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叔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叔夜
出生1065年
北宋信州永丰县
逝世1127年
金国白沟
职业北宋名将

張叔夜(1065年—1127年6月27日),字嵇仲信州永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人,北宋名将。宋徽宗大观年中赐进士出身,曾任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曾镇压宋江起事。靖康之难中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金国掳走,途中自缢而死。

生平

[编辑]

少戍边疆,出使辽国

[编辑]

张叔夜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张耆官拜侍郎。张叔夜少时就喜谈军事。长大后以祖荫入仕任兰州录事参军。兰州地处当时宋朝边境,依恃黄河天堑为固,每年冬天黄河结冰时,都要处于戒备状态,以防羌人入侵。张叔夜认为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于是亲自过河勘察,发现有一个叫天都的地方,是五之间的要冲,羌人每次入侵,都先要在此地集结。张叔夜根据附近地势,夺得天都,在天都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可戍守的城池,从此兰州再也没有羌患。

此后张叔夜担任过襄城陈留知县,以及三州知州。宋徽宗大觀年间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府少尹。不久后又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张叔夜曾出使辽国,与辽人比射箭,首先命中目标。辽人惊诧,想查看他所引的弓。张叔夜以无前例为由拒绝。出使归来后,张叔夜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等资料,上呈宋徽宗。

二落二起,剿灭宋江

[编辑]

大观三年,张叔夜的弟弟张克公曾弹劾蔡京,使得蔡京被迫下台,蔡京因而与张氏结仇,并迁怒于张叔夜,暗中搜集张叔夜的过错,将张叔夜贬为西安草场监司。数年后,张叔夜被召回京师当秘书少监,后又升至中书舍人、给事中。当时的官吏因為怠惰,所以门下省出的命令都是預先簽署職銜與姓名,之後遇事才填寫具體內容,称为「空黄」。张叔夜极力改革这种弊端,得以升任礼部侍郎。因升迁太快,又见忌于蔡京,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到海州任知州。

宣和元年(1119年),山东爆发宋江农民起义,起义军转战十郡,官军“莫敢攖其锋”,声势浩大。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夺取了官军巨舰十数艘。张叔夜探知宋江带着十余船金银珠宝,准备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设下埋伏,又派兵轻装前去海边,引诱宋江军出来交战。同时,张叔夜又吩咐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到宋江军上岸与诱兵对战时,突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军队的士兵看到船只被烧,立刻没了斗志,这时张叔夜的伏兵杀出,宋江军大败,副帅被擒,宋江只好投降。后斩宋江于白虎山下,张叔夜也因此被奖为徽猷阁直学士,改任济南府(今山东济南)知府。当时有山东群盗突然来袭,张叔夜自忖兵力无法对敌,对下属说:“如果束手不理而等待援兵的话,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就大了,应当用计谋缓住他们,拖得几日后,就有办法对付了。”于是拿出旧的强盗赦令,传到郡里。强盗听闻之后,果然开始松懈下来。张叔夜还邀人在谯门(建有瞭望楼的城门)宴饮,以示闲暇,并派遣官吏向强盗宣示赦令。强盗见状迟疑不决,久久没有决定。一天夜里,张叔夜发兵五千,乘强盗懈怠之时发起进攻,强盗溃败,四处逃窜。张叔夜乘势引兵追击,斩首数千。张叔夜因此擢升龙图阁直学士,派任青州府知府。

靖康之难,浴血抗金

[编辑]

靖康改元后,金兵南下,张叔夜两次向朝廷请求拨给他骑兵,以便与其它将领合力截断金兵回路,但没有回音。之后迁到邓州任知府。当时建三京及邓州为都总管府,分总四道。四道置帅后,张叔夜领南道都总管。十月,金兵统帅宗翰宗望再次进攻汴京。这时由于宰相唐恪耿南仲已遣使与金国讲和,又严禁将帅领兵进京,因此各路将领都不发兵援助,金军因此得以长驱直入,兵临汴京。宋钦宗亲笔写手札招张叔夜入京护卫。张叔夜立即组兵三万人,令儿子伯奋率领前军,仲熊率领后军,自己亲自统帅中军,第二天就上路。

十一月来到京城,宋钦宗登城门检阅,见军容整齐。招张叔夜进城后,张叔夜向宋钦宗建议说由于金兵锋芒正锐,希望避走襄阳以待时机。宋钦宗同意,并加封张叔夜为延康殿学士,不久后又封为资政殿学士。张叔夜与金兵大战四日,斩对方金环贵将二人。宋钦宗遣使者到各道宣告褒奖张叔夜之事,并罢免主和的唐恪和耿南仲,而改命主战的孙傅为相,但仍然没有将领前来援助。

、孙傅登上相位之后,马上任用方士郭京为帅。郭京自称会佛教密宗毘沙門天法與道教的六丁六甲法,可以调遣阴兵,只是需要七千七百七十七个生辰符合六甲的人。有人认为应当先试用一下郭京的六甲法再重用他,被孙傅严词驳斥。对战当日,郭京发兵出城,自己和张叔夜坐在城楼上观看,命令其他人一概下楼,不准窥看。金兵一攻上来,郭京军马上溃败。郭京急忙对张叔夜说:“需要亲自下楼作法。”于是领着亲信下楼向南逃遁而去。金兵涌入城中,张叔夜只得力战,最终不敌,京城陷落。

被俘北上,自缢死节

[编辑]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人議立異姓,以张邦昌为帝,孫傅、張叔夜及秦檜等人拒絕在勸進書上署名[1][2]。张叔夜对孙傅说: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向宗翰宗望写信,请求立宋欽宗太子趙諶为帝,「以順民望」[3]。宗翰、宗望大怒,而张叔夜仍旧抗争如故,于是和拒絕勸進的人一起被勒令举家北迁,隨二帝同行[2][4]。北迁途中,张叔夜绝食抗议,只间中饮汤水。五月十五日,车队过白沟,有人对张叔夜说,已经过了界河了(白沟是北宋和金国旧时的国界)。张叔夜骤然坐起,仰天大呼,便不再言语。第二天自缢而死,终年六十三岁[5]。与他同行的儿子可能只有张仲熊一人,仲熊在叔夜死后随行祭祀[6][7]。后来张仲熊很可能滞留在金[8]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议和,张叔夜父子的遗骸得以回归故国。船行到鄱阳湖时,遇到大风,船无法前进,只得将三人的遗骸葬于湖畔。其衣冠归葬永丰灵鹫寺

文学作品

[编辑]

在明代小说《水浒传》中,张叔夜是济州太守,主张安抚招降宋江等梁山好汉,并最终成功招降。清初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中,张叔夜是河间府节度使,两个儿子则名为张立和张用。在兀术领兵攻河间府时,张叔夜诈降金兵,以保全河间府,随后被封为鲁王[9]。后来徽宗、钦宗被囚后押往金国时,张叔夜前往拜见,陈述诈降之事后拔剑自刎而死。张立和张用在父亲诈降前出城迎战金兵,相互失散,后来都归顺岳飞[10]

清代小说《荡寇志》是俞万春所作的一部站在反梁山立场上的《水浒传》续书,作者自称是为了“阐述水浒传真义”。卷首便说:“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的话,只有被张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话”,书中的张叔夜形象也力图接近正史上的描述。书中称张叔夜是“雷声普化天尊座下大弟子神威荡魔真君托世”,“八尺身材,貌若天神,博览群书,深通兵法,猿臂善射”。历任舒州、海州、泰州知州,升到右司员外郎。以后得罪蔡京,被贬海州的事情也基本一样。后来张叔夜在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和云天彪、刘慧娘等人的辅佐下尽灭梁山好汉,被朝廷封为燕国公。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s:靖康稗史箋證/卷4
  2. ^ 2.0 2.1 s:宋史/卷475#張邦昌
  3. ^ s:宋史/卷353
  4. ^ s:續資治通鑑/卷109
  5. ^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八,宋纪九十八:叔夜北迁,道中惟饮汤水,至白沟,御者曰:“过界河矣。”矍然而起,仰天大呼,翼日,扼吭死,年六十三。
  6. ^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十八,靖康中帙六十三:……叔夜终不从,请死而已,乃引叔夜并其子仲熊北去
  7. ^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张忠文公叔夜嵇仲,靖康间以南道总管知邓州,首提兵勤王,以不推戴异姓,取过军前。既议和,传到讣音云:‘靖康丙午闰十一月内提兵次安上门,除签书枢密院,在国子监街东陶潜园子内住。十二月二十五日京城破,以不推戴异姓,取过军前。丁未年三月二十七日离京北去,道中不食。至白沟,或曰过界河也,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薨在易州孤山寨,五月十六日也。抬三程,遂火化。第六子仲熊,字慈甫,随行祭祀。丁巳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东京相国寺慧林禅院,后于天寿院前幕士冯真家下。戊午年十月十七日丙时葬于阳翟县旌忠功德坟寺。及录到《挽诗》四首,追授朝奉大夫、汴京副留守,赐紫金鱼袋。’”
  8. ^ 史料记载伪齐国被削除、金朝官员任免变化时,多提到张仲熊在金任光禄寺丞。《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八十二,炎兴下帙八十二:天会十五年十一月日金(虏)废齐後差除……张叔夜男仲熊光禄寺丞。《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宋纪一百十九:金人以伪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张孝纯权行台尚书左丞相,契丹萧保寿弩为右丞相,金人温敦师中为左丞,燕人张通古为右丞,伪齐户部侍郎冯长宁为户部尚书,燕人张钧为礼部侍郎,又以杜崇为兵部郎中,张仲熊为光禄寺丞,皆在行台供职。崇,充子;仲熊,叔夜子也。有清代地方志等资料则说伯奋、仲熊二人随叔夜自尽,似无确切依据,且与南宋史料不符。
  9. ^ 钱彩,《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第十七回
  10. ^ 钱彩,《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第十九回

深入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