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倭岩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倭岩羊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牛科 Bovidae
亚科: 羊亚科 Caprinae
族: 羊族 Caprini
属: 岩羊属 Pseudois
种:
倭岩羊 P. schaeferi
二名法
Pseudois schaeferi
  倭岩羊的分布范围

倭岩羊學名Pseudois schaeferi)或称矮岩羊小岩羊,是产自中國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和云南西北部山区的牛科动物,其分布主要限于金沙江流域的狭窄地带,模式产地在四川巴塘县南部[2]。原被视为岩羊亚种,1970年代的形态学研究认为它是独立物种,但最近的分子分析表明二者间的差异很小,因此建议将其重新列为岩羊的亚种。[1]

分类简史

[编辑]

倭岩羊最初是1934-1936年间 Dolan 和 Schäfer 在青藏高原探险时发现的。1938年 Engelmann 在抄写 Schäfer 的野外记录时,将倭岩羊归为岩羊亚种,但未对其命名。1940年 Allen 认为倭岩羊的标本只是未成熟或因食物不足而发育不良的岩羊,将其归入四川岩羊(岩羊四川亚种,Pseudois nayaur szechuanensis)。直到1963年,倭岩羊才被 Haltenorth 首次命名为“Pseudois nayaur schaeferi ”。1978年 Groves 发现了足够的形态学依据,将倭岩羊单列为独立物种。[3]

21世纪以来,学界通过遗传学技术试图解决倭岩羊的分类问题,其结果对倭岩羊的独立物种地位提出了挑战。基因分析显示倭岩羊与岩羊之间仅有微弱的分化,这显示倭岩羊不应是一个独立物种,可能更适合划为岩羊的亚种。然而更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认为,即使是亚种级别也不适用于倭岩羊。最新的研究显示,倭岩羊为多系起源,与四川岩羊在系统��育树上相互交错,形成错综复杂的母系进化关系,并不能直接聚为一个单系群,因此不宜将倭岩羊划为一个独立的种或亚种,而应视为四川岩羊中一个形态变异的特殊种群。[3][4][5]

倭岩羊与四川岩羊处于基因交流半隔离状态,它们同域栖息,但岩羊在海拔较高处,倭岩羊在海拔较低处,二者被海拔仅1000米处的森林带隔开,种群之间未有互动。有学者提出倭岩羊可能是一个正在形成独立物种的外围孤立种群,某个单一的基因突变可能是致其体型矮小化的原因。[3]

形态特征

[编辑]

倭岩羊体呈棕灰色,带有银色光泽,一般比岩羊的体色更深;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较岩羊更暗淡;四肢外侧的毛色比躯干深,但无类似岩羊的明显的黑色斑纹,面部、颈部和腹侧的暗色斑纹也不如岩羊明显,仅老年雄性明显具备这些斑纹。两性都有角,雌性短小的角与雌岩羊的角相同,从前额垂直向上生长,略向外弯曲;雄性的角向两边弯曲,尖端向上而外扩,长度可达41厘米,比雄岩羊的角更细小、更偏向直立,且不向内弯曲,未形成雄岩羊角围成的半圆。此外,倭岩羊的毛皮比岩羊更短,并有稀疏的底毛。[3]

头至躯体全长106-160厘米,肩高50-80厘米,尾长7-17厘米。与岩羊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性差异较小,成年雄性体重28-39千克(最重为65千克),约为成年雄岩羊的一半;雌性个体则与雌岩羊非常相似,重17-40千克。除了成年雄性的体重外,其他各项体型测量数据较岩羊并无明显差距。它们在冬季不能很好地保持体况,会变得瘦弱许多。[3]

生活习性

[编辑]

倭岩羊主要栖息于中國四川西藏金沙江沿岸植被稀疏的干旱山区,活动在海拔2600-3200米的陡峭的岩石草坡,偶尔进入针叶林。生性胆小而警惕,因此很难被观察。全天交替觅食和休息,晨昏最活跃,通常在11点-15点间睡觉,会用前肢在地上刨出浅坑并卧于其内。常由4-6只个体结成小群,1950年代当地人曾发现过25只的大群,此后由于人类猎杀、家畜侵占资源及生境丧失,其种群规模一直在减小,目前的群体通常少于15只。雄性会互相组合成群,也会与雌性及未成年者组群。倭岩羊和岩羊同域分布,但岩羊栖息在海拔更高处,二者以山腰的树林为隔离带,尚未发现它们混合栖息。[1][3]

倭岩羊以各类为主食,兼食低矮灌木苔藓等。天敌包括和大型猛禽。[1][3]

生长繁殖

[编辑]

雌性倭岩羊的孕期约160天,每胎一仔,偶有双胞胎。幼仔通常在5月下旬或6月出生,并在半年内断奶,一年半内性成熟,但雄性可能约7岁才达到体成熟并开始与雌性交配。繁殖季节在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之间。[3]

种群现状

[编辑]

倭岩羊的大部分种群似乎集中在交界处295平方千米的地区,未发现在巴塘县北部生存的证据。因分布范围狭窄,栖息地退化和遭到破坏,加之被人类猎杀,倭岩羊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种群密度估值仅为每平方千米0.5-1只。IUCN 将其列为岩羊亚种,评估现状为濒危,而《华盛顿公约》(CITES)则未列入倭岩羊。在有限的分布范围内,倭岩羊无法避开人和牲畜,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预计未来十年内,其数量将减少50 % 以上。[1][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Huffman B, Harris 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4: Pseudois nayaur ssp. schaeferi (Dwarf blue Sheep).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英语).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矮岩羊.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Ultimate Ungulate. Dwarf blue sheep (Pseudois schaeferi). [2020-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9) (英语). 
  4. ^ 谭帅, 邹丹丹, 彭确昆, 等. 岩羊的亲缘地理和亚种分化和矮岩羊的分类地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 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5. ^ 谭帅, 邹方东. 岩羊亚种分化和矮岩羊多系起源的分子证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 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