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瓒
杨文瓒 | |
---|---|
大明贵州道监察御史 | |
籍貫 | 浙江宁波府鄞县 |
字號 | 字贊玉,號玄石 |
諡號 | 烈愍(清廷追諡) |
出生 |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 |
逝世 | 魯監國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648年7月16日) |
出身 | |
|
杨文瓒(1614年—1648年7月16日),字赞玉,号玄石[1][2]。明末抗清志士,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举,官拜贵州道监察御史。与兄杨文琦、杨文琮,弟杨文球皆为国尽节,合称“甬上杨氏四忠”。曾与兄杨文琦一起参与宁波“五君子翻城之役”[3],密谋光复浙东,因叛徒告密而失败,杨文瓒等皆被捕殉国。牺牲后,魯監國追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乾隆时,清廷追谥烈愍。
生平
[编辑]家世背景
[编辑]杨文瓒出身浙江鄞县名门杨氏,是嘉靖年间太仆寺卿杨美益的玄孙[4]。其先世有弘治、正德年间的名臣杨守陈、杨守随、杨守阯等[5]。杨氏一门数代显宦辈出,门第贵盛[6][7]。
少年从学
[编辑]杨文瓒年少时,十分刻苦好学,为人有气节,喜用智谋,与兄长杨文琦先后补为县学生员[8]。崇祯初年,名臣李清担任宁波府推官时,考察本府秀才们的学问,对杨文瓒的文章赞赏不已,两人成为好友。后来李清升为御史,杨文瓒因为家贫,请求李清赴任途中帮他介绍一份私塾老师的工作。李清说:“你的八股文已经写得非常好了,但是胸中没有整段书,怎么能做别人的老师呢?”杨文瓒于是请教什么是“整段书”。李清说:“不管是《史记》也好,《汉书》也罢,天天诵读,朝夕不忘,就是整段书了。”杨文瓒于是说:“我与先生一起出发,从上船那天起,每天当着先生面背诵《汉书》几十页,到了扬州就该不负所望了。”后来果然半个月就背完了[9]。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本省乡试,成为举人[10]。
抗清活动
[编辑]“甲申之变”后,杨文瓒痛哭不矣,与同乡好友林时对作诗以悼念崇祯帝[11]。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南下,随父杨秉鼐从军[12],保卫浙江的鲁王朱以海政权。当时,隆武帝朱聿键亦在福建登基,杨文瓒向鲁王力言浙江、福建两地的抗清政权应当联合,被鲁王重臣张煌言等上奏排挤[13],只好与兄杨文琦前往福建[14]。隆武帝召对,授贵州道监察御史[15],又上血书,力言鲁监国政权有兵马却缺乏军饷,应当救济。隆武帝立刻拨银十万两,派他犒劳浙江的抗清武装[16],杨文瓒想与鲁王的军队会师,遭到郑芝龙的阻挠,没有���功[17]。清军入闽后,隆武帝被害,杨氏兄弟知事不可为,返回故里[18]。
翻城之役
[编辑]鲁监国二年(1647年),华夏、王家勤、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等反清义士,齐聚于屠献宸家中,联络打算反正的清军将领陈天宠、仲谟等,商量起义。华夏、屠献宸等又写信给抗清义军领袖王翊,计划一同起义,杨文瓒也署名参与[19][20]。但华夏做事不密,不幸被居乡的降臣谢三宾等告发[21],与事者皆被捕遇难,被称为“五君子翻城之狱”[22]。杨文琦牺牲后,杨文瓒一开始被清廷放回,但谢三宾不依不饶,贿赂当权者,请求杀掉他[23]。鲁监国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648年7月16日),杨文瓒亦就义,时年三十五岁,鲁王闻之,追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24],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谥烈愍[25]。
家庭
[编辑]杨文瓒父亲杨秉鼐,曾率四个儿子一道从军抗清。哥哥杨文琦、杨文琮,弟弟杨文球,都为国而死,被合称为“甬上杨氏四忠”[26],两幼弟杨文珽、杨文玠遭清廷流放而死[27]。妻张玉如,嫂沈贞莲(杨文琦妻),闻夫死皆自尽[28][29]。后人赞其满门忠烈,不坠家风[30]。
相关诗词
[编辑]张煌言《挽杨玄石侍御》
[编辑]避莽争夸汉两龚,逋臣浩气正如虹。
何期士雅鞭先着,转觉宾王檄未工。
华表应归千载鹤,夜台谁骋五花骢。
独怜江左风流尽,禾黍依然满故宫。
张煌言《侍御室人从容就义》
[编辑]何人重上望夫山,血影模糊不可攀。
漆室有忧曾曳缟,崩城无计竟投缳。
沉来婺彩光犹映,挥到湘筠泪自斑。
多少须眉巾帼态,却留彤管叹红颜。
引用
[编辑]- ^ 《忠义录》卷5《两杨传》:“弟文瓒,号玄石,宁波人。”
- ^ 因避讳清圣祖玄烨,清朝史书改为圆石
- ^ 顾诚《南明史》第十五章第二节:“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所谓‘五君子翻城之役’。‘五君子’是史籍中一个不十分准确的概念,它实际上指的是华夏、王家勤、屠献宸、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董志宁等人在宁波策划的反清密谋。”
- ^ 《鲒埼亭集外编》卷10《杨氏四忠双烈合状》:“文瓒字赞玉,号圆石……太仆卿美益之玄孙,泽州通判承龙之曾孙。”
- ^ 《忠义录》卷5《两杨传》:“其先文懿公守陈,与守随、守阯并进士,历位尚书,天下称‘浙江三杨’。”
- ^ 《西园杂记·卷下》:“昆弟子侄一时之盛,江浙文献之家鲜能俪焉。”
- ^ 《鲒埼亭集外编》卷10《杨氏四忠双烈合状》:“五世中有四开府、三翰林、两台谏、四监司,而守牧以下无论也。”
- ^ 《忠义录》卷5《两杨传》:“文琦、文瓒兄弟并好学,有气,喜智略,先后补学生。”
- ^ 《同治鄞县志·卷三十九·人物传十四》:“崇祯初,李清为郡司。李观风试诸生,得杨文瓒卷,叹赏不置,遂定交。未几,清内擢御史,文瓒以家贫偕往,便道为之觅馆扬州。清曰:‘君制举文工矣,但胸无整段书,恐不足为人师。’文瓒问:‘何为整段书?’清曰:‘无论《史》、《汉》,得一册,首尾诵习,弗少遗忘,此之谓整段书。’文瓒曰:‘请自登舟始,日课《前汉书》数十页,就公背诵,至扬州,当不负所勖。’已果半月卒业。”
- ^ 《同治鄞县志·卷三十九·人物传十四》:“崇祯十二年举人。”
- ^ 《同治鄞县志·卷三十九·人物传十四》:“素负气节,‘甲申之变’痛愤填膺,有《和林时对七哭诗》。”
- ^ 《南疆绎史摭遗·卷十二·舟山尽节江上殉事诸臣列传》:“截江之役,太公亲帅诸子从军。”
- ^ 《鲒埼亭集外编》卷10《杨氏四忠双烈合状》:“初入台,力言浙、闽宜合不宜分……时方争开读礼,多不以为然,而同里张公苍水尤出揭力排之。”
- ^ 《同治鄞县志·卷三十九·人物传十四》:“文瓒知言不行,乃走闽。”
- ^ 《忠义录》卷5《两杨传》:“至闽,陛见……上擢为贵州道御史。”
- ^ 《忠义录》卷5《两杨传》:“又刺血写书,言‘江上有兵无饷,不速济则必溃,溃则东浙破而闽亦随之。’上命发十万金犒师。”
- ^ 《南疆绎史摭遗·卷十二·舟山尽节江上殉事诸臣列传》:“文瓒……以领饷入浙中,图会师;郑氏尼之,不果。”
- ^ 《忠义录》卷5《两杨传》:“清兵负胜深入,而闽之悍将弃险退走,纵火大掠。文瓒知不可为,遂归;文琦亦奔归,兄弟相对哭。”
- ^ 《过宜言》卷1《两番对簿语略》:“讯予,出谢揭二,一则载有屠献宸、董德钦、董志宁、王家勤、杨文琦、文瓒、文球七人,一则李文缵及予夏及慈水诸冯氏也。复出职方营所获同盟帛书二通。”
- ^ 《明清史料丁编》第1本《浙江巡按秦世祯揭帖》:“又废纸上写杨文琦、杨文瓒、杨(文)球家居住址。职即并行海道严缉。”
- ^ 《南疆绎史摭遗·卷十二·舟山尽节江上殉事诸臣列传》:“夏疏不甚防,己而果为三宾所告;陈、仲二将犹秣马待应,而诸道兵已尽为官军所截。”
- ^ 《小腆纪年附考》卷14:“文琦就讯,但言文瓒不与谋,请释之养父,而自请速死。与夏、家勤、献宸、德钦同就辟,所谓五君子翻城之狱也。”
- ^ 《南疆绎史摭遗·卷十二·舟山尽节江上殉事诸臣列传》:“文瓒得释归。归未几,而复为降人谢三宾所仇,贿请当事必杀之,乃复逮辟。”
- ^ 《同治鄞县志·卷三十九·人物传十四》:“文瓒骂不绝口,已知张氏性烈,必从死。更笑曰:‘吾兄弟妻子俱死得所矣。’延颈受刃,年三十五,时戊子五月二十六日也,鲁王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4。
- ^ 《小腆纪年附考》卷14:“杨文瓒得释归,三宾复构之,乃复逮辟;文琮以通海上赵彪事,死;文球以福宁之不守,与阁部刘中藻偕死;世又谓‘甬上杨氏四忠’云。”
- ^ 《继甬上耆旧诗》卷10:“又其二文珽、文玠皆以四忠故遣戍,毙于道。”
- ^ 《忠义录》卷5《两杨传》:“妻张玉如哭拜已……复解带自经,时年二十七。”
- ^ 《小腆纪传》卷53《甬上四烈妇传》:“张氏,杨文瓒妻。文瓒与兄文琦,友人华夏、屠献宸坐戊子翻城之狱论死,张缝夫首棺殓毕,即盛服题绝命诗,吞脑子不死,以佩带自缢。文琦妻沈氏亦自缢。”
- ^ 《鲒埼亭集外编》卷10《杨氏四忠双烈合状》:“而四忠双烈出焉,遂以收三百年世臣之局。迹其一门被歼,不可谓不惨,然而为故国增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