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女王級戰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0月3日) |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英語:Queen Elizabeth-class battleship)是英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本級艦火力、防護力、速度均遠超越前代戰艦,本級艦被視為第一款問世之高速戰艦。本級艦共建造5艘,馬來亞號建造經費來自英聯邦自治領馬來亞的貢獻;除了巴勒姆號在1941年被U型潛艇擊沉外,所有本級戰艦均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最後均於1940年代末期退役拆解。
伊麗莎白女王級 Queen Elizabeth class | |
---|---|
概觀 | |
艦種 | 戰列艦 |
艦名出處 | 人名,形容詞,地名命名 |
擁有國 | 英國 |
前型 | 鐵公爵級 |
次型 | 復仇級 |
同型 | 伊麗莎白女王號(Queen Elizabeth) 厭戰號(Warspite) 巴勒姆號(Barham) 英勇號(Valiant) 馬來亞號(Malaya) |
完成 | 1915年首艘下水 |
結局 | 退役解體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27500噸 改裝後32468噸 |
滿載排水量 | 33020噸 改裝後36300噸 |
全長 | 195米 |
全寬 | 27.4米 (改裝後31.7米) |
吃水 | 9.2米 |
燃料 | 柴油 |
鍋爐 | 24台鍋爐 (改裝後8台) |
功率 | 75000馬力 (改裝後85000馬力) |
最高速度 | 25節 (改裝後23.5節) |
續航距離 | 8,600海里/12.5節 |
乘員 | 925人 (改裝後1124人) |
武器裝備 | 4座雙聯裝15英寸/42倍口徑主炮(共8門) 12門6英寸/45倍口徑副炮 2門76毫米炮 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40毫米和20毫米高射炮眾多 伊麗莎白女王號、勇士號1937年改裝中拆除副炮改裝4.45英寸口徑雙聯裝高平炮10座. |
裝甲 | 側舷裝甲帶(最大)13英寸 主甲板2.5-5英寸 炮塔(正面)13英寸 炮座10英寸 司令塔11英寸 裝甲總重8100噸 |
建造背景
編輯20世紀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各海軍強國圍繞建造無畏艦展開海軍軍備競賽,各國海軍正計劃建造安裝更大口徑主炮和加強裝甲防護的超級無畏級戰列艦;在1905年後英德海軍造艦競賽日趨白熱化,研發更新更好造更多的戰艦成為顯學,英國人聲稱德國額外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艦英國就將造兩艘作為回應。
英國皇家海軍在1912年研發出成功的第五型13.5英吋艦炮,裝備在俄里翁級戰艦以後服役的戰艦上,但是英國得知馬肯森級戰鬥巡洋艦將裝備13.8英寸(350mm)艦炮。為鞏固皇家海軍在戰艦火力上的優勢地位,海軍大臣邱吉爾極力主張為1912年即將開工的新戰艦開發更強大的15英吋艦炮,海洋軍事部(英語:Admiralty)評估研發新炮需要1-2年的時間,過去的經驗是先開發出火炮再興建可使用的戰艦,並沒有同時造艦兼開發的往例,假如研發延宕,即有可能讓斥資鉅額的戰艦面臨困境,不過開發單位不負上層所望達成需求。新型炮出於保密,對外聲稱口徑為14英吋。
伊麗莎白女王級原始佈局是效仿鐵公爵級戰艦,配備5座雙連裝炮塔,極速21節。但是在獅級戰鬥巡洋艦研發經驗中,英國工程師了解到取消船體中央的Q炮塔可以為整個輪機系統爭取到更多可用空間,並讓戰艦獲得額外動力去增強防禦,且15吋砲的彈頭投射能量足以取代一座雙連裝炮塔,因此主炮採用4座雙聯裝,佈局採用艏艉對稱在艦體中心線上呈背負式各布置兩座。
除了火炮設計思維的變更,伊麗莎白女王級同時也是英國皇家海軍首批次運用全重油鍋爐動力設計的戰艦。皇家海軍建設指揮部提供的評估報告認為全重油鍋爐設計技術上已可行,海軍上將費雪也贊成未來戰艦運用石油作為輪機動力的概念;相較煤炭,同體積的石油蘊含更大的能量密度,後勤補給較為簡便,同時也比較不會產生濃烈的燃燒黑煙;只是在1910年代不產石油的英倫三島要如何確保維持戰艦操作的燃料儲備是個較考驗高層手腕的問題;邱吉爾因此介入英伊石油公司合約,確保戰爭時皇家海軍石油來源無慮。使用全重油推進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因此獲得25節極速,接近當時戰列巡洋艦的航行速度;英國海軍戰艦編組上原先是3艘主力戰艦配合1艘戰鬥巡洋艦,藉由戰鬥巡洋艦的高速爭取在海戰時搶位優勢;因為伊麗莎白女王級具有比當時戰艦更加優勢的航速,因此在這批訂單中直接採購了4艘本級艦,不再搭配戰鬥巡洋艦編組。新建五號艦是因為馬來亞自治領提供造艦預算,並不在原訂計畫當中;在皇家海軍的文書資料中已經排入六號艦,該艦將命名為阿金科特,但造艦預算並無著落,最後六號艦的計畫在1914年取消,而阿金科特號戰艦這個艦名則給予徵收自為鄂圖曼帝國承造的蘇丹奧斯曼一世號戰艦。
在伊莉莎白女王級興建後,後繼艦復仇級戰艦雖維持伊莉莎白女王級的基本設計與火力標準,但在輪機上妥協,降低成為極速21節的一般戰艦。真正承襲伊莉莎白女王級特性的後繼艦則是一戰末期開工的海軍上將級戰鬥巡洋艦,但該級艦最後只完成一艘:胡德號戰鬥巡洋艦。
服役歷程
編輯一號艦伊麗莎白女王號1912年10月21日開工,各艦在1912年10月至1913年期間相繼開工,單艦造價大約240萬英鎊。原來計劃伊麗莎白女王級安裝16門炮郭式6英寸副炮,伊麗莎白女王號建成後發現位於後部炮塔艦體兩舷的4門炮位置比較低(炮位比其他6英寸副炮降低一層甲板),易受海浪沖刷而無法使用,完工不久就拆除了,其他各艦均未安裝。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伊麗莎白女王級各艦在1915年至1916年期間相繼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伊麗莎白女王號1915年竣工後��派往地中海參與加里波利海戰,參加炮轟達達尼爾海峽炮台的作戰。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中,4艦同級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回國入塢維修,錯過參戰)編成第5戰艦中隊(指揮官休·埃文·托馬斯海軍少將,旗艦巴勒姆號戰艦),海戰中支援前衛,迎戰由弗朗茲·馮·希佩爾將軍指揮的德國海軍第1偵查集群;就德國公海艦隊司令賴因哈德·舍爾陳述:「她們以絕佳的速度與準確性開火」。
海戰中,第5戰艦中隊重創了呂佐號戰鬥巡洋艦、塞德利茨號戰鬥巡洋艦等艦艇,15英吋艦炮足夠在德國戰艦射程外優先開火,讓德方陷入被動;不過第5戰艦中隊除旗艦外仍受到輕重不等的創傷,其中受創最重者為厭戰號戰艦,她因操舵裝置失靈卡死右轉,因此在海戰中曾開入德國艦隊射程內,遭到德國艦隊擊火重創,至少被擊中15-18發大口徑炮彈。海戰結束後受傷各艦均在兩個月內修復。1916年11月伊麗莎白女王號接替鐵公爵號戰艦成為皇家海軍大艦隊旗艦。
現代化改裝
編輯在戰間期,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全艦皆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宣告保留,隨後實施兩次較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良;第一次大規模改裝各艦依次從1924年開始至1933年結束,最先接受改裝的是厭戰號,最後接受改裝的是巴勒姆號,改裝項目包括兩舷增加防魚雷隔艙,艦寬增加,加強水下防禦能力;前煙囪向後彎曲將兩個煙囪合併為一個,減少前部煙囪靠近艦橋、桅樓帶來排煙的影響;改造艦橋、桅樓增設火控設施;加裝4英寸口徑高射炮,增強防空火力;加裝水上飛機彈射器以及吊裝飛機用的起重機。
該級4艦(巴勒姆號除外)第二次大規模改裝從1934年開始至1941年,各艦現代化改裝程度各異,呈現不同的面貌。首先接受改裝的是馬來亞號,在舯部煙囪兩側增設水上飛機機庫,改進動力系統與防空火炮。厭戰號、伊麗莎白女王號、英勇號的現代化改裝進行的比較徹底,換裝新型鍋爐、主機;增大主炮仰角由20°提高到30°射程延伸至2萬9千米;隨着主炮仰角增大落彈角度加大以及空中轟炸的威脅,所以加強機艙、彈藥庫等要害部位的水平裝甲;改建大型艦橋,加強防空火力。改裝工程較晚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英勇號還拆除舊式6英寸口徑副炮改裝新型4.45英寸口徑高平兩用砲。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級艦被廣泛使用,戰爭前期該級艦長期在地中海海域作戰。尤其是厭戰號多次受創傷而最終安然無恙,成為二戰中英國海軍的傳奇戰艦。即使是現代化改裝項目較少的馬來亞號也曾經嚇阻過德國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對英國船隊的襲擊。[1] 1940年4月,厭戰號調回英國參加挪威戰役,在納爾維克率領驅逐艦圍殲了一支德國驅逐艦分艦隊。1940年7月,厭戰號在地中海卡拉布里亞海戰中,命中26400碼外的意大利戰列艦,這是經確認的戰列艦最遠距離炮擊命中紀錄。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中,厭戰號、英勇號、巴勒姆號為首的英國艦隊夜戰中擊沉了意大利3艘重巡洋艦。1941年馬來亞號、厭戰號先後受創,根據租借法案開往美國(美國尚未參戰)修理。巴勒姆號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發射3枚魚雷擊中沉沒。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1月厭戰號一度加入英國遠東艦隊成為旗艦。
1941年12月,伊麗莎白女王號和英勇號在亞歷山大港內遭到意大利海軍蛙人襲擊坐沉海底,打撈修復後於1943年先後加入英國遠東艦隊參加對日本作戰。1943年厭戰號、英勇號參加了在西西里島與意大利本土的登陸戰役,9月厭戰號在薩萊諾被無線電遙控滑翔炸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1944年6月,厭戰號、馬來亞號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
戰爭結束之後,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於1947年-1948年相繼退役解體。
同級艦列表
編輯艦名 | 舷號 | 建造商 | 下水日期 | 服役日期 | 備註 |
---|---|---|---|---|---|
伊麗莎白女王號 HMS Queen Elizabeth |
樸資茅斯海軍船塢 | 1913年10月16日 | 1914年12月22日 | 1948年被拆解 | |
厭戰號 HMS Warspite |
1913年11月26日 | 1915年3月8日 | 1950年被拆解 | ||
英勇號 HMS Valiant |
Fairfield Shipbuilding | 1914年11月4日 | 1916年1月13日 | 1948年被拆解 | |
巴罕號 HMS Barham |
John Brown | 1914年10月31日 | 1915年10月19日 | 1941年11月被德軍潛艇發射魚雷擊沉 | |
馬來亞號 HMS Malaya |
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 | 1915年3月18日 | 1916年2月1日 | 1948年被拆解 |
注釋
編輯- 胡其道.《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艦船知識》,2004.5,No.296,P25-33.
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