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七十四至七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七十四至七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大清一統志
江寕府〈二〉
︹古蹟︺丹陽郡故城〈在上元縣東南三國志建安二十五年孫權以吕範為丹陽太守治〉
〈建業元和志丹陽郡故城在縣東南五里寰宇記郡城在今長樂橋東一里南臨大路城周一頃晉〉
〈太康元年所築也黄元之金陵記今武定橋東南有長樂巷是其地陳沂南畿志東城角之内外皆〉
〈是郡治〉湖熟故城〈在上元縣東南漢縣屬丹陽郡武帝封江都易王子胥行為侯邑後〉
〈漢興平中孫䇿破劉繇別將於海陵轉攻湖熟江乘皆下之尋省晋復置縣義熙九年罷臨沂湖熟〉
〈脂澤田以賜貧民宋元嘉二十二年浚淮起湖熟廢田千餘頃陳太建十年以湖熟縣屬建興郡隋〉
〈廢元和志湖熟故縣在上元縣東南七十里建康志今在丹陽鄉去縣五十里淮水北古城猶存〉
白下故城〈在上元縣西北本名白石陂晉咸和三年陶侃討蘇峻至石頭從部將李根言〉
〈於白石築壘宋元嘉二十年閱武於白下昇明中蕭道成使李安民鎭白下冶城隍齊書南琅邪郡〉
〈本冶金城小明元年徙冶白下世祖以白下地帶江山故徙郡治之也又永兀二年崔慧景率軍征〉
〈夀陽頓白下帝出琅邪城送之舊唐志武徳九年改金陵爲白下移治白下故城建康志今靖安鎭〉
〈北有白下城故基去府城十八里胡三省通鑑注蓋即今之龍灣〉懷德故城〈在上元縣〉
〈北晉書元帝紀太興三年詔曰先王君臨琅邪四十餘年今珢邪國人在北者近有千户其立爲懷〉
〈德縣統丹陽郡以爲湯沐邑優復之宋書志南琅邪郡所領無懷德永初郡國有費縣治宫城之北〉
〈元嘉十五年省費併建康臨沂寰宇記費縣故城在上元縣西北九里南徐州記云即懷德縣𭔃建〉
〈康北境及置琅邪郡割潮溝爲界陳亡廢建康志實錄云懷德縣舊置於宫城南七里後改爲費縣〉
〈移於宫城西北三里今在鍾山鄉〉江乘故城〈在句容縣北秦縣史記始皇三十七年自〉
〈㑹稽還過吳從江乘渡即此漢屬丹陽郡後漢興平間孫䇿渡江自秣陵轉攻江乘尋省晉太康元〉
〈年復立咸康元年改屬南珢邪郡陳書紀太建十年以江乘屬建興郡隋平陳縣廢括地志故城在〉
〈句容縣北六十里〉南琅邪故城〈在句容縣北晉書志元帝以江乘置琅邪郡金陵新〉
〈志上元縣金陵鄉舊名金城戍為其故址晉太康八年謝安勞師於金城即此咸康元年桓温為琅〉
〈邪内史鎭江乘之浦洲金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立郡去南徐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
〈十寰宇記琅邪城在上元縣東北六十里建康志琅邪城在江乘南岸今句容縣取有琅邪鄉即其〉
〈地 按此晉宋之琅邪郡冶也及齊永明六年徙治白下所謂琅邪城在今上元縣西北〉溧水
故城〈即今凓水縣治元和志縣南至宣州二百二十五里開皇十一年宇文述割溧陽之西丹〉
〈陽之東置寰宇記在昇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堂邑故城〈在六合縣北春秋時楚棠邑後〉
〈又屬吳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師於棠以伐吳又伍尚為棠邑大夫史記刺客傳專諸吳棠邑人〉
〈是也漢高帝六年封陳嬰為堂邑侯國後置縣晉時升為郡又改置尉氏而縣廢〉建康舊
城〈在上元縣南秦漢秣陵縣地三國吳志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明年改秣陵曰建業因置〉
〈縣二十五年權都武昌以吕範領丹陽太守冶建業黃龍元年權遷都建業晉書志武帝平吳以為〉
〈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北為建業又改業為鄴愍帝立避諱改建鄴為建康元帝紀永嘉初鎭建鄴〉
〈建武元年立宋廟社稷於建康元和志建康舊城在上元縣南三里寰宇記建康縣初置在宣陽門〉
〈内晉咸和三年燬移入苑城六年又徙岀宣陽門外御街西唐貞觀七年移江寕縣還舊郭上元二〉
〈年以童謠改為上元光啓三年徙於鳳臺山西南一里今移在司㑹府輿地紀勝建康舊城在北去〉
〈秦淮五里楊溥時徐温改築稍遷近南夾淮帶江以盡地利建康志上元縣宋初遷司㑹府今府治〉
〈之東建炎初徙今治在城東隅建鄴故城在吳冶城東景定元年太守馬光祖繞城浚濠明初建為〉
〈京師益廓而大之舊志南朝故都城周二十里有門十二正南曰宣陽門晉王敦將沈充錢鳳渡淮〉
〈突犯宣陽門梁太清二年侯景渡朱雀航入宣陽門是也宣陽之東曰平昌門又東曰開陽門正東〉
〈曰東陽門東陽之南曰清明門北曰建春門後改曰建陽門齊明帝宋王敬則起兵以奉南康侯子〉
〈恪為名子恪從吳郡自歸達建陽門是也正西曰西明門一名白門宋元嘉二年徐羨之承詔至西〉
〈明門外梁敬帝時徐嗣徽逼建康陳霸先出西明門大敗之是也西明之南曰廣陽門西明之北曰〉
〈閶闔門北面之東曰廣莫門晉咸康初石虎逰騎至厯陽帝觀兵於廣莫門以備之齊崔慧景之亂〉
〈自鍾山西巖而下入廣莫門是也西曰大夏門又自晉以來於秦淮南北雨岸設籬門五十六所謂〉
〈之郊門亦曰籬門齊永元初始安王遙光舉兵東府城詔左興盛屯東籬門明年崔慧景作亂復遣〉
〈左興盛拒之於北籬門又肅衍東下至新林分遣陳伯之等據西籬門是也隋平陳盡廢五代徐知〉
〈誥復廣金陵城為八門建康志府城八門由尊賢坊東岀曰東門由鎭淮南岀曰南門由武衞橋西〉
〈出曰西門由清化市而北曰北門内武定橋泝秦淮而東曰上水門由飲虹橋沿秦淮而西出折柳〉
〈亭前曰下水門由斗門橋西出曰龍光門由崇道橋西岀曰柵寨門 按晉自元帝渡江以後諸城〉
〈門皆用洛陽舊名建康實錄都城三重外門六宣陽廣陽津陽清明建陽西明後増十二門李昉宫〉
〈苑記南四門最西曰陵陽後改廣陽正門曰宣陽稍東曰開陽後改津陽最東曰清明東面二門南〉
〈曰東陽北曰建春後改建陽西面二門南曰閭闔北曰西明北四門西曰大夏中曰元武齊時改曰〉
〈宣平稍東曰廣莫陳改北捷最東曰延熹與諸書所載門名互異今並存之〉臨沂舊城
〈在上元縣東北漢縣在今山東沂州府東晉僑置於此宋書志咸康元年分江乘縣地立屬南琅邪〉
〈郡又永初郡國有陽都費即邱三縣皆割臨沂及建康為之元嘉八年省即邱併陽都大明五年又〉
〈省陽都併臨沂陳書紀太建十年以臨沂縣屬建興郡隋初廢寰宇記臨沂城在縣東北三十里臨〉
〈沂山西北臨大江建康志實錄云縣城在江寕縣北四十里獨石山西臨大江今上元縣長寕鄉攝〉
〈山之西白常邨蓋即其地距縣三十八里〉秣陵舊城〈在江寕縣東南秦置漢武帝元朔元〉
〈年封江都易王子緾為侯邑元鼎四年為縣屬丹陽郡後漢建安中改置建業而故縣廢晉太康三〉
〈年分淮水南復置秣陵縣宋書志秣陵縣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邨是也義熙九年移治京邑〉
〈在鬬場隋書志平陳省秣陵縣入江寕括地志秣陵舊城在江寕縣東南五里元��志在縣東南四〉
〈里寰宇記舊城在縣南五十五里秣陵橋東北山謙之建康實錄秣陵城在故臺城南八里建康志〉
〈秣陵縣更名凡六秦改金陵為秣陵在舊江寕縣東南六十里秣陵橋東北晉太康初復以建業為〉
〈秣陵即今上元縣三年分淮水南為秣陵義熙中移於鬬場柏社在江寕縣東南廢長樂橋古丹陽〉
〈郡是也元熙初又移治揚州參軍廨在宫城南八里一百步小長干巷内梁末齊兵軍於秣陵故治〉
〈跨淮立柵當是其地景德二年置秣陵鎭在今江寕縣東南五十里〉江寕舊城〈在江寕縣〉
〈西南六十里宋書志晉太康初分秣陵立臨江縣二年更名江寕寰宇記江寕縣隋開皇十年移於〉
〈冶城唐武德九年移白下貞觀七年移還冶城九年復曰江寕後改曰上元天祐十四年楊吳析上〉
〈元當𡍼復置江寕縣與上元縣皆在州郭舊城在縣南七十里王存九域志縣有江寕鎭即舊縣也〉
〈建康志南唐復置縣在州城西偏又西即吳冶城宋初移郭下在城西北距行宫三百步〉句容
舊城〈即今句容縣冶漢置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黨為侯邑章懷太子曰縣近句曲山〉
〈山有所容故名元和志縣東北去潤州一百里晉元帝興於江左為畿内第二品縣九域志在江寕〉
〈府東九十里縣志有南城在縣南五里又北城在縣東北八里皆北朝時築〉廢魏郡〈在上〉
〈元縣界晉書志咸康四年僑置魏郡廣川高陽堂邑等諸郡及所統縣並𭔃居京邑義熙元年劉𥙿〉
〈以弟道憐領堂邑太守戍石頭十二年以高陽内史劉鍾領石頭戌事屯冶亭宋初道憐子義欣厯〉
〈青州刺史魏郡太守戍石頭顧野王輿地志晉僑立魏郡領肥鄉元城二縣後省元城又廣川郡領〉
〈廣川一縣宋𥘉省為縣屬魏郡又高陽郡領北新城博陸二縣堂邑郡領堂邑一縣後省堂邑併高〉
〈陽又省高陽併魏郡元嘉二十年以其民併建康又義熙初劉𥙿弟道規為并州刺史義昌太守四〉
〈年道憐代諸葛長民為并州刺史義昌太守戌石頭地志晉咸和後僑立青并等四州後以青并合〉
〈兖〉建興廢郡〈在江寕縣東南梁書天監四年置建興苑於秣陵建興里陳書太建十年〉
〈罷義州及琅邪彭城二郡立建興郡領建安同夏烏山江乘臨沂湖熟六縣輿地紀勝建興苑在秦〉
〈淮南岸建康志南苑在瓦官寺東北梁改名建興苑 按隋志不言建興郡所以廢當時平陳後省〉
〈入丹陽郡也〉臨滁廢郡〈在江浦縣西北梁末置屬譙州尋入東魏魏書志郡治城陳〉
〈廢輿地紀勝古臨滁郡在清流縣東南五十五里之葛城俗呼爲羅城明初割屬今縣舊志有東葛〉
〈城在江浦縣西北三十五里西城在縣西北四十里〉廢齊郡〈在六合縣東南蕭齊置齊〉
〈書志建元初徙齊郡治𤓰步仍置臨淄縣爲治梁廢陳太建五年伐北齊克秦郡𤓰步城即齊郡城〉
〈也舊志𤓰步城在𤓰步山側〉瓦梁廢郡〈在六合縣西陳書太建五年北伐石梁城降隋〉
〈書志六合有後齊置瓦梁郡陳廢舊志南唐時於滁水上立東西瓦梁城即今之瓦梁壘在縣西五〉
〈十五里西北距滁州八十里東西二城餘址尚存輿地紀勝云有吳王城在縣瓦梁�高岡之上有〉
〈四壁即孫權分兵屯守之城也〉同夏廢縣〈在上元縣東梁書武帝紀宋大明八年生於秣〉
〈陵之同夏里三橋宅陳書大建十年以同夏縣屬建興郡隋平陳省入江寕寰宇記輿地志云梁大〉
〈同三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建康志圖經云縣東十五里同夏浦舊有城今上元縣長樂鄉是其地〉
〈通鑑注梁武以三橋舊宅爲光宅寺在同夏里〉懷德廢縣〈在江浦縣西劉宋置宋書志秦〉
〈郡懷德令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厯陽之烏江并此爲二悓立臨江郡前廢帝永光元年省臨江郡〉
〈懷德即住郡治府志今懷德鄉在縣西 按此係宋所置之懷德屬秦郡蕭齊屬臨江郡東魏改屬〉
〈臨滁郡後廢與東晉大興三年所置懷德縣在今上元縣北者不同〉方山廢縣〈在六合縣〉
〈東隋書志開皇四年改尉氏曰六合省方山縣入焉舊志蓋齊周時所置在六合縣方山下〉安
業舊縣〈在江寕縣南新唐書志武德三年析江寕縣置丹陽安業二縣八年省安業建康志〉
〈安業析江寕溧水置又小丹陽路在縣南與當塗縣接界舊志丹陽故縣在縣南八十里又西南至〉
〈當塗八十里〉舊紫禁城〈在上元縣城内東偏明太祖建當鍾山之陽宋元東城外二里〉
〈燕雀湖之地其西安門以北宫牆即都城故址東岀青谿橋處也 本朝 聖祖仁皇帝南巡〉
〈 御製金陵舊紫禁城懷古詩乾隆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江寕舊〉
〈宫城歌〉故宫城〈在上元縣城内亦曰皇城五代史晉天福二年吳徐知誥建號以子城為〉
〈宫城陸游南唐書先主即金陵府為宫惟加鴟尾欄檻而已入宋仍為府治紹興二年命即府舊治〉
〈修為行宫八年始設行宫留守輿地紀勝在天津橋北即南唐宫也建康志皇城在府城中周四里〉
〈二百八十步紹興二年即舊子城基增築有東南西三門舊志宋行宫在京城内大中街元至元十〉
〈五年拆故宫材木輸之大都遺址僅存二十三年改為御史臺治至正十六年明太祖入金陵建軍〉
〈府於此尋為土府又建為皇宫後又改築皇城於東偏稱此為舊内〉東府城〈在上元縣東晉〉
〈𥳑文為王時舊第後為㑹稽王道子宅太元中道子領揚州以為治所使嬖人趙牙築山穿池列樹〉
〈竹木帝嘗幸之義熙中劉𥙿自石項還鎭東府宋景和元年以東府城為長樂宫泰始初罷元徽五〉
〈年蕭道成備法駕詣東城迎立順帝道成移鎭東府及道成封齊王以東府為齊宫齊建元二年子〉
〈嶷為揚州刺史鎭東府兀和志東府城在上天縣東七里其地西則𥳑文為㑹稽王時邸第東則㑹〉
〈稽王道子府寰宇記東府城在縣東二里建康志城在青谿橋東南臨淮水周三百九十步去臺城〉
〈四里梁紹泰末焚毀陳天嘉中更徙冶城東三里西臨淮水陳亡廢顧野王輿地志東府城安帝時〉
〈築宋以後常為宰相府第每建康有事必置兵守此亦謂之東城〉古檀城〈在上元縣東輿〉
〈地志本謝元别墅宋屬檀道濟因以為名建康志在墅城東八里地圖謂之城子墅今清風鄉有城〉
〈子邨在黃城橋之西即其地去府城四十里〉白城〈在上元縣東梁書紀武帝起兵向建康使〉
〈王茂斜趨白城又紹泰二年徐嗣徽引齊兵自丹陽步上陳霸先拒之於白城通鑑主城在湖熟縣〉
〈界府志今有白山在府東北三十里南接鍾山白城當在其地〉輔公祏城〈元和志在上元〉
〈縣東七里本齊文恵太子苑地武德七年公祏 搆亂築以為城其年趙郡王孝恭平之城遂毀廢 輿〉
〈地紀勝博望苑在子城東七里即輔公祏城〉五城〈在上元縣東南晉明帝時王敦黨王含錢〉
〈鳳戰 敗率餘黨自柵 塘西置五城造 營宋大明五年使 劉延孫於五城 受封版建康志 在府城東南〉
〈二十五里唐 景雲 中縣令陸 彥恭於城側造橋渡秦淮亦名五 城渡 又唐德宗 時韓滉築石頭五城〉
〈自京口至土山舊志在縣西〉石頭城〈在上元 縣西石頭山後漢建安十 六年孫權徙治秣〉
〈陵明年城 石頭晉太 康 初伐吳 王濬 帥舟師過三山入石頭 東晉咸和 三 年蘇峻 入京 師逼遷帝於〉
〈石頭以倉屋為宫元熙𥘉劉𥙿以其子義眞為揚州刺史鎮石頭宋景和元年以石頭城為長樂宫〉
〈泰始初罷昇明初袁粲鎭石頭 為蕭道成所殺三年道成封齊公以石頭城為其 世子宫梁敬帝初〉
〈王僧 辯立 蕭淵明為帝仍屯石頭陳霸先自 京口襲之 陳禎 明二年大風自西北激濤水入石 頭城〉
〈隋開皇 元年平陳毀建康城邑更於石頭置蔣州唐武德 四年為揚州治八年建州大都督府治〉
〈焉明年揚州移治江都此城遂廢建中四年朱泚亂江東觀察使韓滉築石頭五城又於城中穿井〉
〈皆百尺元和志石頭城在上元縣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吳改為石頭宋張順民曰石頭城天生〉
〈城壁有如城然在清涼寺北覆舟山上江行自北來者循石頭城轉入秦淮陸游曰龍灣望石頭山〉
〈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繚繞如垣牆清涼寺距石頭里許西望即宣化渡及厯陽諸山也 本朝乾隆〉
〈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石城歌詩四十九 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有〉
〈 御製石城歌〉冶城〈在上元縣西張敦頤六朝事迹本吳冶鑄之所因以為名寰宇記晉〉
〈王導疾方士戴洋云君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爍不利遂移冶城於石頭城東以其地為冶城〉
〈園古冶城在上元縣西五里隋開皇九年移江寕縣治冶城輿地紀勝嘉定中制帥黃度即冶城山〉
〈建冶城樓為一郡登覽之盛黃元之金陵記冶城即今府治西北朝天宫楊吳之紫極宮宋之天〉
〈觀也又有冶亭晉義熙十二年劉𥙿以高陽内史劉鍾領石頭戍事屯冶亭又有東冶亭宋元嘉六〉
〈年王裕之辭尚書令東還車駕幸東冶亭餞送通鑑注在半山寺後六朝事迹東冶亭在汝南灣爲〉
〈士大夫餞送處〉西州城〈在上元縣西晉揚州刺史治所太元十年謝安還都輿病入西州門〉
〈安薨後所知羊曇行不由西州路嘗大醉不覺至州門因慟哭而去宋初徐羨之治西州高祖每思〉
〈之即步岀西掖門往見焉孝建中西陽王子尚爲州時熒惑守南斗上乃廢西州舊館使子尚移〉
〈居東府城西州竟廢齊建元三年詔南郡王長懋自石頭移鎭西州永明元年竟陵王子良爲揚州〉
〈刺史鎭西州元和志揚州故理在縣東百步孫䇿定江東置州於建業其州廨王敦及王導所創〉
〈也後㑹稽王道子於東府城領州故號此爲西州寰宇記古揚州城東至西州橋西至冶城周廻三〉
〈里今江寕縣城在其西偏通鑑注揚州治所在臺城西故謂之西州舊志在上元縣西二里今武衞〉
〈橋即古西州橋城當在其處〉宣武城〈在上元縣西北亦謂之宣武堂寰宇記宣武城在縣〉
〈西北九里輿地志云宋大明三年沈慶之所築帝閱武於其地亦謂武帳岡陳亡廢通鑑注江左倣〉
〈𠗂都之制築宣武場於臺城北〉白馬城〈在上元縣北建康志在故江寕縣北三十里吳時烽〉
〈火之所金陵故事吳時沿江烽火臺二所一在石城左一在白馬城〉越城〈在江寕縣南晉王敦〉
〈遣王舍錢鳯奄至南岸温嶠遣段秀乘夜渡水戰於越城大破之義熙六年盧循至蔡洲劉裕修治〉
〈越城使王仲德屯守梁天監七年作國門於越城南寰宇記故越城在江寕縣西南七里越相范蠡〉
〈所築在今瓦官寺東南國門橋西北建康志古越城一名范蠡城圖經云在秣陵縣長干里今江寕〉
〈縣尉廨後遺址猶存俗呼為越臺通志在聚寶門外報恩寺西〉捍國城〈在江寕縣南南史梁〉
〈承聖初侯景於大航跨水築城名曰捍建康志今洞林灣即古大航侯景城在其南〉開化
城〈建康志在江寕縣南九十里〉金城〈在句容縣北晉咸康七年桓温岀鎭江乘之金城後〉
〈温北伐見為琅邪時所種柳皆十圍歎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太元八年謝元等破苻堅師旋謝安〉
〈勞師於金城輿地紀勝金陵覽古云金城在縣北四十五里建康志金城吳築今上元縣金陵鄉地〉
〈名金陵戊即其地 按齊書志南琅邪郡本治金城是齊永明以前金城即琅邪城也建康志云琅〉
〈邪城在府城東北六十三里金城在府城東二十五里又似兩地今姑存之〉竹里城〈建康〉
〈志在句容縣北六十里東陽鎭東二十五里齊永元中張佛護等拒崔慧景時所築〉杜城〈建康〉
〈志在溧小縣南十二里環地四百餘步隋大業末杜伏威屯軍於此〉浦子口城〈在江浦縣〉
〈東二十五里本六合縣地明洪武元年設巡司於此四年築城周十四里有奇九年析六合及滁和〉
〈二州地置江浦縣二十四年又割江寕一鄉隸之尋移治廣口山即今治〉曹城〈在江浦縣西南〉
〈三十五里相傳曹操所築〉黃龍城〈在江浦縣西南六十里〉胡墅城〈在六合縣東梁〉
〈敬帝初徐嗣徽引齊兵據石頭城齊遣崔子崇等於胡墅渡米載馬以齊之陳太建十三年周羅睺〉
〈攻隋胡墅拔之明年歸胡墅於隋以請和舊志城在縣東三十里濱江南對石頭城〉晉王城
〈通志在六合縣宣化鎭隋晉王廣伐陳築此對石頭城〉盤城〈通志在六合縣盤城山側下有〉
〈宋步軍司莊及砦〉竹城〈在高淳縣東六十里建康志在溧水縣東南七十里環地二里高五〉
〈尺舊志今固城渡有竹城圩〉皇姥城〈在高淳縣東南六十里建康志在溧水縣南百十里〉
〈大山南〉茅城〈在高淳縣南二十里相傳三茅煉丹處〉固城〈在高淳縣南三十里寰宇〉
〈記溧水縣有古固城建康志固城春秋時吳瀨渚縣漢溧陽縣治在焉紹興中得後漢溧陽校官碑〉
〈於固城湖旁故知為漢縣治〉開化城〈在高淳縣南五十里寰宇記在固城東去溧水縣九〉
〈十里即溧水舊縣〉薛城〈在高淳縣西十五里俗傳元末有邢光輔者築此以禦寇明初以城〉
〈來歸今遺址尚存林木繁茂為游覽之所〉賴鄉〈在江寕縣西南三國志吳孫登傳登晝夜兼行〉
〈到賴鄉自聞即時召見齊書祥瑞志永明六年江寕縣北界賴鄉齊平里邏門外太常蕭惠基園楥〉
〈樹二枺連理合為一樹枝葉繁茂圓密如葢即此〉長干里〈在江寕縣南吳都賦長干延屬〉
〈晉書元興中謠曰長干巷巷長干今年殺郎君明年斬諸桓既而桓元敗死文選注江東謂山閒為〉
〈干宋史曹彬下江南登長干北望金陵輿地紀勝長十是秣陵縣東里巷名建康南五里有山岡其〉
〈閒平地民庶雜居有大長干小長干小長干在瓦官南巷西頭岀江張敦頤六朝事迹長干秣陵縣〉
〈里巷名江東謂山隴之閒曰干又天禧寺在城南門外舊名長干寺乃大長干也通志今報恩寺前〉
〈大道〉華里〈在江寕縣西南吳志孫晧建衡三年舉大衆岀華里晧母及妃妾皆行東觀令華覈〉
〈等固爭乃還通鑑注華里在建業西〉烏榜邨〈通志在上元縣天慶觀西慶元志初立西州城〉
〈未有籬門樹烏榜而已故以名邨〉牛屯〈在上元縣東南吳志孫晧寶鼎元年永安山賊施但〉
〈等劫晧庶弟謙出烏程至建業丁固諸葛靚逆之於牛屯大戰但等敗走獲謙梁書武帝時江紑父〉
〈舊啓捨同夏縣界牛屯里舍為寺通鑑注牛屯去建業城二十一里〉馬牧〈在江寕縣東南通鑑〉
〈梁末徐嗣徽等導齊兵至秣陵故治陳霸先遣周文育屯方山徐度頓馬牧杜稜頓大航南以禦之〉
〈舊志馬牧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蓋舊時閑牧之地〉韓擒虎壘〈在上元縣西四里有平陳〉
〈碑薛道衡詩〉賀若弼壘〈元和志在上元縣北二十里隋伐陳若弼渡江乃於蔣山龍尾〉
〈築壘〉仁威壘〈在句容縣南南史梁承聖二年周宏讓為仁威將軍城句容居之命曰仁威壘〉
〈建康志亦曰甲城舊志在白羊門内〉朱雀桁〈在江寕縣南吳志孫綝築室於朱雀橋南晉書〉
〈永嘉初陳敏竊據建業周玘使錢廣等討之勒兵朱雀橋陳兵水南明帝時王敦兄含奄至南岸温〉
〈嶠移屯水北燒朱雀航以挫其鋒咸康二年新作朱雀浮桁南史梁中大通元年朱雀航華表災輿〉
〈地紀勝㳂淮上皆列浮航緩急則撤航為備鎭淮橋即古朱雀桁也建康志朱雀桁對朱雀門南渡〉
〈淮水亦名朱雀橋本吳南津大航橋又有二十四航在都城内外輿地志朱雀與竹格驃騎丹陽為〉
〈四航自隋滅陳惟竹格渡獨存通志謂之南航又曰大航以秦淮諸航此為之最方輿紀要今聚寶〉
〈門内鎭淮橋即孫吳之南津橋晉之朱雀桁也〉古御街〈在江寕縣南輿地紀勝御道亦名御〉
〈街吳時自吳門南出至朱雀門七八里府寺相屬晉成帝因吳苑城築新宫正中曰宣陽門南對朱〉
〈雀門相去五里餘名為御道夾道開御溝植楊柳其實自大司馬門岀為御街自端門岀為馳道自〉
〈西掖門岀為右御街宋本紀大明五年立馳道自閶闔門至於朱雀門又自承明門至於元武湖八〉
〈年罷景和復立建康志今自天津橋南夾道猶有故溝即古御街也〉烏衣巷〈在上元縣〉
〈東南世說王導曰庾元規若來吾角巾還烏衣宋書謝混與族子靈運瞻矅宏微並居在烏衣巷輿〉
〈地紀勝在秦淮南去朱雀橋不遠建康志今城南長干寺北有小巷曰烏衣又有烏衣園在縣南二〉
〈里烏衣巷東黃元之丹陽記烏衣巷吳時烏衣營處所府志巷在縣東南二里〉馬糞巷〈在上〉
〈元縣北梁書王志世居建康禁中里馬糞巷〉邀步〈在上元縣青谿橋右舊志在江寕縣〉
〈上水閘晉王徽之邀桓伊吹處〉宋耕壇〈在上元縣東宋書禮志元嘉二十年將親耕度〉
〈宫之辰地八里之外整制千畝開阡陌立先農壇御耕壇輿地紀勝按隋志梁普通二年移耤田於〉
〈建康北岸別有祈年殿蔡宗旦金陵賦注云梁耤田壇在縣東二十里青龍山前舊志耤壇在故臺〉
〈城東南二里〉明天地壇〈通志在上元縣洪武門外明京城圖志云太祖以王者父天母〉
〈地無異祀理乃建壇於此合而祀之壇制闢四門繚以朱垣内復為垣圍列壇中上為大祀殿前為〉
〈齋宫今廢〉晉社稷壇〈通志在上元縣古都城宣陽門外晉元帝立張金陵志在舊江寕〉
〈縣東二里〉晉北郊壇〈在上元縣北晉咸康八年立隆安二年王恭等作亂詔王恂守北郊〉
〈義熙六年盧循入寇劉𥙿使劉敬宣屯北郊宋書禮志北郊晉成帝立在覆舟山南太祖移於覆舟〉
〈山西後以其地為北湖又移於湖塘西北其地卑溼又移於白石邨東其地又為湖乃移於鍾山北〉
〈東道西與南郊相値後罷白石東湖北郊復舊處南史梁敬帝時齊軍至元武湖西北將據北郊壇〉
〈陳霸先帥衆軍自覆舟山東移屯壇北以拒之是也〉吳南郊壇〈在江寕縣南宋書禮志孫〉
〈權太元元年祭南郊其地今秣陵縣南十餘里郊中是也晉氏南遷立南郊於已地宋大明三年乃〉
〈移郊兆於牛頭山西正在宫之午地前廢帝移還本處通志梁武帝南郊壇在今城東南與婁湖近〉
華林園〈在上元縣東北世說晉𥳑文帝在華林園曰會心處不必在遠南史宋紀永初二年〉
〈聽訟於華林園又少帝於華林園為列肆親自酤賣又元嘉二十三年築景陽山於華林園又王儉〉
〈傳齊高帝幸華林園宴集使各效伎藝儉跪上前誦相如封禪書又到溉傳溉齋前山池有寺礓石〉
〈梁武帝戲與睹之溉輸石即迎置華林園宴殿前移石之曰都下傾城縱觀舊志華林園内有華光〉
〈等殿及景陽樓竹林堂皆宋元嘉時建建康志云園在臺城内本吳舊宫苑也〉樂游苑〈在上〉
〈元縣東北宋書禮志晉立北郊在覆舟山南太祖以其地為樂游苑元嘉十一年禊飲樂游苑范蔚〉
〈宗樂㳺苑應詔詩序曰苑在宫城北三里晉時藥園也南史陳紀大建四年幸樂游苑採甘露寰宇〉
〈記苑在覆舟山南北連山築臺觀苑内起正陽林光等殿建康志在北郊之西顧野王輿地志苑在〉
〈縣東北八里舊志今城北土橋南小教場即其地〉芳林苑〈在上元縣東北南史齊武帝紀〉
〈宋元嘉二十七年生於建康青谿宅永明元年築青谿舊宫即故宅也五年禊飲於芳林苑又張緒〉
〈傳劉悛獻蜀柳數株時舊宫芳林園始成武帝以植於大昌靈和殿前梁書齊世青谿宫改為芳林〉
〈𫟍天監初賜南平王偉為第偉又加宋築増植嘉樹珍果窮極雕麗吳都賦注在縣東北十里寰宇〉
〈記芳林苑一名桃花園在東府城東秦淮大路建康志在古湘宫寺前巷近青谿中橋〉上林
苑〈府志在上元縣雞籠山東宋孝武大明三年築初名西苑梁改曰上林其地有古池俗呼為馬〉
〈塘亦曰飲馬池其西又有望臺宫〉芳樂苑〈在上元縣建康子城北齊書東昏侯於芳樂苑〉
〈内立市肆以潘妃為市令即此又方山苑在方山側府志齊武帝於此築苑〉桂林苑〈寰宇〉
〈記在上元縣北四十里落星山之陽吳立吳都賦云數軍實於桂林之苑即此〉王游苑〈在江〉
〈寕縣西南梁書紀太清元年王㳺苑成輿地紀勝江潭苑亦名王游范建康志江潭苑在新林路西〉
〈去城二十里〉東田〈在上元縣東南史齊永明中太子長懋引晉明帝為太子時立西池例求〉
〈東田起小苑許之十一年太子薨世祖以東田殿堂為崇虚館建武二年罷東田輿地紀勝在縣東〉
〈八里〉元圃〈在上元縣 儿臺城北 齊書太子長懋開 拓元圃園與 臺城北塹 等梁書太子於元 圃〉
〈立館 以延朝士 輿地 志 圃有 明月觀婉 轉廊徘徊 橋内 作 淨名 精舍〉 明 故宫〈在上元縣舊紫〉
〈禁城内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 巡 御製過明故宫 詩〉東 宫〈在上〉
〈元 縣城内 建 康志 晉永 安宫 即 吳東宫在 臺城東南 隅宫苑 記 永安 宫在 臺城 東 華門外太 元二十〉
〈一年 以東 海王 第作 東宫安 帝立 何皇后居 此謂之永 安宫 桓元 簒位 析其材 木入 西宫以其 地為〉
〈射圃 宋元嘉 十五 年修永吉 宫 為東宫城四 周土牆塹 兩重在 臺城 東門外 按 南史侯景圍 臺城〉
〈時於東宫置酒作 樂 太子 ���遣人 焚之 臺殿及 所聚圖書皆盡陳太 建 九年 東宫成 皇太 子移於 新〉
〈宫蓋即此地〉親宫〈在上 元縣西 北南史 宋 紀大明三年立 皇后親 宫於 西 郊輿地紀〉
〈勝金陵覽古 云在縣北七里沙 市中〉 太 初宫〈在 上元縣北吳志 孫權赤 烏十年適南宫 尋改〉
〈作太 初宫孫 晧寶鼎二年起顯 明宫移居之地記曰吳 有太初 宫方三百文權所 起也昭明宫方五〉
〈百文晧 所作也避晉 諱故曰顯明吳厯云顯明 在太初之 東晉書惠帝 時石冰之亂太初宫盡焚 陳〉
〈敏平石冰因 故基創造府舍元 帝領 江左即敏所造為府舍及 即位仍在舊府稱 為建 康宫更不改〉
〈作咸和中燬始 營新 宫於 臺城寰宇記太初宫 本孫䇿故府也建 康志 太初 宫正殿曰神龍北 臺〉
〈城西掖 門前路東即古 御街又 吳南宫即太子宮 在南今在舊江 寕縣北 二里半〉安 德宫
〈在江寕縣治 南建康志在 宣陽 門外西即 都城西南角陳宣 帝為文皇后 所築 隋平陳移江 寕縣〉
〈治此明 年復罷中有池人謂 之安德宫池〉梧 園宫〈在句容縣西舊志吳王别館也有梧楸成〉
〈林〉太極殿〈在上元 縣北晉書王 獻之 傳太元中 新起太極 殿謝安欲使 獻之 題榜南史 梁〉
〈紀天 監十二 年新作太極殿改為十三閒以從 閏數又 王僧辯 傳承聖初僧辯復臺城軍人失火 燒〉
〈太極殿 及東西堂 陳紀 永定二 年 營太極殿 輿地紀勝晉 孝武建又 名梅 梁殿建 康 志建康宫 内正〉
〈殿也〉清暑殿〈在上 元縣北晉書 孝武紀太元二十 一年起 凊暑殿宋書 符瑞志大明元年 嘉〉
〈禾一株五莖生清暑殿䲭尾中南史儒林傳宋明帝好周易嘗集朝臣於清暑殿上詔伏曼容執經〉
〈府志清暑殿在臺城内〉永福省〈在上元縣北故臺城中劉宋時太子所居梁太清三年太〉
〈子綱遷居永福省〉宣猷堂〈通志在上元縣梁書蕭子顯傳云謝嘏岀守建安於宣猷堂飲〉
〈餞陳書姚察傳云察年十三即於宣猷堂聽講論難為儒者所稱〉澄心堂〈在上元縣城内〉
〈南唐建為藏書撰述之所舊有澄心堂紙金陵瑣事堂在今内橋東舊中城兵馬司地〉大本
堂〈在上元縣舊紫禁城府志明洪武初建以為太子諸王授經之所延四方耆儒於其中公侯子〉
〈弟皆就學焉〉晝錦堂〈在上元縣舊府治西廳宋紹興末王綸以建康人知鄉郡建此堂〉
戲綵堂〈在上元縣舊轉運司堂後宋真德秀將母出使葺而名之〉清如堂〈通志在上〉
〈元縣青谿綠波橋北明統志宋馬光祖建取御翰中一清如水之語名之〉草堂〈在上元縣鍾山〉
〈北李善文選注汝南周容昔經在蜀以蜀草堂寺林壑可懷乃於鍾嶺雷次宗學館立寺因名草堂〉
〈亦號山茨〉積弩堂〈在上元縣故臺城北晉隆安五年孫恩窺建康豫州刺史司馬尚之帥精〉
〈騎入衞京師屯積弩堂〉儀賢堂〈在上元縣東北本名延賢堂宋元嘉三年帝臨延賢堂聽〉
〈訟因名聽訟堂梁天監七年改名儀賢太清二年侯景立蕭正德爲帝即位於儀賢堂建康志在都〉
〈城宣陽門内路西梁時策孝廉秀士於此〉中堂〈在江寕縣治南晉明帝以王敦反岀次中堂又〉
〈岀次南皇堂孝武帝以太學在秦淮南去臺城懸遠權以中堂爲太學親稷奠焉宋景平二年宜都〉
〈王義隆即位於中堂〉景陽樓〈在上元縣北南史宋紀元嘉二十三年興景陽山於華林園又〉
〈后妃𫝊齊武帝永明中置鐘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宫人聞鐘聲早起糚飾輿地紀勝在法寶〉
〈寺西南遺址尚存俗呼爲景陽臺〉閱江樓〈舊志在上元縣獅子山上明𥘉建樓於巓宋濂〉
〈奉敕撰記 按明太祖所製閱江樓記序則樓不果建特敕儒臣撰記耳〉入漢樓〈在上元縣〉
〈石頭城南晉義熙中建〉觀稼樓〈在上元縣東二十五里梁武帝建〉穿鍼樓〈在上〉
〈元縣東北宋武帝七月七曰使宫人穿鍼乞巧於此〉百尺樓〈在上元縣東北南唐李後主建〉
〈通志云在南唐宫中〉來賓樓〈在江寕縣聚寶門外明初所建十六樓之一通志金陵瑣事云〉
〈在城内者曰南市曰北市在聚寶門西曰來賓東曰重譯在瓦屑壩曰集賢曰樂民在西關曰鶴鳴〉
〈曰醉仙曰輕煙曰淡粉曰柳翠曰梅妍在石城門外曰石城曰謳歌在清涼門外曰清江曰鼓腹俱〉
〈洪武中建今毀〉東南佳麗樓〈在江寕縣建康志在銀行街舊為賞心樓久廢景定元年〉
〈馬光祖改建曰東南佳麗樓即今縣治基〉伏龜樓〈在江寕縣府志在府城上東南隅景定初〉
〈馬光祖增創八十八閒 按方輿紀要曹彬登長干北望金陵問其地曰伏龜案也督攻之南城遂〉
〈陷樓之命名以此〉層樓〈建康志在府城右宋咸淳中黃萬石建〉孫楚酒樓〈在江〉
〈寕縣西唐李白詩云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即此〉南樓〈周合景定志在府城右與舊佳麗樓〉
〈相對〉三閣〈在上元縣故臺城内陳後主建南史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
〈嬪居望仙閣並道交相往來〉涵虛閣〈在上元縣北通志南唐建即憑虚閣金陵四十景曰〉
〈憑虚聽雨〉青谿閣〈通志在上元縣東北青谿上本梁江總故宅〉昇元閣〈在江寕縣〉
〈西南唐李白詩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輿地紀勝昇元閣又名瓦宫閣乃梁朝所建高二百四十〉
〈尺建康志今崇勝戒壇近昇元故基建盧舍那佛閣亦高七丈〉招隱館〈在上元縣鍾山西巖〉
〈下劉宋時為雷次宗築〉商飆館〈在上元縣蔣祠西南南史齊武帝永明初立商飆館於孫〉
〈陵岡世呼為九日臺五年秋九月車駕幸焉通志館去城十五里〉涼館〈在府治宋元符中吕〉
〈升卿建元時敏記米芾書舊有石刻〉士林館〈在上元縣舊臺城西梁武帝建南史張綰傳城〉
〈西開士林館聚學者綰與朱异賀琛遞述制㫖禮記中庸義 按舊志載士林館在六合縣西北引〉
〈通鑑梁時齊兵圍秦郡陳霸先赴援大敗齊將郭元義於士林此士林乃地名非館名也〉忠孝
亭〈在上元縣冶城晉卞壼父子死難處〉翠微亭〈在上元縣清涼山頂南唐時建又紅羅亭〉
〈在縣内望湖亭在雞籠山上俱南唐時建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
〈書翠微亭額懸亭内〉古永昌亭〈在上元縣東吳志孫休傳孫亮廢孫綝使孫楷董朝迎休〉
〈休行至曲阿進及布塞亭百僚以乘輿法駕迎於永昌亭築宫以武帳為便殿即此〉古征虜
亭〈在上元縣東晉書謝萬嘗與蔡系送客於征虜亭又殷浩徙東陽泊船征虜亭通鑑注征虜亭〉
〈在方山南自元武湖頭大路東出至征虜亭 按黄元之丹陽記謂大元中謝安為征䖏將軍始立〉
〈此亭而謝萬殷浩事俱在永和中不至太元始立也知丹陽記𫝊會之謬〉半山亭〈輿地紀勝〉
〈在上元縣東北王安石故宅由縣東門至蔣山此為半道故以半山為名〉木末亭〈在江寕縣〉
〈聚寶門外雨花臺北梅岡之東高出林表通志旁有方孝孺祠北有景清祠〉清水亭〈在江〉
〈寕縣東南宋建炎四年岳飛敗金人於清水亭建康志去府城三十里有鋪路通溧水〉古新
亭〈在江寕縣南晉書王導傳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又謝安傳桓温請安為司馬〉
〈將發新亭朝士咸送又桓温入赴山陵上新亭又安帝紀元興元年王師敗績於新亭南史宋本紀〉
〈孝武帝帥衆入討元凶至新亭即皇帝位改新亭為中興亭唐李白勞勞亭詩序亭在江寕縣西十〉
〈五里一名臨滄觀寰宇記臨滄觀在縣南勞勞山上有亭七閒名曰新亭吳時築中名臨滄觀亦謂〉
〈之勞城宋史建炎四年烏珠趨龍灣岳飛邀擊之於新亭大破之黃元之丹陽記新亭吳所立晉隆〉
〈安中司馬恢之徙創今地輿地紀勝亭去江寕十里俯近江渚方輿紀要宋乾道五年史正志重建〉
〈吕祉曰自吳以來石頭南上至查浦查浦南上至新亭新亭南上至新林新林南上至板橋板橋南〉
〈上至烈州陸有城埠水有舟楫建康西南面之險也 按寰宇記新亭即勞勞亭原無兩地而建康〉
〈志謂新亭壘在城西南十二里臨滄觀在城南始歧為二地當以寰宇記為是 烏珠改見前〉賞
心亭〈在江寕縣西下水門城上輿地紀勝亭下臨秦淮丁謂建下有折柳亭張詠建其西有白〉
〈鷺亭下瞰白鷺洲又有二水亭北與賞心亭相對通志有風亭在折柳亭東葉清臣建又覽輝亭在〉
〈鳳凰臺側有宋神宗時殘碑〉烽火臺〈在上元縣石頭城最高處吳時沿江築臺以舉烽燧〉
〈自建康至西陵半日而達〉郭文舉書臺〈在上元縣西晉書王導聞文舉名迎置西圍中〉
〈寰宇記郭文舉臺在冶城内王導所築輿地紀勝謂之文舉讀書臺〉昭明讀書臺〈一在〉
〈上元縣鍾山北高峯上一在句容縣東南四十里昭明嘗從陶隱居學築臺於此舊址尚存〉日
觀臺〈在上元縣故臺城內通志祥苻圖經宋司天臺也又望耕臺在白上邨宋文帝嘗登比以〉
〈觀公卿親推之禮又通天臺在臺城内宋大明七年建〉觀象臺〈在上元縣雞鳴山之巓通〉
〈志元至正元年建明改為欽天臺山側有北極閣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 御書曠觀二字建亭勒石三十八年賜御書欣然有得四字額乾隆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觀𧰼臺詩〉 鳳 凰臺〈在江寕縣南宋書符瑞志元嘉十四〉
〈年大鳥集秣陵永昌里改曰鳳凰里唐李白有鳳凰臺詩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
〈帝南巡 御製金陵鳯凰臺用李白韻並效其體詩〉雨花臺〈在江寕縣南輿地紀勝在〉
〈縣南三里據岡阜最高處俯瞰城闉相傳梁武時有法師講經此處天花雨落故名又廣輿記法師〉
〈號雲光通志臺在聚寶山上萬家煙火與遠近雲峯相亂遙望大江如帶 本朝 聖祖仁皇〉
〈帝有 御製雨花臺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皆〉
〈有 御製雨花臺詩〉義臺〈在句容縣西南隅唐孝子張常洧旌表之所令李哲有記〉占
星臺〈明統志在句容縣後圃宋景祐中邱濬知縣事明天文登此臺觀象故名後改為先春臺〉
八卦臺〈在句容縣大茅山南茅洞之東〉煉丹臺〈在高淳縣東二十里談谿渡口舊傳〉
〈許旌陽煉丹處〉是儀宅〈在上元縣故臺城西吳志儀不治產業為屋舍財足自容鄰家有起〉
〈火宅者號權望見問起大屋者誰左右對曰似是儀家也權曰儀儉必非也問果他家其見知信如〉
〈此〉劉勔宅〈在上元縣鍠山南史勔經始鍾嶺之南以為棲息聚石蓄水髣髴邱中朝士雅〉
〈素者多往游之通志宅在蔣廟東北名東山園〉徐宅〈在上元縣攝山西輿地紀勝在棲霞〉
〈寺西園池甚盛中有來賢亭今陶荘即其地〉明僧紹宅〈在上元縣東攝山輿地紀勝齊〉
〈永明七年僧紹捨宅為寺〉紀瞻宅〈在上元縣東南晉書元帝𥘉瞻立宅於烏衣巷館宇崇麗〉
〈舊志瞻嘗為驃𮪍將軍即其宅為驃騎府遂名其府側浮橋曰驃騎航〉王導宅〈在上元縣〉
〈東南烏衣巷南史江左初立琅邪諸王皆居烏衣巷〉謝安宅〈在上元縣東南晉書桓元欲以〉
〈安宅為營謝混曰召伯之仁猶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畝宅耶元慚而止輿地紀勝宅在烏〉
〈衣巷口圖經云在驃騎航側通志謝元宅在上元縣土山地名樂坊旁有謝元走馬路〉徐達
宅〈在上元縣南大功坊左帶秦淮右通古御街明洪武初賜第於此通志有瞻園在賜弟内竹石〉
〈卉木為金陵園亭之冠又南園在賜第南又萬竹園在城西南隅近瓦官寺又東園在武定橋東城〉
〈下明武宗嘗釣於此又西園在城西南近驍騎倉有古松一古石二又枯園在大功坊東巷皆魏公〉
〈別業〉何點宅〈在上元縣西卞壼墓側南史點居東籬門園優游自得豫章王嶷造點點從後〉
〈門遁去通志東籬門園即烏榜邨〉杜姥宅〈在上元縣北宋元徽二年桂陽王休範反遣別〉
〈將杜墨蠡入朱雀門徑進至杜姥宅齊永元𥘉陳顯達舉兵江州東昏侯使將軍徐世標領兵屯杜〉
〈姥宅梁末王僧辯等討侯景復遣裴之横等分屯杜姥宅舊志宅在臺城南掖門外晉成帝杜后母〉
〈裴氏立第於此因名〉沈約宅〈在上元縣北南史約居處儉素立宅東田嘗為郊居賦以自敘〉
〈云王父從官京師義熙十年高祖賜館於都亭里之運巷建康志運巷在今天慶觀又引世說敘錄〉
〈冶城在今運巷東舊里亭今俗呼為黃泥巷〉劉瓛宅〈在上元縣東北齊書瓛住在檀橋瓦〉
〈屋數閒上皆穿漏學徒不敢指斥呼為青谿焉永明七年為瓛立館以揚烈橋故主第給之未及徙〉
〈而卒〉江總宅〈在上元縣東北金陵故事南朝鼎族多夾青谿而居江令宅又占勝地王安石〉
〈詩往時江總宅近在青谿曲宋時為段約宅安石詩昔時江令宅今日段侯家〉張昭宅〈在江〉
〈寕縣南輿地紀勝按丹陽記大長干道西有張子布宅對瓦官寺門張侯橋府志在今聚寶門外〉
陸機宅〈在江寕縣南輿地紀勝按金陵覽古上元縣南秦淮側有二陸讀書臺舊址猶存〉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題陸機宅詩〉吳隱之宅〈在江〉
〈寕縣南古都城南五里今雙橋門内晉書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閒不容妻子以竹篷爲〉
〈屏風坐無氈席〉李琮宅〈在江寕縣西南江寕鎭橋西琮常手植槐數株至元末猶存〉許
長史宅〈在句容縣東南雷平山西北南有井後爲道觀〉魏良臣宅〈在高淳縣東十〉
〈里今有南塘井其旁即宅址〉周瑜宅〈在高淳縣西二十五里舊志周氏世居於此以甎爲〉
〈垣周一里遺址尚存俗呼爲甎墻周〉漢溧陽長校官碑〈在溧水縣光和四年立後〉
〈沈於固城湖濱宋紹興十一年溧水尉喻仲遠始得之置於官舍今在 文廟大門右〉
︹關隘︺大勝關〈在江寕縣西南三十里其地有大城港合板橋新林等浦之水入江其江流險〉
〈阨處宋置巡𥳑寨紹興二年復置烽火臺���為大城水驛亦曰大城港鎭明初陳友諒來侵太祖命〉
〈楊璟駐兵大城港敗之因改曰大勝巷置大勝關兼置廵司今裁〉新江關〈即西新關在江〉
〈寕縣西江東門外出中新河渡二十里達江浦口明設户部鈔關於此專理粟帛雜貨之稅 本朝〉
〈康熙十年始以西新税務並入龍江歸織造專管貨物往來不至淹時商旅稱便〉龍江關
〈在江寕縣西儀鳳門外明設關於龍江徵竹木之税屬工部 國初因之康熙十年改隸江寕熾造〉
〈有宣課大使駐此〉淳化鎭巡司〈在上元縣東九域志縣有淳化土橋湖熟石步四鎭〉
〈建康志在縣東四十五里淳化五年置縣志亦曰淳化關其地遮蔽句容應接京口形勢衝要明設〉
〈巡司今因之〉江東巡司〈在江寕縣江東門外〉秣陵鎭巡司〈建康志在江寕〉
〈縣南五十里舊志元置巡司及稅務明置秣陵關今仍為鎭有巡司〉江寕鎭巡司〈在江〉
〈寕縣西南九城志縣有江寕秣陵金陵三鎭建康志在縣西南六十里明置巡司今因之〉龍潭
鎭巡司〈在句容縣北八十里逼臨大江地有龍潭明建文四年燕王濟江次龍潭是也明初〉
〈設巡司正統二年復設𡻕積倉於此為濱江要害後廢巡司以驛丞兼攝司事 本朝乾隆二十五〉
〈年省龍潭驛丞復改設巡司 按龍潭為京口金陵適中之地康熙中 聖祖仁皇帝南巡敬〉
〈設 行殿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書勝攬龍蟠江聲潭影扁額及對聯四〉
〈十五年 御製江寕旋蹕駐龍潭行宫詩〉江淮關巡司〈在江浦縣東南三里明洪〉
〈武二十四年置關及巡司後裁 本朝復設改隸江寕府〉瓜步鎭巡司〈在六合縣東南〉
〈瓜步山下九域志揚子縣有瓜步鎭〉廣通鎭巡司〈在高淳縣東即宋鄧步鎭也建康志〉
〈鄧步鎭在溧水縣南百二十里乾道四年差官收稅寶祐四年移東壩市舊志在高淳縣東六十里〉
〈接鎭江府溧陽縣界即古東壩之地明洪武二十五年置鎭設巡司兼設稅課司及茶引所於比今〉
〈稅課司苶引所皆罷〉土橋鎭〈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六十里接句容縣界又湖熟鎭在縣東南〉
〈六十里〉靖安鎭〈在上元縣本曰龍安鎭以鎭有龍灣也宋建炎四年金人焚掠建康欲自〉
〈靜安渡宣化而去岳飛邀敗之於此建康志龍灣市在金陵郷去城十五里元置龍灣水站明初陳〉
〈反諒突犯全陵太祖命康茂才守龍彎縣志龍灣在縣西北十五里〉石步鎭〈在上元縣東北〉
〈四十里即古羅落橋鎭宋置石步砦巡司〉金陵鎭〈建康志在江寕縣南六十里宋景德二年〉
〈置舊志元設稅務於此〉白土鎭〈在句容縣東四十里為句容及鎭江府丹陽縣之中路元〉
〈置稅務於此〉長安鎭〈九域志句容縣有長安東陽下蜀三鎭舊志在縣東南四十里舊有〉
〈巡司及稅務局今廢又縣東南有北鎭與此相去十里宋亦嘗置巡司及稅課局〉東陽鎭
〈建康志在句容縣西北六十里淳熙十二年置驛〉下蜀鎭〈在句容縣北通典縣有下蜀戌〉
〈即此宋置鎭建康志在縣北六十里唐世置鹽鐵轉運使在揚州宋發運使在眞州皆於倉南岸置〉
〈倉轉搬今下蜀鎭北有倉城基並鹽倉遺址尚存〉孔家鎭〈在溧水縣南九域志溧水縣有〉
〈孔家岡高淳固城三鎭建康志在縣南四十五里〉高望鎭〈在江浦縣西南晉太康初伐吳〉
〈王渾使李純屯高望城舊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又烏江鎭在縣西南七十里接安徽和州界〉香
泉鎭〈在江浦縣西九域志烏江縣有湯泉永安石磧新市高望五鎭舊志在縣西三十里南去〉
〈湯泉五里以近湯泉而名即故湯泉鎭也又有湯泉寨元末居人築以禦寇〉葛城鎭〈在江〉
〈浦縣之西北即故東葛城明初置館驛於此〉宣化鎭〈在六合縣南九域志縣有宣化長蘆〉
〈二鎭建康志在宣化山之陽為建康往來津渡要道晉五王南奔渡江於此至今謂之五馬渡〉長
蘆鎭〈在六合縣南二十五里齊建元初魏人南寇詔於長蘆置三軍即此又有長蘆寺〉竹
鎭〈在六合縣西北五十里宋設巡司及稅務於此本名竹墩以宋廟諱更名〉固城鎭〈在高〉
〈淳縣南舊志在高淳縣南三十里〉水陽鎭〈在高享縣西南三十里臨水陽河接安徽宣城〉
〈縣界〉江淮衞〈在上元縣北門橋〉興武衞〈在上元縣城北明統志又有孝陵衞在朝〉
〈陽門外今廢舊志省㑹原設江寕上元等二十六衞 本朝順治十三年併為十六衞康熙十二年〉
〈裁存江寕上元江淮興武四衞十七年四衞俱裁十八年仍留江淮興武二衞〉花林市〈在上〉
〈元縣東北輿地紀勝去城三十五里齊梁諸墳多在其地建康志北至大江十二里又東流市在縣〉
〈東北四十里竹篠市在縣東北二十里〉洪藍市〈在溧水縣南十五里亦曰洪藍埠其地有〉
〈河道北通秦淮南達石湖商賈聚集新糧倉在焉〉邵邨市〈在潥水縣南六十里接安徽建〉
〈平縣界明嘉靖中設河泊所於此萬厯閭裁〉遞軍所〈在江寕縣城西懷集橋有督糧同知〉
〈駐此〉三汊河泊所〈在六合縣南滁河上明𥘉置天啓中裁〉浦子口〈在江浦縣〉
〈東二十五里為南北津渡之衝有城明宣德閒設守禦所 本朝初設參將康熙中改置守備又有〉
〈稅課局明初置宏治閒㦲〉江東驛〈在江寕縣江東門内〉江寕驛〈在江寕縣南六十里〉
龍潭驛〈在句容縣盤龍山北〉東葛驛〈在江浦縣西北三十里又江淮驛在縣城内棠〉
〈邑驛在六合縣東本朝雍正八年裁〉
總纂官〈臣〉王廣䕃恭纂輯
前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臣〉王允灌恭 校
校對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江寕府〈三〉
︹津梁︺南津〈通志在江寕縣南南朝置校尉守之侯景入寇南津校尉江子一與弟子四子五同〉
〈殉難於此〉鎭淮橋〈建康志在府南門内即古朱雀航所宋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建横跨泰〉
〈淮長十有六丈為二亭明統志在聚寶門外即孫吳南津橋晉朱雀航也〉武定橋〈建康志在〉
〈鎭淮橋東明統志在織錦三坊〉文德橋〈在武定橋之東縣學之右其東為利涉橋通志利涉〉
〈橋即桃葉渡〉北門橋〈建康志有武勝橋在府治親兵教場即此橋明統志在洪武街南〉
金川橋〈明統志在金川門内〉斗門橋〈在上元縣城内建康志跨運凟其北又有乾道〉
〈南北二橋明統志在三山門内秦淮合運瀆處〉景定橋〈在上元縣城内建康志景定二年馬〉
〈光祖建明統志今名㑹同橋〉内橋〈在上元縣治西建康志天津橋在行宫前舊名虹橋政和〉
〈中蔡嶷建後改名又明統志天津橋即六朝大内門舊志在運瀆合青谿處又昇平橋在内橋東北〉
〈即宋東虹橋又大市橋在内橋西北即宋西虹橋皆跨古宫城濠〉大中橋〈在上元縣城内〉
〈明統志在長安街西即白下橋舊志在通濟門内通志北有復成橋〉鼎新橋〈在上元縣朝天〉
〈宫西南跨運瀆建康志馬光祖重建通志西有崇道橋東有太平橋俗呼為笪橋皆跨運瀆〉淮
青橋〈在上元縣東秦淮與青谿相接處舊名東水閘跨青谿〉亭子橋〈在上元縣東建〉
〈康志在清風鄉黃城之東去棲霞寺三里徐棲霞寺新路記云建高亭於路周跨重橋於川上即〉
〈此〉菰首橋〈在上元縣東梁太清三年高州刺史李遷仕等援臺城營於青谿東率銳卒深〉
〈入進至菰首東為侯景伏兵所敗建康志青谿舊有七橋建康實録注最北樂游苑為東門橋南為〉
〈尹橋次南為雞鳴橋次南為募士橋次南為菰首橋一名走馬橋次南為青谿中橋在湘宫寺門前〉
〈巷即今上水閘次南為青谿大橋東即句容大路西即江總宅橋皆不存〉銅橋〈在上元縣建康〉
〈志在城東十里南唐天祚三年以步騎八萬講武於銅橋即此舊志在上方橋東〉高橋〈在上〉
〈元縣東梁末徐嗣徽自丹陽至姑孰陳霸先遣侯安都拒之於此建康志在縣東十五里〉土橋
〈建康志在上元縣東十五里接句容縣界〉上方橋〈在上元縣東南明統志在正陽門外通志〉
〈人有通濟橋在通濟門外中和橋在通濟東南與上方皆跨濠水〉葛橋〈在上元縣東南宋元〉
〈徽中李安民破建平王景素於此建康志在上元縣崇禮郷方山東南〉羅落橋〈在上元縣〉
〈東北晉元興末劉𥙿討桓元自江乘進至此斬元將皇甫敷梁敬帝初陳霸先自京口襲王僧辯於〉
〈石頭侠侯安都等帥水軍前發霸先帥馬步自江乘羅落橋㑹之建康志石步橋在縣東北四十五〉
〈里即古羅落橋也下有羅落浦北入大江方輿紀要在府東北四十里地名石安鎭亦名石步橋〉
重譯橋〈在江寕縣南明統志在長安橋東稍南即古烏衣巷〉聚寶橋〈在江寕縣西南〉
〈明統志有長安橋即古長干橋楊吳城金陵鑿濠引秦淮水遶城置此橋跨之又有賽工橋在縣南〉
〈馴象門外明黃觀妻女死節處三山橋在縣西南三山門外〉飲虹橋〈在工寕縣西南百餘〉
〈步東即鎭淮橋建康志在鳳臺坊本名萬嵗橋宋乾道五年守臣史正志與鎭准同建更名長十三〉
〈文為屋十有六楹至今俗呼為新橋舊志又有上浮橋在新橋西下浮橋又在其西皆跨秦淮〉新
林橋〈建康志在江寕縣西南十五里即梁武帝敗齊師處金陵世紀云即今西善橋也在安德〉
〈門外〉板橋〈在江寕縣西南四十里晉蕑文帝為王時嘗與桓温及武陵王晞同游幸於此建康〉
〈志在縣南三十里吳丞相張悌死於板橋即此有悌冢在橋西〉來賓橋〈明統志在長安橋西〉
〈稍南善世橋在聚寶門外舊志善世橋在來賓橋西皆跨躍馬㵎水流通城濠通志在馴象街〉石
城橋〈在江寕縣西石城門外跨城濠 本朝康熙十八年修〉白鶴橋〈建康志在句容〉
〈縣東南三里明統志相傳大茅君每嵗十二月二日駕白鶴來此㑹羣仙故名〉永安橋〈建康〉
〈志在句容縣南七里下有小港入秦淮〉懸纛橋〈建康志在句容縣西十五里通志吳周瑜〉
〈嘗駐軍於此〉莆塘橋〈建康志在溧水縣南二十五里舊志尚義橋在縣南跨莆塘河上明〉
〈正德中重建改名〉天生橋〈在溧水縣西十里通志高十二文明洪武十年太祖命崇山侯〉
〈李新鑿臙脂河因石勢而成故名〉烏刹橋〈在溧水縣西北四十五里秦淮河經其下接江〉
〈寕縣界〉宣化橋〈在江浦縣有二一在縣治西數百步一在浦子口城東接六合縣界〉茅
塘橋〈在江浦縣西北三十里跨滁河〉龍津橋〈在六合縣南數十步為水陸要㑹〉程
家橋〈在六合縣西二十里水通滁河縣西諸山集鎭悉由此出〉竹鎭橋〈在六合縣西北〉
〈五十三里跨竹鎭港〉驛橋〈在高淳縣東六十里廣通鎭下壩又東有永清橋又東有永康橋俱〉
〈跨胥河〉雙橋〈在高淳縣南十里本雙河渡〉水碧橋〈在高淳縣西南三十里跨水陽〉
〈河接安徽宣城縣界宣徽之水至此澄碧故名〉漆橋〈在高淳縣東北三十里建康志在溧水縣〉
〈南七十五里〉五馬渡〈建康志在上元縣西北二十三里晉元帝與彭城諸王同於比渡江〉
〈又靖安渡舊名龍安津在縣西北二十里與六合縣安化鎭相對明統志在幕府山之前〉麾扇
渡〈輿地紀勝在江寕縣東南四里淮河上晉陳敏據建業出軍臨大航顧榮以羽扇掸之其軍遂〉
〈潰因名建康志在朱雀航之左〉桃葉渡〈張敦頤六朝事蹟在縣南一里秦淮口通志在江寕〉
〈縣秦淮青谿合流處〉馬家渡〈在江寕縣西南九十五里亦曰馬家洲又稱馬家步宋建炎三〉
〈年金人由馬家渡渡江陷太平州即此〉浦子口渡〈在江浦縣東三十里又八字溝渡在〉
〈縣東八里又新江口渡在縣東南十三里與江寕中河相對〉西陡門渡〈在高淳縣西三〉
〈十里界丹陽湖三汊河為安徽太平衝要〉
︹隄堰︺黃城堰〈建康志在句容縣東二十里舊志宋慶元中黄提舉監造石堰故名〉百堽
堰〈在句容縣西南亦曰柏岡埭建康志在句容縣西南三十五里接上元縣界水通秦淮本赤山〉
〈湖埭也〉石湫堰〈在溧水縣西二十五里本名原瀨壩以石為坎西鄉萬山之水至此入秦〉
〈淮河水噴石上響若轟雷地據上游亦一津口〉瓦梁堰〈在六合縣西五十里滁水上五代南〉
〈唐時作輿地紀勝即滁塘也舊志亦曰吳堰〉五堰〈在高淳縣東廣通鎭中江下流唐景福元〉
〈年楊行密將臺𪷟作五堰拖輕舸餽糧宋元祐閒宜興進士單諤著書言修臺𪷟五堰蘇常之水十〉
〈可去其七八蘇軾奏議五堰者以 節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使入蕪湖其後商人販 賣簰木東入二〉
〈浙者以五堰為阻紿官廢去於是宣歙諸水多入荆谿輿地紀勝續志云蘇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
〈沒故築銀林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復東而宣歙之水皆自蕪湖以達大江舊以石窒五堰路又〉
〈液鐵以錮石故曰銀淋今譌為林建康志銀林堰在溧水縣東南百里長十二里自銀林稍東曰分〉
〈水堰長十五里又東五里曰苦李堰長八里人五里曰何家堰長九里又五里曰余家堰長十里所〉
〈謂魯陽五堰也明韓憲東壩考大祖初都金陵以蘇浙糧道自東壩入可避江險洪武二十五年〉
〈復浚胥谿河為運道建石閘起閉因置廣通鎭又鑿溧水縣曣脂岡引丹陽諸湖之水㑹秦淮以入〉
〈江於是蘇浙運道經東壩達金陵永樂𥘉運道廢改築土壩自是宣歙諸水希入震澤嘉靖三十〉
〈五年倭入寇商旅多由壩上行復於壩東十里許古分水堰處更築下壩謂之東西二壩而統名曰〉
〈東壩自是兩壩相隔湖水絶不復向東矣〉藕絲堰〈在高淳縣北三十里接溧水縣南境界明〉
〈崇禎閒始造石閘〉方山埭〈在上元縣東南通志吳赤烏八年使陳勲於方山立埭號方山〉
〈埭齊書湖熟方山埭高峻公私行旅以為艱明帝使沈瑀治之乃開四洪立辦通典東晉至陳西有〉
〈石頭津東有方山埭各置津主一人輿地紀勝南埭即方山埭今上水閘也正對青谿建康志去城〉
〈四十里通鑑注建康城東南有方山埭瀆所經截淮立埭在山南〉雞鳴埭〈在上元縣南南〉
〈史齊武帝數幸琅邪城講武宫人常從早發至湖北埭雞始鳴故呼為雞鳴埭唐李商隱詩元武湖〉
〈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迴輿地紀勝在青谿西南潮溝上〉南埭〈在江寕縣東水門王安石〉
〈贈段約詩聞君更欲開南埭割取鍾山一半青通志正對舊青谿閣〉檀家壩〈在江浦縣西南〉
〈三十里居人堰山水溉田〉洪漕壩〈在高淳縣西三里〉臨賀塘〈建康志在上元縣東〉
〈二十里梁臨賀王正德理田於此因名又銅塘在縣東四十里屈曲十五里皆溉田二十頃長塘在〉
〈縣東南六十里屈曲五十里溉田百頃〉倪塘〈在上元縣東南梁紹泰末齊兵自方山進及倪〉
〈塘游𮪍至臺建康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通鑑注倪氏所築故名在方山埭南〉橫塘〈在江寕縣〉
〈西南吳時自江口縁淮築隄謂之橫塘在今秦淮徑口吳都賦云橫塘查下樓臺之盛天下莫比建〉
〈康志橫塘在秦淮南近陶家渚金陵記陶家渚西對蔡洲陳紀永定二年營太極殿有大樟木流泊〉
〈陶家後渚即此〉郭西塘〈在句容縣西一里又南黃塘西黃塘皆在縣東北十里〉東龍
塘〈在江浦縣南四十里相去里許曰西龍塘〉
︹陵墓︺︹三國︺︹吳︺大帝陵〈元和志在上元北二十二里舊志在縣東北十五里鍾山南麓〉
︹晉︺元帝建平陵 明帝武平陵 成帝興平陵〈元和〉
〈志俱在上元縣北六里雞籠山又哀帝安平陵在雞籠山南康帝崇平陵簡文帝高平陵孝武帝隆〉
〈平陵安帝休平陵恭帝沖平陵並在縣東北二十里蔣山西南寰宇記晉中宗陵在縣東北十里張〉
〈敦頤六朝事蹟晉穆帝永平陵在幕府山之陽〉︹宋︺武帝陵 文帝陵〈元和志俱〉
〈在上元縣東北二十二里蔣山東南又孝武帝景陵在縣西南四十里巖山明帝陵在縣北十九里〉
〈幕府山東南寰宇記宋高祖陵在縣東北十里〉︹梁︺昭明太子陵〈元和志在上元縣東〉
〈北五十四里查硎山通志與齊文惠太子陵相並〉︹陳︺武帝萬安陵〈元和志在上元〉
〈縣東三十八里方山西北貞觀十年詔百步内禁樵採又文帝陵在蔣山東北宣帝陵在牛頭山西〉
〈北縣志其地舊名陵里亦曰天子陵石獸尚存俗呼石馬沖〉︹明︺太祖孝陵〈在上元縣〉
〈東北朝陽門外當鍾山之陽故蔣山寺明初置孝陵衞典守 本朝亦設陵户守衞康熙二十八年〉
〈 聖祖仁皇帝南巡詣奠三十八年御書治隆唐宋四字勒碑 特諭嚴禁樵牧〉
〈立石陵前以垂永久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謁明太祖陵詩 御〉
〈書扁額對聯二十七年三十年皆有 御製謁明太祖陵詩四十五年 御製題明陵口〉
〈號四十九年 御製題明陵用庚子韻詩是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有 御製明陵〉
〈詩〉︹三國︺︹吳︺甘興霸墓〈在上元縣北瀆山下〉魯肅墓〈在江寕縣西南〉
〈上新河南岸圩田中近江〉︹晉︺山𥳑墓〈在上元縣元武湖南覆舟山之陽〉顏含墓
〈在上元縣靖安道旁曾孫延之銘十四代孫眞卿重為立石〉卞壼墓〈在上元縣城内朝天〉
〈宫後壼與二子旴昣皆死蘇峻之難義熙十八年盜開卞壼墓面貌如生手拳爪甲出達手皆詔給〉
〈錢十萬重營兆域梁書何點傳居東籬門園園内有卞忠貞冢點植花卉於冢側每飲必舉酒酌之〉
〈寰宇記冢在今紫極宫後臨嶺構亭號曰忠貞亭〉王導墓〈元和志在上元縣西北十四里〉
〈幕府山西〉温嶠墓〈在上元縣北石灰山之陽初葬豫章後遷此〉郭璞墓〈在上元縣〉
〈北後湖中有大墩俗傳為璞墓〉謝安墓〈在江寕縣南陳書晉世王公多葬梅嶺太建十一年〉
〈始興王叔陵母彭氏卒啓求於梅嶺葬之乃發謝安舊墓槀去安匶以葬其母元和志安墓在縣東〉
〈南十里石子岡〉衞玠墓〈在江寕縣南十里新亭東〉王祥墓〈在江寕縣西八十里何湖〉
〈側有斷碑〉紀瞻墓〈在句容縣東南二十五里〉葛洪墓〈寰宇記在句容縣西南一里亦〉
〈名葛仙翁墓蓋仙翁之宗族也又有平西將軍葛府君墓在縣西七里土岡山〉︹南北朝︺︹齊︺
竟陵王子良墓〈在上元縣東北本傳豫章王葬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夾石子良臨送〉
〈至祖硎山歎曰北瞻吾叔前望吾凡死而有知請葬兹地及薨遂葬焉〉︹梁︺始興王憺
墓〈在上元縣清凰鄉黃城邨〉安成王秀墓〈在上元縣甘家巷〉陶宏景墓
〈在句容縣東南雷平山墓前石獸尚存〉南康𥳑王績墓〈建康志在句容縣西北二〉
〈十五里姜石山〉︹唐︺劉太眞墓〈在溧水縣北四十五里俗名相公墩有祠在縣北三十五〉
〈里〉︹宋︺王安石墓〈在上元縣半山寺後〉李邈墓〈在上元縣東青龍山〉楊
乂墓〈在江寕縣南聚寶門外〉王福墓〈在江寕縣南新亭郷王墓邨舊志福為牛富禆〉
〈將從富元樊城贈少師平海軍節度使〉尹起莘墓〈在江寕縣南新亭郷印塘邨〉秦
鉅墓〈在江寕縣西南處眞鄉移忠寺側〉汪立信墓〈金陵志在溧水縣都堂山〉張
孝祥墓〈在江浦縣北十里七乳山〉魏良臣墓〈在高淳縣南塘又宣城縣亦有墓在〉
〈南湖北道山〉︹明︺梁邨墓〈在上元縣東白山〉顧璘墓〈在上元縣東南彭成山〉
吳良墓 吳禎墓〈與顧時王志吳復楊璟墓俱在上元縣鍾山西〉花雲墓
〈在上元縣南五十里水橋洪武七年以衣冠與夫人郜氏合葬宋濂為墓碑〉陳遇墓〈在上〉
〈元縣鍾山之陰〉徐達墓 常遇春墓 李文忠墓 湯和
墓〈俱在上元縣東北鍾山之陰〉康茂才墓〈舊志在神策門外通志在幕府山〉孫
炎墓〈在江寕縣聚寶山〉俞通海墓〈在江寕縣南聚寶山西天寺旁有號國公神道〉
〈碑存〉倪岳墓〈在江寕縣南新亭鄉堈墓邨〉趙德勝墓〈在江寕縣烏石岡〉郭
子興墓 郭英墓〈俱在江寕縣南聚寶山〉渤泥國王墓〈在江寕縣〉
〈南石子岡永樂中來朝卒賜葬於此〉方孝孺墓〈在江寕縣聚寶山舊志孝孺死門人王稌〉
〈輩收遺骸殯之於此縣志明故宫午門前有數尺地至今不生青草云為孝孺受刑處通志萬厯十〉
〈九年禮部主事汪應蛟湯顯祖為文立石表其墓三十三年徐鯨復修之 按吾學編收遺骸者都〉
〈督廖鏞也與志異〉梅殷墓〈在江寕縣南牛首山〉馮國用墓〈在江寕縣南五里鳳〉
〈西鄉〉胡大海墓〈在江寕縣南十五里〉沐英墓〈在江寕縣南四十里通志在長泰北〉
〈鄉〉鄧愈墓〈在江寕縣西南安德門内〉齊泰墓〈在溧水縣南十五里㔶船山青絲洞〉
〈前〉荘㫤墓〈在江浦縣東北定山〉黃宏墓〈在六合縣東靈巖山之陽〉
︹祠廟︺忠節祠〈一在府學内祀明周是修一在桃葉渡祀黃觀〉景都憲祠〈在正學廟〉
〈左祀明都御史景清〉表忠祠〈通志在府城全節坊明萬厯三年詔祀建文死難諸臣方孝孺〉
〈陳迪齊泰鐵等〉程明道祠〈在上元縣治東宋淳熙三年劉垬建以祀明道程子朱子〉
〈作記〉一拂清忠祠〈在上元縣西近清涼寺宋建祀鄭俠〉汪公祠〈在上元縣治城〉
〈西祀明汪偉 本朝順治八年建 賜諡文毅〉廉 祠〈在上元縣富民坊西祀明正德〉
〈中工部主事何遵〉范忠宣祠〈在江寕縣舊轉運司西㕔宋嘉定八年眞德秀建祀范純〉
〈仁〉二賢祠〈在江寕縣西鳳凰臺旁祀晉阮籍唐李白通志 本朝雍正初建專祀李白後〉
〈於臺址掘得斷碑有晉賢阮步兵墓六字因合祀籍於此 按周亮工募贖鳯凰臺疏云萬厯壬辰〉
〈李公昭於鳳凰臺旁掘得石碑牛段曰籍之墓又得半段曰晉賢阮始知此地為籍墓則通志說不〉
〈足據也〉表忠祠〈在涷水縣北門外明嘉靖四年建中山書院祀齊泰萬厯初詔更名表忠〉
定山祠〈在江浦縣冶南大街祀明荘㫤〉黃忠節祠〈在六合縣治西祀明黃宏〉福
吳富農龍神廟〈通志在府城錢廠橋 本朝雍正五年 敕建〉諸葛武
侯廟〈在上元縣鎭淮橋俗呼軍師廟舊志曰起鳳祠〉卞忠貞廟〈在上元縣西冶城西〉
〈祀晉卞壼及二子旴眕南唐時即墓側建忠貞亭宋慶厯中葉清臣改曰忠孝紹興中改廟額曰忠〉
〈烈明初别建忠貞廟於雞鳴山側忠烈廟仍其舊又廟側建厯代忠臣祠祀南唐陳喬宋楊乂姚〉
〈興王珙諸人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賜扁額〉帝 王廟〈在上元縣北雞鳴山明初建今〉
〈圮〉劉忠肅廟〈在上元縣雞鳴山之陽祀南唐劉仁贍舊在縣東明洪武二十年改建於〉
〈此〉曹武惠王廟〈在上元縣雞鳴山之陽祀宋曹彬舊在聚寶門外明洪武二十年改〉
〈建於此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賜扁額〉衞 國忠肅公廟〈在上元縣雞鳴山之〉
〈陽祀元福夀舊在城南土岡明洪武二十年改建於此〉明功臣廟〈在上元縣雞鳴山之〉
〈陽明洪武一十年建祀開國功臣〉蔣侯廟〈輿地紀勝金陵覽古云在上元縣東北十八里〉
〈鍾山西北吳大帝爲漢秣陵尉蔣子文立初封蔣侯晉蘇峻平升帝號府志本在孫陵岡明洪武初〉
〈改建於雞鳴山又青谿小姑祠府志在金陵牐祀漢蔣子文妹明萬厯閒改名節烈祠〉禹王
廟〈有三一在江寕縣城内飲馬巷磨盤街口一在句容縣秋千邨一在赤山湖〉方正學
廟〈在江寕縣南聚寶山祀方孝孺明萬厯十六年建祠於木末亭側後燬 本朝順治十三年重〉
〈建乾隆十六年 御賜扁額〉 三 忠廟〈在江寕縣聚寶門外南岡祀宋楊邦乂文天祥〉
〈明李華〉忠烈廟〈在江寕縣治西南隅祀宋凊江軍節度使牛富富霍邱人守樊城六年城〉
〈陷死之諡忠烈賜廟建康禆將王福從祀〉顏魯公廟〈在句容縣東三十里顏家邨祀唐顔〉
〈真卿〉李衞公廟〈在句容縣治東南隅唐武德閒輔公袥據丹陽李靖討平之民立祠以祀〉
孔子廟〈通志在高淳縣東三十里漆橋 謹按 先師孔子五十四世孫文并自序家世畧云文昇〉
〈之十二世祖檜唐同光中避亂自闕里遷浙之平陽傳十一世孫潼孫宋德祐末居建康闕里志潼〉
〈孫生四子長文昇季文昱文昱又白溧陽徙高淳遂世家焉 本朝康熙六年建廟〉
︹寺觀︺翼善寺〈通志在府東南相傳晉謝安與張元圍碁處梁資福院宋元改淨名寺明正統〉
〈閒改翼善寺明統志在東山之側〉香林寺〈在上元縣太平門内舊名興善寺明建 本朝〉
〈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改為香林寺 賜御書扁額〉湘 宫寺〈在上〉
〈元縣東青谿北宋明帝初為湘東王及即位以舊地建寺備極土木之勝齊永元初始安王遙光舉〉
〈兵東府詔蕭坦之討之坦之屯湘宫寺〉慈應寺〈在上元縣東三十二里為寳華山往來下〉
〈院舊名排頭菴 本朝康熙六年建乾隆十六年 御書慈雲普應扁額及對聯〉慧居
寺〈在上元縣東六十里句容縣界舊名興化隆昌寺明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
〈皇帝南巡 敕改今名四十六年 駕臨幸 賜御書扁額雍正十二年奉〉
〈㫖重修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寶華山慧居寺詩 御賜扁額對〉
〈聯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御製慧居寺詩〉長樂寺
〈在上元縣故臺城南梁紹泰三年齊兵趨倪塘游騎至臺城門外陳霸先總禁兵出頓長樂寺〉清
涼寺〈在上元縣西石頭山明初周王重建俯視大江如環映帶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
〈賜扁額對聯 御製游清涼寺詩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 御製游清涼寺詩〉永濟寺〈在上元縣北燕子磯本名宏濟明正統中建緣崖結構俯臨大〉
〈江〉雞鳴寺〈在上元縣北雞籠山明建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賜額乾〉
〈隆十六年 御賜扁額對聯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御製雞鳴寺詩〉愛
敬寺〈在上元縣東北梁武帝造本紀帝於鍾山造大愛敬寺青谿邊造智度寺又於臺内立至〉
〈敬寺太清二年邵陵王綸赴援臺城營於蔣山因山巓雪寒乃引軍頓愛敬寺又定林寺舊在蒋山〉
〈頂應潮井後齊東昏侯嘗射獵至此法輪寺在府城北覆舟山下齊崔慧景圍宫城頓法輪寺對客〉
〈高談處也〉同泰寺〈在上元縣東北梁紀中大通元年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㑹因捨身寺〉
〈中輿地紀勝在臺城中又曰有法寶寺乃梁同泰寺也舊志周泰寺基楊吳順義中起十福院宋為〉
〈法寶寺後為精銳中軍寨明為旗手衞營地〉靈谷寺〈在上元縣東北鍾山之陽金陵紀蔣〉
〈山寺舊在山南本名道林寺梁武帝為寶誌禪師建塔於玩珠峯前名曰開善寺宋曰太平興國寺〉
〈後為蔣山寺明移於東麓賜名靈谷寺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賜〉
〈御書扁額對聯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製靈谷寺六韻詩 御賜扁〉
〈額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御製靈谷寺詩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靈谷寺詩〉半山寺〈在上元縣東北東距鍾山七里其地名白〉
〈蕩積水為患宋元豐中王安石居此乃鑿渠决水通城河尋捨宅為寺賜額曰保安禪寺寺後即東〉
〈冶亭〉草堂寺〈在上元縣鍾山下梁周容所立通志在慈仁鄉明初徙此〉耆闍寺〈在上〉
〈元縣東北雞鳴山西耆一作祇隋賀若弻自京口趨建康陳後主令樊毅屯祗闍寺〉棲霞寺
〈在上元縣東北攝山即宋明僧紹故宅〉莊嚴寺〈在江寕縣梁太清三年百濟入貢見城闕〉
〈荒地異於向來哭於端門外侯景怒錄送莊嚴寺 按建康實錄永和四年謝尚捨宅造荘嚴寺〉
光宅寺〈在江寕縣東南梁天監初以三橋舊宅爲光宅寺〉大報恩寺〈在江寕縣〉
〈南一里吳赤烏閒建明永樂中重建賜額大報恩寺規模宏壯塔高十餘丈 本朝康熙三年修二〉
〈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登塔頂賜御書扁額三十八年重修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 御賜扁額對聯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皆有 御製〉
〈大報恩寺詩四十九年 御製雨中禮報恩寺詩是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有 御〉
〈製報恩寺詩〉佛窟寺〈在江寕縣南牛首山舊名崇教寺爲僧懶融開教處號牛頭宗〉天
界寺〈在江寕縣城南二里明洪武中建〉禪靈寺〈在江寕縣西南齊書世祖起禪靈寺〉
〈敇謝瀹撰文〉洞元觀〈在上元縣東南方山吳為葛元立〉青元觀〈通志在句容縣〉
〈治西梁天監中建明統志葛仙翁故宅〉洞神宫〈在上元縣東淮青橋西〉朝天宫
〈在上元縣西即吳冶城楊吳建紫極宫宋改天慶觀明洪武中改今名几大朝賀百官習儀於此〉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御製朝天宫詩 賜扁額二十七年 御製朝天宫用蘇軾〉
〈韻詩三十年 御製朝天宫再疉蘇軾韻詩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御製朝天宫詩〉
崇禧宫〈在句容縣東南茅山華陽洞南〉元符宫〈在句容縣茅山積金峯下宋建 本〉
〈朝康熙四十四年 御書第八洞天扁額〉
︹名宦︺︹漢︺鍾離意〈㑹稽山陰人建武二十五年遷堂邑令縣人防廣為父報讎繫獄母死廣〉
〈哭泣不食意聽廣歸家殯殮丞掾皆爭意曰罪自我歸義不累下遂遣之廣殮母訖果還入獄意密〉
〈以狀聞竟得減死論〉︹三國︺︹吳︺黃蓋〈零陵人為丹陽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懷附〉︹晉︺周
浚〈汝南安城人揚州刺史吳平明年移鎭秣陵浚賓禮故老捜求俊乂甚有威德吳人悅服〉范
廣〈南陽順陽人元帝承制以為堂邑令丞劉榮坐事當死郡劾付縣榮即縣人家有老母至節廣〉
〈輒聽還榮亦如期而反後大旱廣散私振譏至數千斛遠近流寓歸投之户口十倍〉顧和
〈吳郡人王導為揚州辟從事既而導遣八部從事之部和為下傳及還導問和卿何所聞荅曰明公〉
〈作輔縱使漏網吞舟何緣採聽風聞以察察為政導咨嗟稱善太寕初導復請為別駕所厯有賢聲〉
劉超〈琅邪臨沂人元帝時補句容令推誠於物為百姓所懷常年賦稅主者常自四岀詰評百〉
〈姓家貲至超作大函村別付之使各自書家產投函中訖送還縣百姓依實投上課輸所入有踰常〉
〈年〉温嶠〈太原人為丹陽尹奏王敦逆謀請先為之備及王含錢鳯奄至都下嶠燒朱雀桁以〉
〈挫其鋒自率衆與賊夾水戰擊王含敗之復追錢鳳於江寕事平封建寕縣開國公〉禇翜〈河南〉
〈陽翟人成帝時為丹陽尹時京邑焚蕩人物彫殘翜收集散亡甚有善政〉庾龢〈鄢陵人升平中〉
〈尹丹陽表除重役六十餘事〉劉惔〈沛國相人累遷丹陽尹為政凊整時百姓頗有訟官長者〉
〈惔歎曰居下訕上此弊道也輒寢不問〉︹南北朝︺︹宋︺劉義慶〈宋宗室元嘉中為丹〉
〈陽尹有百姓妻趙殺子婦遇赦應徙送避孫仇義慶以為骨肉相殘宜求之法外禮有過失之宥律〉
〈無讎祖之文宜共天同域無虧孝道〉劉秀之〈東莞莒人元嘉中再除建康令政甚有聲遷丹〉
〈陽令〉孫謙〈莒人為句容令清愼强記民頌神明〉顧憲之〈吳郡人元徽中為建康令於欋〉
〈要請託長吏貪殘據法繩無所阿縱性清儉强力為政甚得人和都下飲酒者醇旨輒號為顧建〉
〈康〉︹齊︺劉懷慰〈平原人高帝置齊郡於𤓰步以懷慰為太守至郡修城郭安集居人墾廢〉
〈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不受禮謁人有送新米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食有餘幸不煩此著廉〉
〈吏論以達其意〉王摛〈東海郯人為秣陵令清請謁不行羽林隊主潘敞有寵二宫勢傾人主〉
〈婦弟犯法敞為之請摛投書於地更鞭四十敞怒譖之明日見代〉︹梁︺江革〈考城人武帝時〉
〈遷建康令為政明肅豪强燀之〉王志〈琅邪臨沂人天監初為丹陽尹政務清靜有寡婦無子姑〉
〈亡舉債以殮葬既而無以還之志愍其義以俸錢償焉年饑每旦為粥於郡門以給百姓衆悉稱惠〉
孔休源〈山陰人普通中監揚州事剖斷如流旁無私謁每車駕巡幸以軍國事委之〉︹陳︺
司馬申〈温縣人太建九年除秣陵令以清能見紀有白雀巢縣庭〉︹唐︺楊延嘉〈麟德〉
〈中為句容令因梁故隄置絳巖湖以溉田〉王昕〈大厯中為句容令復置絳巖湖周百里為塘立〉
〈二十門以節旱暵開田萬頃〉白季康〈太原人令溧水温恭誠信貞白威嚴邑人祀之〉︹宋︺
薛映〈蜀人眞宗時知昇州言官有牛賦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帝覽章矍然曰此豈朝廷所知〉
〈耶因令諸州條奏悉蠲之〉馬亮〈合肥人知昇州屬嵗旱民饑湖湘漕米數十舟適至亮移文守〉
〈將發以振貧民因奏瀕江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願罷官糴令民轉粟相賙〉張詠〈鄄城人眞〉
〈宗時知昇州州民以詠秩滿借留就轉工部尚書令再任時江左旱歉命充并宣等十州安撫使〉
薛顏〈萬泉人知江寕府邏者晝劫人反執平人以告顏視其色動曰若眞盗也械之果引伏〉
王隨〈河南人知江寕府嵗大饑轉運使移府發常平倉米計口日給一升隨置不聽曰民所以〉
〈饑者由兼并閉糴以邀高價也乃大出官粟平其價〉李宥〈青州人知江寕府民有告人殺其子〉
〈者人自誣服宥疑召問卒伸其枉〉楊告〈緜竹人通判江寕州盗殺商人鑿舟沈屍江中有被〉
〈誣告者笞服獄具告疑其無狀後數日果得眞盜〉包拯〈合肥人仁宗時知江寕府〉程顥
〈河南人爲上元主簿茅山有池產龍如蜥蜴而五色民俗嚴奉顥捕而脯之〉元絳〈錢塘人調〉
〈江寕推官攝上元令置豪惡王豹子於法甲與乙被酒相毆擊甲歸臥夜爲盗斷足妻稱乙告里長〉
〈執乙詣縣而甲已死絳敕其妻曰歸治而夫䘮乙已伏矣陰使信謹吏迹其後望一僧迎笑切切私〉
〈語絳命取僧繫廡下詰妻姦狀果吐實〉劉湜〈彭城人仁宗時知江寕府奏運蘇州米五十萬〉
〈斛以貸饑民〉蘇頌〈丹陽人知江寕縣詳定户籍剗剔夙蠧𥳑而易行民有忿爭頌喻以鄉黨〉
〈宜相親善民往往謝去〉王琪〈華陽人仁宗時知江寕府先府多火災戓託以鬼神人不敢救〉
〈琪召令廂邏具爲作賞捕之法未幾得姦人誅之火患遂息〉李迪〈濮州人仁宗時知江寕府〉
李若谷〈徐州人仁宗時知江寕府卒挽舟過境寒瘠甚者留養視之須春温遣去民匄於道〉
〈者以分隸諸僧寺助給舂爨〉吳中復〈永興人仁宗時知江寕府郵兵告巡轄官苛刻縶而〉
〈鞭之獄具法不至死中復以便宜戮首惡流其餘入奏爲令〉陸佃〈山陰人哲宗時知江寕府〉
〈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別誣三人同謀既皆訊服一囚父以寃訴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獄已成不〉
〈可變佃爲閱實三人皆得生〉沈錫〈眞州人徽宗時知江寕府張懷素誅朝廷疑其黨有脱者〉
〈江准閒往往以誣害興獄錫至郡有告者按之則妄也具䟽於朝由是他郡繫者皆得釋〉蔣靜
〈宜興人知江寕府茅山道士劉混康以技進賜號先生其徒倚爲姦利奪民葦場强市廬舍詞訟至〉
〈府吏觀望而不敢��靜悉抵於法〉李彌遜〈吳縣人靖康中建康府牙校周德叛殺官吏嬰〉
〈城自守彌遜以江東判運領郡事單騎扣賊以蠟書射城中招降賊通款開門迎之彌遜諭以禍福〉
〈勉使勤王時李綱行次建康共謀誅首惡五十人撫其餘黨一郡帖然〉葉義問〈壽昌人知〉
〈江寕府召秦檜所親役同僚不可義問曰釋是則何以服他人卒役之〉權彥〈���閒人建〉
〈炎中知建康府劇盜張琪擾徽州彥遣禆將平之〉吕祉〈建陽人紹興三年除龍圖閣知建〉
〈康府祉到官與通判府事吳若安撫司凖備差遣陳充共議作東南防守利便三卷上之〉張燾
〈德興人紹興二十五年知建康府民積𡻕錢帛鉅萬悉為奏免三十一年復知建康府時金人窺〉
〈江建業民驚徙過半聞燾至人情始安〉趙鼎〈聞喜人高宗時知建康〉周必大〈廬陵〉
〈人紹興中教授建康〉張浚〈緜竹人紹興三十一年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浚至建康即牒通判〉
〈劉子昂辦行宫儀物請乘輿亟臨幸明年車駕幸建康迎拜道左浚起廢復用風采隱然軍民皆𠋣〉
〈以爲重車駕將還臨安勞浚曰卿在此朕無北顧憂矣〉陳俊卿〈興化人嘗權建康府事淳〉
〈熙中除特進判建康府俊卿去建康十五年父老喜其再來爲政寬𥳑罷無名之賦〉洪遵〈鄱陽〉
〈人孝宗時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兼㣔宫留守至則揭榜民苗米惟輸正不輸耗聽民自持斛槩庾〉
〈人不能輕重其乎有營卒妄言搖衆斬於市三軍無敢譁〉李植〈臨淮人乾道元年知建康軍府〉
〈兼本路安撫使上書言江防十䇿疏上帝嘉其言〉辛棄疾〈厯城人乾道中通判建康〉劉
珙〈崇安人淳熙二年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行宫留守㑹水且旱首奏蠲夏稅錢六十萬緡秋苗〉
〈米十六萬六千斛禁止上流稅米遏糴得商人米三百萬斛貸諸司錢三萬遣官糴米上江得十四〉
〈萬九千斛籍主客户高下給米有差起是年九月盡明年四月數十萬人無一人捐瘠流徙者〉范
成大〈吳縣人帥金陵㑹𡻕旱奏移軍儲米二十萬振饑民減租米五萬水賊徐五竊發捕戮之〉
黃榦〈閩縣人倅建康江淮豪傑皆歸心焉〉葉適〈永嘉人慶元時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請節制江北諸州創三大堡緩急應援首尾聯絡流民漸歸〉黃度〈新昌人寕宗時知建康府〉
〈兼江淮制置使至金陵罷科糴輸送之活饑民百萬除見稅二十餘萬擊降盜卞整斬盜胡海首〉
〈以獻招歸業者九萬家〉徐誼〈温州人寕宗時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初金攻廬楚不下留〉
〈兵綴濠州以待和時時鈔掠誼晝夜撫循益嚴備禦〉史彌鞏〈嘉定中知溧水縣嚴庠序之教〉
吳從龍〈官建康府統制紹定兵難爲先鋒援不至被擒使至泰州城下誘降不屈死之〉董
槐〈定遠人淳祐中爲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軍玫弛弗治乃爲賞三等以教射春秋教肄士卒〉
〈坐作進退擊刺之技嵗餘盡爲精兵〉馬光祖〈金華人端平初知建康府兼和州無爲安慶三〉
〈郡屯田使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錢二十萬緡支犒軍民減租稅養鰥寡招兵置砦給錢助諸〉
〈軍婚嫁屬縣嵗折收絲綿絹帛倚閣除免以數萬計興學校禮賢才辟召僚屬皆極一時之選拜端〉
〈明殿學士再知建康士女相慶蠲除前政逋錢百餘萬緡魚利稅課悉罷減予民修建明道南軒〉
〈書院及上元縣學公田法行光祖移書賈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東必欲行之罷光祖乃〉
〈可〉姚希得〈潼川人理宗時為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按行江上慰勞士卒衆皆歡悦溧陽〉
〈饑發廩勸分全活者衆創寕江軍自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營置屋二萬餘閒屯戊七千餘人〉杜
杲〈邵武人淳祐中擢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節制安慶和無為三郡杲罷楊林堡以其費備厯陽〉
〈淮民寓沙上者護以師置貢士莊蠲民租二萬八千石〉謝枋得〈弋陽人寶祐中舉進士除〉
〈撫州司户參軍即棄去五年彗星出東方枋得考試建康摘賈似道政事為问目言兵必至國必亡〉
〈漕使陸景思銜之上其槀於似道謫居興軍德祐元年元兵屯駐建康杤得以江東提刑江西招〉
〈諭使知信州明年吕師夔兵下安仁進攻信州不守宋亡杤得變姓名賣卜建陽市中元至元閒程〉
〈文海留夢炎屢薦不行魏天祐强之而北不食死〉胡巖起〈瀛國公時與貝寶月為銅關將〉
〈攻溧水死贈寶武翼郎巖起朝奉即〉葛邲〈吳興人為上元丞時金兵至江上元當敵衝調度百〉
〈出邲不擾而辦留守張浚王綸皆器重之〉趙壘之〈為上元丞金人過江帥鄉兵迎敵死之贈〉
〈奉議郎〉汪立信〈六安人元兵大舉以立信為沿江制置使俾就建康府庫募兵以援江上〉
〈渚郡即以妻子託愛將金明既至則建康守兵悉潰立信知事不可成乃置酒召賓佐與訣手為表〉
〈起居三宫與從子書屬以家事夜分扼吭而卒巴延入建康金明以其家人免巴延求其家厚恤之〉
〈曰忠臣之家也 巴延舊作伯顔今改正〉程洙〈休寕人淳祐時為上元主簿撫字一本經術及〉
〈代民遮㽞不得發元兵入建康沐浴自經死〉︹元︺張珪〈定興人至元十七年珪年十六攝管〉
〈軍萬户十七拜招勇文將軍鎮建康世祖親撫之奏曰臣年幼軍事重聶禎者從臣父祖久列行陣〉
〈幸以副臣帝歎曰求老成自副常兒不知出此厚賜而遣之十九年太平宣徽羣盜起行省檄珪討〉
〈之悉平〉岳天禎〈冠氏人屢遷建康路總管首定救荒之政民立碑以記遺愛焉〉︹明︺顧
佐〈太康人永樂時為應天尹公廉威重一時勲貴豪猾皆為斂手時方之包拯云〉檀凱〈池州〉
〈人宣德時為應天府治中大者聲績民千餘人乞即用為府丞朝議不許及九載滿當遷巡撫周忱〉
〈再申前請乃擢為丞凱練習民事所張弛咸當人心故人愛之不忘〉龎嵩〈南海人厯官應天府〉
〈治中疏江寕葛仙永豐二郷之水立惠民莊招復流移集諸生講習新泉書院嵗時單騎行縣以壺〉
〈漿自隨一蔬片楮不以煩民〉王弻〈黃巖人成化中知栗水縣巨猾席勢武斷捕獲論死境有〉
〈湖可田督民築隄遂為良田〉寇天敘〈榆次人正德時為應天府丞時武宗駐蹕南京江彬〉
〈等求索無厭天敘攝府事力抑之與尚書喬宇募拳勇屢與禁軍相使不得逞駕駐九月民不至〉
〈大困者天敘之力為多〉程㸅〈南城人嘉靖中知上元縣民居近孝陵者以誤殺苑中獸當死〉
〈㸅爭之法官得末成時霍韜官南京尚書有惠政民為歌云禮部霍韜天有日上元程㸅月無雲考〉
〈滿入都攜兩蒼頭跨驢而行民醵金追贈笑而卻之〉海瑞〈瓊山人穆宗時巡撫應天墨者多自〉
〈免去中人監織造者為減輿從瑞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撫窮弱豪有力者至竄他鄉〉徐九
思〈貴谿人嘉靖中知句容縣訟者至必命與親識議和和之不得則以理諭遣然於豪猾輩不盡〉
〈法不止生平不嗜肉惟啖菜嘗繪一菜於堂及九載遷去父老置酒請敎九思曰惟勤儉忍三字可〉
〈乆耳士 民因鏤所繪菜而 書三言於上 曰此徐公三字經 也〉徐 必達〈秀水人萬厯中知溧〉
〈水縣石𦥑湖水數為患必達築隄萬餘文植柳固之邑人當永樂閒坐尚書齊泰姻戚戍開平者三〉
〈十餘家必 達奏除其于孫戍籍為令四 年民懷德祠祀焉〉董 岐鳳〈石屏人萬厯中知高淳縣〉
〈時大水田圩盡沒乃力請於京尹許孚遠得疏請帑金三千兩修築又買當塗湖灘作遮浪埂以捍〉
〈南蕩圩田萬七千餘畝至今賴之〉
︹本朝︺李正茂〈順天人順治二年知江寕府時百務草創加意綏理民以安息〉趙廷臣
〈遼東人順治初授江寕江防同知兼理運務盡心職掌酌定運值請著為令軍衞無擾尤加意生儒〉
〈優其家屬不以僉運嘗攝知府事時當編審更以精覈著稱〉郭士賢〈遼東人順治六年為〉
〈上元令嘗請上官捐贖鍰以充倉糧蠲民之困於嵗者邑人德之〉崔掄奇〈夏邑人順治中〉
〈為高淳令邑舊困虚糧賠累掄奇至請於巡按題復永折淳人大悅〉閔派魯〈祥符人順治中〉
〈知溧水縣邑民素苦賦役不均派魯至計糧分里刋為成書曰均里平徭冊民甚便之又力請題折〉
〈濱湖水虚糧之田溧自是無賠累之患〉饒應元〈蘄水人順治中為溧水令性長厚而有執〉
〈持有妖婦曹氏以邪敎惑人應元發其姦戮之邑户役不均應元定三十八户為一排兩户為一丁〉
〈自是輕重不畸邑人稱便〉劉澤嗣〈吳橋人康熙中知高淳縣臨政嚴肅萑苻屏迹〉于成
龍〈漢軍鑲紅旗人康熙中知江寕府興利除弊知無不為時徐州有姦民某走 京師以左道惑〉
〈衆誣人上告事下制府檄江寕鎮江兩守㑹鞫成龍力白寃狀制府疑故縱詰責甚厲成龍持之愈〉
〈力姦民卒坐誣瀕江蘆洲多為豪强隱佔成龍以有課而無洲者為坍江立予豁除有洲而無課者〉
〈為欺隱升課而薄其罰人皆服其平允〉
總纂官〈臣〉王廣䕃恭纂輯
前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 校對官〈臣〉王允灌恭 校
校對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江寕府〈四〉
︹人物︺︹漢︺李南〈句容人少篤學明於風角永元中太守馬稜坐事徵詣廷尉吏民不安南特進〉
〈謁賀稜曰旦有善風明日中時應有喜聞明日果有驛使齎詔書原停稜事後舉有道辟公府不行〉
〈終於家〉︹晉︺陶璜〈秣陵人仕 吳累建功績孫晧既降晉敕璜歸順 璜流涕數日遣使送印綬〉
〈詣洛陽璜弟濬濬弟抗濬子湮皆有名〉薛兼〈丹陽人清介有才少與紀瞻閔鴻顧榮賀循齊〉
〈名號五雋初入洛張華見而奇之曰皆南金也〉紀瞻〈秣陵 人祖亮吳尚書令父 陟光祿大夫膽〉
〈少以方直知名元帝引為軍諮祭酒以討周馥華軼功封都鄉侯又論討陳敏功封臨湘縣侯尋轉〉
〈尚書上疏 諫諍多所匡益瞻才兼文武朝廷稱其忠亮雅正 俄轉領軍將軍王敦之逆帝使謂瞻曰〉
〈卿雖病但為朕卧䕶六軍所益多矣乃賜布千匹賊平自表還家詔以為驃𮪍將軍遣使就拜止家〉
〈為府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穆〉王鑒〈堂邑人少以文筆著稱初為元帝琅邪侍郎中興〉
〈建拜駙馬都 尉文集傳於世弟濤及弟子 戭並有才筆〉︹ 南北朝︺︹齊︺陶季直〈秣陵〉
〈人五𡻕喪母哀若成人及長好學淡於榮利徵召不起時人號曰聘君宋末為望蔡令以疾免齊時〉
〈厯東莞北海建安太守為政清靜百姓便之梁臺建辭疾還里卒季直素清苦絶倫及死無以殯殮〉
〈聞者傷其志事云〉︹梁︺陶子鏘〈秣陵人兄尚宋末為幸臣所怨繫子鏘公私緣訴流血〉
〈稽顙行路嗟傷兄得釋初子鏘母嗜蓴母殁後 常以供奠梁武師至此年冬營蓴不得慟絶久乃 蘇〉
〈遂長斷蓴味〉陶宏景〈秣陵人幼得葛洪神仙傳便有養生之志讀書萬餘卷齊高帝引為〉
〈諸王侍讀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永明十年上表辭祿乃遍厯名山尋訪仙藥特愛松風每聞其〉
〈響欣然為 樂性好著述尚奇異武帝即位每有吉凶征討大 事無不諮請時人謂之山中宰相子籍〉
〈厯餘杭錢塘令工詩〉紀少瑜〈秣陵人本姓吳養於紀氏因而命族早有志節才藻新拔嘗〉
〈夢陸倕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其文因此遒進年十九始遊太學備探六經博士東海鮑皦雅相欽〉
〈悦大同七年引為東宫學士吏部尚書到漑嘗曰此人有大才將拔之後除武陵王記室參軍〉︹北
齊︺蕭放〈建業人梁武帝弟南平王偉之孫隨父祗至鄴父卒居䘮以孝聞所居廬室前有二〉
〈慈烏來集各據一樹為巢自午以前馴庭飲啄午後更不下樹每臨時舒翅悲鳴時以為至孝之感〉
︹陳︺吳明徹〈秦郡人幼性至孝感祖父墳塋未修家貧無以取給乃勤力耕種時天旱苗〉
〈枯明徹每至田中號哭訴天田苗忽更生秋而大穫足充葬用初武帝鎮京口明徹詣之厯有軍功〉
〈及武帝受禪授安南將軍太建三年議北征明徹決䇿詔加侍中總衆軍進克仁州封南平郡公逼〉
〈夀陽擒王琳等詔以為車騎大將軍進攻彭城又大破齊軍進位司空都督南兗州刺史〉︹隋︺耿
詢〈丹陽人從高智受天文算術創意造渾天儀又作為馬上刻漏世稱其妙煬帝即位進敧器以〉
〈詢守太史丞宇文化及弑逆詢欲去之為所殺〉︹唐︺王昌齡〈江寕人官龍標尉工詩緒密而〉
〈理精時號爲王龍標云〉劉鄴〈句容人父三復仕至刑部侍郎宏文館學士鄴少倚李德裕厯〉
〈官中書舍人 遷承㫖德𥙿以朋黨抱誣死鄴申直其𡨚世高其 義以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後爲鳯翔節度使黄巢方熾帝西狩追乘輿不及賊捕急不屈見殺〉許叔牙〈句容人䆳於詩〉
〈禮貞觀間拜宏文館直學士獻詩纂義十篇子子儒高宗時議北郊禮以博學名家〉︹宋︺孫繼
鄴〈金陵人祖謙事李昇戰死父承睿憤將兵者不如期致其父殁刺殺之太宗授繼鄴三班奉職〉
〈宜州陳進反曹利用辟以自隨爲前驅破賊於大烏嶺晁迥薦爲閤門祗候上禦戎䇿數十事〉秦
傳序〈江寕人淳化中充䕫峡巡檢使李順之亂傳序督士卒晝夜拒戰嬰城既久危蹙日甚出〉
〈囊槖服玩盡市酒肉以犒士卒衆皆感泣力戰傳序度力不能支乃爲蠟書遣人間道上言誓不降〉
〈賊城陷赴火 死子奭溯峽求父屍溺死人以爲父死於忠子死 於孝奏至太宗嗟惻久之錄其次子〉
〈煦爲殿直以錢十萬賜其家〉洪湛〈上元人舉進士有聲咸平中試舍人院復直史館使荆湖〉
〈按視氏事條奏利病甚衆凡五使西北議邊要真宗顧遇甚厚曲宴賦詩不移晷以獻深襃賞〉
王綸〈建康人㓜穎悟十𡻕能屬文登紹興進士第累官監察御史與秦檜論事忤其意罷去檜〉
〈死遷中書舍人高宗收攬威柄召諸賢於散地詔命填委多綸所草厯除資政殿大學士卒諡章敏〉
秦鉅〈江寕人通判蘄州金人犯境與郡守李誠之協力捍禦救援不至城破鉅猶以親兵巷戰〉
〈死傷畧盡鉅歸署疾呼吏人火諸倉庫乃赴一室自焚有老兵冒火抱出之鉅叱曰我為國死汝軰〉
〈可自求生掣衣赴火死子浚先往四祖山中兵至亟還與弟瀈俱殉難詔立廟祀之賜額襃忠〉︹元︺
樊淵〈句容人幼失父事母篤孝至元十二年奉母避兵茅山兵至欲殺其母淵抱母號哭以身〉
〈代死兵兩釋之三十年江東廉訪使者辟為吏母亡奔䘮哀感行路服闋奉神主祀之起居飲食十〉
〈年如平生臺憲交薦淵不忍去墳墓終不起〉李桓〈上元人累官江浙儒學提舉以文名江東〉
〈學者稱之〉︹明︺陳遇〈上元人元末為温州教授尋棄官隱居太祖下金陵遣使聘至留幕中參〉
〈密議優禮備至既成帝業累授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皆不受帝終始敬信稱為先生而不名學者稱〉
〈為靜誠先生〉端復初〈溧永人洪武初授磨勘司令案牘填委勾稽無遺性嚴峭不可干以〉
〈私超遷刑部尚書用法平元出為湖廣參政令民來歸者便其賦一年流亡畢歸子孝文孝思先後〉
〈使朝鮮並著清節朝鮮人為立雙清館〉孫炎〈句容人能詩負經濟太祖下集慶召見與語大〉
〈悦命為中書者掾預計謀從征浙東授處州總制禮致劉基章溢葉琛送至京師苗兵亂執之炎大〉
〈罵賊怒拔刀解衣炎曰此紫綺裘主上所賜吾當服以死遂見害贈丹陽縣男〉周琬〈江寕���洪〉
〈武中父為滁州知州坐罪論死琬年十六詣闕請代帝疑為人所教命斬之琬顏色不變帝異之命〉
〈宥父謫戍邊琬復請就刑以贖父戍帝怒命縳赴市曹顏色甚喜帝知其誠赦之題御屏曰孝子周〉
〈琬尋授兵科給事中〉齊泰〈溧水人洪武進士厯兵部侍郎太祖器之臨崩受顧命輔皇太孫太〉
〈孫立進兵部尚書建削奪諸王之策及燕王人京泰被執不屈死〉魏澤〈高淳人洪武中官刑〉
〈部尚書建文時謫寕海縣丞文皇誅方孝孺族黨孝孺幼子德宗甫九𡻕澤百計匿之得免〉丁
璿〈上元人永樂進士由御史督大同宣府軍儲麓川蠻叛乘傳往視言用兵便宜遂命撫雲南督〉
〈餽餉麓川平召為左副都御史所至有政聲〉楊洪〈六合人嗣祖職為漢中百户調開平勇敢〉
〈善戰撫士有恩嘗從成祖北征至鄂諾河𫉬人馬還帝曰將才也宣德正統間以敢戰知名厯左都〉
〈督充總兵官鎮宣府迤北亦憚之稱為楊王景帝監國封昌平伯額森逼京師率所部入衞追至紫〉
〈荆關進侯還鎮宣府卒贈潁國公諡武襄洪久居宣府御軍嚴肅士馬精强為一時冠從子能屢樹〉
〈邊功封武强伯 鄂諾舊作幹難額森舊作也先俱改正〉揚信〈洪從子幼從洪擊賊興州賊將〉
〈躍馬出陣信直前搏戰擒之以是知名景泰中為副總兵鎮宣府天順初擊賊有功封彰武伯卒贈〉
〈侯諡武毅洪父子兄弟皆佩將印一門三侯伯威名震邊陲〉巫凱〈句容人由百户積功至都〉
〈指揮同知永樂中從平交阯屢遷都督僉事宣宗立以總兵官鎮遼東凱饒智略御下嚴而有恩在〉
〈鎮三十餘年威惠並行前後守遼者皆莫及〉張益〈江寕人永樂進士選庶吉士改中書舍人〉
〈預修太宗仁宗宣宗實錄學强記詩文操筆立就累遷侍讀學士正統十四年入直文淵閣扈駕〉
〈北征歿於土木贈翰林學士諡文僖〉龎景華〈上元人九𡻕喪父極哀毁奉母訓力學母疾刲〉
〈股嘗糞鄰火將及抱母號呼火遂息及卒廬於墓盗聞哭聲而去天順中旌表〉王貞慶〈上元〉
〈人駙馬都尉永春侯子貞慶以貴胄世族折節好士有詩名以文雅著景泰閒十才子貞慶其一也〉
〈時稱金粟公子〉王徽〈上元人天順進士除南京給事中憲宗初請開言路敬大臣乞罷兵部尚〉
〈書馬昂禁中官無預政事帝頗納之其冬皇后廢極陳中官牛玉交搆罪備論宦寺干政之禍帝大〉
〈怒謫普安州判官終陜西參議〉盧雍〈江寕人由進士厯福建參議父喪廬墓產芝十三本成化〉
〈中旌表〉戴睿〈句容人同居七世成化中旌表〉張瑄〈江浦人正統進士厯刑部郎中有能〉
〈聲景泰時賜敕為吉安知府擢廣西布政使皆有善政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時滅賊黨〉
〈降敕奬勞改撫河南亦有聲終南京刑部尚書〉倪岳〈上元人天順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宏治〉
〈中累官尚書有詔召國師領占竹於四川岳極言不可事竞寢每遇修省輒陳軍國弊政剔抉無疑〉
〈改南京吏兵二部還為吏部尚書岳有文武才善斷大事既秉銓請託不得行尤嚴邪正之辨天下〉
〈想望其風采踰年卒贈少保諡文毅岳父謙官南京禮部尚書諡文僖明世父子官翰林俱諡文自〉
〈岳始〉莊㫤〈江浦人成化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興編修章懋黄仲昭疏諌元夕張燈忤㫖廷杖〉
〈先羅倫亦以言事黜時稱翰林四諫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去卜居定山三十年安貧樂道學者〉
〈稱定山先生宏治中奉詔起終南京吏部郎中㫤持身慕伊川接人慕明道生平不尚著述有自得〉
〈輒見之於詩天啟中追諡文節〉邵清〈江寕人宏治中由鄉貢教諭擢御史正德初巡長蘆鹽課〉
〈興中官忤劉瑾矯詔杖之闕下削籍去世宗朝厯廣西僉事歸無室廬依外氏以居疾革謂其子曰〉
〈為已謹獨甚難兢兢業業至葢棺無過心始釋耳〉鄭瓛〈江寕人宏治進士由刑部郎中出為〉
〈南昌 知 府 時宸濠蓄異 志招納 巨 益潛刼 江淮 瓛捕之 急 濠 誣奏瓛捶殺 王府校 尉 搆中官 矯㫖 撫〉
〈按究 問 濠 令先械入府 辱之 萬 狀濠 反因 械 繫之於小 船 使 卒圍守之忽 風吹 船 開見 鄰船 舊 卒密〉
〈諭以 禍 福 卒為感 動共 釋其 縛 圍解瓛登岸一 呼從者 千 人 斬濠將 范成 等馳 赴 贛撫王守仁備 陳〉
〈賊𫝑守 仁 使 為巡徼俘賊 三十餘人 濠 平 擢山東鹽運 使〉楊 鋭〈其先蕭縣人 以衞籍家土元 正〉
〈德 中署指 揮 僉事守安慶以九江為 鄱陽上 游宜置 湖口戍 乃 繪圖呈樞臣宸濠反鋭 先引軍 設鉤〉
〈距 於江側 寇 船抵岸輒 破壞 濠黨凌 十一父 子 先登 鋭發矢 皆 斃之濠怒 率衆 分攻五 城鋭設 方 畧〉
〈力拒 之焚 溺 無算乘勝 捕斬 賊大驚濠 平進 都督僉 事厯 鎮 遼東淮安 罷歸 卒囊無餘貲 典衣 營〉
〈葬〉顧璘〈上 元人宏治 進士除廣平知 縣善摘發 有吏 能正德初 知開封府忤鎮 守中官王 宏〉
〈謫官 下獄 嘉 靖時厯浙 江 左布政使不踰年蠧 弊悉除 巡撫 湖 廣尤著政 績 章聖太后崩以工部 侍〉
〈郎 督山 陵 宫 殿諸役 程工節財事集 而民不困 論功 進尚 書 改 南京刑 部璘當官守法 善詩古文 一〉
〈時名士咸歸之〉劉麟〈本安仁人先世為南 京廣洋衞副千户因家焉宏治進士 適言官龎泮等〉
〈言事下獄麟偕同年生陸崑抗疏論救正德初厯紹興知府劉瑾銜之罷為民瑾誅起官嘉靖時累〉
〈擢工部尚書初四司所用 財物司官動多侵漁麟請特除一郎官主之又上 節財十四事内府諸監〉
〈局冒破金錢減汰十四五 羣小大恨及卒贈太子少保〉梁 材〈南京金吾右衞人宏治進士授〉
〈德清知縣勤敏有異 政嘉靖時累擢户部尚書議上節財數事多報可 經費大省中官麥福請盡徴〉
〈牧馬草場租材不可又請禁勲戚陳乞土田帝襃納命並清覈已賜者積患稍除材守章程慎出納〉
〈部政肅然以母喪去服除起故官時修建兩宫七陵數與郭勲忤罷歸已復召用凡三掌計砥節〉
〈如一日卒贈太子太保諡端肅〉王韋〈上元人少有器識林俊儲巏並愛重之與同里顧璘陳沂〉
〈相劘為詩古文宏治末舉進士性耿介厯官有聲仕至南京太僕少卿丁母哀毁卒〉李熙
〈上元人宏治進士官南京御史正德元年以災異偕同官陳十事多切時弊尋與同官葛浩等乞留〉
〈劉健謝遷罪劉瑾馬永成等下詔獄子杖除名世宗立起饒州知府遷浙江副使以清操聞〉張
英〈金吾衞都指揮武宗將南巡禁苑水涌橋柱折如斬英曰此變徵也駕出必不利乃肉袒㦸刃〉
〈於胸囊土數升持諌疏當蹕道跪哭刺血流地衞士奪刃縳送詔獄問囊王何為曰恐汚帝庭灑土〉
〈揜血耳詔廷杖八十遂死世宗立賜祭至福王時追諡忠壯〉何遵〈南京欽天監人正德進士〉
〈為工部營繕主事時江彬導武宗遊幸徧祀名山遵𣙜木荆南還疏言淫祀無福彬匿不以聞遵復〉
〈輿同官林大輅蔣山卿上疏乞罷遊幸勿為姦邪蠱惑彬矯㫖下遵等於獄復荷校暴午門外五日〉
〈杖五十罷遣遵體素羸又㥽所言不達瘡潰三日卒嘉靖初贈尚寶卿一子入太學詔禮部祠〉
〈祀之〉王鑾〈錦衣衞籍正德進士觀政吏部著治原二篇太宰楊一清異之補文選主事不通請〉
〈謁人無有識其面者厯驗封郎中武宗南巡上疏力諌廷杖幾斃踰年卒〉顧瑮〈磷從弟正德進〉
〈士厯南京兵部郎中有清操所親坐事屬瑮父為解瑮不可竟正其罪魏國公子以冒濫得錦衣嘉〉
〈靖初奉詔清汰尚書欲庇之瑮卒落其職厯官河南副使以正直為同官所惡罷官瑮好學能詩文〉
〈歸家貧有時絶糧璘貽以斗粟亦不受其介行如此〉陳沂〈鄞人家南京幼聰頴正德進士官編〉
〈修嘉靖中以太僕卿乞歸築遂初園杜門著書絶意世務所著詩文曰拘虛集書學束坡旁及隸〉
〈繪事咸稱能品〉王暐〈句容人正德進士以吉安推官從王守仁平宸濠有功遷大理寺丞偕廷〉
〈臣伏闕爭大禮下獄廷杖累遷户部尚書總督倉暐好學敦行誼厯官著清搡後與王㫤俱下獄〉
〈斥為民不以其罪時論惜之〉王以旂〈江寕人正德進士以御史按河南世宗繼統欲加興〉
〈獻帝皇號抗不可上書言弭災要務曰勤聖學信詔令防矯偽公賞罰累擢兵部尚書督營改督〉
〈三邊軍務在鎮六年盡瘁邊計比卒軍民罷市帝亦哀悼贈少保諡襄敏〉桂勇〈應天衞人嗣世〉
〈職為千户中武㑹試世宗時充參將督巡捕軍號令嚴善稽察盗賊屏息京師肅清流賊宋鋭楊恭〉
〈京東以勇為總兵官討平之厯官右都督掌後軍都督府兼捕務勇持重識大體興捕務最久能〉
〈止盜民甚安之〉劉璽〈南京龍驤衞人幼有孝行為諸生能自力學襲世職指揮同知嘉靖中厯〉
〈督漕總兵官清慎自持莅事五年軍民懷德罷歸行李蕭然書數卷而已〉金琮〈上元人為人高〉
〈簡粹白公卿貴人非先施不造其門工詩善書文徵明極喜之得其片紙裝潢成卷題曰積玉〉許
穀〈江寕人好詩書博涉精詣以文名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尚寶卿罷歸所著有歸田諸集〉武
暐〈溧水人官台州知事嘉靖三十一年倭入犯暐追至釣魚嶺力戰死上官不以聞其子尚實訴〉
〈于朝贈太僕丞〉焦竑〈江寕人學於耿定向羅汝芳舉嘉靖鄉試定向遴十四郡名士讀書崇政〉
〈書院竑為之長萬厯十七年殿試第一官修𢰅時皇長子出閣擇講官六人竑與馬嘗講次羣烏飛〉
〈鳴皇長子仰視竑肅立輟講皇長子斂容聽乃復講如初講畢備陳先朝典制及閭閻疾苦為養正〉
〈圖説採古儲君事可為法戒者擬進之同官沮之遂止所注有易筌禹貢解遜國忠臣錄澹園集〉
葛至學〈高淳人父病刲股以療母目失明以舌舐之遂能視父母歿並廬墓三年天啟中旌〉
〈表〉何棟如〈江寕人萬厯進士授襄陽推官值苗亂棟如遣將王一桂討平之中官陳鳯開〉
〈青山礦棟如以顯陵發脈地繪圖疏聞事得寢復開榖城宜城其黨縱掠棟如執其爪牙二十人當〉
〈以大辟璫布飛語激上怒逮棟如下詔獄在繫益讀易習兵法以星變釋歸天啟中遼報日至棟如〉
〈上書請自效因募兵得七千人以太僕少卿行邊魏璫黨以冒餉劾之遂逮下詔獄許顯純為鎮撫〉
〈鍛鋉考掠屢而蘇久之戍滁陽崇禎初復職〉梁志仁〈江寕人舉於鄉授衡陽知縣調羅田〉
〈崇禎八年流賊羅汝才攻城陷志仁持長矛巷戰殺六賊力屈縶大罵賊碎其支體而焚之妻唐〉
〈氏亦不辱殺事聞贈蘄州知州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姚九疇〈江寕〉
〈人為浦口守禦崇禎八年冬賊圍江浦九疇從遊擊汪之斌赴援五戰皆㨗城賴以完之斌議搜山〉
〈阻之不聽中賊伏九疇率所部救 出之斌于重圍賊悉衆擊之援絶矢盡誘降不 屈罵賊死〉張
可大〈上元人世為南京羽林左衞千户舉武進士厯都司僉書分守𤓰洲儀真淮撫李三才使〉
〈錄稅監魯保遺貲却其家十金之餽葉向高嘗稱之曰此不獨良將且良吏也厯都督僉事鎮登萊〉
〈都城戒嚴率師入衞以守城功進右都督孔有徳陷登州不屈死之贈太子少傳諡莊節建祠旌忠〉
〈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袁繼登〈南京人崇禎末由選貢知安化縣流賊李〉
〈自成陷城被執求速死賊殺之〉黄金璽〈江寕人崇禎中舉武鄉試南京不守大書于壁曰大〉
〈明武舉黄金璽一死以愧人臣懷二心者遂自經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陳
士達〈南京布衣南京破士達投水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馬純
仁〈六合人為邑諸生南郡失守純仁與友人約同死友人背約純仁走水濱題銘於橋柱抱石而〉
〈死年十八後友人登第為湖廣知縣謁城隍神儼若純仁坐殿上遂嘔血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 予入忠義祠〉
︹本朝︺李敬〈六合人祖雲鵠有隱德敬中順治丁亥進士授行人擢御史多所建白出按湖廣請〉
〈免租稅改折黄絹犒師必身至行閒征戰屢有功厯升刑部侍郎〉胥廷清〈上元人順治丁〉
〈亥進士知餘姚縣時餘寇未靖廷清單騎入山撫之四境以安擢工部主事𣙜龍江關盡𨚫羡餘家〉
〈居兄弟子姪百口共爨時稱其孝友〉史允琦〈上元人幼事母撫弟有至性順治丁亥進士〉
〈兩為福建推官屢雪寃滯厯山西提學道士多頌之〉蔡祖庚〈上元人順治已丑進士授甘泉〉
〈令以政最升户部郎厯守太原正定二府遷河南副使〉吕公義〈江寕人撫標把總順治十〉
〈年署崇明營千總時海寇張名振等犯崇明公義誓死殺賊陣亡事 聞賜䘏如例〉劉斌
〈上元人順治武進士為竹滛營參將時吳三桂賊黨攻城斌七戰皆㨗擢副將後仍戰歿於竹溪事〉
〈 聞賜卹如例〉劉從勛〈江寕人為連江遊擊順治十七年鄭成功出郡縣從勛禦之〉
〈受創陣亡事 聞賜卹如例〉 卜 世儼〈上元人康熙武進士為鎮遠衞守備時吳三桂〉
〈賊黨馬寶陷鎭遠力戰不支自縊死事 聞贈都司僉書卹如例〉白夢鼐〈江寕人康〉
〈熙庚戌進士官大理評事少與兄夢鼎俱崇尚志節罹黨獄幾不免時有二白之目及居官多所平〉
〈反都御史魏象樞亟稱之康熙庚申𥙷行福建鄉試夢鼐為考官得士極盛〉張藴〈江寕人知〉
〈山西汾陽縣姜瓖叛藴守西闕賊破東關入逼印綬藴妻柴氏及長子璋自殺瓖誅收撫殘黎仍前〉
〈職兼理府事〉董三策〈江寕人康熙癸丑武進士萬州逰擊奉檄𠞰賊定安轉戰百餘里所〉
〈向無前遂恢復縣城恃勇復深入黎洞中毒矢死〉王應憲〈上元人少奇氣以文行推重〉
〈於鄉隱居著述有河漕水利鹽鐵諸考〉顧來鶴〈上元人為寕夏中衞守備康熙十五年王〉
〈屏藩賊黨據固原欲渡河來鶴諭民沿河防守叛民焦得才等倡亂死之事 聞贈遊擊卹〉
〈如例〉倪燦〈上元人康熙丁巳舉人薦舉博學鴻詞授檢討與修明史以淹雅著名〉張自
超〈高淳人康熙癸未進士博極羣書研究經史期於躬行實踐釋後授經講學文行日著所著〉
〈有春秋宗朱辨義〉黄虞稷〈江寕人康熙閒以薦授翰林纂修明史假歸卒於家虞稷工詩〉
〈文才思飇發家有千頃堂藏書最富〉吳錦江〈上元人由武舉效力兵部期滿授四川提標守〉
〈備洊升遊擊乾隆三十七年隨征金川以功擢參將嗣因坐事革職留於軍營效力贖罪旋隨攻當〉
〈噶爾拉山梁陣亡事 聞照參將例議卹 賜祭葬守備〉胡鐘〈江寕人乾隆丁〉
〈酉舉人除授雲南太和知縣升貴州遵義知府杜絶苞苴痛黜奢靡發姦摘伏莫不服其精明卒祀〉
〈鄉賢祠〉哈國瓏〈江寕人乾隆戊申武舉補授河南許州營千總隨征川楚敎匪屢戰有功〉
〈洊升甘肅涼州鎭右營遊擊時甘肅𠞰敗戴家營等股匪由竹溪竄𬃷嶺嵎抗拒國瓏隨經畧額〉
〈勒登保分路抵禦殱斃甚衆馳入賊隊猝受矛傷陣亡事 聞議卹如例雲騎尉世職〉謝
子庶〈溧水人孝行著聞乾隆年閒 旌〉吳運鎮〈高淳人同縣吳翥南周良遇均孝行〉
〈著聞俱乾隆年閒 旌〉張瑛〈上元人捐職從九品分發陜西嘉慶元年投效軍營時邪匪滋〉
〈事參將鍾岳在西牛槽防堵賊越山竄瑛直前撲拏騎馬賊月中矛傷陣亡事 聞賜卹廕雲〉
〈騎尉〉司馬騊〈江寕人嘉慶中由山陽縣生簿洊擢河東河道總督辦理河務洞悉機宜曹工〉
〈睢工經理俱臻穩固卒 賜卹如例〉
︹流寓︺︹三國︺︹吳︺諸葛瑾〈琅邪人避亂江東孫權用爲司馬使蜀通好與其弟亮公㑹相〉
〈見退無私言子恪亦知名〉︹晉︺周彥倫〈汝南人居鍾山下清貧寡欲後應詔出仕累官國子〉
〈博士〉︹南北朝︺︹齊︺明僧紹〈平原鬲人明經有儒術建元初徵爲正員不就隱江乘攝〉
〈山高帝謂其弟慶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堯之外臣朕夢想幽人固已勤矣所謂徑路絶風雲通賜〉
〈竹根如意荀籜冠時以爲榮〉︹陳︺馬樞〈扶風郡人六𡻕能誦孝經論語長而博極經史隱於〉
〈茅山陳文帝徵爲度支尚書辭不命鄱陽王爲南徐州刺史固請乃行王别築室以居之樞惡其〉
〈崇麗乃於竹林閒自營茅茨而居有白燕巢其庭樹馴狎几案春來秋去凡三十年〉︹唐︺李白
〈山東人崔宗之謫官金陵與白詩酒唱和嘗月夜乘舟自采石達金陵白衣宫錦於舟中顧瞻笑〉
〈傲旁若無人〉蕭穎士〈晉陵人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見〉︹宋︺鄭俠〈福清人隨父官〉
〈江寕閉户苦學王安石知其名邀與相見稱奬之〉︹明︺黄宏〈鄞人著籍孝陵衞宏治進士厯〉
〈江西左參議賊閔廿四既降復恃宸濠𫝑剽掠九江上下宏發兵捕之宸濠反執宏憤怒以手梏〉
〈向柱蹙項是夕卒賊義而棺殮之子紹 文奔赴求得其棺以偽命治殮非父志亟易之扶 柩歸濠誅〉
〈贈太常寺少卿祀忠烈祠〉
︹列女︺︹漢︺李南女〈為由拳縣人妻南明於風角女盡得其術嘗晨詣爨室卒有暴風婦從姑〉
〈求歸辭其二親姑不許乃跪而泣曰家世傳術疾風卒起先吹竈突及并此禍為婦女主爨者妾將〉
〈亡之應因著其亡日乃聽還家如期病卒〉︹南北朝︺︹宋︺㑹稽長公主〈武帝女適〉
〈徐逵之身居長嫡為文帝所禮家事大小必諮而後行每有不得巳輒號哭上甚憚之𥘉徐湛之為〉
〈大將軍彭城王義康所愛及義康得罪事連湛之主號泣乞命乃得全〉︹齊︺蕭嶷妃庾
氏〈有女工婦徳宋時武帝及嶷位官尚輕家又貧薄庾氏徹巳損身以相營奉兄弟晚還飢疲未〉
〈嘗不迎時先辨嶷夢後亦亡〉︹五代︺︹南唐︺聶氏〈太平鄉民女也父早歿興母居隨母〉
〈採薪母為虎攫去蹲踞方食聶持柴刀自虎後躍登其背按項連割之虎斃因收母屍時年十三〉
︹元︺闞文興妻王氏〈建康人文興從軍漳州王氏與俱行至元十七年陳弔眼作亂〉
〈攻漳州文興率兵與戰死之王氏被掠義不受辱乃紿賊曰俟吾葬夫即汝從也賊許之遂負屍積〉
〈薪焚之火既熾即自投火中死〉曹子英妻尤氏〈溧水人夫死嚙指血誓不再醮〉袁
氏女〈溧水人年十五其母嚴氏孀居貧病卧牀數年女事之至孝至正十二年火延其里〉
〈鄰婦强攜女出避女泣曰我何忍舍母去同死而巳遂入室抱母共焚而死〉花山節婦
〈失其姓氏至元閒為兵所逼至崇賢鄉碑亭嚙指出血題詩碑上有遥望花山何處是之句遂自經〉
〈死〉劉彥陽妻孫氏〈至正末彥陽為平江倉官卒於任值兵亂孫輿一子二女守櫬〉
〈邸舎城陷子死於兵孫掠犯之不從遇害長女貞年十八次女㓗年十六兵脅之行二女紿之曰〉
〈願相從但得埋父母𩨬骨免暴露兵從之遂至江濱皆赴水死〉︹明︺楊氏〈上元人安陸侯吳復〉
〈之妾復守黔陽卒於官楊自經以殉太祖手詔襃之追封貞烈夫人〉朱約妻石氏〈句容〉
〈人歸約甫一𡻕約病奉侍湯藥三年不懈約卒守節終身洪武中旌表〉鄭妻郭氏
〈六合人不得於父恒悒悒不樂氏曰子弟盡孝何患不慈翁欲以非禮加婦氏厲色拒之嚙指出〉
〈血曰遭遇若此惟有死耳遂沉於河宋濂為之傳〉鄭瓘妻袁氏〈六合人年十八未婚〉
〈而瓘疾氏告父母歸鄭侍湯藥二年不懈瓘歿求自盡家人救之得不死守節終身〉武定橋
烈婦〈失其名姓永樂初誅戮臣僚妻子發教坊或配象奴烈婦題詩衣帶赴武定橋河死詩曰〉
〈不忍將身嫁象奴手提麥飯祭亡夫今朝武定橋頭死要便清風滿帝都〉陳忠妻王氏
〈上元人忠守交阯氏隨之官㑹黎人叛忠陣亡氏輿二女登竹筏出交阯東海城進海門收忠屏殮〉
〈之扶柩浮海南歸以茾紡績度朝夕厯二十餘年卒〉王烈婦〈上元人夫姓汪嗜酒廢業僦居〉
〈江東門積善橋破屋一閒以竹篷隔内外婦績麻自給夫與博徒李遊李悦婦姿謀亂之夫夜持脯〉
〈酒與李俱至引婦共坐婦不從夫怒笞婦婦度不免潛㩦幼女坐河下自投河死是夜大風雨屍不〉
〈漂沒及曙女尚熟睡草間〉張豫妻倪氏〈江寕人豫卒氏年二十六撫成立守節五十〉
〈年宣德中旌表〉蔡烈女〈上元人少與祖母居一日祖母出有僧乞食挑之不從挾以刃拒〉
〈益堅受傷十餘處罵不絶宛轉死竈下僧已遁去官行驗忽來首伏曰女拘我至此遂抵罪〉陳
伯妻黄氏〈江寕人伯疾篤知必不起碎食器刺喉不死以廚刀自刎卒年二十一〉黄
善聰〈南京人年十三失母父販香爲業憐其無依改男裝從遊廬鳯閒數年父卒變姓名曰張〉
〈勝仍習其業踰年返南京省其姊改裝始知即善聰也〉凌氏女〈高淳人許字王純姪未嫁〉
〈而夫死純慕其色謀爲妾父欲許之女覺即自縊救之得蘇誓不他適年六十卒宏治中旌表〉王
宗妻柴氏〈江寕人宗病篤屬柴改適及宗卒即入别室自經死王德開旌表〉呉達
妻俞氏〈江浦人夫死年二十二矢志守節有求配者詈之屢欲自盡家人每覺而止之正德〉
〈閒旌表〉馮鑑妻江氏〈六合人鑑死紡織奉姑教子有法年八十餘卒嘉靖閒旌表〉
︹本朝︺王某妻汪氏〈上元人順治巳亥海冦簿近郊氏家幕府山下懼見辱赴池水死〉
蔣奇玉妻梁氏〈江寕人夫病篤𥸤天求代知必不起積薪先自焚鄉里哀之〉高
烈婦〈江寕人夫姓吳為驢傭氏年十七夫歿舅欲以甥某入贅氏潛具巵酒至夫墓拜哭而返〉
〈夜自經〉李順妻林氏〈上元人夫亡喪畢餓死康熙年閒 旌同縣義烏興史趙棟〉
〈妻錢氏國棟卒於任氏扶櫬歸里絶粒七日嘔血死常復妻劉氏夫亡慟而絶〉詹某妻周
氏〈江寕人少無父母歸詹後繼姑行穢𧰟氏貌美導以淫不從繼姑凌逼百端氏密紉上下衣自〉
〈經死〉王氏女〈上元人許字沈彥早夭女欲過門守貞父不許女刺血書貽父曰生則沈氏〉
〈人死則沈氏題墓曰沈門王氏足矣遂自縊雍正年閒 旌〉金升妻許氏〈江寕人嫁〉
〈三月夫亡欲死以殉救免母攜歸閲七年終不食死雍正八年 旌〉朱氏女〈江寕人未婚夫〉
〈亡自經同縣任氏女許字楊存敏聞訃誓不更適或將委禽焉女聞遂墮樓死鄭端聘媳某氏聞端〉
〈子訃題絶句二首自縊〉趙氏女〈江寕人幼字某逺商不歸女初依母母卒葛之父迎女〉
〈於家厯二十餘年傳葛某巳殁女即密紉其衣投繯死〉王性善妻潘氏〈句容人夫〉
〈亡繼姑逼嫁遂自縊雍正年閒 旌〉陸思賢妻殳氏〈溧水人遇賊不辱自殺〉陳
嘉元妻潘氏〈上元人夫亡守節同縣談自新妻馬氏謝妻張氏宓行正妻王氏沈尊〉
〈一妻朱氏童維新妻王氏朱國丞妻周氏童維新妾李氏畢大章妻高氏李仁瀚妻耿氏許觀繼妻〉
〈汪氏王子向妻汪氏焦成德妻孫氏鄒敬妻戴氏陸嗣曽妻王氏郎璜妻蕭氏卞國南妾王氏袁楷〉
〈妻鄒氏程世堦妻余氏方瑶次妻劉氏湯自新妻朱氏王嶷妻趙氏程位妻吳氏許子先妻張氏程〉
〈雲從妻高氏徐漢良妻姚氏楊德滋妻孫氏孫成道妻徐氏王廷相妻薛氏熊夢鵬妻包氏𥳑瑗妻〉
〈梁氏吳瑛妻李氏吳源妻孫氏方雲顧妻王氏佟國勲繼妻朱氏劉啟邂妻夏氏何文環妻陳氏張〉
〈益陽妻劉氏龔鵬妻蘇氏曹登俊妻李氏諸世蕃妻吳氏陶永學妻葛氏張立先妻徐氏李義貞妻〉
〈劉氏鄧瑮妻李氏俞天育妻曹氏祁正經妻賈氏潘起鳳妻欒氏方求晟妻鄧氏張植妾韓氏張埴〉
〈妻汪氏王廷俊繼妻陳氏陳秉廉妻郭氏徐浩妻宋氏葉㻙妻張氏吕千士妻張氏叢藩妻汪氏吳〉
〈惟肖妻董氏蔡祖修妻武氏王兆昌繼妻陶氏王維翰妻張氏吳佩朝妻秦氏李春隆妻陳氏林有〉
〈顯繼妻朱氏陳致廣妻王氏詹士美繼妻趙氏王家珍妻唐氏王盛忠妻周氏王君和妻馬氏丁煥〉
〈妻劉氏許永吉妻王氏王諫忠妻陶氏李盛之妻王氏蔣昌祖妻俞氏袁公弼妻倪氏張宗仁妾周〉
〈氏方印鑾妻竇氏張大綬妻裴氏冷星雯妻王氏曹天賢妻陳氏魏甫璣妻氏王良生妻馬氏程〉
〈崧妻王氏武洛妻林氏章景齡妻吳氏武泗妻林氏蔣耀妻張氏葉煥繼妻楊氏李時若妻李氏程〉
〈宗浩妻周氏江直妻張氏程宗洪妻孫氏白鰲妻吳氏劉美玉妻巫氏諶堯序妾李氏王賁妻陳氏〉
〈王永泰妻竇氏楊翰妻陸氏李宏永妻錢氏江松妻崔氏王正清妻汪氏王希賢妻何氏童垍妻〉
〈夏氏張曽為妻周氏蔣元吉妻丁氏賀冠妻孫氏呉掄世妻宋氏李仙經妻顧氏端木正禮妻袁氏〉
〈談昌懋妻李氏蘇雨璠妻宋氏程式妻王氏徐灝妻滕氏孫岱瞻妻張氏顧時妻鄧氏高官䕶妾張〉
〈氏曾怡安妻朱氏李廷瑚妻許氏王𡽵妻金氏樊天恒妻程氏胡志安妻汪氏孫琇妻王氏孫文肇〉
〈妻陳氏均夫亡守節貞女朱振紘聘妻何氏朱尚禮聘妻沈氏唐光昕聘妻陳氏徐潮聘妻蔡氏汪〉
〈宗維聘妻趙氏張爾德婢新蓮趙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蘭藻妻費氏
〈江寕人夫亡守節同縣梁璣妻顧氏陳瑞陽妻沈氏呉國賢妻蕭氏陳應龍妻周氏朱玉妻周氏〉
〈陳憲妻談氏陸雲祥妻上官氏徐琬繼妻倪氏魏汝智妻程氏田嘉佑妻周氏費應宏妻王氏周公〉
〈安妻陳氏賈怡安妻周氏林鍾琦妻葛氏唐仲熊繼妻張氏李長琦妻劉氏葉文志妻朱氏朱龍光〉
〈妻巫氏林 鍾琮妻朱氏游國珍妻方 氏周成章妻王氏朱之 琪妻曹氏陳德明妻徐氏 葛順仁妻陳〉
〈氏陶揖妻 殳 氏顧椿繼妻蔡氏 陳東妻顧氏劉必遵妻麻氏 劉 必遂妻徐氏林一 鸞妻鄭氏余夢龍〉
〈妻周氏楊 芳植妻繆氏 蔣國正 妻滕 氏戴璟妻李氏周杖妻 呉氏王廷鑑 妻李氏 趙觀 國妻劉氏畢〉
〈道昌妻王氏芮之芳妻王氏胡貞妻 任氏鄧輝繼妻陳氏汪依妻顧氏張天墉妻曹氏 呉之熊妻〉
〈楊氏 陳篤行妻 李氏呉德彬 妻徐氏汪儀妻程氏徐瑾 妻陳氏王 子章妻楊氏 宋嘉爵妻雷氏楊文〉
〈澍妻鄭氏陳沂妻 張氏陳 學斌 妻虞氏 吳洤妻孫氏張義球妻金氏 任爾霞 妻唐 氏王玉 章妻陳氏〉
〈薛蘭孫妻于氏張瀚妻劉氏 業方標妻周氏周世纘妻李氏盛景公妻陳氏尹 衡妻張氏羅興�妻〉
〈朱氏 李芳奇妻劉氏邵 學成 妻袁氏王惠 公妻錢氏慎 傅妻田氏楊檊妻 郭氏 朱丹書妻林 氏萬維〉
〈智妻 朱氏 張世正繼妻 汪氏妾錢氏程必誠妻汪氏崔 永仁 妻蔡氏楊廷 楫妻曹氏張士鋕妻鄧氏〉
〈費篤 鰲妻 朱 氏賈道齡妻馮氏顧坤繼妻朱氏汪驥妻 許氏 王 魯偑妻陶氏汪浩妻林氏張國昌妻〉
〈曹氏均夫亡守節貞女朱聘妻王氏陳嘉諫聘妻周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王
廷璠妻裴氏〈句容人夫亡守節同縣楊朝滿妻高氏張祖留妻黄氏張天馨妻笪氏張〉
〈爲律妻章氏尚昌道妻唐氏朱之瑛妻潘氏高健常妻朱氏趙明觀妾丁氏朱之騮妻高氏朱以豫〉
〈妻吳氏史忠義妻張氏趙永著妻姚氏尚昌遴妻周氏朱兆芄妻談氏樊可明妻王氏張李璋妻鄒〉
〈氏汪洪妻江氏張啟寅妻杜氏許坤生妻張氏笪仕鼐妻譚氏巫啟税妻解氏劉朝翰妻黄氏郭茂〉
〈瑞妻葛氏樊一仁妻朱氏李仙蟠妻蔣氏趙國枚妻尚氏張洪敏妻趙氏張右瞻妻許氏劉大興妻〉
〈魯氏朱勲妻陳氏李英妻陳氏李茂俊妾陳氏戴熺妻張氏鄭孔嘉妻仇氏曹坦吉妻許氏嚴孔鏸〉
〈妻何氏王家駒妻倪氏王永思妻孔氏楊瀛妻謝氏王淮妻張氏周文極妻凌氏徐繼倫妻王氏王〉
〈犖奇妻孔氏王肇岱妻趙氏陳尚秉妻徐氏胡鼎鋐妻笪氏張美英妻宣氏萬學曉妻王氏葛肇祺〉
〈妻戎氏沈應祥妻王氏孫國璽妻楊氏駱朝樞妻錢氏張德載妻趙氏周憲瑜妻仇氏王之寵妻張〉
〈氏周伯貞妾陳氏周岳峰妻余氏戴安侯妻朱氏周憲鉅妻王氏王掞妻裴氏李秉均妻雍氏王名〉
〈登妻周氏倪達妻俞氏尚祚奎妻周氏倪如松妻裴氏王知黻妻衞氏王善騶妻曹氏孫瑞琬妻朱〉
〈氏均夫亡守節俱乾隆年閒 旌〉謝昶妻陳氏〈溧水人夫亡守節同縣俞生沛妻馬〉
〈氏薛惟勲妻吳氏李長源妻徐氏王國瑗妻俞氏俞時正妻周氏傳可順妻毛氏俞時得妻梅氏傳〉
〈洪基妻陳氏卞豫經妻楊氏徐彦質妻張氏傅立正妻張氏呉廷梅妻莊氏武駟妻沈氏〉
〈趙開洪妻張氏司徒人文妻邵氏陳 元紹妻張氏薜道五妻楊氏司徒宓妻趙 氏 卞豫〉
〈鐸妻胡氏許應舉妻耿氏葉宏彦妻 錢氏監寯妻卲氏均夫亡守節貞女經之 泰聘〉
〈妻蕭氏洪以賢聘妻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趙修祺妻普氏〈江浦〉
〈人夫亡守節同縣唐廷枚妻許氏吳璋妻葉氏毛毓彩妻王氏陳文鋐妻湯氏傅齡妻莫氏狄夢麟〉
〈妻胡氏均夫亡守節貞女秦文煥聘妻楊氏李氏女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王慶
妻汪氏〈六合人夫亡守節同縣厲曉妻曽氏錢貢妻高氏黄學炯妻汪氏劉本厚妻裴氏石〉
〈璘若妻李氏董相儀妻李氏余國緯妻尚氏常天序妻李氏袁逸安彭氏項永遜妻許氏洪之登妻〉
〈陳氏湯鋗妻王氏胡明文妻陸氏賀永諧妻湯氏姜宏聲妻夏氏郭瑞妻冉氏朱穎長妻吕氏均夫〉
〈亡守節貞女曹燦聘妻陳氏唐洪聘妻李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徐宗國
妻吳氏〈高淳人夫亡守節同縣劉觀標妻胡氏吳位良妻岑氏孔𫝊楹妻戴氏吳待學妻談〉
〈氏芮應廷妻魏氏吳方妻葛氏芮明芳妻杭氏葛紹崧妻趙氏周廷崒妻李氏楊仕元妻吳氏陳〉
〈升楫妻徐氏楊懋康妻施氏趙近尹妻邢氏吳雲妻陳氏唐士俊妻陳氏吳侍搢妻楊氏唐九歌妻〉
〈甘氏趙錫照妻張氏孔毓鎬妻陳氏孫實隆妻蔣氏李大立妻黄氏李昌文妻鄭氏李生玉妻孫氏〉
〈趙其維妻吳氏李榖妻谷氏劉震慶妻孫氏邢臯妻徐氏史光贊妻唐氏楊敬珏妻孔氏吳晉崧〉
〈妻孔氏陳道瀛妻史氏谷毓仲妻夏氏陳其恩妻卞氏陳長齡妻葛氏葛至清妻陳氏王孟械妻魏〉
〈氏趙爾驤妻李氏楊洪儀妻葉氏陳朝詢妻孫氏陳其濟妻李氏趙晉翼妻邢氏趙養昭妻李氏孔〉
〈毓昇妻魏氏張正礎妻何氏孔毓松妻邢氏李之煜妻吳氏孔衍球妻傅氏楊鑾泰妻夏氏楊毓泰〉
〈妻夏氏楊純恕妻夏氏孫永觀妻芮氏孔傳銘妻劉氏王士蕙妻戴氏孔傳鵬妻楊氏孔毓荇妻陳〉
〈氏周應心妻李氏周克聖妻李氏孔傳榛妻楊氏芮大仁妻陳氏王伊齡妻吳氏孫齡祚妻劉氏韓〉
〈爾明妻黄氏陳宗卜妻趙氏李希萊妻孫氏劉廷朝妻陳氏劉開鵬妻徐氏孔毓振妻曹氏孔毓拔〉
〈妻虞氏李大順妻趙氏李錫惠妻趙氏李大顔妻孔氏呉錫思妻楊氏邢之基妻王氏李觀妻張氏〉
〈張協寅妻孫氏邢珏華妻葛氏均夫亡守節貞女邢惠人聘妻谷氏李允繼聘妻王氏劉世瑋聘妻〉
〈張氏劉世祖聘妻張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管嘉惠妻錢氏〈上元〉
〈人夫亡守節同縣吳宣仁繼妻李氏張志鐸妻胡氏葉廷㨗妻張氏孫肇宏妻陶氏李翰蜚妻劉氏〉
〈韓蕡實妻徐氏朱家穀妻魏氏沈堅妻戴氏梅鈁繼妻秦氏陳証諠妻吳氏秦德輝妻周氏周廷檜〉
〈妻官氏江清妻王氏錢納繼妻蔣氏談樸觀妻金氏方惟醇妻朱氏歸慶生妻翁氏鄧襄妻阮氏薛〉
〈南金妻金氏陳善謙妻臧氏劉震妻王氏江基妻吳氏林師求妻韓氏郭友先妻王氏涂昭櫆妻高〉
〈氏涂昭作妻張氏季彬妻許氏陳允升妻李氏孫元宰妻王氏薄春輝妻趙氏歸燦明繼妻陳氏楊〉
〈嘉慧妻程氏楊文樂妻王氏孫必仁妻唐氏楊熙繼妻裴氏孫必佳妻沈氏劉宏年妻王氏張松年〉
〈妻林氏盧永祥妻孟氏王大楨妻陳氏劉昌齡妻王氏徐夀同妻楊氏陳士進妻王氏陳如鶴妻仲〉
〈氏張禹言妻范氏翁剽妻蔣氏翁�繼妻李氏童連妻張氏劉崇順妻吳氏蔡其卉繼妻楊氏夏成〉
〈鎰妻孫氏徐廷佐妻蔣氏均夫亡守節貞女楊鍈聘妻侯氏唐官訓聘妻侯氏王和樂聘妻吳氏田〉
〈逢仁聘妻向氏顧畯聘妻李氏周秉中聘妻李氏均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閒 旌〉戴秉
恒妻張氏〈江寕人夫亡守節同縣茶權妻王氏某妻張氏凌徳懷妻李氏翁長福妻張氏〉
〈朱定國妻王氏凌徳果妻方氏王松妻程氏程森妻金氏任某妻張氏章勤妻黎氏金德明妻彭氏〉
〈蔡鑾妻鄧氏張必達妻馬氏陸魯道妻王氏陸文墀妻馬氏劉廷椿妻張氏柯長春妻張氏芮掄元〉
〈妻楊氏馬家俊妻穆氏談國輝妻吳氏童載廣繼妻張氏陳國楨妻徐氏毛文成妻鄭氏姚樹滋妻〉
〈陳氏毛正本妻朱氏鄭光熊妻曽氏劉天相妻王氏陳幗隴妻金氏陶家堯妻劉氏朱九錫妻劉氏〉
〈陳扆揆妻劉氏單士伯妻嵇氏徐興仁妻陳氏均夫亡守節貞女陳潤安聘妻金氏楊崙聘妻馬氏〉
〈李氏女均未嫁夫亡守貞烈女李氏孝女談氏俱嘉慶年間 旌〉尚徴遠妻王氏
〈句容人夫亡守節同縣尚恕妻傅氏蔡祉妻王氏徐永懷妻戴氏妾�氏蔡瑛妾楊氏臯氏裴球妻〉
〈王氏尚徵仕妻張氏駱正紱妻王氏許尚憼妻尚氏孔繼德妾唐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周怛立聘妻〉
〈尚氏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閒 旌〉葉成幹妻鄭氏〈溧水人夫亡守節同縣阮〉
〈守忠妻毛氏顧芳馝妻張氏顧流漳妻吳氏梁丕基妻許氏均夫亡守節俱嘉慶年閒 旌〉吳
盛先繼妻張氏〈六合人夫亡守節同縣董坊妻孫氏沈其祿妻印氏陳志業妻凌氏〉
〈宋柄揚妻張氏均夫亡守節俱嘉慶年閒 旌〉姜國智妻吳氏〈高淳人夫亡守節同〉
〈縣夏錫駒妻邢氏孔繼樞妾王氏李杜妻許氏孔廣昕妻陳氏吳鎮妻邢氏田育朝妻吳氏孫俸朝〉
〈妻倪氏楊志柱妾陳氏李毓里妻陳氏錢開榜妻劉氏邢國俊妻陳氏史訓嚴妻楊氏楊昌壐妾俞〉
〈氏孫佩妻陳氏均夫亡守節俱嘉慶年閒 旌〉
︹仙釋︺︹漢︺茅盈〈漢初元中得道隱句曲人稱茅君盈弟袁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固為執金吾〉
〈各棄官渡江求兄於東山其後咸得仙去云〉︹晉︺葛元〈句容人吳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
〈以其煉丹祕術授弟子鄭隱〉葛洪〈元從孫究覽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從鄭隱學煉丹後〉
〈師事鮑元元以女妻之太安中石冰作亂洪為將兵都尉攻冰破之遷伏波將軍冰平洪不論功賞〉
〈見天下巳亂避地南土元帝辟為掾尋遷散𮪍常侍固辭不就後止羅浮山著述不輟所著言黄白〉
〈之事名曰内篇其餘駮雜通釋名曰外篇自號抱朴子因以名書餘所著碑誄詩賦雜文又數百卷〉
〈洪博聞深洽江左純倫尅期而逝舉屍入棺輕如空衣〉許邁〈一名映句容人少恬靜不慕仕〉
〈進攜同心徧遊名山因改名元字遠遊著書十二篇論神仙之事後莫知所終〉︹南北朝︺︹宋︺
慧琳〈秦人姓劉氏有才華兼内外之學為廬陵王義真所知嘗著均善論頗貶裁佛法文帝見〉
〈論賞之〉慧嚴 慧議〈上元人並住東安寺學行精整為道俗所推時鬬場寺多禪僧〉
〈都下為之詔曰鬬場禪師窟東安談易林〉摩訶衍〈苦節有精理大明中於都下出新經勝鬘〉
〈經尤見重釋學〉︹梁︺寶誌〈宋太始中出鍾山往來都邑被髮徒跣語黙不倫豫言未兆遠近驚〉
〈赴梁武帝尤深敬事呼為誌公好為讖記所謂誌公符也〉陳智顗〈華容陳氏子謁慧思禪師〉
〈悟法華三昧大建時抵建康詔居光宅寺〉︹唐︺王知遠〈父曇選母晝夢鳳集其身因有娠知〉
〈遠警敏通書傳事陶宏景傳其術為道士嘗識唐太宗於微時即茅山為觀居之一日謂弟子曰吾〉
〈今署少室仙伯將行即沐浴衣冠若寢而卒〉法融〈隱茅山後入幽𣓉寺石室修道虎鹿馴伏〉
〈百鳥獻花貞觀中四祖訪之付以燦大師頓教法門自後法席之盛擬於黄梅其寺興山遂號祖堂〉
〈云〉︹五代︺僧祖肩〈善隂陽五行之術楊行密將攻杭州潛令至城下偵險易反報曰是〉
〈腰鼓城也擊之不下又聞其鼔角聲曰錢氏子孫貴盛未易謀也後悉如其言〉︹南唐︺棲霞
〈一名敬真七𡻕以神童及第天祐时南渡居茅山修道唐主加號真素先生嘗問何道可致太平對〉
〈曰王者治身心乃及國家陛下未龍去飢嗔飽喜何論太平〉譚峭〈煉丹南岳能入水史隱形〉
〈不見嘗著化書授宋齊邱齊邱利其書醉峭以酒縫以革囊投諸深淵有漁人剖之峭睡正濃呼問〉
〈曰我語景升也齊邱奪我化書沉我於淵睡裳中得大休歇〉木平和尚〈知人禍福唐主〉
〈召見於百尺樓木平指樓言曰此宜望火初不喻其意及淮句交兵龍安山置烽堠江北嘗登樓〉
〈以觀動靜其言始驗〉︹宋︺杯度〈嘗乘木杯度水因為號在建康惟荷一蘆圌子擲於地數十人〉
〈舉之不能得〉︹明︺冷謙〈諳音律能畫嘗為仙奕圖人爭傳之明初以黄冠入見高帝授協律〉
〈郎因事忤㫖將誅召至便殿謙請飲少水就死帝許之左右以小罌盛水至謙先以一足納罌中已〉
〈而漸没呼謙輒應視之乃空𦉍耳帝命碎之左右執罌呼之片片皆應自是不復見後有遇之武當〉
〈者〉慧忠〈得法於智威禪師生平一衲不易器用惟一鐺嘗有粟二廩賊窺之虎為之守縣令〉
〈張遜入山謁問有何徒曰三五人遜曰可見乎忠擊牀者三有三虎哮而出其神異多𩔖此〉
︹土產︺緞線緞紗 銅鐵〈唐志溧水縣有銅舊志銅鐵俱出句容縣赤山〉葛布
〈出句容縣〉石〈出句容縣茅山石之次玉者又有雨花臺石出府城南聚寶山靈巖石出六合縣靈〉
〈巖山〉慈石〈出六合縣冶山一名吸鐵石〉石墨〈出茅山〉紙〈出六合縣謂之六合箋又〉
〈府境舊亦出紙有故紙官署在長樂橋側江寕縣志云齊造銀光紙處也〉鰣魚〈揚子江出〉達
摩菊〈出六合縣花小如錢色白味甘相傳達摩所植惟產長蘆寺者佳〉蒼术〈出句容茅〉
〈山者佳〉靛〈出江浦縣〉黄蓮香〈句容茅山出〉頗陵〈上元縣志頗陵土人呼為菠菜〉
〈劉禹錫嘉話錄菠薐本是頗陵〉簫管竹〈黄元之丹陽記簫管竹出慈姥山厯代嘗給樂府〉
總纂官〈臣〉王廣䕃恭纂輯
前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臣〉孫家澤恭 校
校對官〈臣〉宗稷辰恭覆校
- 280年 (提及)
- 445年 (提及)
- 578年 (提及)
- 443年 (提及)
- 626年 (提及)
- 433年 (提及)
- 438年 (提及)
- 591年 (提及)
- 前201年 (提及)
- 282年 (提及)
- 1260年 (提及)
- 548年 (提及)
- 431年 (提及)
- 前113年 (提及)
- 1005年 (提及)
- 590年 (提及)
- 917年 (提及)
- 前129年 (提及)
- 338年 (提及)
- 505年 (提及)
- 573年 (提及)
- 464年 (提及)
- 584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1356年 (提及)
- 465年 (提及)
- 556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483年 (提及)
- 508年 (提及)
- 341年 (提及)
- 383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488年 (提及)
- 271年 (提及)
- 266年 (提及)
- 553年 (提及)
- 336年 (提及)
- 527年 (提及)
- 521年 (提及)
- 342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434年 (提及)
- 450年 (提及)
- 547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267年 (提及)
- 549年 (提及)
- 401年 (提及)
- 424年 (提及)
- 1130年 (提及)
- 1169年 (提及)
- 1341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784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489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994年 (提及)
- 1402年 (提及)
- 1437年 (提及)
- 1168年 (提及)
- 1256年 (提及)
- 1185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673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937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392年 (提及)
- 558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579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176年 (提及)
- 1215年 (提及)
- 1525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703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705年 (提及)
- 49年 (提及)
- 577年 (提及)
- 1155年 (提及)
- 1161年 (提及)
- 1175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492年 (提及)
- 571年 (提及)
- 1275年 (提及)
- 1449年 (提及)
- 1552年 (提及)
- 1635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676年 (提及)
- 1677年 (提及)
- 1772年 (提及)
- 1788年 (提及)
- 1796年 (提及)
- 1280年 (提及)
- 1352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