秦,兵败被杀。吕光以败军之罪杀沮渠罗仇、沮渠麹粥二人,其侄子沮渠蒙逊为报仇,起兵反抗後涼。后凉時期的河西政權动荡不安,“三寇窥窬,迭伺国隙”[1],吕光死后,“诸子兢寻干戈”,后秦、南凉、北凉等政權交相攻逼,国势日衰。
南凉
[编辑]南凉初年,神鼎三年(403年)北凉、南凉围攻后凉都城姑臧,吕邈兵敗被杀,吕隆不得已降于后秦,而后南凉定都姑臧。
北凉
[编辑]北凉初年,沮渠蒙逊于412年,定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称河西王。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420年灭西凉,与此同时北凉大兴文教,433年沮渠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北魏統一華北。
北魏
[编辑]北魏時因地理因素,改涼州為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所在。后改姑臧镇,姑臧镇都大将所在。太和十四年(490年)復置涼州。
西魏
[编辑]西魏为凉州,设凉州刺史,都督凉州诸军事,防御吐谷浑。
北周
[编辑]北周時,因處於西域的軍事要地中,設置涼州大總管府於此。北周時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廣武郡、泉城郡共4郡。
隋朝
[编辑]隋朝行政区划变迁[2] | |||||||||||
---|---|---|---|---|---|---|---|---|---|---|---|
区分 | 開皇元年 | 区分 | 大業3年 | ||||||||
州 | 涼州 | 郡 | 武威郡 | ||||||||
郡 | 武威郡 | 番和郡 | 广武郡 | 县 | 姑臧县 昌松县 番和县 会宁县 | ||||||
县 | 姑臧县 昌松县 |
彰县 燕支县 力乾县 安寧县 广城县 |
广武县 |
隋文帝廢郡改置涼州,为凉州(大)总管所在,隋煬帝時改稱武威郡。轄域僅有今甘肅省永昌以東、黄河以西地區。
大凉
[编辑]李轨,称帝,建立大凉,国号凉,建元安乐,定都姑臧,自领凉州大总管。
唐朝
[编辑]唐朝武德二年(619)五月,李轨已平,唐以其地置凉州大总管府,统辖凉(今甘肃武威)、甘(今甘肃张掖)、瓜(今甘肃瓜州)、沙(今甘肃敦煌)、鄯(今甘肃乐都)、肃(今甘肃酒泉)、会(今甘肃靖远)、兰(今甘肃兰州)、河(今甘肃临夏)、廓(今青海化隆县西)十州,后设凉州大都督府。后特设河西道,设河西节度使,唐代天寶元年(742年)改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涼州,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攻破。
周朝
[编辑]武周(690年~705年),设立凉州中都督府,后改凉州大都督府,安置吐谷浑国主慕容诺曷钵到凉州,其家族成员均葬于凉州,形成了著名的武威郡慕容氏,后改武威郡慕氏。
吐蕃
[编辑]唐朝广德二年(764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叛变,联合吐蕃、回纥以及党项部族,举兵攻唐,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临阵倒戈,在奉天之战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然而河西战场,唐朝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兵败身死,吐蕃攻陷凉州,唐朝广德三年到四年年(764年-766年),灵州、甘州、肃州、原州等相继失陷。
浑末
[编辑]慕容家后裔建立的浑末政权,定都姑臧。[來源請求]唐朝广德五年(767年)凉州的吐谷浑慕容家乘机夺取吐蕃人的主导权统治凉州,定都姑臧,史称浑末。
唐朝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攻破凉州,驱逐吐谷浑浑末,收复河西道的核心凉州,至此浑末政权土崩瓦解,凉州的慕容一族被驱赶到南山。
凉州节度使
[编辑]唐朝咸通二年(861年),归义军驱逐吐谷浑浑末,收复凉州,至此浑末政权瓦解。唐朝咸通四年(863年)二月,唐懿宗原是郓王出身,唐懿宗派自己的亲信部队,发郓州兵2500人戍之,设立凉州节度使,从归义军那里接管凉州,直辖于皇帝。
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十二月,温末部族,乘机攻破凉州,驱逐出郓州兵,至此凉州被吐蕃温末统治,凉州节度使遂废。
嗢末
[编辑]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十二月,温末部族,乘机攻破凉州,驱逐出凉州节度使和郓州兵,至此凉州被吐蕃温末统治,凉州节度使遂废。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六谷部族逐出温末部族,六谷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潘罗支等的六谷政权,定都凉州,标志着吐蕃温末政权的土崩瓦解。
六谷
[编辑]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六谷部族逐出温末部族,六谷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潘罗支等的六谷政权,定都凉州。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回鹘集中兵力进攻占凉州,杀死党项军队的首领苏守信,夺取了凉州城的控制权,建立了粟特回鹘国,定都凉州。
粟特回鹘国
[编辑]粟特一族建立的政权,定都姑臧。[來源請求]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回鹘集中兵力进攻占凉州,杀死党项军队的首领苏守信,夺取了凉州城的控制权,建立了粟特回鹘国,定都凉州。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在西夏未来的皇帝李元昊的围攻下,凉州才再次陷落。至此,凉州(武威)落入了西夏政权的手中,至此凉州的粟特回鹘统治凉州彻底结束。
西夏
[编辑]1028年,西夏改凉州為西涼府,境内有罗庞岭。武威是西夏时期西凉府、凉州、南院、西路经略司、右厢朝顺军司的驻地,是除首都东京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陪都西京西平府(今宁夏吴忠西北)之外的“辅郡”(陪都),曾经在党项与西夏兴亡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齐国
[编辑]李彦宗的封地。
楚国
[编辑]任敬得建,占武威部分。
蒙古
[编辑]蒙古帝国时期,设西凉王府,由阔端出镇。
元朝
[编辑]明朝
[编辑]清朝
[编辑]清朝,设立凉州府、凉州将军府、凉庄道府,同时是凉州将军(1735年-1764年)、甘肃巡抚(1660年—1666年);凉州提督(1676年—1683年);甘肃提督(1685年-1690年)《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五十二》:“(康熙二十四年)又定。移驻甘肃提督驻凉州。”);凉州镇总兵官、甘肃镇总兵官的驻地。
民国
[编辑]民國,置河西观察使、凉州镇总兵、凉州镇守使、河西道(後改稱甘涼道)。
歷代刺史
[编辑]西汉
[编辑]- 史恭,元狩年间为中郎将、后拜凉州刺史。《汉书》卷82《王商史丹傅喜传》《汉书》卷97《外戚传》
- 谷永,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迁北地太守。《汉书·谷永传》
- 杜邺,汉哀帝时。(《汉书·杜邺传》、《后汉书·杜林传》)
- 赵宏,汉元帝、成帝之时。《华阳国志·士女目录》
玄汉
[编辑]- 郑兴,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拜郑兴为谏议大夫,派他去安抚平定关西和朔方、凉州、益州,回朝之后又郑兴拜为凉州刺史。《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新朝
[编辑]- 王邑,先任雍州刺史,后担任大司空,和大司徒王寻在昆阳之战时被刘秀击败。王寻阵亡,王邑被任命为大司马。大长秋张邯为大司徒,崔发为大司空。绿林军攻陷长安,王邑与其子王睦力战而死。《后汉书》本纪1上光武帝纪上。
窦融
[编辑]- 窦融,凉州刺史兼任凉州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東漢
[编辑]- 耿鄙,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北宮伯玉與先零羌起兵反漢時任涼州刺史。
- 种劭,董卓既擅權,而惡種劭彊力,遂左轉議郎,出為益、涼二州刺史。(《後漢書·張王种陳列傳》)
- 韋端,馬騰、韓遂互鬥。建安初年,曹操使司隸校尉鍾繇、涼州牧韋端和解。
- 韋康,韋端從涼州牧徵為太僕,韋康代為涼州刺史,當時人榮之。
曹魏
[编辑]-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張既傳》)
- 溫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死於道中。(《魏志·溫恢傳》)
-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魏志·溫恢傳》)
-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 王渾,約正始年間。(《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 李憙,約甘露年間(256年-260年)。《晉書·李憙傳》
蜀漢
[编辑]- 馬超,章武元年(221年)至二年(222年),卒於任內。(《蜀志·馬超傳》)
- 魏延,建興五年(227年)至十二年(234年),卒於任內。(《蜀志·魏延傳》)
- 姜維,延熙六年(243年)領。(《蜀志·姜維傳》)
西晉
[编辑]- 郭绥,约265年至266年在任
- 蘇愉,泰始年間(约268年至270年)在任,為禿髪樹機能所敗。(《晉書·禿髮烏孤載記》)
-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鑑》卷78、卷79)
- 杨欣,约272年至278年在任
- 挚育,约280年在任
- 胡喜,约282年在任(《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 彭祈,约286年在任
- 范晷,约293年至297年在任
十六国
[编辑]北魏
[编辑]- 拓跋丕(439年)
- 尉眷(440年)
- 拓跋健(440年-441年)
- 张珍(441年-442年)
- 高湖(443年)
- 穆顗(449年)
- 叔孙邻(451年)
- 拓跋浑(453年-458年)
- 穆栗(461年)
- 拓跋他(465年-470年)
- 拓跋桢(471年-476年)
- 拓跋天赐(476年-481年)
- 元鸾(485年-493年)
- 楼毅(494年-497年)
- 元诠(499年-503年)
- 元绍(504年-505年)
- 司马仲明(506年)
- 高双(507年-509年)
- 高植(510年)
- 穆鑖(511年-515年)
- 甄琛(515年)
- 元和(515年-517年)
- 崔游(517年)
- 袁翻(519年-521年)
- 石士基(521年)
- 尉聿(521年-522年)
- 宋颖(523年-525年)
- 刘贵(530年)
- 元暹(531年)
- 李叔仁(532年-534年)[3]
北周
[编辑]- 崔说,凉州刺史。
隋朝
[编辑]大凉
[编辑]- 李轨(618年—619年,大总管)
唐朝
[编辑]- 李世民(619年—621年,总管)
- 安修仁(619年,刺史)
- 杨恭仁(620年—623年,总管)
- 安兴贵(武德年间,刺史)
- 独孤义顺(武德年间,都督)
- 李幼良(626年—627年,都督)
- 宇文士及(627年,都督)
- 李大亮(629年—635年,凉州大都督)
- 李袭誉(641年,都督)
- 郭孝恪(642年,都督)
- 李道彦(贞观年间)
- 许智仁(贞观年间)
- 吕绍宗(贞观年间)
- 崔延朗(永徽年间)
- 乔师望(658年,都督)
- 陈遂,凉州大都督府长史
- 赵持满(659年,大都督府长史)
- 郑仁泰(663年,都督)
- 李明(663年—664年,凉州大都督)
- 元仁惠(669年,大都督府长史)
- 李贤(672年,凉州大都督)
- 韦待价(678年,都督)
- 裴行俭(高宗时,都督)
- 窦怀哲(高宗末年,都督)
- 李光谊(689年,都督)
- 许钦明(696年,都督)
- 杨元琰(武周时,都督)
- 唐休璟(699年—701年,都督)
- 郭元振(701年—706年,都督)
- 司马逸客(706年—710年,都督)
- 赵彦昭(711年,都督)
- 贺拔延嗣(711年—712年,都督,开始任河西节度使)
- 杜咸(开元年间,都督)
- 于伯献(开元年间,都督)
- 杨执一(714年—715年,都督)
- 郭虔瓘(714年,未任)
- 杨敬述(716年—721年,都督)
- 郭知运(721年,都督)
- 王君㚟(721年—722年,都督)
- 张敬忠(723年,都督)
- 王君㚟(724年—727年,都督)
- 李嗣直(727年—742年,都督)
- 萧嵩(727年—728年,判州事)
- 牛仙客(728年—736年,判州事)
- 崔希逸(736年—738年,判州事)
- 李林甫(738年,遥领判州事)
- 萧炅(738年—739年,判州事)
- 盖嘉运(740年—741年,节度使)
- 王倕(741年—743年,节度使)
- 马元庆(开元末年,凉州长史)
- 李琰(742年,遥领武威郡都督)
- 夫蒙灵詧(744年—746年,判郡事)
- 皇甫惟明(746年,判郡事)
- 王忠嗣(746年—747年,判郡事)
- 安思顺(747年—750年,判郡事)
- 高仙芝(751年,武威郡太守)
- 安思顺(751年—752年,节度使)
- 哥舒翰(753年—755年,节度使)
- 李珙(756年,武威郡大都督)
- 邓景山(756年,武威郡长史)
- 周贲(756年,节度使)
- 周佖(756年—757年,节度使)
- 杜鸿渐(757年—758年,都督)
- 来瑱(759年,未任)
- 李仅(760年,遥领节度大使)
- 杨预(760年,节度使)
- 周鼎(760年—763年,节度使)
- 杨志烈(763年—765年,节度使)
- 赵某(765年,都督)
- 李某(765年,都督)
- 朱某(中和年间,节度使)
- 胡敬璋(895年,节度使)
- 翁郜(昭宗时,节度使)[5]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信弦:〈一個歷史上的分合勢力-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與中原〉,《古代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