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流行曲史
粵語流行曲並冇一個確實起源,都係由好多人一路喺唔同方向試吓試吓咁演變出嚟,多數認為係五十年代開始。最初廣東歌根本就冇人聽,所以唔講得上流行,後來喺電影電視都會用廣東歌做主題曲,一路到七、八十年代開始成熟,而且成為音樂市場主流,但係踏入21世紀廣東歌慢慢式微,聽廣東歌嘅人越嚟越少。不過到咗2020年代(正確啲講係2018年),樂壇新人湧現,人氣爆燈,熱潮再起。
華語流行曲最初都係得國語歌,好似三十年代紅到爆嘅周璇、李香蘭、白光等等冇人唔識。到五六十年代,又興起英文歌,好似貓王、法蘭仙納杜拉成為流行曲主流,根本就冇人聽廣東歌。
粵曲文化
[編輯]廣東歌最初都係以粵曲開始,由1930年開始就有好多人作歌,外省人叫呢啲歌做廣東音樂,不過廣東人就唔叫呢啲做廣東音樂,而叫做「小曲」,呢啲小曲都係喺啲粵曲入面抽一細段出嚟改篇,所以粵劇粵曲界對呢類「小曲」唔會當係正宗。到四五十年代,開始有人將「小曲」放入粵劇粵曲入面,但始終只係用嚟點綴,唔會當堅嘢。但亦令「小曲」開始有人識,於是又有啲人將啲英文歌變成小曲,好似披頭四嘅Can't buy my love、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又有將粵曲改編,好似《帝女花》入面嘅《妝台秋思》,畀鄭君綿改編咗做《買面包》(即係「落街無錢買面包,靠賒我又怕被人鬧…」),好多歌都畀人變咗做「廣東小曲」。
五十年代初,開始有正式廣東歌出現,不過都只係「電影插曲」,之後又出現「跳舞粵曲」,但呢啲所謂廣東歌,其實都係用粵曲嘅方法唱,其實都係屬於「廣東小曲」,而且全部都係改篇粵曲、國語歌或者英文歌而嚟,唱嘅人都幾乎係粵曲界嘅人,好似芳艷芬、周聰、呂紅、鄭君綿、何大傻、廖志偉咁。
60年代
[編輯]由50年代到60年代,廣東歌都係以「小曲」主流,即係用粵曲方式唱嘅流行曲,不過廣東歌唱片市場係喺星馬而唔係香港。而呢啲廣東歌都幾乎係電影插曲,不過都有例外就係鄭君綿,佢可以出一啲電影插曲之外嘅廣東歌而又有人買,不過廣東歌始終以改編英文歌或者粵曲,幾乎無原創。另外新加坡歌手上官流雲將披頭四Can't buy my love、I saw her standing分別改編做《行快啲啦》同《一心想玉人》亦大受歡迎,不過啲披頭四迷就頂佢唔順。當時呢啲廣東歌特式係歌詞好粗俗。
雖然廣東歌以粵曲味為主,不過亦有人希望廣東歌擺脫粵曲味,其中以周聰喺呢方面貢獻最多,當時佢慫恿商台喺廣播劇用廣東歌做主題曲,呢批廣東歌風格都以「摩登」為主,完全無粵曲味,而且重好受歡迎,代表作有《勁草嬌花》、《痴情淚》、《曲終殘夜》等,但唱片公司始終對廣東歌無信心,所以呢啲廣播劇主題曲都無出過碟。反而做過播音員嘅譚炳文當時自組公司,出咗唔少佢自己唱嘅廣東歌,最出名嘅有《舊歡如夢》。
另一個例外係電影《一水隔天涯》同名主題曲《一水隔天涯》用咗國語歌唱法唱廣東歌亦大受歡迎,呢隻歌亦成為廣東歌經典,原唱韋秀蘭,之後畀好多人翻唱過,好似崔妙芝、森森、鄧麗君。
60年代興起歌舞片,歌舞片要唱歌跳舞,亦因為咁而多咗好多廣東歌,其中最紅係陳寶珠同蕭芳芳,佢哋都唱咗好多電影插曲,蕭芳芳唱得比較西洋味,而陳寶珠就唱得有粵曲味,啲人反而係鍾意陳寶珠嘅粵曲味廣東歌多過蕭芳芳嘅西洋味廣東歌,同而家啲人覺得粵曲味老土啱啱相反,不過都有例外,就係蕭芳芳唱改編英文歌 Shakin' All Over 嘅《郁親手就聽打》以壓倒性銷量贏咗陳寶珠,不過當年最紅都係佢兩個鬥來鬥去,唔係你就係佢。另外當時仲係童星嘅薛家燕,到咗2000年代唱番兒歌走紅。
70年代
[編輯]70年代初仍然係以英文歌為主,當時香港嘅歌星或者樂隊都係唱英文歌,好似許冠傑首 time of the season,陳美齡(Agnes Chan)首 Circle Game都喺當時好受歡迎,重有啲台灣歌星唱嘅國語歌,好似姚蘇蓉、鄧麗君、青山、尤雅,都係香港樂壇主流。但同時喺馬來西亞嚟咗個唱廣東歌嘅鄭錦昌,出咗首《禪院鐘聲》(崔蔚林作曲、蘇翁填詞),受歡迎程度同陳美齡首 Circle Game 差唔多,以當時計真係算勁。之後因為李小龍電影《唐山大兄》大賣又唱咗首《唐山大兄》,鄭錦昌嘅歌即時紅到爆燈,但廣東歌畀人印象始終係粗俗,唔值得欣賞,玩玩吓就得。
之後新加坡歌手麗沙又嚟香港發展,唱咗首廣東歌《相思淚》(黎錦光作曲、郭炳堅填詞)又紅到爆燈。不過當時廣東歌有一個現象,就係紅歌唔紅人,有一隻歌叫《分飛燕》(楊翠喜作曲、蘇翁填詞)紅到爆,但就無人噏得出邊個唱(陳浩德、甄秀儀合唱),而翻唱過嘅人又好多,但無一個有人識。另外有一首由薰妮唱嘅《每當變幻時》(古賀政男作曲、盧國沾填詞),同埋一首由陳麗斯唱嘅《問我》(黎小田作曲、黃霑填詞)、一首由袁麗嫦唱嘅《鱷魚淚》(黃霑包辦作曲填詞)情況亦差唔多。
廣東歌紅歌唔紅人,呢種現象一直到許冠傑出現就開始唔同,60年代後期,許冠傑喺 TVB 主持一個音樂節目叫《Star Show》,而許冠傑亦因為個節目受歡迎而紅,但嗰陣許冠傑都係一直唱開英文歌。後來佢主持《雙星報喜》,有日佢無啦啦唱咗隻廣東歌叫《鐵塔凌雲》,由於隻歌反應唔錯,於是佢又創作多幾隻廣東歌,由於佢已經係好受歡迎嘅大明星,加上又係大學生,所以真係唔得了,佢唱廣東歌立即令廣東歌形象提升,改變咗原本廣東歌畀人覺得粗俗嘅印象,結果令好多睇唔起廣東歌嘅人都開始鍾意聽廣東歌。後來到咗��一世紀,佢重被尊崇為「歌神」,地位超然。
除咗許冠傑,另一個突破係顧嘉煇,一路以來廣東歌都係粗俗,制作粗糙,只係用嚟搞笑,唔會有人欣賞,而且全部都係改編英文歌或者粵曲,不過顧嘉煇幫 TVB 創作電視劇主題曲,幾乎都係原創,出咗隻《啼笑姻緣》,由仙杜拉唱,開始咗廣東歌以嚴謹同認真方式制作,《啼笑姻緣》亦爆紅。
許冠傑同顧嘉煇提升咗廣東歌形象,令好多原本抗拒唱廣東歌,只肯唱英文歌嘅歌星,都開始改唱廣東歌,例如關正傑、林子祥、羅文、甄妮、譚詠麟等等,都由原本唱開英文歌,改晒唱廣東歌做主力,而且重紅到爆燈。
由於顧嘉煇以創作電視劇歌曲為主,自然唱紅一班藝員歌手例如鍾玲玲、鄭少秋、汪明荃、關菊英、張德蘭、李龍基、黃愷欣、陳松伶、張衞健等。其中由葉麗儀唱嘅《上海灘》同名主題曲,隨住電視劇熱播,係最早紅遍海內外華人地區嘅廣東歌之一。
其他歌手重有夏韶聲、張武孝(花名叫「大AL」)、區瑞強、陳美玲(Patricia Chan暱稱Pat Chan)、陳秋霞、杜麗莎等等。當時有一個得意現象,就係流行親生姊妹花組合︰森森、斑斑組合,鍾珍妮、鍾安妮組合,同埋樂家姊妹。
此時亦開始有唱廣東歌樂隊成立例如溫拿(The Wynners)、馬正棠等。
1977年黃霑發起成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同期流行曲作曲家重有黎小田,填詞人潘偉源、向雪懷等。配樂編曲人有盧東尼、鮑比逹等。
樂壇流行榜及頒奬禮
[編輯]七十年代香港電台(RTHK2)開始喺音樂節目《青春交響曲》每個月介紹最受歡迎嘅十首歌曲。由於大受歡迎,1976年就正式命名做「中文歌曲龍虎榜」(後來重用埋做節目名)。呢個榜係香港樂壇有史以來第一個排行榜,亦係對粵語流行曲嘅肯定,影响十分深遠。由1977年6月開始,改做每個星期報榜一次直到而家。為配合呢個榜,到咗1979年,重舉辦「十大中文金曲頒奬音樂會」。從此每年一度,呢個頒奬典禮成為樂壇盛事,係香港歷史最悠久嘅流行音樂頒獎禮。
為咗抗衡港台,1979年商業電台第一台(881)同樣舉辦「中文歌曲擂台奬頒奬禮」,同時有一個「中文歌曲擂台奬巨星演唱會」配合。呢個奬同IFPI嘅金唱片奬類似,跟據唱片銷量排行,頒俾歌手嘅個人大碟而非單曲。一共舉行咗九屆到1988年商台改革為止。
1977年,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首次頒發「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奬」(初時叫「香港金唱片頒奬典禮」)。從此香港流行音樂就有咗「金唱片」、「白金唱片」、同埋「雙白金唱片」嘅分野。
80年代
[編輯]廣東歌形象提升咗之後,好多填詞人都開始寫一啲嚴肅同比較藝術性嘅歌,唔再只係得啲搞笑嘢,其中幾個代表人物有黃霑、鄭國江、盧國沾、黎彼得。
台灣民歌熱
[編輯]70年代尾喺台灣興起一股民歌熱,好多後生仔以自己作歌去表達自己諗法,呢個風吹到嚟香港,興咗兩年。
偶像熱
[編輯]廣東歌成為香港樂壇主流,歌星亦開始要求包裝,於是出現好多偶像歌星,幾個代表人物有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都以形象同包裝突圍,紅到爆燈。呢個時期亦係香港樂壇嘅全盛時期,中國大陸同埋台灣嘅人就算唔識廣東話,亦會聽廣東話歌,甚至識唱。其他歌星好似林子祥、羅文、甄妮、徐小鳳、陳百強、鍾鎮濤都唱到幾乎所有中文地區度度有歌迷。
第二次樂隊熱
[編輯]1986到89年期間興起一股樂隊熱,唱片公司簽咗好多樂隊出碟,呢個時期亦出好多新人,幾乎每兩日半就有一隻新碟出,不過最後留低都唔多。樂隊之中代表有 Beyond、太極、達明一派、藍戰士(Blue Jeans)等。
另外好多女歌星好似有葉蒨文、林憶蓮、陳慧嫻、林志美、關淑怡、王靖雯(即係王菲)、鄺美雲、劉美君、周慧敏等紛紛湧現。
呢個時期粵語流行曲無論喺作曲作詞同唱歌方面,都多咗好多新血,例如作曲有盧冠廷、倫永亮、林敏怡、徐日勤、吳國敬、郭小霖等;作詞有林振強、林夕、潘源良、林敏驄、陳少琪、小美(即係梁美薇)、周禮茂、李敏等等。配樂編曲人有杜自持、奧金寶、趙增熹、許願等。男歌手有杜德偉、葉振棠、呂方、黃凱芹、蔡楓華、蔡國權、張立基、周啟生、王傑、鄭敬基;女歌手重有麥潔文、雷安娜、蔡立兒、彭家麗、陳潔靈、甄楚倩、葉德嫻、李麗蕊、呂珊、柳影虹、何嘉麗(Susanne Ho)、黃寶欣、方麗盈、盧業瑂、曾路得;同埋組合草蜢、夢劇院、Echo、Face to Face、開心少女組等等。其中蔡國權係當時少有嘅能夠演唱、作曲、填詞、編曲、監製集於一身嘅歌手。
紅館演唱會
[編輯]1983年開始,香港歌星興起去紅館開演唱會,1989年譚詠麟創一口氣連續開38場演唱會記錄。不過同時亦有好多當紅歌星宣佈退休,好似張國榮、梅艷芳、陳慧嫻,不過好多後來都復出。
樂壇頒奬禮三國時代
[編輯]1983年,無綫電視(TVB)開始舉辦「十大勁歌金曲」選舉,選舉分成季選及總選,綜合咗樂迷投票及評判判分選出年度最受歡迎十首歌曲。並於1984年舉辦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奬典禮」配合。到1986年開始做「勁歌金榜」,個榜有排名,列出該星期最受歡迎十首歌曲,而上榜歌可以進入季選。每個季選頭十首進入總選。由此整個選舉變成三級制。到2013年增加至二十首歌曲得奬。而個頒奬禮改名做「勁歌金曲頒奬典禮」配合。
1988年商業電台改革,商業二台(903)做咗一個包含電台歌曲播放率同埋樂迷投票嘅榜叫「叱咜樂壇流行榜」。同樣於1989年舉辦年度「叱咜樂壇流行榜頒奬典禮」,為樂壇更添盛事。
1990年代
[編輯]「四大天王」時期
[編輯]1992年香港傳媒封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做「四大天王」。四個人響男歌手嚟講可以話玩晒粵語歌壇,個個都能夠打入台灣同大陸市場。好似張學友咁,一首「吻別」就贏晒國語歌曲好多大獎。
但呢個時候歌手開始青黃不接。尤其係「四大天王」刺激咗偶像文化嘅興起。歌手唔需要歌藝就可以出碟做歌手,特別當2000年四大天王影響力開始減退嗰陣,情況重越演越烈。例如1999年出道嘅陳冠希,就係一個例子。
九十年代主要女歌手就有梅艷芳、葉蒨文、王菲(初時佢用藝名「王靖雯」)、林憶蓮、陳慧嫻、關淑怡、鄭秀文、彭羚等等。王菲更以佢北京出世長大,唱國語、粵語歌都得,加上有獨特個性嘅台風同曲風,衝破香港歌手定位,喺全球華人地區走紅。
其他新晉男歌手有古巨基、李克勤、許志安、蘇永康、鄭伊健、謝霆鋒、陳曉東、鄭嘉穎、孫耀威、蔡濟文、張智霖、曾航生等等;女歌手就有湯寶如、黎瑞恩、李蕙敏、盧巧音、莫文蔚、劉小慧、王馨平、李樂詩、趙學而、葉玉卿、葉佩雯、車婉婉、何嘉莉(Lillian Ho)、江希文、張柏芝、許秋怡、楊采妮、何婉盈、吳倩蓮等等。組合就有風火海、軟硬天師、EO2等。香港樂壇嘅盛況重吸引咗一啲「過江龍」到嚟。好似由台灣回流嘅周華健(香港留學生,台灣出道),同埋大馬歌手巫啟賢等。佢哋喺香港唱返廣東歌都好受歡迎。
作曲方面同樣有新勢力冒起,例如雷頌德、陳輝陽、伍仲衡、伍樂城等等。作詞方面就有黃偉文等等。
樂壇頒奬禮戰國時代
[編輯]1991年新城電台(997)開始喺音樂節目以該台播歌頻率做本地流行榜,叫做「勁爆榜」(又叫「勁爆本地榜」,通常用咗個節目名叫做「新城勁爆流行榜」)。然後喺1992年開始舉行「新城勁爆家族音樂大賞」。1994年改名「997香港勁爆流行音樂頒獎典禮」。1999年再改名做「新城勁爆頒獎禮」就一直沿用到今日。
「K歌」文化
[編輯]「K歌」意思係指專門為卡拉OK而設嘅歌曲。早響九十年代卡拉OK喺香港流行嗰陣,已經開始有歌曲專登留喺卡拉OK播放,好似張學友、劉德華啲歌,好多都係咁樣。
不過由於歌藝唔係人人都識,為咗方便啲人唱卡拉OK,唱片公司開始專登降低歌曲嘅水準,去迎合卡拉OK迷嘅喜好。正因為咁,廣東歌嘅水準就每況愈下。歌曲質素差,趕走咗唔少真正嘅樂迷,而反映唱片銷路嘅IFPI指數,亦都年年一直下滑,到今日都冇反彈。黃霑就寫咗一篇博士論文,就指出咗卡拉OK文化,係粵語流行曲衰落嘅七大要素之一。
2000年代
[編輯]自2000年起,香港樂壇已經係清一色偶像派嘅天下,陳冠希、Twins之類嘅偶像派大行其道。不過整體上對比之前一代歌手,只有少數歌手能夠打入台灣市場,例如陳奕迅同梁詠琪。而緊隨其後出道嘅歌手,佢哋嘅歌曲甚至連香港都反應慘淡。
多數評論都認為,香港歌曲已經冇咗以前嘅優勢。黃霑嘅博士論文就指出,唱片只定位喺青少年,係粵語流行曲發展史一大敗筆,因為咁使到廿五歲以上嘅人都唔再聽廣東歌。而此同時大陸同台灣都開始有自己嘅樂壇,而且重反攻香港,每年IFPI銷量排行榜更年年以周杰倫為榜首。樂壇經紀人黃柏高慨嘆,而家咁嘅形勢,香港新一代歌手經已好難出頭。
2004年起,香港樂壇有所起色。行出低潮嘅男歌手陳奕迅推出咗唱片《U87》,成為咗粵語流行曲發展史嘅一大高潮,四首主打歌《夕陽無限好》、《阿牛》、《浮誇》及《葡萄成熟時》都攞到香港各大傳媒流行榜週冠軍。陳奕迅憑《U87》喺2005年橫掃香港樂壇,呢張專輯成為2005年香港最高銷售量嘅粵語非精選專輯,攞咗包含《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嘅「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及「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等六項大獎。更係香港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中,攞咗「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而《U87》更被《時代周刊亞洲版》評選為「2005年最值得購買的五大亞洲唱片」,認為陳奕迅帶領咗香港嘅音樂潮流。2000年代後期陳奕迅繼續統治香港樂壇,多首名曲好似《富士山下》、《最佳損友》、《七百年後》、《沙龍》等都成為經典。佢重跳出香港。2010年5月,陳奕迅舉行咗個人首次歐洲巡迴演唱會,5月間分別係英國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曼徹斯特阿波羅劇院同荷蘭鹿特丹阿侯伊體育館舉行。倫敦同埋曼徹斯特站嘅演唱會門票都係開售幾個鐘就賣嗮。陳奕迅係繼已故歌手羅文後,第二位進駐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嘅香港歌手。
2000年代其他主要男歌手重有古巨基同李克勤,古巨基憑《愛與誠》、《愛得太遲》等名曲成為香港樂壇唯一一個可以同陳奕迅鬥嘅歌手,呢個現象喺2004年至2008年個陣最明顯。李克勤就憑同譚詠麟合作嘅左麟右李喺香港樂壇起死回生,更牽起左麟右李嘅狂熱,同陳奕迅、古巨基、唱作人張敬軒等人鼎立,四人更加被封做「新四大天王」。
主要女歌手方面就有鄭秀文、容祖兒、陳慧琳、楊千嬅、何韻詩、梁詠琪、謝安琪。因為攞咗好多獎,容祖兒更加被封做天后。
其他男歌手重有許志安、梁漢文、鄭中基、黃耀明、周柏豪、小肥、麥浚龍、洪卓立、陳柏宇、劉浩龍、吳浩康、關楚耀等等;女歌手重有薛凱琪、衛蘭、吳雨霏、鄭融、泳兒、關心妍、鍾舒漫、鄭希怡、官恩娜、 鄭欣宜、衛詩、鄧麗欣、傅穎、江若琳、傅珮嘉、黃伊汶、鍾嘉欣、趙頌茹、鄧穎芝等等;唱作人就有張敬軒、方大同、側田、王菀之、方皓玟、張繼聰、周國賢、藍奕邦等。其中方大同才華出衆,主要成就係作曲同編曲方面;唱嘅國語歌亦好受歡迎。但佢係喺夏威夷出世,先後喺上海同廣州住過,廣東話唔係佢嘅第一語言,所以佢堅持只用國語或英語演唱(佢只得一首翻唱嘅《狂潮》同兩首合唱嘅廣東歌)。後來主力喺台灣嗰邊發展。
呢個時期重有一個現象,就係有大量組合出現,例如at17、Boy'z、Cookies、E-Kids、農夫、RubberBand、Shine、2R、3T、女生宿舍、VRF、Cream、Krusty、Bliss、Hotcha、Freeze、糖兄妹、Mr.等等。佢哋形成一個組合浪潮,可惜因為質素参差、商業策略、成員意願等種種因素,好多都好快解散或者成員作個別發展,最後能夠留低嘅都唔多。
2010年代
[編輯]2010年代初,好多位上個年代嘅歌手都開始走出香港,被封為歌神嘅陳奕迅(佢有個花名叫「E神」)開始走向世界。2010年,《DUO 陳奕迅2011演唱會》台北及高雄站同時開賣,門票三個鐘就賣嗮;由於反應過於熱烈,主辦單位宣布台北站再加場。另外,陳奕迅成為首位企上高雄巨蛋嘅香港歌手。2012年,陳奕迅成為首位企上O2 Arena嘅華人歌手。2015年,陳奕迅更第二次攞到台灣今曲獎國語金曲歌王,成為兩岸灸手可熱嘅歌手。古巨基、李克勤等人都開始走向大陸,但三人仍然定時有出廣東歌,例如陳奕迅嘅《陀飛輪》、《重口味》、《任我行》同《無條件》、李克勤嘅《紙牌屋》同《無朋友》、古巨基嘅《地球很危險》、《情歌王》、《告別我的戀人們》、《戀無可戀》等等。其他活躍樂壇嘅中生代歌手或樂隊重有張敬軒、許志安、蘇永康、麥浚龍、容祖兒、謝安琪、薛凱琪、王菀之、衛蘭、鄭融、泳兒、洪卓立、陳柏宇、Mr.等,佢哋嘅《青春常駐》、《找對的人》、《流淚行勝利道》、《那誰》、《羅生門》、《如果我是陳奕迅》等歌曲都成為名曲。
但反觀香港本地,香港樂壇再次進入低潮,其中2011年林峯憑零民意嘅《Chok》攞到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嘅「金曲金獎」更令好多人認為香港樂壇已死,呢個現象喺2011年至2012年嗰陣最明顯。
2014年開始,香港樂壇開始有好多新人靜靜崛起,例如林奕匡、吳業坤、許廷鏗、胡鴻鈞、鄭俊弘、馮允謙、鄧紫棋(GEM)、連詩雅、王灝兒(JW)、吳若希等等,更有多個組合及樂隊,包括Supper Moment、C All Star、Dear Jane等等,都以唱作方式呈現人前。其中鄧紫棋參加完大陸歌唱節目我是歌手之後喺大陸爆紅,而林奕匡嘅《高山地谷》、《安徒生的錯》、《有人共鳴》同《一雙手》、周柏豪嘅《我的宣言》、吳業坤嘅《原來他不夠愛我》、《陽光點的歌》同《百姓》、許廷鏗嘅《螞蟻》同《青春頌》、胡鴻鈞翻唱何韻詩嘅《化蝶》、鄭俊弘嘅《投降吧》、吳若希嘅《越難越愛》、連詩雅嘅《只要和你在一起》、王灝兒嘅《矛盾一生》、Supper Moment嘅《小伙子》、《無盡》同《幸福之歌》、C All Star嘅《天梯》、Dear Jane嘅《不許你注定一人》等都係香港膾炙人口嘅名曲,佢哋都被視為香港樂壇嘅明日之星。
2018年,ViuTV舉辦了大型選秀節目全民造星,令到開始有好多新人崛起,例如MIRROR、ERROR、P1X3L、洪助昇、張天賦、曾比特、陳毅燊、趙祥誠、張進翹、陳澤言等等歌手,而其中組合MIRROR人氣突破,MIRROR掀起了香港久違、甚至前所未有的追星熱潮。
其他歌手重有林欣彤、李幸倪(Gin Lee)、江海迦(AGA)、女子組合Robynn & Kendy同埋男子組合天堂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