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位於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西岸。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的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繼承清朝末年疆域,其範圍包含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和臺灣之全部領土及俄羅斯聯邦之圖瓦共和國、江東64屯、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之帕米爾高原,緬甸北部高貢黎山以西等區域。但目前實際管轄區為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與南海諸島。
| ||||
格言:無 | ||||
目前管轄區 | ||||
官方語言 | 國語(漢語) | |||
目前首都 | 臺北市 | |||
總統 | 陳水扁 | |||
行政院院長 | 游錫堃 | |||
面積 - 總面積 - 水域面積百分比 | 列第135位 35,980 km² 10.3% | |||
人口
- 人口密度 | 列第47位
624/km² | |||
國內生產毛額 - 總計(2003年) - 平均每人 |
(PPP)2862億美元 12,721美元 | |||
國民生產毛額 - 總計(2003年) - 平均每人 |
(PPP)2959億美元 13,157美元 | |||
貨幣 | 新臺幣(NT$) | |||
時區 | UTC +8 | |||
成立
- 成立 | 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 | |||
國歌 | 三民主義 | |||
國際域名 | .TW | |||
國際電話代碼 | 886 | |||
中華民國面積居全球第135名,大約與比利時面積相當。北起連江縣東引鄉北固礁,南至南沙群島曾母暗沙,西起南沙群島萬安灘,東到宜蘭縣頭城鎮釣魚台列嶼赤尾嶼。陸地面積達35,980 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13餘公里,西隔臺灣海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望,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東北隔太平洋與日本相望。沿海島嶼數十多個。全國人口逾2260萬,是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
目前首都設在臺北,也是最大的城市及商業中心,高雄為最大的國際商港。
歷史
中華民國是1911年由孫文、黃興、黎元洪等中國革命同盟會成員所領導發動的武昌起義推翻大清帝國後建立起來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1912年1月至3月首都爲南京,孫中山由十八省臨時參議院選任臨時大總統,以「臨時約法」爲憲法。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擔任總統,首都遷至北京,此後稱爲「北洋時期」。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凡爾賽合約的是北洋政府。1912年至1928年,中華民國國旗爲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爲「卿雲歌」。1928年廣州國民政府完成北伐,攻克北京,東北易幟,改北京市爲北平特別市。仍以南京爲首都。國民政府所用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遂取代北洋政府五色旗成爲國旗,並訂於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約法」相當於憲法。卿雲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撰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爲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爲國歌,沿用至今。
1928至1937年代國府實行「一黨訓政」,並於1936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中日戰爭爆發,立憲遂向後拖延。1930年代的國民政府主席爲林森(1932-1943),行政院長汪精衛(1932-1935),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爲蔣中正(1932-)。汪精衛因屢遭國民黨內壓力,後出亡河內,與日本接觸,應允反共,停止抗日,另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該政府僅獲教廷、義大利、納粹德國、「滿洲國」的承認。汪於1944年病死東京。
1937年日本進攻華北松滬南京,中華民國首都自南京遷往武漢、重慶,展開抗戰。執政的國民黨也與共產黨展開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編爲新四軍、第八路軍等單位加入抗戰。國府軍在正面戰場包括台兒莊、松滬、長沙、獨山等地面正規戰,上海、筧橋等空戰皆予日軍重創。中共軍及其領導的敵後游擊武裝亦屢建奇功,嚴重遲滯、破壞日軍部署,並重創汪精衛南京僞「國民政府」僞軍。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對日德義宣戰,中國戰區遂正式成爲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爭戰場。盟軍委托蔣任中國戰區(含越高寮)統帥,派史狄威中將任蔣參謀長。英國封鎖之滇緬路亦開放向中國後方運補。
1945年8月日本本土遭受美軍核武襲擊,天皇無條件投降。日本接受波茲坦宣言及開羅宣言規定,放棄戰前佔領之外國領土,滿洲國遂瓦解,南京中華民國政府覆亡,台澎諸島由中華民國受降並重行中國之統治,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雙十會談。不久旋因收繳日軍武裝、區分占領區等問題協商破裂。美國協助國府軍進入華北東北,蘇聯移交日本關東軍裝備與共軍,遂爆發內戰。
1946年12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代表拒絕出席下,其餘選出代表於南京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7年12月25日實施。1948年蔣中正、李宗仁與孫科、居正等競選第一屆中華民國總統,蔣李當選,組成政府。然時局混亂,遼瀋會戰失利,執政國民黨內要蔣辭卸呼聲甚高。1949年初,淮海會戰(徐蚌會戰)國府潰敗,蔣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總統與中共談判。未幾談判代表張治中等滯京不歸,李宗仁將政府遷往廣州。1949年4月,共軍攻陷南京。未幾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後又遷成都、西昌。李代總統見大勢已去,赴港養病。蔣中正以國民黨總裁身份部署西南最後保衛戰失利,於1949年10月最後飛往昆明、成都部署一切,終於放棄大陸軍事抵抗,於12月9日將政府遷往臺北。中華民國臨時首都遂由成都遷往臺北。
1950年3月,國府召赴美之李代總統回國未果,蔣中正「復職」擔任總統。藉由1947年選出之大陸國大代表連選連任,擔任五屆中華民國總統。至1975年4月5日病逝。由副總統嚴家淦續任至1978年屆滿。隨後行政院長蔣經國由國民黨提名,當選連任兩屆總統,先後由謝東閔、李登輝爲副總統。蔣經國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1988年1月13日病逝臺北,李登輝副總統繼任,1989年開放組黨。1990年,李登輝仍由1947年選出的第一屆國民大會選爲正式總統,之後李氏推動修憲,使大陸選出之年邁國代退職,由臺灣選出之全部國代修憲,使總統、副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1996年李登輝與連戰擊敗民進黨提名彭明敏謝長廷,順利連任。
2000年執政的國民黨由於分裂,産生了連戰與曾任台灣唯一一任省長的宋楚瑜兩位總統參選人,該年大選遂由民主進步黨的前臺北市長陳水扁、桃園縣長呂秀蓮贏得第十屆中華民國正副總統選舉。2004年改選時,投票日前一天3月19日下午於臺南市發生槍擊陳呂案件,隔日3月20日開票結果陳呂以0.22857%微弱優勢勝出連任。並已於5月20日就職。
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建立以來,臺灣的政治地位一直具有爭議性。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政府失去對大陸的統治後,仍不放棄其對中國大陸(包括西藏)以及外蒙古的主權。1991年,李登輝總統宣佈不再質疑中國共產黨對大陸的統治,承認兩岸互為政治實體。現任總統陳水扁的立場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且“臺灣海峽兩邊一邊一國”,這表示臺灣或中華民國理應是兩岸之間的其中一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是對岸的另一個國家。雖然目前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停止將中國大陸視為自己的領土,但是在國會尚未正式文告放棄對大陸和外蒙古的主權以前,名義上中國大陸仍舊屬於臺灣或中華民國的一部份。
中華民國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目前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但獲全球共26個主權國家承認。由於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內戰而有歷史糾結,形成所謂的兩岸問題。(另關於開羅宣言和波茲坦宣言之效力,舊金山和會和日華合約關於台灣的規定,尚有法律爭端,統稱為台灣地位未定論。此論範圍不包括金馬與東沙、南沙。關於中國/臺灣的歷史及政治問題有很大爭議,詳見臺灣問題。)
參見:臺灣問題
地理
請參見:臺灣地理
中華民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海隅,東臨太平洋,西隔寬約200公里之臺灣海峽與中國福建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距約250公里。北瀕東海,東北與琉球群島相距約600公里。
臺灣係海中褶曲隆起之海島,就地質學言,為一新生代褶皺山脈,位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之接觸線上,居東亞島弧中央,係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撞擊形成。
除臺灣島外,中華民國現有領土尚有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龜山島、蘭嶼、綠島、小琉球、釣魚台列嶼及南中國海上的東沙島與太平島。
行政區劃
現時中華民國有2個虛級省、2個直轄市、18個縣及5個省轄市
2個虛級省: 2個直轄市: 18個縣: |
福建省: 5個省轄市: |
人口
中華民國國民,通常又稱為臺灣人。包括臺灣原住民族(內部至少有12個不同民族),佔總人口的不到2%。其餘皆為漢族,其中又分為所謂福佬人(64%)與客家人(20%),即1945年以前已經移來本島的本省人,以及1945年之後由大陸各省隨國府遷來之外省人(14%)。隨著全球化與國際化, 台灣目前已有外籍新娘十餘萬, 大陸新娘數萬, 外籍勞工十餘萬人. 其中部分人士已在台灣定居, 當中一部份已經取得國籍, 這些新來移民者有超越原住民人口之趨勢, 亦非全為漢族, 可稱為新住民。
臺灣最早的居民是當地的原住民族,是最早住在臺灣的人。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的資料,以及一些語言學家的研究,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或稱「印度尼西亞語系」),大陸華南並非使用南島語系,反倒是太平洋區域住民(如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玻里尼西亞...)的語言才同屬於南島語系。而由人類學及古文化的角度看來,臺灣原住民族的紋身、缺齒、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臺灣原住民族來自南方人種上屬於馬來人,包含了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雅美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邵族、賽夏族、噶瑪蘭族與太魯閣族等12個民族,而其他隸屬於平埔族的原住民也陸續要求正名。但是这些研究在学术界尚存在些許争议。
政治
中華民國遷台,繼續沿用孫文學說所創五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分立體制。近年六次修憲,總統直選,權力擴大。行政院長由總統提名,不再需要立院同意。但立法院取得不信任權。學者與外界認爲這是「傾向總統的半總統制」,南韓與俄國近於此制。至於未來是否改爲三權分立,值得關注。
1980年代末中華民國開始進行民主化,中華民國憲法也在1990年代歷經6次的修改。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4年,直接選舉產生。總統下設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和考試院。其中行政院是內閣,其院長為閣揆,由總統直接任命。立法院院長由立法院立法委員互選之;而其他三院院長,則是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之。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最高立法機關,為一院制的議會,共有225個席,其中168席由公民普選產生。其餘席次中的41席根據全國各政黨的得票率按比例分配,8席由持雙重國籍的海外公民擔任,8席由臺灣原住民族擔任。原先監督總統的國民大會其大部分職權已轉移至立法院,目前為非常設機構。2004年,總統選舉結束後,立法委員已開始研議將立法院的席次降至113席,以符合民眾對立法部門展現高效率的期待。
外交關係
請參見:臺灣外交
中華民國政府是1945年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並且為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根據聯合國大會1971年的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一切席位。1990年以後,臺灣地區的人民開始尋求機會,試圖以聯合國能接受的名義,重返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但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持否定的態度,至今猶未成功。參見臺灣問題。
經濟
請參見:臺灣經濟
中華民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小。很多大型的國有銀行及企業逐漸私有化。在過去三十年內平均年均經濟增長達到8%。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保證。臺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三。
農業在國內生產毛額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高科技產業取代。中華民國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件都是在臺灣生產的。臺灣也是中國大陸、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資企業,而臺商數量則超過百萬。
由於中華民國所採取的穩健的財政政策,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華民國並沒有受到嚴重的衝擊。然而2001年開始的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影響下,中華民國經濟受重挫,銀行壞帳增加,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1年中華民國經濟出現了自1947年以來的首次低成長,失業率升高。
文化
請參見:臺灣文化
臺灣的歷史發展,經歷不同政權的統治,受到不同文化的刺激與影響,塑造出獨特的臺灣文化,這包括中華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等。
日期 | 名稱 | 來由 |
---|---|---|
1月1日 |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 1912年孫中山於南京成立中華民國,放假一天 |
2月28日 | 和平紀念日 | 紀念二二八事件,放假一天 |
3月8日 | 國際婦女節 | 國際節日,不放假 |
3月12日 | 國父逝世紀念日 | 紀念孫中山逝世,並為植樹節,不放假 |
3月29日 | 革命先烈紀念日 | 紀念黃花崗起義,並為青年節,不放假 |
4月5日 | 清明節 | 傳統節日,也是民族掃墓節,中樞春祭放假一天 |
5月1日 | 國際勞動節 | 全國勞工放假一天 |
9月3日 | 軍人節 | 紀念對日抗戰勝利,中樞秋祭,不放假 |
9月28日 | 孔子誕辰紀念日 | 紀念孔子誕辰,並為教師節,不放假 |
10月10日 | 國慶日 | 紀念1911年武昌起義,放假一天 |
10月31日 | 先總統 蔣公誕辰紀念日 | 紀念蔣介石誕辰,不放假 |
11月12日 | 國父誕辰紀念日 | 紀念孫中山誕辰,不放假。 |
12月25日 | 行憲紀念日 | 1947年中華民國正式行憲,不放假 |
農曆正月初一 | 春節 | 即中國新年,也是道教節,放假3天 |
農曆四月八日 | 佛陀誕辰紀念日 | 浴佛節,不放假 |
農曆五月初五 | 端午節 | 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放假一天 |
農曆八月十五 | 中秋節 | 華人團聚的節日,放假一天 |
農曆臘月三十 | 除夕 | 華人團聚的節日,放假一天 |
軍事
請參見:臺灣軍事
中華民國三軍最高統帥為總統,由總統為主席的國家安全會議負責國���最高決策機構。而行政院國防部則負責軍隊的訓練與調度,由國防部長執行軍政與軍令的下達。原來軍隊掌握於中國國民黨,在總統開放公民選舉後,逐漸落實軍隊國家化政策。
中華民國三軍自遷臺以來,原先的戰略指導原則在於反攻大陸,部隊人數超過200萬。目前則採取有效嚇阻外敵、防衛固守臺灣為建軍目標。自1990年代以來執行大幅裁軍,目前三軍部隊人數低於40萬,陸軍員額20萬、海軍5萬、空軍5萬。後備軍人約200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