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商務印書館

今本(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文出維基大典

商務印書館者,中國近代出版之巨擘也。清光緒二十三年創立於上海,初以印刷為業,漸興文教之業。創社諸賢夏瑞芳、鮑咸昌等,皆通西學,習活版技藝,乃集資四千銀圓,購印機二臺,設工坊於滬上江西路。時值維新思潮勃興,新式學堂林立,商務應時而興,以刊行教科書為始,開近代教育出版之先河。

光緒二十八年,張元濟入主編譯所,商務遂轉型為文化重鎮。元濟字菊生,光緒進士,曾參戊戌新政,後棄官從文,專事典籍整理。其主事期間,廣納賢才,嚴復、林紓、蔡元培等皆與交游。嚴譯《天演論》、林譯《茶花女》等西洋名著,皆由商務首刊,一時洛陽紙貴。又創《東方雜誌》《小說月報》等刊,引領思潮,啟迪民智。

教科書之編纂,尤為商務立身之本。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年),首部《最新國文教科書》問世,參酌日本體例,融新舊學理,圖文並茂。是書甫出,各省學堂競相採購,年銷百萬冊。嗣後歷編修身、算術、歷史等科,體系完備。民國肇建,復刊《共和國教科書》,響應時政,影響學子逾四十年。

辭書編纂之功,亦彪炳史冊。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辭源》初版刊行,陸爾奎主其事,歷八載而成。是書兼收古今詞語,融貫中西,首創現代辭書體例。後有《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相繼付梓,蔚為大觀。至若《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則承乾嘉樸學之緒,校勘精審,嘉惠學林。

抗戰軍興,商務多歷艱虞。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淞滬之役,總廠毀於日軍炮火,東方圖書館四十萬冊典籍俱焚,張元濟撫灰長歎:「此難為中國文化之劫。」然商務志節不墮,輾轉長沙、香港、重慶設分館,刊行《抗戰叢書》,以筆墨存民族正氣。

一九四九年後,商務遷址北京,專事學術著作出版。改革開放以來,復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匯西學精粹;新修《辭源》《現代漢語詞典》,承故鼎新。二〇〇八年,商務建館百十週年,入選「中國出版政府獎」,榮譽等身。

觀商務百廿年史,實近代中國文化縮影。其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旨,融鑄中西,貫通古今。昔梁啟超譽之「文化之運送夫」,蔡元培贊為「教育之輔翼」,誠非虛譽。今雖時移世易,然其篳路藍縷之功,薪火相傳之志,固當銘於竹帛,垂範後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