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
漢族姓氏
編輯漢姓,指的是漢民族或其他民族採用的漢族姓氏或漢族風格姓氏(漢風或漢化的姓氏)。漢姓一般由一個漢字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兩個或以上漢字組成(複姓)。漢民族的傳統姓名系統(漢名)中包括姓、氏、名、字、號等(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
少數民族姓氏
編輯漢族的姓氏,也和少數民族的姓氏在歷史上互相影響。通常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受漢文化影響,姓氏也採用漢字。開始多是音譯,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如北魏皇室拓跋氏與清皇室的愛新覺羅。《遼史》中有叫耶律馬驢者。葉隆禮的《契丹國志》稱:「契丹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
後來為了簡便使用,或出於政治原因[1],許多少數民族改用單姓,如:北魏孝文帝孝文漢化政策,令拓跋氏改漢姓為元姓。清朝滅亡後,不少姓愛新覺羅的人改姓「金姓」。
也有少數仍維持兩個字或以上的姓氏,如長孫、尉遲等。另外,少數民族漢化的同時,也創造了一些新姓氏,就如傣族的刀姓。
滿族姓氏
編輯滿族姓氏有愛新覺羅、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通顏覺羅、嘉穆瑚覺羅、西林覺羅、舒穆祿、瓜爾佳。
清亡以後滿族人多取漢姓,如金姓、王姓、范姓、艾姓、羅姓、肇姓、郎姓等。
朝鮮族姓氏
編輯朝鮮族姓氏皆為漢式姓氏,主要有金(김)、李(리/이)、朴(박)、崔(최)、鄭(정)、姜(강)、趙(조)、尹(윤)、張(장)、姚(요)、林(림/임)、吳(오)、韓(한)、申(신)、徐(서)、權(권)、黃(황)、安(안)、宋(송)、柳(류/유)、洪(홍)。
蒙古族姓氏
編輯大部份中國的蒙古族沒有姓氏,少部份會取漢姓。
- 孛兒只斤氏(也記作博爾濟吉特氏,包括現在的白姓、包姓、寶姓)
- 兀良合氏(現在簡寫為烏或吳,郭爾羅斯前旗王爺駐京代辦富格日特遠祖兀良合人,本姓烏和吳,但富格日特的後代已取「富」為姓了)。
- 蔑兒吉駘氏(包括後來的脫脫姓)。
- 孟(出生在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嘎達梅林,從他先祖莫勒特圖以後,開始取「莫」字為姓,諧音記作孟,所以嘎達梅林漢名叫作孟青山)。
- 奧魯(後改姓為奧)。
- 蒙。
- 錫拉特(蒙古語為黃,後譯成漢語黃姓)。
- 查干(蒙古語意為白,後譯成漢語白姓)。
- 呼和(蒙古語意為藍,譯為藍姓)。
- 阿拉坦(蒙古語意為金,後譯成漢語金姓)。
- 霍
- 包爾吉古德
回族姓氏
編輯漢化姓氏主要有馬姓、黑姓、海姓、李姓、白姓、王姓、郭姓、夏姓、穆姓等。
維吾爾族姓氏
編輯中國境內的維吾爾族一般沒有姓氏,他們的名字由己名(自己的名字)和父名組成。
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姓氏
編輯同維吾爾族
藏族姓氏
編輯藏族一般沒有姓氏。西藏1959年解放前,貴族有姓氏,如阿沛、拉魯等既是姓氏,又是莊園的名稱,班禪額爾德尼、策墨林等則是活佛的封號作姓氏。西藏和平解放後,隨着老一代西藏貴族的逐漸故去,貴族姓氏也開始隨之淡出歷史。部分藏人也會有漢姓,如平措汪傑漢名閔志成,第五世嘉木樣活佛漢名黃正光,而被視為藏族的白馬人則普遍有漢姓,其中楊姓居多。
羌族姓氏
編輯布
彝族姓氏
編輯傣族姓氏
編輯主要有刀姓等。
苗族姓氏
編輯自從改土歸流後,苗族人基本已改用漢姓,如今生活在東南亞的苗族由於遷出時間晚於明清改土歸流,也都有漢姓(如王寶、布蘭達·宋 )。但在本族內用本族語稱呼時,多使用苗姓[2],例如(括號內為苗姓的漢語記音):湘西苗語:吳(代削)、龍(代哶)、麻(代卡)、石(代瓜)等。
壯族姓氏
編輯韋(壯族第一大姓)、覃(與「秦」同音)、陸、羅、雷、莫、黃、周、李、成、馬等。
京族姓氏
編輯京族姓氏為漢式姓氏,主要有劉姓、阮姓、黎姓、李姓、黃姓、吳姓、蘇姓、武姓、裴姓、曾姓、丁姓等。
畲族姓氏
編輯姓氏人口排名
編輯姓氏數量
編輯中國各個民族一共有多少姓氏是難以說清的。宋代《百家姓》共收錄504個姓氏;明代陳士元編的《姓鐫》共收錄單姓、複姓3625個;1978年通過戶籍和郵電部門對七大城市漢字姓氏進行統計,得2587個;198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中國姓氏匯編》共收集單姓、複姓5730個;王素存着《中華姓府》收集古今漢字姓氏7720個;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中國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11969個。[3]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籍秀琴,姓氏·名字·稱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大象出版社,1997年 ISBN 75347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