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栻
清宫殿藏画本张栻
敬甫
南轩
出生1133年
南宋
逝世1180年(46—47歲)
南宋
民族汉族
职业儒学家
研究领域儒学
父母張浚

張栻(1133年—1180年),南宋理学學者。字敬甫[1],號南軒[2],漢州绵竹县(今屬四川省)人,仕至右文殿修撰。丞相張浚(1097—1164)之子。

生平

[编辑]

張浚之子。張栻用功早慧,博學多才,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謫居永州,張栻從小跟隨父親,十幾歲時就能為父親出謀劃策,幕僚都自愧不如。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張浚爲江淮東西路宣撫使,以栻爲書寫機宜文字[3]。張栻十三歲寫“連州八景”詩,與呂祖謙朱熹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張栻曾師從胡宏,被譽為“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學成歸長沙,先後主講岳麓書院城南書院。張栻為“湖湘學派”代表人物,與朱熹的“閩學”,呂祖謙的“婺學”鼎足而三。朱熹很敬服张栻:“一则曰,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一则曰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表。”范伯崇回忆说:“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從福建武夷山趕到湖南長沙向張栻求學,與張栻討論《中庸》之義。張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之自然謂之天,命於人為性,主於性為心”,並且讚揚周敦頤的主靜:“專於敬字上勉力,愈覺周子主靜之意為有味。”淳熙元年(1174年)起知靜江府,廣南西路安撫經略使。淳熙五年(1178年),任荆湖北路安撫使。淳熙七年(1180年)卒,谥“宣”。

張栻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二程。《宋史·道学传序》称:“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又大进焉!”主要著作有:《論語解》、《孟子說》、《洙泗言仁》、《諸葛忠武侯傳》、《經世編年》等。事見《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

照片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誠齋集》卷九八《張欽夫畫像贊》作欽夫
  2. ^ 《誠齋集》卷七三《怡齋記》作樂齋
  3. ^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二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429》,出自脱脱宋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參考書目

[编辑]
  • 《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