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天然存在的易燃液體

石油英语拉丁语petroleum,拉丁语词源希腊语petra(岩石)+拉丁语oleum(油)[1][2]),也称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3]。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区分。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润滑油矿物油基础油塑胶等的原料。2021年美国石油总消费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为,67.2%用作运输,26.9%用作工业用途,2.8%用于住宅,2.5%用于商业,0.5%用于电力供应[4]。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价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石油标本
油井
科威特艾哈迈迪省的一家炼油厂
世界探明石油储量(2013)

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国大陆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历史

编辑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等人类文明发源地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它粘结起杰利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公元前5世纪,在古波斯地区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说,荷马的名著《伊里亚德》中叙述“特洛伊人不停地将火投上快船,那船顿时升起难以扑灭的火焰”。当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准备夺取巴比伦时,有人提醒他巴比伦人有可能进行巷战。塞琉斯说可以用火攻。“我们有许多沥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处,那些在房顶上的人要么迅速离开,要么被火吞噬。”

公元7世纪,君主制东罗马帝国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制成著名的希腊火,点燃后用弓箭远射,或用手投掷,以攻击敌人的船只。阿塞拜疆的巴库地区���丰富的油苗和气苗。这里的居民很早就从油苗处采集原油作为燃料,同时也可用于医治骆驼的皮肤病。

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

博物志》载:“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唐《酉阳杂俎》称:“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5]又《甘肃新通志》载:“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肃州南山”。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涂鸱夷西囊及膏东。”《乾隆新编肃州志》载:“嘉峪关西有石漆,今按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之燃灯”。中国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冲击式顿钻凿井术”),其深度可达约一千米,现存此工法的油井见燊海井。他们焚烧石油来蒸发盐卤食盐。10世纪时他们使用竹竿做的管道来连接油井和盐井。“石油”一词首次在朝《梦溪笔谈》中出现并沿用至今。[6]

古代波斯的石板纪录似乎说明波斯上层社会使用石油作为药物和照明。[2]

762年新建的巴格达的街道上铺有从当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矿获得的沥青。9世纪阿塞拜疆巴库地区的油田用来生产轻石油。10世纪地理学家阿布·哈桑·阿里·麦斯欧迪和13世纪马可·波罗曾描述过巴库的油田。他们说这些油田每日可以开采数百船石油。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伊格纳齐·武卡谢维奇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1846年在巴库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开采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如今石油已成为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1859年8月27日爱德温·德瑞克英语Edwin Drake在宾州德瑞克油井英语Drake Well挖到石油,引发美国第一次石油繁荣,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到1910年为止,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伊朗、秘鲁委内瑞拉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直到1950年代中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长迅速。1973年能源危机1979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媒体开始注重对石油供应水平进行报道。这也使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原料,最后会耗尽,至少作为一种经济能源。不过至今为止所有预言石油即将用尽的猜测都未被证实(未被合理化),所以也有人对这个讨论表示不以为然。石油的未来至今还无定论。2004年一份《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地下的石油还够用40年。有些人认为,由于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预言的耗尽今天虽然没有发生,但是这也不过是早晚的问题。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总是能够找到足够的便宜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的。地球上还有大量焦油砂、沥青和油母页岩等石油储藏,它们足以提供未来的石油来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国的油母页岩就含有相当于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此外它是许多工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中占据石油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东首次发现石油,是在1908年的伊朗,而今天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该地区,其中62.5%位于沙地阿拉伯(12.5%,1938年3月3日发现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

美国于1977年至2015年期间实施原油出口禁令[7]

形成

编辑

生物成油理论

编辑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透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生物藻类的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蜡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透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富集的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透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研究室在2013年成功还原了藻类成为石油的过程,透过模拟原油的生产环境,将藻类置于密闭反应器中并提供高温高压,仅需一个小时即可产生出与原油极为类似的生质原油;其他如美国的蓝宝石能源公司与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等企业,也陆续成功还原藻类转化成石油的过程,并找到产油量高的藻类种类将产油过程商业化。

非生物成油理论

编辑

支持非生物成油理论的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英语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这些碳有些是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开采

编辑

开采石油的第一关是勘探油田。今天的石油地质学家通常使用重力仪磁力仪等仪器来寻找新的石油储藏。

地表附近的石油可以使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开采。不过今天除少数非常偏远地区的矿藏外这样的石油储藏已经几乎全部耗尽了。今天在加拿大艾伯塔的阿萨巴斯卡油砂还有这样的露天石油矿。在石油开采初期,少数地方也曾有过打矿井进行地下开采的石油矿场。

埋藏比较深的油田需要使用钻井才能开采。海底下的油矿需要使用石油平台来钻和开采。

为了将钻头钻下来的碎屑以及润滑和冷却液运输出钻孔,钻柱和钻头是中空的。在钻井时使用的钻柱越来越长,钻柱可以使用螺旋连接在一起。钻柱的端头是钻头。大多数今天使用的钻头由三个相互之间成直角的、带齿的钻盘组成。在钻坚硬岩石时,钻头上也可以配有金刚石。不过有些钻头也有其它的形状。

一般钻头和钻柱由地上的驱动机构来旋转,钻头的直径比钻柱要大,这样钻柱周围形成一个空洞,在钻头的后面使用钢管来防止钻孔的壁塌落。

 
钻井架,前面的容器中装着钻井液

钻井液由中空的钻柱被高压送到钻头。钻井泥浆则被这个高压通过钻孔送回地面。钻井液必须具有高密度和高粘度。有些钻头使用钻井液来驱动钻头,其优点是只有钻头,而不必整个钻柱被旋转。为了操作非常长的钻柱在钻孔的上方一般建立一个钻井架。在必要的情况下,今天工程师也可以使用定向钻井的技术绕弯钻井。这样可以绕过被居住的、地质上复杂的、受保护的或者被军事使用的地面来从侧面开采一个油田。

 
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尼亚附近的油井及其抽油泵

地壳深处的石油受到上面底层以及可能伴随出现的天然气的压挤,它又比周围的水和岩石轻,因此在钻头触及含油层时它往往会被压力挤压喷射出来。为了防止这个喷射,现代的钻机在钻柱的上端都有一个特殊的装置来防止喷井。一般来说刚刚开采的油田的油压足够高,可以自己喷射到地面。随着石油被开采,其油压不断降低,后来就需要使用一个从地面通过钻柱驱动的泵来抽油。

 
石油平台是用来在海上钻井和开采石油的

通过向油井内压水或天然气可以提高可开采的油量。通过压入酸来溶解部分岩石(比如碳酸盐)可以提高含油层岩石的渗透性。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抽上来的液体中水的成分越来越大,后来水的成分大于油的成分,今天有些矿井中水的成分占90%以上。通过上述手段、按照当地的情况不同今天一个油田中20%至50%的含油可以被开采。剩下的油今天无法从含油的岩石中分解出来。通过以下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能够被开采的石油的量:

  • 通过压入沸水或高温水蒸汽,甚至通过燃烧部分地下的石油
  • 注入氮气
  • 注入二氧化碳来降低石油的黏度
  • 注入轻汽油来降低石油的黏度
  • 注入通过提高驱替液黏度,改变流度比的聚合物水溶液将原油从岩石孔隙释放出来
  • 注入改善油与水之间的界/表面张力的物质(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来使油从岩石孔隙中分解出来。

这些手段可以结合使用。虽然如此依然有相当大量的油无法被开采,一旦成本太高这个油田就被视为开采完毕了。

水下的油田的开采最困难。要开采水下的油田要使用浮动的石油平台。在这里定向钻井的技术使用得最多,使用这个技术可以扩大平台的开采面积。

运输

编辑

长距离运输石油的方法在海上是油轮,在陆地上则是使用输油管。短程也有使用汽车火车和内河油船的。

成分

编辑
 
辛烷是石油中存在的一种碳氢化合物。此图为辛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其中白色线段表示C-H单键,黑色球体表示原子,白色球体表示原子。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分馏能互相分离。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脂肪烃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化学物质 化学�� 沸点
甲烷 CH4 -107℃
乙烷 C2H6 -67℃
丙烷 C3H8 -43℃
丁烷 C4H10 -0.5℃

产品

编辑
 
石油精炼示意图

化工产品

编辑

炼油厂内,石油中的不同成分会被分离出来。利用沸点差异,分离出原油中不同化合物。从原油中可以提炼出汽油柴油煤油取暖用油润滑油等等产品(参见下表)。

化学工业中的石油产品的原材料可以回溯到约300个基本化合物。今天90%这些化合物是从石油和天然气中获得的。其中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甲苯二甲苯等等。今天约5-20%的石油用作化学工业的原材料。几乎所有的化工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从石油获得的基本化合物:染料、漆、药物、清洁剂等。

       石油 ➡ 加熱(沸點)
         ⬇
  丁烷及丙烷(20℃)
         ⬇
   (150℃~)汽油
         ⬇
   (200℃~)煤油
         ⬇
   (300℃~)柴油
         ⬇
   (370℃~)重油
         ⬇   
   (400℃~)潤滑油、瀝青

金融产品

编辑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石油本身是投机生意的目标。由于许多企业依靠石油,因此它的价格对股票价格影响很大。

目前状态

编辑

地下储藏量和各国的备用储藏

编辑

各个不同的来源对世界上的石油储藏量的估计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计世界的总储藏量为1.26(万亿)(1,717亿),同年英国石油公司的估计为1.15兆桶(1,566亿吨),《科学》甚至估计世界总储藏量为3兆桶。今天已经确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术能够经济地开采的储藏量近年来甚至有所上涨,2004年的数据是目前最高的。由于每年的开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东东亚南美洲的储藏量有所下降,同时非洲欧洲的储藏量有所上升。2008年,英国石油公司曾发表过调查报告,根据世界各国的石油储藏量与石油消耗资料,推断全球石油今天的世界储藏量还够用41.6年[8]。但由于过去就已经有过类似的预言,而且石油从未告罄,这个数据也被人戏称为“石油常数”。2003年最大的石油储藏位于沙地阿拉伯(2,627亿桶)、伊朗(1,307亿桶)和伊拉克(1,150亿桶),其后为阿联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批评者怀疑这些数据,他们指出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国家篡改它们的数据,此外许多国家虽然每年开采大量原油,但其数据始终不变,这说明这些数据已经陈旧了。有些专家认为21世纪初人类将到达哈伯特顶点,这时开采量将达到顶峰,此后开采量无法继续提高,由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油价将高涨。

因此许多国家备有短期的储藏来防止短期供不应求导致的危机。欧洲联盟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90天的备用储藏。

开采状态

编辑

至今为止人类一共开采了约0.95兆桶石油。大多数储藏是在1960年代发现的。2005年的年开采量为304亿桶(相当于每日8330万桶)。

石油开采最多国列表

编辑
 
各国石油产量列表世界地图(2006–2012)
以下排表按照2016年开采量排列:
国家 石油开采量
(日均开采(桶), 2016)[9]
1   俄罗斯 10,551,497
2   沙地阿拉伯 (OPEC) 10,460,710
3   美国 8,875,817
4   伊拉克 (OPEC) 4,451,516
5   伊朗 (OPEC) 3,990,95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 3,980,650
7   加拿大 3,662,694
8   阿联酋 (OPEC) 3,106,077
9   科威特 (OPEC) 2,923,825
10   巴西 2,515,459
11   委内瑞拉 (OPEC) 2,276,967
12   墨西哥 2,186,877
13   尼日利亚 (OPEC) 1,999,885
14   安哥拉 (OPEC) 1,769,615
15   挪威 1,647,975
16   哈萨克斯坦 1,595,199
17   卡塔尔 (OPEC) 1,522,902
18   阿尔及利亚 (OPEC) 1,348,361
19   阿曼 1,006,841
20   英国 939,760
 
石油出口国家
以下列表是按照2007年石油出口量排列的:

消费

编辑
 
石油进口国家
 
平均每人石油消费量(颜色愈深愈多)

根据世界概况,2010年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为约8,700万桶。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长率为2%。

以下排表按照2015年石油消耗量排列[10][11]

排名 国家/地区 石油消费量(桶/天)
1   美国 19,396,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968,000
3   印度 4,159,000
4   日本 4,150,000
5   沙地阿拉伯 3,895,000
6   巴西 3,157,000
7   俄罗斯 3,113,000
8   韩国 2,575,000
9   德国 2,338,000
10   加拿大 2,322,000
11   伊朗 1,947,000
12   墨西哥 1,926,000
13   法国 1,606,000
14   印度尼西亚 1,628,000
15   英国 1,559,000

工业国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国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为26桶,德国为11.7桶,中华人民共和国为1.7桶,印度为0.8桶,孟加拉国只有0.2桶。

纯消费国

编辑

本国生产的石油占消费10%或更低的国家。

# 消费国 (桶/日) (立方米/日)
1   日本 5,578,000 886,831
2   德国 2,677,000 425,609
3   韩国 2,061,000 327,673
4   法国 2,060,000 327,514
5   意大利 1,874,000 297,942
6   西班牙 1,537,000 244,363
7   荷兰 946,700 150,513
8   土耳其 575,011 91,663

Source: CIA World Factbook[与来源不符]

重要种类

编辑

石油工业一般使用原油的出产地来区分不同的原油,此外比重、黏度来区分不同的原油。对于炼油厂来说原油含硫的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含硫多的原油要达到今天的燃料标准,炼油成本比较大。高硫原油主要产自中东地区,包括沙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朗;低硫原油则主要产自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以及亚太地区(澳洲、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印尼等)和北海地区(挪威和英国)。

世界上常用的参考原油为:

石油输出国组织试图通过提高或减少产量来使得油价保持在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之间。因此它的标价对市场分析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标价包括轻油和重油,因此比北海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州轻质原油要重要。

价格

编辑
 
壳牌石油加油站的夜间价目表
 
石油的涨幅,1861年—2006年(最上面的线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

一般提到油价可能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价格:要么它指的是现货价格,要么指的是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在俄克拉何马州库欣的供货价格,或者是指国际石油交易所上的萨洛姆供货价格。不同石油根据其比重、含硫量和产地的价格可以非常不同。大多数石油不是在市场上买卖的,而是在柜台买卖的基础上交易的,其价格一般是参考一个定价机构如普氏公司给出的价格定的。国际石油交易所称65%交易的石油的价格低于该交易所提供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标价。

很多人指责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油价,他们指出石油开采的实际价值只在每桶两美元左右。石油输出国组织则反驳说首先开采石油不仅仅是开采,而且此前的勘探、钻井等等的价值也必须被包括进去。此外不能只用最低的开采价值作为标准。许多地方的开采价值高于上述的每桶两美元。而且,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控制开采量控制油价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一些油田(比如北海的油田)得以开采。此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能力往往被错误高估。1990年代由于油价低使得在石油工业的投资非常低。尤其是目前勘探新的油田的价格非常高。这导致了2000年代初油价飞涨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没有任何扩大开采量的余地来保持油价的稳定。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一些经济学家称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虽然高油价一般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的,但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

2008年1月2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在历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

2020年4月21日,受2020年石油价格战影响,美国5月WTI原油期货收盘暴跌306%,首次降为负值。

重要性

编辑
 
塞尔维亚的战备储油基地

目前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原料。绝大多数运输工具使用石油及其衍生品驱动,此外石油还被用来发电,它也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原材料。诸多国家有战备储油制度。

影响

编辑

社会影响

编辑

在过去数十年中开采石油以及其副作用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导致巨大的问题。在有些地区土著居民被驱逐,在分配石油带来的财富上也可能有些地区造成巨大的冲突。外部的干涉和对冲突某一方的支持则导致更多的暴力。比如在阿尔及利亚,平均每周就有约500次暴力冲突。

环境影响

编辑

开采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海上探油和开采会打扰海洋环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高于天然气。但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注释

编辑
  1. ^ "Petroleum". Concis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 ^ 2.0 2.1 窦耀逵、张怡容,《中国大百科全书》-石油
  3. ^ Guerriero V, et al. A permeability model for naturally fractured carbonate reservoirs.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2, 40: 115–134. ISSN 0264-8172. doi:10.1016/j.marpetgeo.2012.11.002. 
  4. ^ Use of oil -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www.eia.gov. [202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5. ^ 段成式.   《酉陽雜俎》卷十 物異. 维基文库. 
  6. ^ 沈括.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 雜誌一. 维基文库.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7. ^ US spending bill lifts 40-year ban on crude oil expor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uk, 18 December 2015, retrieved 21 December 2015
  8. ^ 存档副本 (PDF). [2013-03-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5-05). 
  9. ^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including Lease Condensate 2016 (CVS download).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7-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10. ^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6 (PDF). [17 June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08). 
  11. ^ Country Comparison::Refined Petroleum Products - Consumption.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参考文献

编辑
网页
书籍
  • Wolfgang Gründinger: Die Energiefalle. Ein Rückblick auf das Erdölzeitalter. C.H. Beck, München 2006. ISBN 3-406-54098-8 (德文)
  • Robert H. Motzkuhn: Der Kampf um das Öl. Hohenrain, Tübingen 2005. ISBN 3-89180-077-0 (德文)
  • F. William Engdahl: Mit der Ölwaffe zur Weltmacht. Der Weg zur neuen Weltordnung. Kopp, Rottenburg N 2005. ISBN 3-938516-19-4 (vgl.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德文)
  • Richard Heinberg: The Party's Over. Das Ende der Ölvorräte und die Zukunft der industrialisierten Welt. Riemann, München 2004. ISBN 3-570-50059-4 (德文)
  • Rudolf Rechsteiner: Grün gewin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rell Füssli, Zürich 2003. ISBN 3-280-05054-5 (PDF) (德文)
  • Colin J. Campbell: Ölwechsel! Dt. Taschenbuch-Verl., München 2002. ISBN 3-423-24321-X (德文)
  • Daniel Yergin: Der Preis. Die Jagd nach Öl, Geld und Macht. S. Fischer, Frankfurt 1991. ISBN 3-10-095804-7 (德文)
  • Thomas Gold: Biosphäre der heißen Tiefe. Ed. Steinherz, Wiesbaden 2000. ISBN 3-9807378-0-2 (德文)
  • Autorenkollektiv: Das Öl. in: Imperialismus. Bd 3. Gesellschaft für Druck und Verlag Wissenschaftlicher Literatur, München 1981, S.169-194. ISBN 3-922935-01-X (德文)
期刊文章
  • Autorenkollektiv: Zur politischen Ökonomie des Erdöls - Ein strategisches Gut und sein Preis. in: GegenStandpunkt. München 1.1992,1. ISSN 0941-5831 (德文)
  • Akiner, Shirin; Aldis, Anne (编). The Caspian: Politics, Energy and Security.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ISBN 978-0-7007-0501-6. 
  • Bauer Georg, Bandy Mark Chance (tr.), Bandy Jean A. (tr.). De Natura Fossilium. vi. 1546 (拉丁语).  translated 1955
  • Hyne, Norman J. Nontechnical Guide to Petroleum Geology, Exploration,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PennWell Corporation. 2001. ISBN 978-0-87814-823-3. 
  • Mabro, Robert;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il in the 21st century: issu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xford Press. 2006. ISBN 978-0-19-920738-1. 
  • Maugeri, Leonardo. The Age of Oil: What They Don't Want You to Know About the World's Most Controversial Resource. Guilford, CT: Globe Pequot. 2005: 15. ISBN 978-1-59921-118-3. 
  • Speight, James G. The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Petroleum. Marcel Dekker. 1999. ISBN 978-0-8247-0217-5. 
  • Speight, James G; Ancheyta, Jorge (编). Hydroprocessing of Heavy Oils and Residua. CRC Press. 2007. ISBN 978-0-8493-7419-7. 
  • Vassiliou, Marius.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Petroleum Industry, 2nd Edi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8. ISBN 978-1-5381-1159-8. 

延伸阅读

编辑

关联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