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鸢
黑鸢 | |
---|---|
歐洲黑鳶 M. m. migrans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
科: | 鹰科 Accipitridae |
属: | 鳶屬 Milvus |
种: | 黑鸢 M. migrans
|
二名法 | |
Milvus migrans (Boddaert, 1783)
| |
黑鳶分布範圍。部分非洲族群有時被視為異域形成的獨立物種黃嘴鳶
繁殖區 留鳥 非繁殖區 過境
| |
異名 | |
|
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俗稱老鹰、老鸢或鸡屎鹰,粵語稱麻鷹(粵拼:maa4 jing1),閩南語作萊葉、獵鴞、鶆鴞(台羅:lāi-hio̍h),客語稱鷂婆(yeu-phò),是鷹形目鷹科鳶屬下的一種猛禽,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澳大利亞等地。此鳥種最明顯的特徵是其棕黑的羽色和些微分岔的尾羽。和多數鷹科猛禽不同的是,黑鳶雖然也會主動打獵,但以食腐為主,且非繁殖季會成群生活。[2]黑鳶的適應力強,除了棲息於水域附近、草原、森林外,還能居住於城市內,實際棲地因分布區域而差異很大。雖然不少地區的族群量有所減少,但黑鳶仍是世界上最常見、最都市化的猛禽之一。目前屬無危物種。[1]
形態
[编辑]黑鳶體長58—69cm;翼展157—162cm;[3]體重900—1160公克;嘴峰25—40毫米;翅435—550毫米;尾270—362毫米;跗蹠50—75毫米,屬中型猛禽。[4]體色大致棕褐。眼暗褐色,臘膜黃色或棕色,眼先灰色,眼後羽色略暗,嘴基部黃色,上喙黑色。頭部、頸部及肩羽較淡,呈現許多白斑。腹面棕褐色,羽毛邊緣的顏色較淺,因而形成交錯的斑紋。[2]尾羽展開時呈三角形;收攏時略為內凹,類似魚尾,飛行時常不停扭動; [5]展翅時翅末端成掌狀,腹面初級飛羽基部白色,連成翅下兩片顯眼的白斑,翱翔時翅末些微下垂。[2]腳黃色或灰色,爪黑色。幼鳥身上帶有絨毛及白斑,腹面帶白色縱紋。每年換羽一次,繁殖期羽色相同。和許多猛禽相同的是,黑鳶雌雄同型,而雌鳥比雄鳥略大。[2]
相較同為鳶屬物種的近親紅鳶,除了體色一棕黑、一紅褐外,黑鳶體型略小,尾羽分岔較淺。黃嘴鳶的體色則比黑鳶略呈紅棕,嘴部黃色,黑鳶則是黑色。[6]
黑鳶鳴聲響亮,無論是否為繁殖季皆鳴唱,一般鳴聲為悠揚的「fee~ee~ee~yu~」,鳴聲頗長而尾音顫抖;警戒聲則似「fee-er-er」,短暫急促。[2]
分類
[编辑]黑鳶的屬名「Milvus」指鳶;種小名「migrans」指的是遷徙。黑鳶和紅鳶、黃嘴鳶共同構成了鳶屬,其中紅鳶會和黑鳶雜交,尤其是在人為圈養之下;在佛德角,後來移入的黑鳶和紅鳶繁殖,現在佛德角的鳶是紅鳶和黑鳶的混種,並被視為是紅鳶的亞種(Milvus milvus fasciicauda),[7]甚至亦有將其視為獨立物種者(Milvus fasciicauda);[8]黃嘴鳶分布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南方,過去認為是黑鳶的一個亞種(M. milvus aegyptius),但分子生物學研究則認為黃嘴鳶應是一個獨立物種(M. aegyptius),目前其物種地位尚不明確。
亞種
[编辑]黑鳶被普遍接受的亞種約有五個,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對黑鳶的亞種數量有許多表述,最多可達十二個。黃嘴鳶有時會被視為是黑鳶的亞種,有時則是獨立物種,[8]黃嘴鳶的亞種(M. aegyptius parasitus或M. milvus parasitus)甚至也被DNA研究認為是獨立物種;亦有認為黑耳鳶應獨立成一種者(M. lineatus),但缺乏有力支持。[9]
- M. m. migrans (Boddaert, 1783): 指名亞種 ∕ 歐洲黑鳶
- M. m. lineatus (J. E. Gray, 1831):黑耳鳶
- 分布於西伯利亞南部、東亞、中南半島北部、日本列島與琉球群島等西北太平洋上的島嶼,包括,其中分布較北的族群於波斯灣、南亞、東南亞過冬。是體型最大的亞種,耳部有一個黑點,因而得名,臘膜和腳呈棕色(其他亞種多為幼鳥呈棕色、成鳥呈黃色)。
- M. m. govinda (Sykes, 1832):
- 分布於南亞等地,自巴基斯坦迄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不遷徙。體型小於指名亞種。
- M. m. affinis (Gould, 1838):叉尾鳶
- M. m. formosanus (Kuroda, 1920):台灣鳶
-
指名亞種(M. m. migrans)攝於西班牙
-
黑耳鳶(M. m. lineatus),攝於日本
-
M. m. govinda,攝於印度
-
叉尾鳶(M. m. affinis),攝於澳洲
-
臺灣鳶(M. m. formosanus)幼鳥
分布
[编辑]黑鳶幾乎遍布於整個舊大陸的溫帶與熱帶地區,包括歐洲大陸、地中海沿岸、中亞、西伯利亞南部、東亞(包含日本列島與台灣)、南亞、中南半島,在澳洲、新幾內亞、華萊士線以東的海洋東南亞也有分布;如果算入黃嘴鳶,更涵蓋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除了剛果盆地)、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南端。在英國[10]、夏威夷 [11][12]、紐西蘭[13]等地曾有迷鳥記錄。
黑鳶的棲息地非常多樣,視分布地區而有所不同,通常偏好低海拔、半開放式的環境,如草原、沼澤、灌叢,[14]通常避開茂密的林地。[15]覓食地通常靠近水域,或著垃圾場、港口等易撿拾人類廢棄物的區域。然而在中亞、澳洲等地,黑鳶甚至可在於乾燥的草原和沙漠覓食;在歐洲、東亞則主要生活於水域附近。雖然一般棲息於低海拔地區,但在喜馬拉雅山脈,黑鳶被記錄到在海拔4000公尺處覓食。[15]
生態
[编辑]習性
[编辑]和許多猛禽不同的是,黑鳶在遷徙時及非繁殖季常成群活動,並會於秋冬黃昏的空中群聚、盤旋,又稱「晚點名」,入夜後各自歸巢。[2]在臺灣,幼鳥離巢後的活動範圍約為291平方公里,[16]非繁殖個體較已婚成鳥的活動範圍大4至8倍[14],德國的研究發現,繁殖季的親鳥領域為15平方公里,幼鳥離巢後增加至40平方公里。[17]
在歐洲、中亞和北亞,黑鳶和人類的關係較遠,然而在南亞、東亞和非洲,黑鳶相當熟悉城市環境,甚至可以在人類附近飛行。在印度的觀察發現,黑鳶親鳥能認出入侵其巢的人類,並對其進行攻擊,[18]當地進一步的研究亦指出較常受到餵食的黑鳶更有可能攻擊人類。[19]
據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文豪在臺灣的記錄所言,黑鳶身上「帶著臭味」。[20]
食性
[编辑]黑鳶是機會主義的猛禽,食性非常廣泛,同時身為清除者和掠食者。既食用屍體、腐肉和人類廢棄物,也會獵捕魚類、小型鳥類、囓齒類、兩棲類、爬蟲類甚至蝙蝠,還會食用棕櫚果實。[15]黑鳶在白天覓食,常利用上升氣流在空中滑翔、盤旋,當找到目標時牠們會收起雙腿,快速俯衝而下,使用腳爪捕捉獵物。
在臺灣,黑鳶會在農地翻耕時尋找逃竄的動物或其屍體。[16]在澳洲,黑鳶會利用野火獵捕動物、拾取屍體,甚至會撿拾燃燒的樹枝再丟下以傳播野火。[21][22]黑鳶曾被記錄到從海鷗、鵟、黃頭鷺[2]等鳥類口中搶奪食物。印度的黑鳶非常適應城市生活,在某些地方,牠們會俯衝並搶奪人類的食物。[23][24]在德里,黑鳶在城市中繁殖,穆斯林會宗教性地向牠們獻上祭品:將肉拋到空中,黑鳶則會俯衝接住肉,但牠們鋒利的腳距可能會使附近的人受傷。[19]在日本,黑鳶的食物來源亦相當仰賴人類餵食,並亦有搶奪人類食物的習性。[25]
繁殖
[编辑]在臺灣的黑鳶求偶期為12月—2月;孵化期2月—4月;育雛期3月—5月,南部分別比北部早一個月。[26]在印度繁殖期則為1月—2月,歐洲為3月—5月後。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但亦會有婚外性行為。[27]在繁殖期時,黑鳶會抓起塑膠袋、樹枝等物品,在空中放掉後由其他同伴接住;[2]其他求偶行為亦包含兩隻黑鳶互相抓住對方的腳爪,在空中水平旋轉等,求偶期亦有特殊的鳴聲。[28]
黑鳶一般在鄰近水域、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樹木樹冠上或峭壁上築巢,[29]雌雄共同築巢,並會重複使用巢位。[30]在香港、日本與印度,黑鳶會在都市的樹木或建築物上築巢,而歐洲、台灣等地的族群相較則傾向棲息於野外。[25]在臺灣,方圓10公里內最多14巢;在日本、西班牙,方圓1公里可達30巢;[29]在新德里市每平方公里則為約15對。[23][31]巢以樹枝築成,內部襯以樹葉、紙、布、塑膠材料等人工製品[32][2],偏好白色明亮的材料,[33]西班牙的研究認為,塑膠的反光或許可以用來警告其他黑鳶遠離。[34]
黑鳶一窩產蛋1—5枚,以二枚為多,蛋白色或淡青藍色,帶有不規則紅褐色斑點,長55mm,寬43mm。[2]孵化期30—34日,主要由雌鳥孵卵,為晚熟型鳥類,[35]孵化後由雄鳥覓食,雌鳥餵養幼雛,親鳥並會驅逐接近其巢位者。[18]在城市環境的繁殖成功率似乎較低。[36]孵化42—50日後離巢,此後幼鳥仍依賴父母生活一段期間,長短受到是否有遷徙性影響,[16]在臺灣為38—72日,在西班牙為15—36日,能獨立捕獵後,幼鳥方離開親鳥的領域。[18]此後黑鳶每年換羽一次,3歲後可以開始繁殖,世代長度約為9年,[1]壽命部分在西班牙有28歲的記錄。[37]
遷徙
[编辑]在歐洲、中亞及西伯利亞繁殖的黑鳶會遷徙;在東亞、南亞、非洲及澳洲的族群則為留鳥。分布於歐洲的指名亞種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過冬;中亞的族群過冬於波斯灣和南亞;分布於西伯利亞者過冬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1]臺灣猛禽研究會認為臺灣有部分過冬個體。[38]黑鳶於7月至10月南遷,2月至5月北返。[36],黑鳶在白天利用上升氣流遷徙,通常成群行動,穿越水域時更是如此。[39]
數量與保育
[编辑]國際鳥盟統計,歐洲的黑鳶數量約為37萬—50萬隻,以此推估全世界黑鳶的數量約為400萬—570萬隻。[1]即使身為世界上最普遍的猛禽之一,黑鳶仍然面臨著棲地破壞[30]、農藥[40]及重金屬[41][42]隨食物鏈累積造成的毒害、獵捕、路殺(因其撿食屍體的習性)、撞擊窗戶致死、觸電[43]等等的危機。黑鳶在南亞的數量龐大,歐洲則較少,在東歐、南歐的數量有所下滑,在中歐持平或略為成長,在德里和伊斯坦堡下滑。[36]香港定居的黑鳶約有600隻,在冬季渡冬期間更是會來到1000隻以上,是黑鳶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44]由於儘管有跡象顯示其族群數量略有下降,但目前其族群並未受到威脅,國際鳥盟在IUCN的名錄中將黑鳶列為無危物種,[1]但在歐洲屬於易危物種,臺灣2005年時亦曾屬瀕危物種,[45]其後雖然數量有所增加,2016年出版的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仍因其族群稀少列為易危鳥種。[46]
黑鳶曾經是台灣常見的猛禽。1860年代時黑鳶在台灣的平原「隨處可見」,[20]在日治時期亦十分普遍,但到了1980年代時已變得相當稀少,1992年沈振中調查時已不到兩百隻,主要棲地僅存北海岸和屏東平原。[27]亦發現黑鳶因為食用鳥類及鼠類,間接累積農藥加保扶或滅鼠藥而中毒的情況,[40][16][47]尤其因為南部黑鳶經常在農地環境覓食,又更為常見,[16]2010年代後,黑鳶的數量開始回升;2017年,農業委員會禁用高濃度加保扶。臺灣猛禽研究會的調查指出,黑鳶的數量在2013年至2023年間已從272隻上升到808隻,[38]但族群仍以北部和南部較常見。[40]臺灣黑鳶相關的保育行動亦拍攝成紀錄片《老鷹想飛》。
黑鳶是台灣基隆市的市鳥。由於市場的各種內臟腐肉最後經常排放到基隆港水域,黑鳶經常在當地上方盤旋覓食,使基隆成為台灣少數能經常看到黑鳶的地區。[30]然而1990年代,當地外木山海岸的開發使黑鳶的棲息地流失,爾後僅在基隆覓食,並未定居。[27]2012年的一份調查指出,大多數基隆市民雖然對黑鳶的生態不了解,但仍認同黑鳶是當地重要的生態資產。[30]2014年,因為基隆港的水質改善計畫可能會影響到黑鳶在當地的食物來源,[30]開始實驗人工餵食黑鳶,然而未見黑鳶利用餵食池,停止餵食後數量亦未見下降。[48]不過在嘉義縣曾文水庫,仍結合生態觀光進行餵食,但也引起爭議。[48]
日本的研究發現黑鳶身體內的汞70%位於羽毛,研究者並推測換羽具有代謝的功能。[41]分析台灣黑鳶羽毛中的汞等重金屬濃度後發現有隨年代上升的趨勢,[49]西班牙的研究也在居住於垃圾焚化廠附近的黑鳶身上發現鎘,並且認為可能影響免疫系統。[50]1950年代,黑鳶曾因為農藥中毒在以色列滅絕,但後來又重新定居該地。[15]
黑鳶受到以下法律及條約保護:
- 中華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5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52]
-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
影像
[编辑]參考來源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BirdLife International. Milvus migran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1 October 2016]. 資料庫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台灣鳥類誌 上冊.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 ISBN 978-986-03-3925-3.
- ^ 黑鳶.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16-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 ^ 趙正階. 《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6: 238-239.
- ^ 黑鳶(麻鷹) Black Kite.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2010-10-15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 ^ Reich, Nathan; Sorenson, Amanda. Milvus migrans (black kite). Animal Diversity Web. [202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7) (英语).
- ^ Hille, Sabine; Thiollay, Jean-Marc. The imminent extinction of the kites Milvus milvus fasciicauda and Milvus m. migrans on the Cape Verde Islands.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0, 10 (4): 361–369. doi:10.1017/S0959270900000319 .
- ^ 8.0 8.1 Johnson, J.A.; Watson, Richard T.; Mindell, David P. Prioritizing species conservation: does the Cape Verde kite exis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05, 272 (1570): 1365–1371. PMC 1560339 . PMID 16006325. doi:10.1098/rspb.2005.3098.
- ^ Schreiber, Arnd; Stubbe, Michael; Stubbe, Annegret. Red kite (Milvus milvus) and black kite (M. migrans): minute genetic interspecies distance of two raptors breeding in a mixed community (Falconiformes: Accipitridae).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0, 69 (3): 351–365. doi:10.1111/j.1095-8312.2000.tb01210.x .
- ^ Badley, John; Hyde, Philip. The Black-eared kite in Lincolnshire - a new British bird. Birding World. 2006, 19 (11): 465–470.
- ^ Milvus migrans additional details on distribution. globalraptors.org. The Peregrine Fund. 2012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 ^ The 115th Christmas Bird Count in Hawaii & the Pacific Islands. Audubon.org.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2015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9).
- ^ Wingspan Birds of Prey Trust. Wingspan Birds of Prey Trust. 25 October 2012 [22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4).
- ^ 14.0 14.1 Tanferna, A., L. Lopes-Jimenez, J. Blas, F. Hiraldo, and F. Sergio (2013) Habitat selection by Black kite breeders and floaters: Implications for consevation management of raptor floater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60:1-9
- ^ 15.0 15.1 15.2 15.3 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 2: New World Vultures to Guineafowl. Lynx Edicions, Barcelona, Spain.. 1994.
- ^ 16.0 16.1 16.2 16.3 16.4 魏心怡. 臺灣黑鳶(Milvus Migrans)幼鳥的播遷、活動範圍與棲地利用 (碩士论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2012-01.
- ^ Pfeiffer, Thomas; Meyburg, Bernd-Ulrich. GPS tracking of Red Kites (Milvus milvus) reveals fledgling number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ome range size. Journal of Ornithology. 2015-10-01, 156 (4): 963–975 [2024-09-04]. ISSN 2193-7206. doi:10.1007/s10336-015-12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4) (英语).
- ^ 18.0 18.1 18.2 Malhotra, A.K. Site fidelity and power of recognition in Pariah Kite Milvus migrans govinda. Journal of the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1990, 87 (3): 458 [2024-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9).
- ^ 19.0 19.1 Kumar N, Qureshi Q, Jhala YV, Gosler AG, Sergio F. Offspring defense by an urban raptor responds to human subsidies and ritual animal-feeding practices. PLoS ONE. 2018, 13 (10). e020454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04549
- ^ 20.0 20.1 Swinhoe, R.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 Ibis. 1863, 1863: 198-219, 250-311, 377-435.
- ^ Hollands, David. Eagles, hawks, and falcons of Australia. Nelson. 1984. ISBN 978-0-17-006411-8.
- ^ Bonta, Mark; Gosford, Robert; Eussen, Dick; Ferguson, Nathan; Loveless, Erana; Witwer, Maxwell. Intentional Fire-Spreading by "Firehawk" Raptors in Northern Australia.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2017, 37 (4): 700 [2024-08-29]. S2CID 90806420. doi:10.2993/0278-0771-37.4.7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5).
- ^ 23.0 23.1 Whistler, Hugh. Popular handbook of Indian birds 4th. London: Gurney and Jackson. 1949: 371–373. ISBN 978-1-4067-4576-4.
- ^ Ali, S.; Ripley, S.D.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India and Pakistan 1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26–230. ISBN 978-0-19-562063-4.
- ^ 25.0 25.1 沈振中. 台灣與亞洲鄰近國家黑鳶定點調查結果之比較. 台灣猛禽研究. 2003, 1.
- ^ 基隆地區鳶之生態研究(二).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鳥類保育研究叢刊. 1995, 8.
- ^ 27.0 27.1 27.2 沈振中. 尋找失落的老鷹. 晨星. 2004.
- ^ Avery, R. 2002. The International Wildlife Encyclopedia. Tarrytown, New York: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M
- ^ 29.0 29.1 K. Koga; S. Siraishi; T. A. Uchida (1989), Breeding Ecology of the Black-eared Kite (Milvus migrans lineatus) inNagasaki Peninsula, Kyushu. Japan. J. Ornithol 38:57-66.
- ^ 30.0 30.1 30.2 30.3 30.4 周映珮. 基隆民眾對於黑鳶的保育及其生態旅遊發展之態度及認知探討 (碩士论文). 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2012-06.
- ^ Galushin, V.M. A huge urban population of birds of prey in Delhi, India. Ibis. 1971, 113 (4): 552. doi:10.1111/j.1474-919x.1971.tb05189.x.
- ^ 沈振中. 1999年臺灣地區黑鳶繁殖結果與保育對策之思辨. 中華飛羽. 1999, 132: 37-41.
- ^ 瀕危的清道夫─黑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科學人雜誌
- ^ Sergio, F.; Blas, J.; Blanco, G.; Tanferna, A.; Lopez, L.; Lemus, J.A.; Hiraldo, F. Raptor Nest Decorations Are a Reliable Threat Against Conspecifics. Science. 2011, 331 (6015): 327–330. Bibcode:2011Sci...331..327S. PMID 21252345. S2CID 13925885. doi:10.1126/science.1199422. hdl:10261/37071 .
- ^ Richard M. Sibly, Christopher C. Witt, Natalie A. Wright, Chris Venditti, Walter Jetz, and James H. Brown. 2012. Energetics, lifestyle, and reproduction in birds. PNAS 109(27):10937-10941, doi:10.1073/pnas.1206512109
- ^ 36.0 36.1 36.2 Ferguson-Lees, J. and Christie, D.A. 2001. Raptors of the world. Christopher Helm, London.
- ^ Sergio, F., A. Tanferna, R. De Stephanis, L. L. Jiménez, J. Blas, G. Tavecchia, D. Preatoni, and F. Hiraldo. Individual Improvements and Selective Mortality Shape Lifelong Migratory Performance. Nature. 2014, 515 (410).
- ^ 38.0 38.1 林惠珊.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2023.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23-12-29 [2024-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9) (中文(臺灣)).
- ^ Agostini, N.; Duchi, A. Water-crossing behavior of Black Kites (Milvus migrans) during migration (PDF). Bird Behavior. 1994, 10: 45–48 [2010-07-03]. doi:10.3727/0156138947917489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3).
- ^ 40.0 40.1 40.2 林大利; 呂翊維; 潘森識 (编). 臺灣國家鳥類報告 (PDF). 由吳建龍、林大利翻译.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0-12 [2024-09-04]. ISBN 978986854259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10).
- ^ 41.0 41.1 Honda, K.; Nasu, T.; Tatsukawa, R. Seasonal changes in mercury accumulation in the black-eared kite, Milvus migrans lineat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ries A,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1986, 42 (4): 325–334. doi:10.1016/0143-1471(86)90016-4.
- ^ Carneiro, M., Oliveira, P., Brandão, R., Soeiro, V., Pires, M.J., Lavin, S. and Colaço, B. Assessment of the exposure to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captive and free-living black kites (Milvus migrans) nesting in Portuga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8, 160: 191-196.
- ^ 林惠珊; 洪孝宇; 蔡岱樺; 曾建偉; 鄭暐; 謝季恩. 2019年台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 台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9.
- ^ Vicky, TANG. 麻鷹研究 - 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香港觀鳥會. 2018-03-09 [202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9) (中文(香港)).
- ^ 方偉宏. 臺灣受脅鳥種圖鑑. 貓頭鷹出版社. 2005.
- ^ 林瑞興; 呂亞融; 楊正雄; 曾子榮; 柯智仁; 陳宛均. 2016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2016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2016-12-01 (中文(臺灣)).
- ^ 洪孝宇; 林惠珊; 孫元勳. 殺鼠劑究竟毒死誰?從一隻黑鳶的墜落談起. 自然保育季刊. 2015-06-01, (90): 4-13.
- ^ 48.0 48.1 陳佳利; 郭志榮; 陳慶鍾; 張光宗. 餵餵黑鳶OK嗎? 人為餵食的爭議與必要性.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公共電視台. 2024-04-18 [2024-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0).
- ^ 張智堯. 黑鳶(Milvus Migrans)羽毛內重金屬(鉛、鎘、汞、砷)含量之時間變化 (碩士论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2012-01.
- ^ Blanco, G, B. Jimenez, O. Frias, J. Millan, and J. Davila. Contamination with nonessential mentals from a solid-waste incinerator correlates with nutritional and immunological stress in prefledgling black kites (Milvus migran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4, (94): 94–101.
-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conservation.forest.gov.tw.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中文(臺灣)).
-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農業農村部公告(2021年第3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外部連結
[编辑]- 自然系圖鑑: 鳥類: 鷹科: 黑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守望黑鳶- 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電影「老鷹想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