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孝經,列「十三經」,昔謂孔子言孝道於曾子也。今或謂曾子、子思、孟子後學所作。逮至近世,學者或以為今本孝經成於戰國也。
書義
[纂]孝經本義,在於孝父母而悌兄弟,進而推己及人,推孝悌之義於天下,以廣顯父母之名而成仁義之道。此儒家之本,故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也。
孝經之始也,乃開宗明義而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故天下之大道達德悉在於此也。
分章
[纂]孝經今分為九卷十八章,其詳如下:
卷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
卷一 天子章第二
卷二 諸侯章第三
卷二 卿大夫章第四
卷二 士章第五
卷三 庶人章第六
卷三 三才章第七
卷四 孝治章第八
卷五 聖治章第九
卷六 紀孝行章第十
卷六 五刑章第十一
卷六 廣要道章第十二
卷七 廣至德章第十三
卷七 廣揚名章第十四
卷七 諫諍章第十五
卷八 感應章第十六
卷八 事君章第十七
卷九 喪親章第十八
傳習
[纂]孝經之傳習尚矣。孔子曰:「春秋屬商、孝經屬參」,可知孝經由孔子傳于曾子。戰國之時,已遍傳天下,故呂氏春秋等嘗引之,而徑 稱曰「孝經」,是此經為「十三經」中稱「經」之最先者。秦定天下而有「焚書」之禍,儒學寢微,孝經不傳。
逮至漢世,天下初定,學者往往而出。至於文帝,始立孝經於學官,與「論語」、「爾雅」、「孟子」並列為「傳記博士」。自是,孝經大行,終漢一代,人皆誦習,家所藏有。至於帝宮宿衛,販夫走卒輩,亦皆能明孝經。又前漢武帝之時,臨淮太守孔安國上家藏「古文孝經」,後漢鄭玄曾為之注。
六朝之時,以孝治天下,故益重孝經,清談名士皆好之,與「道德經」並,以為不下於「論語」也。
至於李唐,三教並重,而玄宗擇「孝經」、「道德經」、「金剛經」為儒、道、佛之至經,統合今古,親為之注。并以親書刻石,立于長安官學,曰「石台孝經」者,今尚存於西安碑林中。
至於宋代,邢昺奉詔依玄宗之注與前人之論作「孝經疏」,傳於世,為今之「十三經注疏」所本。
雜言
[纂]孝經共千八百餘字,為諸經之最短;而唯孝經為御注。
後世多有以孝經為祝禱、驅邪者,以為能通神也。
近世有學者或以為孝經實似「禮記」之文,故其作在戰國甚或秦漢時也
它典
[纂]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孝經 |
儒家經典 | |
---|---|
六經 | |
詩經 | 尚書 | 易經 | 儀禮 | 樂經 | 春秋 | |
四書 | |
大學 | 論語 | 孟子 | 中庸 | |
十三經 | |
詩經 | 尚書 | 周禮 | 儀禮 | 禮記 | 周易 | 左傳 | 公羊傳 | 穀梁傳 | 論語 | 爾雅 | 孝經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