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周邦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邦正(1781年—1847年),譜名貞厚(亦有人認為是錫先),直齋,台灣清治時期人物,金廣福墾號閩人之首。淡水縣竹塹人(今新竹市),籍人,祖籍福建泉州安溪[1],與姜秀鑾為同時期拓墾家,在當時與官府合作,是為竹塹城西總理。

生平

[编辑]

周邦正於道光初年由福建省安溪渡海來台,周邦正生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77),卒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享年六十七。[2]

周邦正於道光四年(1824)經由俊秀遵照常例捐納監生,並於隔年(1825)奉部頒給執照。道光六年(1826)與淡水的仕紳(如:鄭用錫等人)會同並共同奏請修建竹塹城獲准,並於隔年(1827)開始動工興建石造城牆與塔樓,最後在兩年後(1829)完工。在興建期間,周邦正與林德修 、蘇國珍等三人擔任南城董事並監督竹塹城南段城牆的修建。

往後十餘年之中,周邦正在竹塹建立起的貿易據點,使得周邦正當時被稱作為竹塹周百萬,而周邦正同時也在大甲一帶從事水利投資的活動。[2]

周邦正與金廣福

[编辑]

緣起

[编辑]

道光年間,原住民中較強勢的有錢、朱、夏三族,錢居中興莊,朱居北埔,夏居社寮坑,大約總共有三十餘,人數多達兩百多個人。他們和漢人經常因為土地使用的問題而起衝突,對於漢人的侵略,原住民為了表示抗議,時常出草,或掠奪對方牲畜。雙方的衝突激烈,雖然漢人多次向清政府抗議,然而原住民對於山中事務及其熟悉,連官都難以追討,這個問題便一直存在。[3]清道光六年(1826年)淡水廳同知李嗣鄴計畫開墾竹塹城東南山區,便在石碎崙設置隘口、招募民丁駐防,同時命令九芎林莊總理姜秀鑾在南橫崗頂建造隘樓,以縮短番界。但由於設隘墾地成本不小,姜秀鑾便向李嗣鄴提出募集資金,成立墾戶,通盤經營的方式。而在提議通過後,由竹塹西門總理林德脩各募十股,以「金廣福聯扮社」為總墾戶之名。林德脩留在竹塹城裡處理衙門公務與會計事務,而姜秀鑾則在現場監督狀況。後來林德修退出,由周邦正取代,成為閩籍墾戶之首。[3]「金」代表的是保護官方的補助,「廣」代表的是廣東省的移民,而「福」代表的是福建省的移民[4]

開發過程(閩人)

[编辑]

與姜秀鑾所率領的粵籍人不同,由周邦正所率領的閩籍人開墾主要居於第二線,而周邦正本人在竹塹城內處理行政事務,不過周姜二人皆有集結其子弟進行開墾作業。其開墾的主要路線為由樹祀林進入北埔,進入北埔後設立了四十個隘口並配置佃人,在經過不少次的與當地原住民的武力衝突後,原住民不敢再次貿然反擊。這些開墾的事蹟經過當時鎮道題奏後,淡水同知即頒發了金廣福鐵牌,象徵了這個墾號取得官方的認可並獲得官方更多的補助,使其能夠長期的經營下去。[5]

後續

[编辑]

在台灣早期閩粵兩籍人士互鬥嚴重情況下,金廣福墾號的例子堪稱少見。雖然創了金廣福墾號使得兩個不同籍貫的人能夠找到更好的平衡,但是雙方時不時還是會因為一些利益爭奪而發生衝突。而主導的官方原本答應給予經費的支出,但由於後來需要的資金過於龐大,故後來便改為姜秀鑾和周邦正雙方主要負責籌募 。一直到光緒十二年因為 有了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金廣福墾號才被官方收回。而周邦正也因為在其中參與了許多的投資案,使得他的財力以及在竹塹地區內的勢力逐漸上升。[6][7]

現代

[编辑]

《開拓大隘紀念碑》

[编辑]

為了肯定周邦正和姜秀鑾在新竹地區開墾拓殖的歷史地位,民國66年(1977)北埔鄉鄉長姜炫��所立。其描述大隘的開拓簡歷與範圍;並為紀念前賢事功與發展觀光,乃設立「秀巒公園」。[8]

邦正園

[编辑]

昭和8年2月(1933),大隘三鄉居民在舉行開闢大隘百年大祭紀念活動時,將城門街外側一處小丘地,這塊地北埔居民稱之為「大地」。居民後來規劃此處為「邦正園」,以用來紀念閩籍墾戶首周邦正。民國83年(1994)建涼亭及意象景觀。民國85年(1996),北埔鄉公所有感於先人埋骨於荒煙蔓草,彼等墾闢恩澤無所彰顯,遂重新整修墓園,冀望後代子孫永銘恩澤。但北埔鄉民仍習慣稱此地為「大地」或「遊園地(客家語:rhiu rhan ti+ )」,平日也甚少涉足於此,甚至每年中元普渡祭典結束時,慈天宮主事者還會將 「大士爺」抬到「大地」焚燒,象徵孤魂野鬼又回歸陰間大地,讓陽間「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自然界中陰陽兩個世界,互有區別井水不犯河水。[5]

參考文獻

[编辑]
  • 1. 古武男. 《北埔民,居》. 新竹縣: 新竹縣文化局. 2008: 頁125-126. ISBN 9789869158022 (中文). 
  • 2.島袋完義原著,北埔公學校編,宋建和譯. 《北埔鄉土誌》. 新竹縣: 新竹縣文化局. 2016/7: 頁20-24. ISBN 9789860058604 (中文). 
  • 3.北埔鄉公所. 《北埔鄉概述》. 新竹縣: 北埔鄉公所. 1998 (中文). 
  • 4.吳學明. 《金廣福墾隘研究上》. 新竹縣: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000. ISBN 9570257598 (中文). 
  • 5.吳學明. 《金廣福墾隘研究下》. 新竹縣: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000. ISBN 9570257601 (中文). 
  • 6.范明渙總編纂. 《北埔鄉志》. 新竹縣: 北埔鄉公所. 2005. ISBN 9860027811 (中文). 
  • 彭瑞麟. 北埔墾拓的先驅:大隘南興庄. 《同心橋―南興社區報》. 2013, (2).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連橫, 臺灣通史. 第三十二卷. 列傳四:姜周列傳. 臺灣文獻史料叢刊: 第一輯 19-20. 臺灣大通. [失效連結]
  2. ^ 2.0 2.1 手抄本週氏家譜 淡水廳築城案卷
  3. ^ 3.0 3.1 連橫, 臺灣通史. 姜周列傳. 五南. 2017: 第32卷. ISBN 9789571191300. 
  4. ^ 張德水, 臺灣政治、種族、地名. 金廣福. 臺灣: 前衛. 1996: 218. ISBN 9789578010857. 
  5. ^ 5.0 5.1 古武男, 北埔民,居. 北埔民,居. 新竹縣: 活字出版社. 2015: 125–126. 
  6. ^ 吳學明, 金廣福墾隘研究上. 金廣福. 新竹縣: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000. ISBN 9570257598. 
  7. ^ 范明渙, 北埔鄉誌. 北埔. 新竹縣: 北埔鄉公所. 2005. ISBN 9860027811. 
  8. ^ 島袋完義原著,北埔公學校編,宋建和譯, 北埔鄉土誌. 北埔鄉土誌. 新竹縣: 新竹縣文化局. 2016: 20–24. ISBN 978986005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