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
本條目正進行重大修改,持續時間「24小時」。 致添加本模板的編者:請於本次編輯期間結束後,自行移除本模板。 致其他編者:當本條目最後編輯時間(6時47分30秒前,重新整理)距今超逾「24小時」,請直接移除本模板即可。 |
番薯 | |
---|---|
剛從地里拔出來的番薯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茄目 Solanales |
科: |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
屬: | 番薯屬 Ipomoea |
種: | 番薯 I. batatas
|
二名法 | |
Ipomoea batatas | |
異名[2] | |
列表
|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亦稱地瓜、甘薯、甜薯、番芋、山芋、山藥、苕等,為旋花科番薯屬的一種常見多年生雙子葉植物。其地下塊根碩大、甜美、富含澱粉,因而是旋花科最重要的農作物,從熱帶美洲傳播到全球各地,成為世界主要主食作物之一。「番薯」一詞也單指其塊根,根據皮肉顏色稱紅薯、紅苕、朱薯、紫薯、白薯等。
名稱
[編輯]中國古代有「薯」字(或寫作「藷」或「𧄔」),用來表示薯蕷、參薯等有可食用地下塊莖的植物。明代,番薯從國外傳入中國,與本地之薯不同,故稱之為「番薯」(「番」或寫作「蕃」)。
大航海時代,歐洲探險家在跟美洲原住民交流時,接觸到了番薯及其叫法,又進一步將番薯及其叫法傳播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在由西班牙人引入番薯的地方,人們多使用源自納瓦特爾語的叫法:camote。在由葡萄牙人引入番薯的地方,人們多使用源自阿拉瓦克語言的叫法:batata。番薯學名的種加詞(batatas)也由此而來。[3]
在一些地方,例如中國河北和美國南部,人們會將番薯稱為「山藥」,與薯蕷混同。[4]
形態
[編輯]番薯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地下部分有塊根,形狀、皮色、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生不定根,匍匐地面。葉片的形狀、色澤因品種不同而異,通常為寬卵形或卵狀心形,長5至12厘米,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全緣或具缺裂;葉柄長2.5至20厘米。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組成傘狀,花序梗長2至10.5厘米;苞片披針形,長2至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頂端驟然成芒尖狀;花冠粉紅、白、淡紫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至4厘米,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蒴果卵形或扁圓形。種子1至4粒,通常2粒,無毛。[4][5]
-
番薯植物繪圖
-
番薯葉
-
番薯花
-
番薯種子
-
番薯葉的不同形態
-
番薯塊根的不同形態
歷史和現狀
[編輯]番薯是一種六倍體物種,是一種二倍體和另一種四倍體雜交產生的異源多倍體。三裂薯(Ipomoea trifida)是已知的番薯最近的二倍體親屬,很可能是番薯的二倍體祖先的直系後代。厄瓜多薯(Ipomoea aequatoriensis)則是已知的番薯最近的四倍體親屬,很可能是番薯的四倍體祖先的直系後代。三裂薯分布於加勒比海地區,厄瓜多薯分布於太平洋沿岸的厄瓜多和哥倫比亞,兩個種群在何時何地、如何接觸並發生雜交,細節仍不得而知。[6][7]
秘魯奇爾卡區的考古證據表明,人類食用番薯塊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但無從確認當時人類食用的是野生的還是栽培的番薯。可確信的人類馴化番薯的最早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後,在秘魯卡斯馬河谷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相關證據。[3]
國家 | 產量(萬噸) |
---|---|
中國大陸 | 5140.1 |
馬拉威 | 804.5 |
坦尚尼亞 | 451.5 |
奈及利亞 | 408.5 |
安哥拉 | 199.8 |
全球 | 9352 |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8] |
番薯首先從熱帶美洲傳播到南太平洋。在庫克群島,發現了公元1000年前後留下的燒焦的番薯。一種觀點認為,在人類之前,番薯就在風、水或鳥類的幫助下長距離傳播到了玻里尼西亞。另一種觀點認為,番薯是通過玻里尼西亞人的航行傳播到各個島嶼上的。總之,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番薯就已經被引入玻里尼西亞,成為一些島嶼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並進一步傳播至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3][9]
番薯目前廣泛種植於世界各地。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番薯是一種重要的主食,能為飢餓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證糧食安全。自聯合國糧農組織有統計(1961年)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全球番薯產量第一。1973年,中國大陸生產番薯1.31億噸,全世界生產番薯1.53億噸,均為歷史最高。近年,中國大陸番薯產量逐漸降低,但仍占全球番薯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非洲番薯產量快速增長,從2003年的1223萬噸(全球產量的9%)增長至2023年的3116萬噸(全球產量的33%)。歐洲是全世界番薯產量最低的大洲,常年不到全球產量的0.1%。
種植和貯藏
[編輯]番薯性喜溫暖,怕寒冷,尤忌霜凍;喜光照,怕陰;需水量大,耐乾旱,怕澇漬;喜空氣,不耐缺氧;對土壤的適應性強,各類土質皆可種植,耐酸鹼性強。[10][11]
除育種外,人們很少用到番薯的種子,主要通過無性繁殖來進行種植。育苗階段,將種薯種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下,待其長出獨立的秧苗。也可以將種薯育成的種苗插在苗圃里,進一步培養成壯苗。栽培階段,將長20公分左右的秧苗插入土中。多採取壟作,以加厚土層,提高土壤通氣度,增加透光,並有利於排水和灌溉。
番薯塊根沒有明顯的成熟期,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可以持續膨大,通常在平均氣溫下降到15℃後收穫。其組織脆嫩,皮薄、水多,容易碰傷和腐爛。可以採取鮮薯貯藏手段,將塊根堆積在窖里,控制溫、濕度,以強制減緩其生理活動進程。也可以採取薯干貯藏手段,切片或刨絲後曬乾,以長期保存。
應用
[編輯]番薯有多種用途,可以用作染料、工業原料(製作酒精)、觀賞植物,但最主要的用途還是作為人類的食物和動物的飼料。
食品
[編輯]番薯基本上加熱即可食用,也可曬製成乾;種植在山丘、高原等土地偏乾燥地區的番薯會因為乾燥原因沉澱澱粉而甜度較高。
常見的烹飪料理方式與產品包括:
- 煮番薯(也可以和米一起煮,煮成番薯飯或番薯稀飯)
- 烤番薯(烤地瓜、烤紅薯、烘山芋)
- 炒番薯葉
- 拔絲地瓜
- 番薯糖水
- 蜜番薯
- 番薯薯條
- 番薯乾
- 地瓜球
- 地瓜酥
- 花蓮薯
- 餡料:番薯泥可以作為湯圓的餡料;紫心番薯可與芋頭混合製成餡料,來模仿香芋的顏色和味道。
- 西南地區普通會把紅薯磨粉做成類似米粉類型的「苕粉」或稱「紅苕粉」,一般會作為火鍋或者麻辣燙的配料。
營養
[編輯]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 |
---|---|
360 kJ(86 kcal) | |
20.1 g | |
澱粉 | 12.7 g |
糖 | 4.2 g |
膳食纖維 | 3.0 g |
0.1 g | |
1.6 g | |
維生素 | |
維生素A equiv. | (89%) 709 μg(79%) 8509 μg0 μg |
硫胺(維生素B1) | (9%) 0.1 mg |
核黃素(維生素B2) | (8%) 0.1 mg |
菸鹼酸(維生素B3) | (4%) 0.61 mg |
(16%) 0.8 mg | |
吡哆醇(維生素B6) | (15%) 0.2 mg |
葉酸(維生素B9) | (3%) 11 μg |
維生素C | (3%) 2.4 mg |
維生素E | (2%) 0.26 mg |
膳食礦物質 | |
鈣 | (3%) 30.0 mg |
鐵 | (5%) 0.6 mg |
鎂 | (7%) 25.0 mg |
磷 | (7%) 47.0 mg |
鉀 | (7%) 337 mg |
鈉 | (4%) 55 mg |
鋅 | (3%) 0.3 mg |
美國農業部資料庫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 |
有觀點提倡番薯應連皮吃,因番薯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多酚。烹煮前應徹底將皮洗淨,連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營養;且因番薯較少加農藥,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番薯,帶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營養。地瓜皮含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12][13]。
橙黃色的番薯是因為當中的β-胡蘿蔔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黃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烏干達的番薯卻是白心的,因為當地的氣候令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物種無法成長,但可以生長的物種卻只會製造大量碳水化合物[14]。
紅薯含有眾多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強腸道蠕動,另有一種氧化酶物質,這種酶容易在人的胃腸道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如紅薯吃得過多,會使人腹脹、打嗝、排氣。
紅薯是β-胡蘿蔔素最豐富的天然來源之一,到達人體內會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對人體免疫系統和至關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15]。
蕃薯在發芽後營養會流失減少,口感也較差,但是仍可食用[16]。
飼料
[編輯]文化
[編輯]由於台灣島的外形狀似一顆番薯,台灣人又常以番薯做為自身的象徵。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 ^ NatureServe. Ipomoea batatas. Arlington, Virginia. 2024 [15 February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February 2024).
- ^ https://www.iplant.cn/info/Ipomoea%20batatas?t=n
- ^ 3.0 3.1 3.2 O'Brien, Patricia J. Sweet Potatoes and Yams. Kenneth F. Kiple; Kriemhild Coneè Ornelas (編).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7-217. ISBN 978-0-521-40216-3 (英語).
- ^ 4.0 4.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編). 中国植物志 第六十四卷 第一分册.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9: 88-90. CSBN 13031·961.
- ^ 傅立國; 洪濤 (編). 中国高等植物 第九卷. 青島: 青島出版社. 1999: 260. ISBN 7-5436-1770-6.
- ^ Muñoz-Rodríguez, Pablo; Wells, Tom; Wood, John R. I.; Carruthers, Tom; Anglin, Noelle L.; Jarret, Robert L.; Scotland, Robert W.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weetpotato's closest tetraploid relative. New Phytologist. 2022, 234: 1185-1194. doi:10.1111/nph.17991.
- ^ Särkinen, Tiina; Gagnon, Edeline; Knapp, Sandra. Out of the wild: the wild (and often weedy) roots of our crops. New Phytologist. 2022, 234: 1107-1108. doi:10.1111/nph.18107.
- ^ . Statistics Division (FAOSTA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QC.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Nicola Davis. Tests on Captain Cook's sweet potato fuel row over how crop reached Polynesia. The Guardian. 2018-04-12 (英語).
- ^ 鄭婉霞 (編). 甘薯栽培与加工技术. 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2. ISBN 978-7-110-07687-3.
-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农作物卷 上.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91. ISBN 978-7-109-01640-8.
- ^ 陳彥甫 2014.
- ^ 林慧貞. 地瓜黑斑不代表感染 錯誤報導影響農民生計.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2013-10-06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Super Foods: The Real Story. Super Foods. 第1季. [2017-03-23]. TVB Pearl.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3).
- ^ 红薯的功效与作用减肥,紫薯的功效,女人多吃红薯的好处. WebMD. [201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中文(中國大陸)).
- ^ 由人類智庫編輯文化部編輯. 廚房新手東問西答(新版). 人類智庫, 2011. 2011-03-19: 12 [2019-10-29]. ISBN 97898662386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1) (中文(臺灣)).
- 書目
- 陳彥甫. 《20大排毒蔬果非吃不可》. 康鑑出版社. 2014-03-19. ISBN 5443023438 (中文(臺灣)).
- 資料庫
- 昆明植物研究所. 番薯. 《中國高等植物資料庫全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甘藷 Ipomoea batatas (L.) Lam., 1793.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 國際馬鈴薯中心(英文)
- 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