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格式手册/序言章节
此页面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部分是中文维基百科指引,这些部分分别标有{{Guideline section}}。本页面中没有这样标记的部分就不是指引,仅为论述。 |
本页简而言之:序言应定义条目的主题和以适当的分量概括条目的主体。 |
格式手册 |
---|
灰字链接非正式指引,仅供参考 |
维基百科条目的序言章节(或称导言章节、引子章节、简介章节、第0个章节),是指出现在目录之前(或第一个章节之前)的文字段落。序言章节在条目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介绍条目的主题、概括条目的重点。百科序言章节的写法和新闻首段不一样。
序言是条目的第一个部分,也是最多人会阅���的部分。在多数情况下,读者可能只会阅读序言章节。一个良好的序言章节会为读者营造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但不应以逗弄读者的方式来暗示主文所含的内容,而应该以清晰、容易读的格式呈现中立的观点。
序言应该独立地为条目的主题作出简要概述——它应该定义条目的主题、交待背景、解释条目为何值得注意,并概括和总结条目中最重要的地方(包括任何突出的议论)。[a]序言内容素材的选取重心,应根据可靠的并已出版来源及主题的显著性,以序言章节的几句话来大致反映出条目主题的关注度——通常首段的头几句话应该就要证明到主题的关注度。另外,除了基础的资料外,主体正文里没有出现的东西,即使是重要的资讯,都不应出现在序言里。按照经验,序言章节不应有超过四个段落,并小心地合适地列明来源。
应该有的东西
导言章节可以先含有这些可选用的组件,次序大致如右:消歧义链接模板、维护性模板、资讯框模板、图片、导航模板等,之后便是导言文字、以及在第一个章节出现前的目录(如果条目是多于三个章节的话,一般在保存后会自动显示)。下文将有更多解释。
序言章节的结构:
{{条目消歧义}} {{清理}} {{CJK-New-Char}} {{Infobox|name=...}} [[File:图像名称.jpg|thumb|right|150px|图像描述]]或{{右侧导航条}} '''条目名称'''是…… <!-- 除非使用了特别语法,或者条目只有少于四个章节,否则这个位置会自动产生一个章节目录 --> ==第一章节==
- 消歧义链接模板:应是条目显示区中第一个要放置的组件,置于维护模板、资讯框和图片之前。这是因为如果读者进入了错误的页面,一般情况下读者便可立即知道此事(纯文字浏览器和屏幕阅读器是会依顺序将页面展示的)。消歧义链接模板有时会连到消歧义页,以便获取所有同样名称的主题。请勿在消歧义链接模板连到条目章节。
- 维护性模板:维护性模板应当置于消歧义模板下面,这些模板应要在展示条目内容之前便要显示,以让读者得悉有关该条目质量的一般状况。如果条目处于待删除的状态,提删与速删模板应当优于其他维护性模板而首先出现。
- 横幅导读提示模板:协助读者在阅取条目文字时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作出应对准备,譬如当一些新版汉字在条目中可能无法显示时可在哪里获得有关资讯。
- 资讯框模板:包含对条目的概要资料和与条目主题有关的概观,所以其原始码应放在任何正文之前(保存后资讯框则显示在正文旁边)。与导航性质的模板(后述)不同,资讯框模板会使用一堆参数而导航性模板则没有,因为导航性模板在其主题下的所有条目会一模一样地呈现,但资讯框模板会因应每个条目的不同内容而有所变化。
- 图像:在序言的所有图像,应当与条目相关且能在技术上较好地呈现。序言图片通常具有代表性,因为它为条目主题提供了可视化构想,并让读者能更快速地辨认自己是否去了正确的页面。图像的描述文字也是条目文字的一部分,如果序言中含有消歧义模板,那么图像应放于首段正文之前,否则屏幕阅读器会先把图像的描述文字讲出,而后才轮到消歧义模板,再返回讲出条目正文,形成不合逻辑的阅读次序。
- 右侧导航条模板:集合了关系文章的链接,从而使到读者能更容易地浏览这些条目。右侧导航条有时会放在序言章节,特别用于当没有资讯框可用的时候(如典当业条目)。如当有资讯框出现时,导航条或可放在其他章节的最顶或最底。
- 导言文字:此将会在下文“导言文字”一节作详细介绍。所有条目正文至少都应该以导言文字作起始,导言文字应展示条目的显著性,包括对值得注意的意见或议论所作出的提及,并应写得可让读者产生意欲去了解更多。导言文字的长度如何为之合适?这则因应条目而异,但这不应该多于四个段落。导言文字本身并不会有章节标头。当页面含有超过三个章节时,系统会自动产生一个目录。参见Wikipedia:更优秀条目写作指南#导言。
- 目录:当页面含有超过三个章节时,系统便会自动在第一个章节前面产生一个目录。请尽可能避免把目录设成浮动框(诸如{{TOCright}}),因为这会弄破页面的标准外观。不过如果您一定要用浮动式目录,也应置于导言文字之后。使用屏幕阅读器的用户都期望目录应在导言文字后面,这是因为他们会漏掉目录与第一个章节之间的文字。
列明来源
导言必须符合可供查证、生者传记和其他方针,Wikipedia:可供查证中规定:“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都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可靠、公开的来源。”对于在世人物的任何有争议的语句则一定要每次列明来源,包括序言章节。
导言通常是比条目内容更为显浅的概述,同样需要符合可供查证等方针。序言章节一般会截取或复述条目内已经有列明来源的文段,相关文段可以避免重复列明来源,但复杂的、正在发生的或有争议的内容可能应尽量列明来源。必要时编者可以在条目讨论页面、同行评审、互助客栈或其他讨论页面(包含评选)达成共识以决测序言章节是否列明来源。简而言之,这里不要求也不禁止在条目的序言章节列出来源,而需视不同状况而定。
导言文字
提供易读的总览
序言章节应简要地概括条目最重要的地方,而导言就是该条目的精要版本。条目主题为何值得注意也应写在序言里(但请不要使用主观的带有吹捧性的用词,诸如“誉为”、“赢得了”、“热门”等)。比较条目其余易读的部分,这里的导言甚至乎显得更为重要,并应考虑通过序言章节为读者营造全文阅读的意欲,但请不要提示额外的东西而又不作解说。编者应避免在序言章节中撰写长篇段落和说明得过于具体,特别是这些内容并非全个条目的中心。
一般来说,在导言中可以介绍常用的别名,但应避免加入特定的术语行话和字符;而数学方程和公式,如果难以吸引广大读者的话,也应避免使用。当遇到一些不通用的字眼,应该放置它们到条目的主体内文中,并简要地作出定义和连系;而条目主题则应放于读者会熟悉的主体内文中。举个例,与其说明某个镇所在的经纬度,不如描述这个镇是某个大城市的市郊。读者不应该在首段中被掉至主题的中心,而应该在序言中感到轻松。
相关要点
根据比重原则,导言所提供事物的相关要点,在根据可靠来源的情况下应当反映出其对于主体的相对重要性;这原则适用于条目的导言和主体内文,如果两者所表达的要点出现不同,编者应当查找解决两者差异的办法。另一方面,尽管不是每样在导言的东西都要在主体内文有所表述,但如果意义重大的资讯写了在导言章节后便不会再于条目余下的部分出现的话,那么这些资讯不应在导言中出现;这并不是说应把这类资讯从序言中抽起,而是说这类资讯在序言和主体正文中都应该要出现。不过,既定的事实诸如引文、生卒日期、学名、衔头、案号等,则常例外地只出现在导言中。
段首
导言文字的第一段需要为读者中立地、明易地、不要太过具体地定义条目的主题。通过提供一些情形或事实下,它应奠定主体文字会出现的内容;如果处理得宜,导言应提供时间与地点。另外导言也应为条目内容定下一个界限(例如:环境问题只是涉及对自然环境的人为影响)。
第一句
第一句应告诉非专业的读者条目的主题是什么或谁,通常也需要介绍条目主题相关的时间或地点。应使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撰写。
尽量不要在第一句话中描述有关该主题的所有值得注意的资讯,这样会使句子过长。相反,用第一句话来介绍主题,然后将相关资讯分散到整个导言中。注意不要在第一句话中加入长长的括号来填入拼写、发音等,这样会使句子难以真正读懂;这些资讯应该放在其他地方。
- 如果可行的话,条目名称应该就是第一句的主语[b]。但如果条目标题只是描述性的(例如印度-美国关系),标题就不需要逐字出现在导言中。
- 与上述类似地,如果条目是一个列表,请勿把导言写成“这是一个xxx列表……”或“这个xxx列表……”,一个更清晰和更多资料的简介会比逐字地重复条目名称来得更好。犹他州县级行政区列表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见下“第一句的格式”)
- 当条目名称被用于第一句的主词时,它可能以稍为不同的形式出现,以及它也许包含了变化式(包括同义词)[c]。
- 如果条目名称包有消歧义部分,那么消歧义部分在文中须被移走[d]。
- 如果日期和/或地点有助于读者迅速确认他们是否找到了需要的条目,则应在第一句中包括这些内容。例如,在条目美西战争中,导言的第一句应写为:
- 如果条目的主题是从属于某个定义,那么第一句应给出一个简明的定义:如果可以的话,添加背景予不熟悉者阅读。如果主题是一个专业术语,那么更要尽早地添加背景。[e]
- 第一句应尽量把冗余的东西缩到最小,请利用条目的首句来提供条目名字未给出的资讯,记得条目名字未必需要在导言里逐字地展示。
- 如果条目主题仅因某个原因而值得关注,该原因应常写在第一句里。[f]
- 如果条目是讲关于一个虚构的角色或地点,要明确说明这一点。[g]
第一句的格式
如果条目名称本身已是正式的或被广泛接受的名称,请在第一句话中以粗体显示,并应尽量放得越前越好:
如果不行,把这个名称自然地融入首句内:
标题和别名的加粗
只有第一次出现的名称和重要的别名需要加粗(其别名也应当重定向到该条目):
常见的缩写或简称也应加粗:
如果条目是关于一个主题的事件,且该主题没有主条目时,主题应该用粗体字。当这篇条目是重定向的目标时,这尤为重要:
避免冗余
第一句应尽量把冗余内容缩到最小,使用条目的第一句话来提供条目标题没有给出的资讯[h]。如果条目的标题是描述性的,那么条目的标题不需要逐字地出现在句中。例如:
“关系是关系”的说法对不知道外交关系的含义的读者是不管用的。第二个版本则合理地选择去包括新的资讯(即“外交关系始于1947年”的部分)于首句中,而不是重复条目标题。
避免其他常见错误
在导言首句被加粗的部分请不要加入内部链接[i]:
该规定的例外是,如果消歧义页存在主要条目,主要条目的链接可进行加粗。
如果条目命名在首句难以自然地被使用,那请不要试着以重复变换遣词的方法把命名塞进去。只需要用简单的句子描述,避免冗余:
在通例下,如果条目的标题(或其别名)没有出现在首句,请不要加粗在首句出现的相关字词:
特定名字与标题
如果主题要以引号来括住,引号不用加粗,而只加粗主题文字。如:
假若条目主题一般要以斜体显示(如:英文文艺作品名称),那么第一次出现时便要以粗斜体显示。
外语名称
通常来说,若条目标题词[j]为中文(或偶尔中外混杂)且对应外文[k]符合创建外文重定向的条件,那么建议将该外语名称在首句写出,并通常出现在标题词后的括号中;否则不建议标注外文名称。具体如下:
- 标题词有同义外文文本常常直接(不出现相应中文)在中文语境使用,通常为字母词和英语词
- 标题词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作品名、公司名等)且译自外文或与外文有紧密联络,建议标注对应的外文,并注明语种[l]。例如地名:
切尔诺夫策州(乌克兰语:Чернівецька область,Chernivetska oblast)是乌克兰西南部的一个州……
[m]- 若标题词有别名且该别名亦出现外文名称,若不致混淆,语种名称可以省略
- 标题词与使用某种外语的文化有明确联络,建议标注对应的外文,并注明语种
- 同上例注脚:是否额外标注罗马化名称、英语名称,如何处理多于一个外语名称的情况,暂无共识;语种名称不致混淆时可省略
- 若该外文文本仅是描述性的(多个单词的简单组合),例如“cinema of the United Kingdom”(英国电影),一般无需标注外语名称
- 若标题词是专科术语(例如出现在术语在线、乐词网等提供中英术语对照的网站,以及各类百科全书、专科辞典、专著、论文等),那么建议在标题词后标注对应英语,对译名不统一、不固定的术语而言尤为如此;除非该标题词相关领域的中文学术文献数远多于英语。由于学术研究通用英语,“英语”这一语种名称可以省略。极少数术语并非英语,则可视情况标注语种;对术语通用另一语言(如乐谱音乐术语通用意大利语)的相关内容是否以及如何标注语种有待达成共识
- 若标题词为生物物种(或属名等分类单元名)、药品等,可标注生物学名、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等外文规范名、通用名,一般无需标注语种
- 其他有必要标注外语名称的情况。标注者需在讨论页(或编辑摘要)解释标注理由
不要把仅仅用作展示词源的外文名称等相关内容写进首句。例如“俄罗斯”一词译自蒙古语[1],不要加注蒙古语名或介绍相关内容。[n]
外语名称的大小写格式根据该词在该语言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英语单词,仅当其总是首字母大写(一般为专有名词)时,才保留大写格式,否则一律小写。粗体格式方面,不要加粗中文语境下不常用的外语名称,详见MOS:外文粗体;斜体格式方面,不要给罗马化转写使用斜体,详见MOS:罗马化斜体。
除首句外的条目正文,以及消歧义页标注外语名称的方式可参考首句格式手册的规定,在“提供必要资讯”和“保持文本简洁、避免冗余”之间做出平衡。唯由编者自行翻译的专有名词必须标注外语原文(包括首句与其他部分。参见WP:原创译名)。
发音
如果条目名称组合的发音十分特别或与平常有所不同,请在该名称首次出现之后的括号内把该发音拼出,这些通常发生于外语(如玛黛茶)、特定命名(如雷夫·范恩斯)、或不寻常的中文读法(如妈阁庙)。请不要把中文语境都广为人知的外地名称的发音都写进去(如法国、波兰),也不要列出常见的中文用词的发音,即使这些发音会让初次接触者觉得违反常理。如果条目名称多于一个字,除非全部的字都是难读的,否则请只列出需要的部分发音(如氹仔的“氹”字)。对于那些特别发音可以在主体正文内有所阐释。
内文链接
起首的句子应该提供链接连到更广或更基础的主题,而那些主题是对当前条目的主题是重要的,又或者将链接融入于值得注意的内文里。
例如,在一个关于建筑物或地点的条目,其序言应该包含连到更广的所属地理位置的链接:
而在一个关于术语和行话的条目,第一句或首段应当正常地包含连到该领域所用的词语:
在人物条目的第一段应连系到该人物突出方面的主题。
当一个主题牵涉到另一个主题时,可按另一个主题的内容来营造有助读者理解当前主题的背景。
无论如何,请不要加入不与条目主题之定义或关注度理由直接相关的链接。同理,不要连到日期,但对主题有特别意义者除外。
在导言粗体部分前后出现的链接,如果无定立关系的必要的话,则会转移对条目主题的视线,是故应该不要进行链接,即使该等链接也许适合在内文的其他地方亦然;例如,一个人物的封号或职衔(诸如“博士”之类),常会在人物的名字前后出现,但“博士”之类的词不应添加链接,因为这不是有前后关系的。无论如何,请不要为了只是保留原本在粗体部分之前出现的链接,而拙劣地改写句子。
生物
当一个常用的名字作为条目的命名时,序言首句中加粗的常用名字后面会跟着括号,而括号包含着未加粗的斜体的科学名称。别名应被提及并在适当的字句中列明可靠来源,如果某个名称常用的话则赋以加粗,而较少用的则放在条目的其它地方(此时请按个别情况决定加粗与否)。这里无必要将非中文的常用名称也写进去,除非那些也在中文语境下常用(例如个别中文地区直接以外文表示的名字);如果那些要写进去的话,请以斜体表示。
但当条目命名用上了科学名字,则应先把科学名字表示,然后才介绍常用的名称,并且对它们加粗。
条目的范围
有一些情况,在首段出现的条目主题的定义可能不足以全面地规限条目的范围,此时就有需要去分辨范围外的材料,举例说:发烧条目提示了因中暑而出现的高热并非该条目要探讨的范围。此类解释也许最好放在序言的末尾,以免杂乱和与首段混淆。这些在序言中的资料和元材料(自行表述的材料)一般也不会出现于主体正文之中。
生者传记
当撰写一篇生者传记的序言章节时,不应把备受关注的资料掩埋:经常地、细心地留意可靠来源,并确测序言能正确地反映整篇条目,也请客观地描写,并让事实自己说话。
最近发生的、广为人知的、并会影响条目主题的事情,不管它是否好议论的,都应以历史的观点来描写。最近发生的事情不一定就是最引人关注的事情:新的资讯应当小心地与旧有的保持平衡,正如Wikipedia:中立的观点#平衡那般。当条目的主题人物逝世,导言不需要重新撰写,除非他的死因受到注目,否则用一句句子就已足够描述他的逝世。
别名
在维基系统的设计中,一个条目只能被命为一个名称。而当条目主题有不只一个称谓时,重要的别名也应当在条目里有所表述,而这些表述通常在第一句或第一段内。这些别名可以是另类的串字组合、长写或缩写、历史或过去的名称、或在外语里重要的名称等。如果某一别名是跟主体内文内的某个部分有关,则还可以将其用于该内文里,这比仅放在序言较为适合;例如一个现在叫亚马喇前地的地方以前曾经叫做“铜马广场”,可写在历史背景的描述内。另外,编者需要在保持可读性、与提升读者最大地获取可用资料的意欲之间,获取平衡。
非中文名称
虽然Wikipedia:命名常规建议使用中文,但某些情况下条目主题的外文名称会在汉语来源中经常出现(如JavaScript),在此情况下,使用外文名称也许会是适当的。
第一句用法
主题为地方、人物、文艺、科学原理和概念等条目时,在第一行中,条目名称可以接着一或两个别名,并以括号括住。以下是可用括弧包住名称的例子,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而应该反映共识:
- 过去的名称(包括白话文未正式推行前所用的名称)应该清楚地表示出来,比如:(旧称:XXX)
- 也鼓励括住切题的外语名称,比如条目主题人物并不以中文来写自己的名字时。不同语言的名称应以分号隔开,罗马字拼音则以逗号隔开。
对于人名(特别是外语人名),如果其全写是为人所知的话,是会以全写来表示的,并且会把任何未被条目标题采用的名字和缩写的名字都写进导言里,例如卡尔文·柯立芝条目将他的名字写成“小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如果一个人物有广为人知的、且被用作取代原名的昵称,那么该称应以引号括住,并放于原名字部分的最后一字的后面,例如阿兰·柯比什利写成卢埃林·查尔斯·“阿兰”·柯比士利。如果别名常被用于取代整个原有名称,则应在原名后面以括号包住表示。另外如果合适的话,诸如“阿历山大·佐治·林恩,通称阿历士·林恩”的方式来表示也是可以接受的。另外也可以考虑将可能令到序言变得杂乱的外文名称和旧有名称放进脚注区里。
分节用法
又或者,如果条目主题有许多个别名或又名,那么这些别名可以搬到一个叫做“别名”、“又称”或者“名称由来”等诸如此类的章节中,并对之作出阐释。当条目至少有三个别名,或者条目的又名中有值��注意的东西时,不妨使用这种做法。一旦创建了这类的章节或段落,那么这些又名及其外文名称则不应再放到序言首句中,但是由当地官方所给出而又广泛应用于中文的名称则除外。
小作品
如果条目是一篇小作品,序言可能没有必要。维基百科鼓励扩展小作品,但如果可靠来源不足,扩展或许是不可能的。不过一旦条目已扩展满足(一般约四至五百字),那么编者应考虑加设序言章节。
长度
序言章节的约莫长度视乎条目的总长度而定,在一般情况下(但也不是绝对),导言应不多于四个段落。读者会期望序言的长度应该要短而完整有用,以成为条目主题的精要。一个太短的的导言也会令到读者感到不满,而太长也会让读者感到却步、难以阅读、甚至在阅读中途失去继续下去的兴趣。以下建议可能有用:
条目长度 | 序言长度 |
---|---|
少于15,000字节 | 一至两段 |
15,000至30,000字节 | 两至三段 |
多于30,000字节 | 三至四段 |
Wikipedia:摘要格式里说明了序言章节如何在条目以外的章节中反映或扩展自身,而新闻格式则讨论了新闻应如何撰写序言。
如果序言太杂乱……
序言章节有时会因为括弧内的资讯量(有时已到了不合理的地步)而变得杂乱无章,这应当有所删减。举个例:
成吉思汗(蒙古语: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Činggis qaγan,秘史记音:成吉思·中合罕,西里尔字母:Чингис хаан, 国际音标:[tʃiŋɡɪs xaːŋ] (ⓘ);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称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可汗,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名铁木真(蒙古语:ᠲᠡᠮᠦᠵᠢᠨ,鲍培转写:Temüǰin,秘史记音:帖木真,西里尔字母:Тэмүжин),也有其他译法如忒没真。孛儿只斤氏(蒙古语:ᠪᠣᠷᠵᠢᠭᠢᠨ,鲍培转写:Borǰigin,西里尔字母:Боржигин),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汗。
这可以被缩简为:
成吉思汗(蒙古语: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国际音标:[tʃiŋɡɪs xaːŋ] (ⓘ);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称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可汗,蒙古人,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名铁木真(蒙古语:ᠲᠡᠮᠦᠵᠢᠨ),蒙古乞颜(起延)部人。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在位,在位22年。1206年他登基时,诸王和群臣为他上蒙语尊号成吉思汗。
一些括号内的材料也许有够重要而值得在首段里出现,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移到脚注或主体正文内。如果欲移到脚注里的材料本身含有参考资料时,此时脚注可以分开成备注和参考资料两节,另见Help:脚注#把脚注分组。
编辑序言章节
在系统原生的配置中本来是没有编辑序言章节的链接,不过目前已开发了小工具(即偏好设置→小工具→为页面的序言章节添加[编辑]链接)来加设编辑序言的链接,并已对全站默认激活;一般情况下,在页面标题栏的右侧会出现一个[编辑]链接,按下后便可以编辑序言章节。
另外您还可以在偏好设置→编辑中,激活“允许右击标题编辑段落 (需要JavaScript)”,这样便可以右击页面标题栏,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编辑序言章节。
不过,如果用户自行停用以上所有功能时,则还可以任意点击一个章节的[编辑]链接,然后在地址栏中把“ §ion=n ”改为“ §ion=0 ”。当然也可以按页顶的“编辑本页”去编辑序言章节,不过这样实际上是编辑全个条目,会提高发生编辑冲突的风险,而且一些浏览器未必能够处理得到太长条目的编辑。
与新闻式序言的比较
维基百科的序言不是以新闻风格来撰写,纵使两者有相似的做法,诸如把最重要的资讯放在第一位并将之变得可让所有读者只需阅读导言都能明白文章的主题,不过两者还是有些大不同的地方。报纸上的序言是仅对事情中最重要的事实做一个十分浓缩的摘要,写的通常描述有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及为何;新闻式的序言正常的也只会一句起两句止。相比之下,在维基百科条目内,第一句通常跟定义较为相似,序言章节则更长,最终提供更多资料以达至对条目进行概括的用途,而不仅仅是介绍主题。
新闻式序言 | 百科式序言 |
---|---|
海边新街2号Z昨晨发生怀疑纵火案,酿成六尸七命多人受伤惨剧,三十多人无家可归。 |
澳门爹美刁施拿地大马路63号木楼大火(或称海边新街2号Z木楼大火)发生于1990年1月23日凌晨雨夜,是一宗导致6尸7命和10人受伤的火灾。
事件发生在澳门内港码头对面的一座木建楼房,于当日凌晨时份一名水警稽查人员看见上址二楼发生火警,遂按铃知会楼房的住户逃生。但木楼内的楼梯被火封,楼上住户全部被困,此时刚有垃圾车经过现场,司机见状便驶靠火场将二楼的住客救出,而部分三楼住客则逃往屋顶并爬过隔邻楼房逃生。及后消防队赶至,将三楼剩余的被困人士救出,后来三楼也受波及,部分并烧至坍塌,消防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火扑灭。此后消防员在火场掘出六具焦尸(包括一名孕妇),并在瓦砾堆发现一名生还者。 其后消防局认为火警有可疑,遂与警方调查事件,不过也未能查出有纵火成分,而起火原因至今仍然成谜,然而坊间对起火原因流传着多种说法。 |
小报刊、杂志和广播新闻的导言也许会在逗弄,因为它们可能故意地隐掉一些关键资料去引诱读者或观众阅读或收看整个报道,甚至可能会将最重要的事实从序言中掩埋。这种做法不应在维基百科上使用。
清理
如果一个条目的序言章节需要清理,可在Wikipedia:模板消息/清理#序言章节中查找适合的模板去标示。不过,与其用这些模板去标示条目,这里鼓励编者亲自动手去把序言章节改善。
备注
- ^ 请勿违反中立原则地在序言章节里过分地关注较不重要的争论。
- ^ 例如:
- 本格式指南是一个包括……的格式指引。
- 本格式指引叫格式指南,包括……
- ^ 例如,在英国条目中:
- ^ 所以,白眼塘 (澳门)条目应该如下起首:
- 白眼塘原是澳门北湾的一个避风塘……
- 白眼塘 (澳门) 原是澳门北湾的一个避风塘……
- ^ 例如,与其这样写:
倒不如这样:
- ^ 例如: 这个示例不但告诉读者条目的主题是一位数学家,还指明她在数学领域外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生卒年份则提供了一个时间范围。那样读者就算不往后看条目,也能知道她何时生存、她工于什么、以及为何她受到关注(Wikipedia:格式手册/传记有更多关于传记条目的具体格式建议)。
- ^ 例如:
- 梁笑棠是《学警狙击》登场的虚构角色。……
- ^ 有时,小小的冗余是难以避免的,如牛津英语字典一定要在条目里以专有名词的方式作称,不能在第一句里叫它做其他东西而不叫它做字典。尽管如此,首句一定要提供一些标题没有的资讯,如果可行的话,尝试改换方式来表示。举个例,与其这样写:
- 《牛津英语字典》是一部全面的英语字典。
- 《牛津英语字典》是一部主要的英语字典。
- ^ 很多(但不是全部)的条目在第一句以粗体重复表示条目的标题,而自我链接也会自动以粗体表示,自我链接本身是不被鼓励的,因为当页面被移动到新名称时会产生无用的连到重定向的循环链接。而在粗体部分文字加入链接也是不被鼓励的,因为视觉效果已经不同了,会令到有些读者错过了被用于第一时间加粗的视觉提示作用。
- ^ 本节“标题词”指第一个加粗的词或短语(偶尔也可能是句子),不一定和条目标题完全相同。
- ^ 本章节所说的“外语/外文”指除中文以外的语言。
- ^ 一些难以标注语种的专名(如“让·西贝柳斯”)可不标语种。
- ^ 社群关于在首句标注原文名称拉丁化、标注英语名、标注多个外语名称的情况均有讨论,但未得出共识,具体见下:
- 若该外文文字不是拉丁字母,其对应的罗马化转写是否标注与如何标注——即直接标注在原文之后(如上“切尔诺夫策州”例)、在原文之后使用注脚、不标注在首句(仅在资讯框标注)等——均无共识
- 若该外语不是英语,且英语名在中文语境的出现率不明显低于原文名,社群对是否在首句同时标注英语名称没有共识
- 若有多于一个外语名称需要标注(含上例情况),社群对是否均在首句标注及如何标注没有共识
- ^ 又如“精神分裂症”的英语名称“schizophrenia”由希腊语词根“skhizein”和“phrēn”构成[2],不要在首句介绍这一外文名称的词源;再如“通用语”的术语“lingua franca”(英)来自意大利语[2],不要在该外文词前写上“意大利语”语种或介绍该词词源。
参考文献
- ^ 黄河清. 近现代汉语辞源.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387. 2019. ISBN 978-7-5326-5403-1.
- ^ 2.0 2.1 J. Pearsall; P. Hanks; C. Soanes.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由《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编辑出版委员会翻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1080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