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分子
外觀
流亡分子(法語:émigré,又譯流亡者、亡命者),這個詞來源於法語émigrer(意為「移民」行為)一詞,這個詞原意為移民者,但實際上常指那些因為社會及政治因素而離開本土的人。[1][2][3]
今天,此詞語可用於指代:
- 1685年楓丹白露敕令後,被迫離開法國的雨格諾派教徒。
- 法國大革命中逃離法國的貴族、教士、反對共和政府人士等。(參見:流亡分子 (法國大革命))
- 1917布爾什維克後,被蘇俄稱為「白俄」的政治難民;
- 20世紀初至二戰結束期間,因政治劇變被迫離開歐洲的人群。
儘管流亡分子(émigré)自身是自己選擇離開本國移民,而沒有打算經常回國,他們會將出國行為視為一種由於政局環境引致的權宜之計。流亡分子生活的圈子常常會被視為反革命活動孕育的地方。
在法國大革命中,貴族階級移民國外,那些居住地就被視為反革命的地方。巴士底獄事件後,路易十六主導部分頑固派分子出國以防止他們被捕。這包括阿圖瓦伯爵和勃利夫人等人。之後在國王外逃失敗後,普羅旺斯伯爵也移民海外。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策劃未來革命的段落里,提出流亡分子在國內的私有財產應該被充公沒收,這後來在布爾什維克革命中得到實現。十月革命迫使2萬俄羅斯人移民芬蘭,但後來這些人更願意移民到巴黎。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Marilyn Rueschemeyer,Igor Golomshtok,Janet Kennedy. Soviet Emigré Artists. [2013-02-20].
- ^ Jeffrey Mehlman. Emigré New York: French Intellectuals in Wartime Manhattan, 1940-1944.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3-02-20].
- ^ Brian Donnelly. The Socialist Émigré: Marxism and the Later Tillich.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