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書)
孟子 | |
---|---|
作者 | 一說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 另說孟子、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 |
编者 | 注解者:趙歧、孫奭、朱熹、焦循等 |
类型 | 書面作品[*] |
语言 | 文言文 文字:漢字 |
成书年代 | 戰國時期中晚期 |
發行信息 | |
保存状态 | 篇数:11篇
|
出版地點 | 中國 |
孟子 | |||||||||||||||||||||||||||||||||||||||||||
繁体字 | 孟子 | ||||||||||||||||||||||||||||||||||||||||||
---|---|---|---|---|---|---|---|---|---|---|---|---|---|---|---|---|---|---|---|---|---|---|---|---|---|---|---|---|---|---|---|---|---|---|---|---|---|---|---|---|---|---|---|
简化字 | 孟子 | ||||||||||||||||||||||||||||||||||||||||||
|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儒家經典 | |
---|---|
五經 | 傳 |
九經 | |
易 書 詩 禮(儀禮/周禮) 春秋 |
禮記 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
七經 | 十二經 |
論語 孝經 |
尔雅 |
十三经 | |
孟子 |
《孟子》是一本记述孟子思想與言行的儒家經書,完成于戰國時代中后期,屬於《十三經》之一。该书詳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
成書
[编辑]背景
[编辑]對於孟子遊歷列國的順序,歷年來有許多不同看法。《史記》記載,孟子遊說齊國的齊宣王、魏國的梁惠王皆未果,於是返回家鄉鄒國著述《孟子》[1];錢穆認為孟子約在燕昭王即位前後離開齊國,返回鄒國度過晚年,此時已年過七十[2]。近代學者則認為孟子離開齊國後,還去了滕國與魯國,最後才返回鄒國 [3][4][5]。
孟子的生存年代屬於戰國時期,列��以合縱連橫的戰爭謀略為主要政策[6],於是孟子的儒家理念無法得到伸張。《孟子》即為一本闡明《詩經》、《尚書》以及孔子之道,並統整孟子思想的書[7][8]。
作者
[编辑]《孟子》的作者一般認為包含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其中萬章與公孫丑兩人應為主要編寫者,咸丘蒙、浩生不害、陳臻等人也有參與[9],但究竟孟子本人是否參與編寫,則爭議不休。現今學者多認為孟子沒有直接參與,但仍未有定論[10][11][12]。
第一種說法認為《孟子》是孟子晚年與弟子萬章等人的作品,最早可見於西漢時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並受到趙岐、應劭 [13]、蘇洵、蘇轍 [14]、朱熹、趙順孫[15]、陳士元 [16]、閻若璩、魏源、錢基博[17]、錢穆等人的贊同。焦循則進一步認為,書中孟子與諸弟子的答問為弟子所輯錄,不含答問的論說部分則為孟子自撰[18]。支持此說的證據如下:
- 《史記》成書於西漢,與孟子生活的年代最近,史料最完備,所以其說法也最可信。
- 《孟子》全書筆勢連貫如鎔鑄而成,不像是多位作者編輯之作[19],而孟子門生也未必寫作能力如此高明,能寫出如此氣勢雄厚之作[20][21]。
- 若與記述孔子言行的《論語》相比,《孟子》較少紀錄孟子的容顏表情,因為孟子自己即為作者[22]。
- 《論語》之所以不稱《孔子》是因為該書乃由孔子弟子論辯所得;而《孟子》與《荀子》等書皆為本人所著,故以作者之名命名。
第二種說法認為《孟子》是由弟子所記,最早可見於三國時孫吳人姚信所著的《士緯》,並有林慎思 [23]、晁公武 、周廣業、崔述、蔣伯潛[24]等人持相同看法,但日後又可分為書成於孟子死後與孟子生前兩種論點。唐代的韓愈指出《孟子》是在孟子過世後由弟子所著[25],元代袁俊翁則因書中未見孟子臨終的記載,故認為書成時孟子應仍在世[26],後者得到梁啟超 [27]、羅根澤 [28]等人認同。支持此說法的證據如下:
- 書中可見許多關於其志向與品性的描述,而不只有勸誡弟子的言詞而已[29]。
- 書中每章的開頭皆為「孟子曰」,且各章皆有「孟子曰」、「孟子對曰」,若為孟子自述則應為「軻曰」、「孟軻曰」,故可以得知皆是由門生所記[30]。
- 書中孟子多以諡號稱呼國君,而這些人未必都比孟子早逝[31]。
- 孟子常以「子」稱呼弟子,此與《論語》中孔子直呼弟子名字不同;且書中關於萬章、公孫丑的問答最多,亦不以「子」稱呼此二人,所以此書應為此二人所主編[32]。
- 朱熹的注本之中,有兩處注解認為該章句是門生記述的遺漏,造成其說法矛盾[33][34]。
内容
[编辑]《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民本政治。
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分別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篇名取自各章開頭的幾個字,沒有特別的含意。東漢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
風格特色
[编辑]《孟子》文氣雄健,氣勢磅礡,詞鋒犀利,如決江河而下,浩浩蕩蕩,筆鋒所至,萬物披靡。感情洋溢,愛憎分明,波瀾曲折壯闊,詞采華瞻,有時寬厚弘博,有時輕鬆幽默,明白曉暢,明朗簡潔,流暢疏蕩,極少生僻字詞。
《孟子》長於辯論;邏輯嚴密,善用問答方式的表現方法,逐步深入問題,層次清晰,一問一答穿插變化,製造氣勢,分清層次,突出主題。辯論方法靈活多樣,或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或虛實莫測,欲擒先縱,處處顯出機敏和智慧;尤善設機巧,引人入彀,不憚反覆,說理詳盡。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如「挾泰山以超北海」、「椽木求魚」、「五十步笑百步」。舉例取譬時,又富於幽默,如牽牛過堂、齊人妻妾諸段。《孟子》修辭技巧甚高,善用反問句、對比、排偶句,又善用虛字和語氣詞。[35]
注疏
[编辑]- 《孟子註疏》--東漢趙岐注《孟子章句》;北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之一。
- 《孟子章句》--趙岐
- 《孟子注》--東漢鄭玄
- 《孟子章句》--高诱
- 《孟子注》--刘熙
- 《注孟子》--扬雄
- 《刺孟》--王充
- 《孟子注》--綦母邃
- 《孟子注》--陆善经
- 《孟子音義》--张镒
- 《孟子手音》--丁公
- 《翼孟》--刘轲
- 《續孟子》--林慎思
- 《孟子集注》十四卷--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
地位
[编辑]《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叫做「傳記博士」。
到五代十国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尽依太和旧本,历时八年才刻成。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之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時,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以孟子為孔子道統傳人,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在明清時四書被列為公家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孟子》也成了讀書人必讀之書。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不满《孟子》一书中民贵君轻等轻视君权的内容,下令对该书进行删节,并要求科举考试不得涉及被删内容。
版本差異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在《孟子·告子下》中有一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後世成為名言。然而,在很多現代華人的記憶中,對此句的印象都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並非「是人也」,但翻查各種古本及收錄這篇文的現代出版物(如教科書),內容都是「是人也」,未發現有「斯人也」的版本。此句被視為一個曼德拉效應的事例。[36][37][38][39]
注釋
[编辑]- ^ 司馬遷. 孟子荀卿列傳. 史記.
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 ^ 錢穆. 孟子傳略. 孟子要略.
- ^ 馮鐵流. 孟子游歷諸國考. 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對先秦諸子學術活動的新認知. 重慶出版社. ISBN 7536671431.
- ^ 王興業. 孟子遊歷列國問題辨析. 山東大學學報. 1998, (1998-1): 76–81.
- ^ 李銳. 孟子見梁惠王年歲及相關諸子年代考 (PDF).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2017, (4): 159–172 [2021-1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26).
- ^ 趙岐. 孟子題辭. 孟子章句.
周衰之末,戰國縱橫,用兵爭強,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先權謀,以為上賢,先王大道,陵遲墮廢。
- ^ 司馬遷. 孟子荀卿列傳. 史記.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 趙岐. 孟子題辭. 孟子章句.
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錄,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仲尼有云:「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
- ^ 魏源. 孟子年表考. 魏源集.
史記謂退而與謂章之徒作七篇者,其為二人親承口授而筆之書甚明。咸丘蒙、浩生不害、陳臻等偶見,或亦得預記述之列。
- ^ 吳曉昀. 孟子. 台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2020-03-27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6).
- ^ 黃俊傑. 前言. 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 國立臺灣大學. ISBN 9789570128604.
- ^ 董金裕 (编). 導言.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下). 康熹文化. ISBN 9789865974558.
- ^ 應劭. 窮通. 風俗演義.
又絕糧於鄒、薛,困殆甚,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意,作書中、外十一篇。
- ^ 蘇轍. 孟子. 古史傳.
退而與其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記其平生答問稱道之言,作孟子七篇。
- ^ 趙順孫. 孟子序說. 四書纂疏.
愚按:二說不同,史記近是。
- ^ 陳士元. 卷一. 孟子雜記.
- ^ 錢基博. 孟子第三.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 ^ 焦循. 孟子題辭. 孟子正義.
- ^ 朱熹. 答吳伯豐. 朱熹文集.
熟讀七篇,觀其筆勢,如鎔鑄而成,非綴緝所就也。論語便是紀錄綴緝,所為非一筆文字矣。
- ^ 蘇洵. 上歐陽內翰書. 嘉祐集.
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絕之言,而其雄不可犯。
- ^ 黎靖德 (编). 朱子語類.
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短不類處。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若是門弟集,則其人亦甚高,不可謂軻死不傳。
- ^ 閻若璩. 孟子生卒年月考.
余亦有一證,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便成於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
- ^ 林慎思. 續孟子書.
孟子書,先自其徒記言而著。
- ^ 蔣伯潛. 諸子著述考. 諸子通考.
故孟子七篇,必非孟子自著。惟論語非一人一時所記纂,故上論下論截然不同;孟子則由萬章、公孫丑等親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書一致耳。
- ^ 韓愈. 答張籍書. 昌黎先生集.
孟軻之書,非軻自著。軻既歿,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孟軻所言焉耳。
- ^ 袁俊翁. 卷七. 四書疑節.
但直謂作於孟子既沒之後,則書中初未嘗及於孟子臨終之事,殆亦無所明騐論者。但從韓子之論除去軻既沒三字,則斯言為得之矣。
- ^ 梁啟超. 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大約是孟子弟子所編,曾經孟子看過。
- ^ 羅根澤. 孟子傳. 諸子考索.
- ^ 李昉 (编). 人事部八十八.品藻下. 太平御覽.
夫孟子之書,將門人所記,非自作也,故其志行多見,非惟教辭而已。或拒萬鍾之祿,或辭兼金之贈,或以周漢禮殊,二子時異,不可責之於周。或曰帝納異言,而子雲無正論,卒有投閣之累。孟軻昂昂其肯,然子雲保家養知之士,孟軻鳳峙高世之英也。
- ^ 周廣業. 孟子四考.
此書敘定數十年之行事,綜述數十人之問答,斷非輯自一時,出自一手。其始章、丑之徒,追隨左右,無役不從,於孟子之言動,無不熟察而詳記之。每章冠以孟子曰者,重師訓,謹授受,兼法論語也。
- ^ 晁公武. 卷十. 郡齋讀書志.
今考其書載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謚,如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謚,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應即稱謚。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見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後人追為之明矣,則岐言非也。
- ^ 崔述. 一. 孟子事實錄.
余按謂孟子一書為公孫丑萬章所纂述者,近是謂孟子與之同撰或孟子所自撰,則非也。
- ^ 朱熹. 滕文公上. 孟子集注.
門人不能悉記其辭,而撮其大旨如此。
- ^ 朱熹. 滕文公上. 孟子集注.
汝泗則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謂四水皆入于江,記者之誤也。
- ^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 ^ 程祥.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人教社回應. big5.cctv.com.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 ^ 中時新聞網.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錯的 正解驚呆眾人:集體失憶 - 生活. 中時新聞網. 2023-01-28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臺灣)).
- ^ 陳進安. 曼德拉效應?「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掀激辯 網民:平行宇宙. 香港01. 2022-10-27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香港)).
- ^ am730. 網上熱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錯了?網民驚呼:曼德拉效應!. am730. 2022-10-27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香港)).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孟子 (四部叢刊本)》( 在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 《孟子》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孟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 《孟子》全文免费阅读-简繁正注白话文-识典古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孟子》全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何沛雄:〈从句式论孟子的“文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卷一。
- 黃俊傑:〈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與政治權力之關係——以《論語》、《孟子》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黃俊傑:〈東亞近世儒學思潮的新動向─—戴東原、伊藤仁齋與丁茶山對孟學的解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艾蘭:〈《老子》與《孟子》中的基本喻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朱榮貴:〈從劉三吾《孟子節文》論君權的限制與知識份子之自主性(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