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寄暢園

座標31°34′57″N 120°15′58″E / 31.58251°N 120.26612°E / 31.58251; 120.2661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寄暢園
寄暢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物
時代
編號3-93
認定時間1988年
地圖

31°34′57″N 120°15′58″E / 31.58251°N 120.26612°E / 31.58251; 120.26612

寄暢園,又名秦園,是一座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中式古典園林,其名取自王羲之的「寄暢山水蔭」。「園中有山山中有園」,把不是園子的山景也借過來成為了園林的景色,乃江南園林之代表作之一,被中國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

歷史沿革

[編輯]
寄暢園風光

元朝時,寄暢園還只是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人稱「南隱」、「漚寓」。明朝正德年間,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買下了漚寓房並擴將其建成為園,作為自己的別墅使用,更名為鳳谷行窩。秦金非常喜愛這座園林,園林完成擴建後,他便作詩這樣寫道:「名山投老住,卜築有行窩。曲澗盤幽石,長松育碧蘿。峰高看鳥渡,徑僻少人過。清夢泉聲里,何緣聽玉珂。」[2]秦金逝世後,鳳谷山莊由他的族侄秦瀚和子嗣秦梁繼承,鳳谷行窩此期間再次得到修繕,並被更名為鳳谷山莊。此後園林���秦燿所有。1591年,在張居正的壓力下,秦燿解職歸鄉。此後秦燿便悶悶不樂,將他的抑鬱寄託給了鳳谷山莊的山水,並將鳳谷山莊更名為「寄暢園」,其名取自王羲之的「寄暢山水蔭」。[3][4]

兩帝的題字

清朝以後,順治末、康熙初期間,秦燿的曾孫秦德藻繼承了園林並對此加以修繕擴建。他邀請了著名的園林專家張漣和侄兒張軾對寄暢園精心改建,疏泉疊石,掇山理水,園景益勝。康熙乾隆兩帝生前六次南巡,每逢南巡,必到此園,此期間寄暢園最為繁盛。康熙南巡時,園中山澗淙淙,泉水叮咚,宛如仙境,欣然題寫了「山色溪光」四字。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南巡,抵達寄暢園後,喜其幽致,稱之為「巡幸之地」,在北京清漪園(頤和園的古稱)萬壽山的東北部仿建了惠山園,也就是今天頤和園中的諧趣園。[5]乾隆曾經這樣稱讚過寄暢園:「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乾隆還在康熙的題字旁題寫了「玉戛金樅」四字。[3][4]

雍正初年,秦德藻的長孫秦道被捲入了宮廷鬥爭之中,秦德藻受株連一併入獄,寄暢園被沒收,其西南角被改建為無錫縣貞節祠。時推至乾隆元年,秦蕙田殿試時高中探花,官入南書房。次年秦蕙田痛上《陳情表》,秦人方得以獲釋,園被發還,秦瑞熙斥資白銀三千兩重修寄暢園,昔日的繁盛方得以重現。[3]

乾隆十一年,秦氏家族認為「惟是園亭究屬游觀之地,必須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因此將院內的嘉樹堂改為了雙孝祠。[2]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寄暢園的大部分建築都毀於戰火之中,戰後人們也僅對其補葺。1952年,秦氏的後裔將寄暢園獻給了國家並對寄暢園進行了保護性修復,原先的貞節祠也被納入了寄暢園中,改為了今天的秉禮堂。此後九獅圖石、梅亭、嘉樹堂、鄰梵閣等建築也陸陸續續地被重建起來。[3]

園林佈局

[編輯]
寄暢園中心

寄暢園的總面積為14.85畝,是一座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總體佈局以水面為中心,西、北為假山接惠山余脈,勢若相連。東為亭榭曲廊,相互對映。園近以惠山為背景,遠以錫山龍光塔為借景,近覽如深山大澤,遠眺山林隱約。山外山,樓外樓,空間序列無窮盡。[6][7]

寄暢園南北長,東西狹。假如從惠山寺的日月池畔附近走入園中,見到的首個建築便是鳳谷行窩(不是上文秦耀給的舊稱),兩側的抱柱分別掛有「雜樹垂蔭,雲淡煙輕」和「風澤清暢,爽氣節和」對聯,都是翁同龢的詩句。東部有一座南北狹長的水池,錦繡絢麗,因此得名錦匯漪,水面南北縱深,池岸中部突出鶴步灘,上植大樹二株,與鶴步灘相對處突出知魚檻亭,劃分水面為二,若斷若續。位於錦匯漪的郁盤同樣出彩,郁盤是一座六角亭,其名取自王維《輞川園圖》中的「岩岫盤郁,雲水飛動」一句。相傳乾隆曾與惠山寺的僧人在此下棋,僧人將乾隆殺得手足無措,後來雖然僧人把棋讓給了乾隆使得乾隆獲勝,但乾隆很清楚其實自己的棋藝遠不及僧人,心情不悅,因此便為此亭賜名「郁盤」。附近的美人石倚牆而立,就像美人一樣,因此得名。[3][6]

西部以假山為主,山的輪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較高,以土為主,兩側較矮,以石為主,土石間栽植藤蔓和樹木,配合自然。山雖不高,但山上高大的樹木卻助長了山色。假山間為山澗,引惠山泉水入園,水流婉轉跌落,泉聲聒耳,空谷迴響,如八音齊奏,人稱八音澗。[3][6][8]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國家文物局. 1988年1月13日 [2016年8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8日). 
  2. ^ 2.0 2.1 中國旅遊文化. : 第109–110頁 [2016-08-02]. ISBN 978-986-393-09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3. ^ 3.0 3.1 3.2 3.3 3.4 3.5 寄畅园. 中國網. 2006年12月6日 [2016年8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11日). 
  4. ^ 4.0 4.1 寄畅园 一座园林背后的文明轮回. 中國國家地理. 2014年 [2016年8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8月18日). 
  5. ^ 《江南园林论: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第394頁. ISBN 9787112110797. 「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因爲「愛其幽致」,命仿照此園在 北京清漪園(晚清改稱頤和園)萬壽山東麓造惠山園(後改名諧趣園)。 
  6. ^ 6.0 6.1 6.2 人民日報海外版. 寄畅园揽胜. 新華社. 2016年3月26日 [2016年8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8月22日). 
  7. ^ 《江苏省志》第34卷. 江蘇人民出版社. : 第224頁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取王義之「寄暢山水陰」句意,更名為寄暢園。園內現有 建築多系晚清和民國間建造。無錫寄暢園現在,寄暢園面積14.85畝 
  8. ^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下)》:二、民居建筑/私家园林.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4年 [2016-08-02]. ISBN 97875451006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