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

中国语言学家(1901-1980),《新华字典》编纂者

魏建功(1901年11月20日—1980年2月18日),字益三,大学后改字天行,别号山鬼,江苏如皋人,祖籍江苏高淳县立信乡中堡村。语言学文字学家,九三学社社员。

魏建功
个人资料
出生1901年11月20日
 大清江苏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
逝世1980年2月18日(1980岁—02—18)(7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籍贯江苏省高淳县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党九三学社
学历
经历

生平

编辑

1901年11月20日,魏建功生于江苏如皋。祖父魏霖是当地生员,筹办玉成公小学,家中经营花炮业,开恒顺号杂货庄。父亲魏晋藩,母亲仲延康。1906年,五岁时入玉成公小学就读。1911年,考入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1914年,小学毕业,因距中学考试仍有半年,于是到师范部听课,听到缪文功讲《说文》,引起了他对音韵学的兴趣。7月,考入江苏省立第七南通中学,受老师缪文功、孙伯龙徐亦轩的影响,决定从事文字学研究。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俄文班,因肺病没法入学、返家休养,跟随刘之洵学习英文。1919年夏,考取北大文预科乙部英文班。两年预科毕业后升入国文系。1922年,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任临时书记,从事档案整理、编制索引等工作,并参加歌谣研究会,结识郑天挺罗庸商承祚董作宾容庚陆侃如台静农常惠等研究生。1925年,毕业后决定留校,待校“聘任委员会”通过期间,经刘半农推荐至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供职。1926年,任北大国文系及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协助刘半农进行“语音乐律实验室”工作及《国学周刊》编辑。2月,因胸膜炎住院疗养。三一八惨案发生时,在京学人纷纷南下。7月,应友人之邀,任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2月返北京。

1927年春,经沈尹默推荐,赴韩国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任中国语讲师,改变韩人学习汉语旧法,改以注音符号为工具,以《老残游记》为教材,同时传授汉语与中国文化。[1]

1928年,返北京后任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教授。1930年,任北大《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主任,次年升任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37年,升任教授,时值七七事变,北平失守,随校南下,在长沙临大西南联大任教。1940年,被国民政府调任大学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专任编辑,携眷往白沙赴任,与朱自清黎锦熙等共同编选《大学国文选》,期间与陈独秀台静农等人交往。1941年,应徐炳昶之约往昆明任教中法大学,创办文史系并兼任系主任。1942年,返回白沙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

借调台湾

编辑

1945年末,应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邀请借调到台湾,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兼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于台大任国语专修科主任,培养国语师资外,并于广播电台开设讲座,创办《国语日报》[2]。时任国立台湾大学代理校长罗宗洛聘他为中国文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他没有就任,罗代理校长任内文学院都没有院长,文学院各系也都没有主任,名义上他是台大文学系第一位主任。1946年末,国立台湾大学校长陆志鸿想请魏建功做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魏没有应允。1947年4月,魏建功应陆校长聘,兼任文学系中国文学特约教授。[3]

返回大陆

编辑

1948年2月18日晚上,沉睡中的许寿裳在寓所被砍死,这一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魏建功在6月学期结束后请辞特约教授兼职,马上离开台湾,转任北京大学教授。[4]1949年,任中国语文学系主任,配合政策调整教学目标与科目;被选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1950年,辞系主任兼任《新华辞书社》社长,主持《新华字典》编纂。1952年,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委员,参加“汉字整理”、“汉语拼音”两组,并兼“汉字整理组”副主任,制订汉字简化方案。1958年,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次年于北大中文系创设古典文献专业以培养古籍整理之人才,并任北大古典文献教研室主任。1961年,与翦伯赞傅鹰王竹溪同任副校长,兼图书委员会主任。1966年,文革爆发后被列为“黑帮”、“反动学术权威”,与鲁迅陈独秀台静农之关系,成为批斗重点,停止教学和研究。1970年,参加修订《新华字典》,次年开始修订《汉语成语小词典》。之后做了江青的文学顾问。[5]1978年,应邀参加《辞源(修订版)》审稿。1979年,被聘为北大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0年2月18日,去世,享寿78岁。

著作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朴宰雨. 1920年代魏建功游记《侨韩琐谈》价值的探索. 当代韩国. 2008. 
  2. ^ 黄英哲. 魏建功與戰後台灣「國語」運動(1946-1968). 台湾文学研究学报. 2005, (1): 79–107. 
  3. ^ 李东华欧素瑛等人引用的1封1947年4月1日魏建功写给北大学友傅斯年的信(台大《傅斯年档案》藏),可以看到作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参议兼国语推行委员会的魏建功对陈仪当局和台大的看法:台省全局是“有为‘不’治”,而教育则“无为而‘乱’”!中心人物,皆在于此。
  4. ^ 王正方. 國語童年. 联合报·联合副刊. [2007年4月18至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魏建功伯伯在台北筹建《国语日报》,地址在台北植物园建功神社,两个‘建功’纯属巧合。我们全家到了台北暂住魏伯伯家,重庆南路三段某巷口的一所豪华日本房子:榻榻米铺了一大片,打开纸门,房间都是通的。屋外有一座日本花园,花木扶疏,还有小溪石塔,几处小片沙地园丁每天用耙子耙出几道痕迹来,非常新奇别致。魏伯伯几天后有急事匆忙搭机去北平,说办完事就搭下一班飞机回台北,但是此后就没有下一班飞机了。 
  5. ^ 一代宗师魏建功在"文革"中的遭际. 北京大学. 《光明日报》. 2008-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