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田助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田助男(いだ すけお[來源請求],?—1933年3月),日本關東軍士兵,日本共產黨員反法西斯人士。其事跡主要來自李延祿的回憶文章,1965年曾刊載於《人民日報[1]。中共代表王明1935年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曾公開介紹[2]與之相似的人物事跡。

背景

[編輯]

據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李延祿回憶,抗日戰爭初期,其隊伍曾在東滿汪清縣一帶活動。1933年3月下旬,日軍龜岡村一率領的部隊圍剿時,有許多日軍士兵拾到和偷讀東滿特委製作的反戰傳單。[3][4]

事件

[編輯]

1933年3月30日,李延祿率領「抗日救國游擊軍」在汪清縣馬家大屯與龜岡村一指揮的數千日軍展開戰鬥。戰鬥間歇,游擊軍戰士到附近戰場搜集彈藥,並意外在一處隱蔽的松林中,發現一輛滿載步槍子彈且汽車發動機被破壞的日本軍車。在附近又發現一具日本士兵的屍體,附近有一張石頭壓住的紙條用日語寫道:[3]

親愛的中國游擊隊同志們:

我看到你分撒在山溝里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的游擊隊。

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

我很想和你們會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敵人,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們包圍着,走投無路。我決心自殺了。我把我運來的十萬發子彈贈給貴軍。請你們瞄準日本法西斯軍射擊。祝神聖的共產主義事業早日成功!

關東軍間島日本輜重隊

日本共產黨員 伊田助男

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5]

游擊軍戰士為此深受感動,並將伊田助男遺體與游擊軍烈士一起埋葬,3天後游擊軍戰士與當地群眾在墳前為其舉行了追悼會[3][6][7]

當時的馬家大屯小學(又稱馬家屯小學[8]、馬村小學[9])為此更名伊田小學。[6]游擊區也將此事上報上級,並使其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廣為傳播。[6][7]李延祿於1935年在莫斯科工作期間,將伊田助男事跡撰稿並被刊載於莫斯科出版的《救國時報》上。新中國成立後,多份刊物也刊登了伊田助男的事跡。[6]此事還曾收入小學教材。[10]

據李延祿的文章稱,此事發生後日本特務機關對龜岡村一的旅團內部進行大搜捕,不久後該部隊被調往延吉全部解散,官兵被送到各處「矯正思想」,龜岡村一被撤職。[7]並有稱龜岡村一後因傷重身亡[5][9]

紀念

[編輯]

1982年12月由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編撰的《日本共產黨的六十年》出版,其中用幾句話記錄了伊田助男的事跡,1986年6月該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內部發行的中文譯本。[11]

2005年8月,東北烈士紀念館舉辦的《黑土英魂———東北抗日烈士事跡展》展覽的「正義沒有國界」單元中加入了伊田助男。[12]

2005年9月3日,中共汪清縣關工委在縣烈士陵園為伊田助男立起抗日烈士紀念碑。[13]

2009年7月1日,在退役軍人、中共黨員金春燮的奔波下,汪清縣人民政府在伊田助男犧牲地重新設立的「伊田助男犧牲地遺址」紀念碑建成並對外開放[14][15][16][17][18][19][20]

文獻中的差異

[編輯]

部分文獻中記載,游擊隊是在3月30日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時發現卡車、遺體和遺書。[6][5][7]

部分文獻將龜岡村一記作鱉剛村一[13][7]

遺書內容落款有「共產黨員」「日本共產黨員」兩個版本[5][7]

真實性

[編輯]

橫川次郎的回憶錄《我走過的崎嶇小路》中,他表示,中國有一些人懷疑伊田助男是否確有其人,日本研究人員也曾調查,但沒有在關東軍輜重隊士兵名單中找到伊田助男的名字。橫川次郎認為,不論是否有其人,但此類事件歷史上確有發生過。[2]

1999年《延邊大學學報》一篇文章中稱,延邊博物館曾組織大批人馬用幾個月時間普查小汪清根據地,核實了伊田助男自決地和遺書存放地,並採訪多名親歷者,他們表示當年見過或聽過此事。延邊博物館沈東劍二次採訪李延祿時,李延祿稱《過去的年代》是我的回憶錄,裏面的內容屬事實。[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李延祿; 新華社. 光荣的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 人民日報. 1965-08-22: 第5版 專欄. 
  2. ^ 2.0 2.1 橫川次郎. 我走过的崎岖小路 横川次郎回忆录.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1991-01: 97–98. ISBN 9787800051081. 
  3. ^ 3.0 3.1 3.2 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两名日本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福健一夫抗日事迹述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024-05-11]. 
  4. ^ 安徽省民政廳. 白山黑水吊忠魂——记童长荣烈士. 江淮英烈.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09: 39–43. 
  5. ^ 5.0 5.1 5.2 5.3 李延祿口述; 駱賓基整理. 在红旗下奋勇前进--东北抗联四. 过去的年代 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79-06: 183. 
  6. ^ 6.0 6.1 6.2 6.3 6.4 汪清縣檔案局 李全德. 纪念伊田助男--《兰台内外》1995年06期. 1995 [2024-05-11]. 
  7. ^ 7.0 7.1 7.2 7.3 7.4 7.5 聶榮臻; 陳毅等. 伊田助男 李延禄. 星火潦原第4集. 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 1997-01: 371–375. ISBN 978-7-5065-3218-1. 
  8. ^ 日軍彈藥車旁的遺書 劉大為 ,傅 克 炎黃春秋. 2002(06)
  9. ^ 9.0 9.1 9.2 金基鳳. 三十年代初延边地区抗日斗争与延边战场上的中日友谊.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 (3): 35–45 [2024-05-11]. ISSN 1009-3311. doi:10.16154/j.cnki.cn22-1025/c.1990.03.005. 
  10. ^ 盛季蘭(安徽日報社主任編輯退休). 童长荣:远见卓识的抗日领导人. 樅陽在線.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 
  11. ^ 段元培等譯. 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 編. 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 1922-1982年.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06: 66–67 (中文(簡體)). 
  12. ^ 再现抗日烽火 重温英烈事迹. 哈爾濱日報. 2005-08-14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 
  13. ^ 13.0 13.1 "侵华日军"送10万发弹药助我军抗日 我军为其立碑. 新浪軍事.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 
  14. ^ 解放軍報. 日本地下党潜伏关东军 送中国游击队十万多发子弹. 新華網. 2015-08-25 [2024-05-11]. 
  15. ^ 新華網. 丰碑永镌赤子心——记长期坚持为抗日英烈树碑立传的退役军人金春燮. 中國日報中文網.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 
  16. ^ 中新社延邊; 中新社記者 李彥國. 日本士兵战场留书自尽:赠抗日武装十万发子弹. 中國新聞網. 2015-08-23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 
  17. ^ 汪清英烈網. 伊田助男牺牲地遗址. 抗日戰爭紀念網. 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2018-04-27 [2024-05-11]. [需要較佳來源]
  18. ^ [한중작가포럼/작가작품특집77]정봉숙의 르포《金达莱映红山岗》. 동북아신문. 2019-05-29 [2024-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1). 
  19. ^ 鄭風淑. 金达莱映红山岗.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2-01: 53. ISBN 978-7-5545-6689-3. 
  20. ^ 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 时代楷模 2016. 北京: 學習出版社. 2016-08: 173. ISBN 978-7-5147-0625-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