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路窑群遗址
31°33′20″N 120°18′58″E / 31.55556°N 120.31611°E
大窑路窑群遗址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无锡市梁溪区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明至清 |
编号 | 7-0160-1-160 |
认定时间 | 2013年3月5日 |
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京杭古运河无锡段东岸伯渎港河口一带。旧时,因此地产品“大窑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小窑货”而得名“大窑坊”,1932年定名为“大窑路”,沿用至今。在大窑路沿线,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窑,延绵达1.5公里之遥。据载,这里原有砖窑100座,现在残存42座,其中较完整的约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窑,少数为环窑。其数量之多、分布线之长、保存之完整,实属少见。[1]
大窑路窑群遗址在2003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简介
[编辑]无锡大窑路窑业,因地处古运河畔,旧时交通便利,故而能繁荣。其兴于明代,盛则于清,清康熙《无锡县志》载:“向自吴门而外,惟锡有砖窑……不远数百里,取给于此”。嘉庆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宫金砖之烧制。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乱,窑业一度停火,但至同治年间,又“砖窑相望,络绎不绝”,故民间有“上塘(指南上塘,今南长街)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兴烧窑”之说。[3][4]
民国时,因机制砖瓦的发展,及军阀混战等原因,大窑路窑业被迫停顿,至1925年后,社会趋于安定,窑业又为好转。当时此地尚只口耳相称为南门“老窑头”或南门窑上。1930年起,因改进产品质量而具有独特优点,如其砖糯性好、不会风化剥蚀,便将产品称为“大窑货”,而将他地产品称为“小窑货”,以示区别。此后,“大窑货”曾数次在青岛、杭州等地的博览会上展出,还远销东南亚。也正是从1930年代起,“老窑头”的地名被改为大窑坊。1932年,又将大窑坊改为大窑路,一直延用至今。其具体位置起自伯渎桥,经三阳弄,向前塘浜桥直达陆青桥、赵家湾止。[3][5]
抗战时期,日军烧毁大窑路窑房达50余间,窑民生活��顿。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城乡各地被毁房屋,急需用砖,砖瓦业生意兴隆。当时大窑路上有窑101座,年产量可达5000万块砖。[3]1950年,苏南土特产交流会在锡召开,大窑展出的砖瓦产品都获好评。1956年无锡砖瓦生产合作社将大窑青砖与外地青砖再次比较,派黄锡祺师傅等数十人带望砖土坯l000块到嘉兴窑区试烧,结果是嘉兴砖符合理想要求,而大窑砖却中心夹生。于是又将嘉兴土坯带无锡试烧,结果是大窑砖符合要求,而嘉兴砖已经过火,砖形收缩率较大。再次证实无锡大窑土坯耐高温,粘性好,密度细,成为大窑青砖强度耐压的特点。[6]
1949年后,大窑路窑群也渐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化生产。1958年无锡砖瓦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太湖耐火材料厂和利民瓷厂,产品方向转变,厂址迁出大窑路。不过仍由五丰农业社在大窑路生产过一段时期砖瓦,最终于1969年并入无锡利农砖瓦厂,旧式的砖瓦生产彻底结束,从此大窑路也成为了历史陈迹。[6]
2009年,在原陈大窑、刘里窑、刘外窑三座古窑的基础上,建成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成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一个人文景点对游客开放。[7]
轶事
[编辑]- 无锡窑业之起源,相传自朱元璋平定天下、定都金陵后,一日有太史奏道:“臣夜观天象,见东南方有奇云异气,久后必出真主。”朱元璋闻奏甚惊,乃派军师刘伯温出京至无锡,刘见南下塘一带龙脉隐现,曾言“这是一块非凡之地”。于是组织农民筑窑烧砖,将“真龙”烧煞,而烧窑手艺亦此相传。[3]
-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收录辑评之《挂枝儿》中有一首名《送别》的唱词中有曰:“送情人,直送到无锡路。叫一声烧窑人我的哥,一般窑,怎烧出两般样货。砖儿这等厚,瓦儿这等薄。厚的就是他人也,薄的就是我。”[8]可见明时无锡之窑业业已闻名。
- 大窑路窑业全盛时,窑炉黑烟袅袅,而窑民亦多依窑而居,故大窑路上的旧式民居,多用烟灰把外墙涂成黑色,因为“反正早晚也会熏黑!”[9]
图集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沈锡良、邹百青主编,《无锡运河记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页118。
- ^ 〈大窑路窑群直升为“国保” 为大运河申遗加重砝码〉,《江南晚报》(2013年5月7日)。. [2014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19日).
- ^ 3.0 3.1 3.2 3.3 汪仲浩,〈无锡南门大窑砖瓦业〉,《江苏文史资料》第92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2辑合刊(1996年)。页142-146。
- ^ 〈皇宫“金砖”无锡制造 功能特殊贵比黄金〉,《太湖明珠网》(2010年5月12日)。. [2014-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 ^ 吴茂圻,〈大窑路的由来〉,收于政协无锡市南长区委员会编,《南长文史资料》第6辑(1999年),页68。
- ^ 6.0 6.1 吴茂圻,〈无锡南门大窑砖瓦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崇安、南长、北塘、郊区四区专辑(1989年)。页57-61。
- ^ 〈大窑路3座明清古窑“新生”〉,《无锡日报》(2009年6月18日)。. [2014-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 ^ 魏同贤等编,《冯梦龙文学全集》第15卷(辽海出版社,2002年),页45。
- ^ 〈在日常侧身,与时尚对望〉,《新京报》(2012年5月9日)。. [2014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