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禪師
| ||||
---|---|---|---|---|
出生 | 594年 潤州延陵(今江蘇鎮江丹陽市延陵鎮) | |||
圓寂 | 657年 | |||
著名成就 | 牛頭宗初組 | |||
宗派 | 禪宗 | |||
頭銜 | 牛頭法融禪師 | |||
師承 | 道信 |
中國禪宗 |
---|
佛教主題 |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法融禪師(594年—657年),或稱慧融,俗姓韋,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市延陵鎮)人,為佛教禪宗大師,牛頭宗初祖,有「東夏之達摩」的稱號。
相傳受禪宗四祖道信付法,別出牛頭一脈。但經釋印順考證,牛頭宗應為自三論宗旁出,獨立發展的般若南宗,認為道信付法於法融一事為後人杜撰。
生平
[編輯]生於594年(隋文帝開皇14年)。612年,19歲時,從茅山(今江蘇句容縣)豐樂寺大明法師出家(《續僧傳》作炅法師)。大明法師繼承興皇法朗,為三論宗傳人,法師於其門下聽三論,及華嚴、大品、大集、維摩、法華經等諸經。
624年(唐高祖武德7年),朝廷下令解散部份佛寺,法融到京師請願。後移住牛頭山(今江蘇江寧縣)佛窟寺,此寺有七藏經畫,一佛經、二道書、三佛經史、四俗經史、五醫方圖符。法融在此居住八年,精研七藏,然後移居幽棲寺。
643年(唐貞觀17年),於幽棲寺的北巖下別立禪室,有弟子百餘人。後睦州有女子陳碩真作亂,寺院內糧食不足,法融每日至城中行乞,再自行背負糧食回寺,供給寺中三百餘眾。永徽三年受請出山,在建初寺講經。656年(唐顯慶元年),又再度受請至建初寺講經,657年(唐顯慶2年)於建初寺入滅,年六十四。
現代考證
[編輯]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中,考證道信與法融之間的關係。道信生於580年(陳太建十二年),卒於651年(永徽二年)閏九月。
- 印順法師在《中國禪宗史》中或所有著作中都沒有【道信死時,法融方才6歲,因此道信付法的傳說並不可信】的記載
- 道信生於580年(陳太建十二年),卒於651年。牛頭法融(594年-657年)
- 651(道信卒)- 594(法融生)= 57 是故,道信死時,法融已經57歲
印順法師認為「中華禪」(中華風味的禪宗)首位建立者,當是牛頭法融,稱他為「東夏之達摩」[1]。
公案
[編輯]《虛雲和尚年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虛雲老和尚開示:「……牛頭山法融禪師。在幽棲寺北巖石室住靜。修行好。有百鳥啣花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此山氣象。知有異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曰。「此間有道人否。」僧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祖曰。「何以問他。」師曰。「響德滋久。冀一禮謁。」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惟見虎狼之類。���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這個是什麼。」師無語。過一回。祖卻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悚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心時。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牛頭未見四祖時。百鳥啣花供養。見四祖後百鳥不來。這是什麼道理呢。佛法不可思議境界。天人散花無路。鬼神尋跡無門。有則生死未了。但無又不是。……」。
著作
[編輯]著有《絕觀論》,《心銘》,《信心銘》,《淨名經私記》,《華嚴經私記》,《法華經名相》。
參考資料
[編輯]腳註
[編輯]- ^ 孫金波. 牛頭禪與般若空觀的關涉 (PDF). 普門學報. 2002 [2018-05-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5-30).
資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前任: 無 |
漢傳佛教牛頭宗 初祖 |
繼任: 智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