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郡,中國古代的郡,前身為西晉時改東郡而設置的濮陽國。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山東省菏澤市一帶。
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馬允為濮陽王[1],改東郡為濮陽國,屬兗州,治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領濮陽、廩丘、鄄城、燕[2]四公國[3]和白馬縣。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滑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郓城、邺城等市县。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陽王為淮南王,復濮陽國為東郡[4]。
司馬倫建始元年(301年),廢皇太孫司馬臧為濮陽王[5],復改東郡為濮陽國[4]。七日後,殺濮陽王,國除為濮陽郡。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進封東嬴公司馬騰為東燕王,分陳留國、濮陽郡置東燕國,燕公國、白馬縣改屬東燕國。至此,濮陽郡領三公國:濮陽、廩丘、鄄城[6]。
十六國時期,濮陽郡先後為漢(315年-319年,315年攻佔濮陽縣,316年攻佔廩丘、鄄城二縣)、後趙及其殘餘勢力(319年-358年)、前燕(358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94年)、後燕(394年-398年)所有。後燕成武帝建興九年(394年),濮陽郡改屬徐州。[6]
北魏太武帝天興元年(398年),攻佔後燕濮陽郡。天興四年(401年),濮陽郡還屬兗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濮陽郡改屬齊州。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兗州、濟州置西兗州,濮陽郡改屬西兗州。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濮陽郡改屬司州。至此,濮陽郡領四縣:廩丘、濮陽、城陽(舊屬濟陰郡)、鄄城。[7]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併城陽縣,分濮陽縣置西濮陽縣。至此,濮陽郡領四縣:廩丘、鄄城、濮陽、西濮陽,治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北)。[6]
北周滅北齊後,濮陽郡改屬魯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魯州、濮陽郡,領縣直屬某州[6]。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濮州為濮陽郡,治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北旧城镇),領五縣:鄄城、濮陽、范、雷澤、臨濮。燕光烈帝聖武元年(756年),改濮陽郡為濮州。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復改為濮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濮州。燕昭武帝順天元年(759年),復改為濮陽郡。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復改為濮州,濮陽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8]
- 濮陽王司馬允,277年-289��在位。
- 濮陽王司馬臧,301年在位。
- ^ 《晉書·卷三·帝紀第三》
- ^ 《晉書·地理志》脫漏燕,參見《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等。
- ^ 曹魏東平王曹翕,入晉後降封廩丘公;濟北王曹志,入晉後降封鄄城公;燕王曹宇,入晉後降封燕公;濮陽公為何王所降封不可考。
- ^ 4.0 4.1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 ^ 6.0 6.1 6.2 6.3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 7.0 7.1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 ^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裴註引《晉諸公贊》:“猛子式,字儀祖,有才幹,至濮陽內史、平原太守。”“濮陽內史、平原太守”疑為“濮陽太守、平原內史”之訛。
- ^ 12.0 12.1 《晉書·卷一百四·載記第四》
- ^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 ^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 ^ 17.0 17.1 《魏書·卷三十·列傳第十八》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忻墓誌
- ^ 《魏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 ^ 《魏書·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 ^ 《魏書·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 ^ 《魏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 ^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 ^ 《魏書·卷九十三·列傳恩倖第八十一》
- ^ 25.0 25.1 25.2 《魏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 ^ 《魏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
- ^ 《魏書·卷八十五·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 ^ 《北齊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
- ^ 《唐刺史考全編》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