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Francesco Guicciardini | |
---|---|
出生 | 佛羅倫斯共和國佛羅倫斯(今意大利) | 1483年3月6日
逝世 | 1540年5月22日 佛羅倫斯公國阿爾切特里(今意大利) | (57歲)
職業 | 歷史學家、政治家 |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意大利語:Francesco Guicciardini,意大利語發音:[franˈtʃesko ɡwittʃarˈdiːni];1483年3月6日—1540年5月22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家。[1][2]他既是馬基雅維利的朋友,也是其批評者,被公認為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意大利史》開創了史學的新風格,通過引用政府檔案支持論點,並對當時的人物與事件進行現實主義分析。這部著作於1561年圭恰迪尼去世後出版,記錄了1494年至1534年近四十年的歷史,很快被翻譯為多種主要歐洲語言。[3][4]
生平
[編輯]早年生活
[編輯]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於1483年3月6日出生於佛羅倫斯,當時屬於佛羅倫斯共和國。他是皮耶羅·迪·雅各布·圭恰迪尼和西蒙娜·迪·邦賈尼·詹菲利亞齊的第三個孩子,家族是佛羅倫斯寡頭統治階層的重要成員,也是美第奇家族的支持者。圭恰迪尼家族在佛羅倫斯政治中享有崇高地位,祖先世代擔任國家重要職務,這在他的家族系譜著作《家族與自傳記憶錄》中有所記錄。
圭恰迪尼的父親皮耶羅曾師從哲學家馬西利奧·費奇諾,費奇諾也成為弗朗切斯科的教父。弗朗切斯科繼承了優良的人文主義教育,熟悉經典著作,精通拉丁語並學習了一些希臘語。在父親的安排下,他進入費拉拉大學和帕多瓦大學攻讀法律,直至1505年。
由於叔叔去世留下的職位空缺,年輕的圭恰迪尼一度考慮從事教會事業。但他的父親認為教會事務已衰敗,不願讓兒子因追逐財富或地位而成為牧師,於是他重新專注於法律事業。23歲時,他被任命為佛羅倫斯大學的法律講師。
1508年,圭恰迪尼與瑪麗亞·薩爾維亞蒂結婚,通過婚姻與薩爾維亞蒂家族建立了聯盟。同年,他撰寫了《家族記憶錄》和《佛羅倫斯史話》,並開始編寫《格言錄》,其中包含大量個人反思和政治箴言。
西班牙宮廷的外交生涯
[編輯]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因其出色的法律實踐能力,於1512年被佛羅倫斯議會委派為阿拉貢國王斐迪南的使節。然而,由於這份職位收入微薄,且會干擾他的法律工作並讓他遠離佛羅倫斯,圭恰迪尼最初對接受此職心存疑慮。但他的父親強調這次任命的榮譽和聲望,最終說服了他。他在日記中寫道:「佛羅倫斯從未有人在如此年輕時獲此殊榮。」因此,圭恰迪尼正式踏上了外交與政治家的職業道路。
在西班牙宮廷,圭恰迪尼展現了卓越的觀察力與分析能力。他在給議會的信中,詳細記錄了對西班牙軍事方法的觀察,並評價其在戰時的實力。同時,他對斐迪南國王的政治手段深表不信,稱其為政治欺詐的典範。圭恰迪尼的使節生涯因美第奇家族在佛羅倫斯的復辟而延長,他對此感到挫敗並多次要求召回。他甚至致信年輕的洛倫佐·德·美第奇,試圖爭取在新政權中的職位。最終,圭恰迪尼回到佛羅倫斯,重新從事法律工作,並於1514年擔任負責內政安全的「八人委員會」成員,1515年進入佛羅倫斯最高議會。
教皇國的仕途
[編輯]1513年,洛倫佐·美第奇之子喬瓦尼成為教皇利奧十世,將佛羅倫斯置於教廷控制之下。這為佛羅倫斯人進入教廷服務提供了機會。1515年,圭恰迪尼加入教廷,開始了長達20年的教廷仕途。1516年,利奧十世任命他為雷焦總督,1517年又任命他為摩德納總督。據《天主教百科全書》記載,他在這兩個城市的統治「成效顯著」。在1521年的混亂局勢中,他成功保衛了帕爾馬免遭法國軍隊佔領。
1523年,教皇克萊門特七世任命圭恰迪尼為羅馬涅副總督,使他成為亞平寧山脈以北教皇領地的實際掌控者。他回憶這段時期時自豪地描述道:「如果你曾見過羅馬涅的弗朗切斯科大人……他的宅邸滿是掛毯、銀器,僕人雲集,整個地區的一切事務全由他掌控——甚至教皇也無人不認同他為至高無上的權威。」
隨着意大利局勢持續動盪,圭恰迪尼建議教皇支持法國並促成1526年的「科涅克同盟」,從而與查理五世開戰。然而,隨着查理五世軍隊的威脅加劇,圭恰迪尼被任命為教皇軍隊的副將,但他無法有效指揮軍隊。在1527年4月,他成功避免叛亂軍隊襲擊佛羅倫斯,但不到兩周後,羅馬被洗劫,教皇克萊門特七世被囚禁於聖天使城堡。
對教廷的批判
[編輯]在20年的教廷服務中,圭恰迪尼歷經三任教皇的信任,但也因此對教廷的野心、貪婪和放縱深惡痛絕。他寫道:「我不認識誰比我更厭惡牧師的野心、貪婪和縱慾……然而,數位教皇給我的職位迫使我不得不因個人利益而支持他們的權力。如果沒有這些原因,我會像愛自己一樣支持馬丁·路德——並非為了擺脫基督教義的約束,而是為了看到這些惡徒被約束在他們應有的範圍內。」
佛羅倫斯共和國時期
[編輯]與當時許多佛羅倫斯貴族一樣,圭恰迪尼推崇一種基於威尼斯憲法模式的混合共和制政府。儘管他經常與美第奇家族密切合作,卻認為他們的統治是專制的。然而,他能夠調和自己的共和主義理想與對美第奇的支持。他曾寫道:「在一個民眾政府下,平等並不與某位公民享有更高聲望相矛盾,只要這種聲望源自民眾的愛戴與尊敬,並且可以由民眾隨時撤回。事實上,沒有這些支柱,共和政體幾乎難以長久維繫。」
羅馬被洗劫後不久,圭恰迪尼返回佛羅倫斯。然而到1527年,美第奇家族被驅逐,反美第奇的激進派「憤怒者」(Arrabiati)重新建立了共和政體。由於他與美第奇的緊密聯繫,在故鄉佛羅倫斯,他備受猜忌。1530年3月,他因為過去為美第奇服務而被宣佈為叛徒,財產也被沒收。
這一最後的佛羅倫斯共和國並未持續太久。1530年,在經歷了帝國軍隊長達九個月的圍攻後,佛羅倫斯最終投降。根據教皇克萊門特七世的命令,圭恰迪尼被指派負責懲罰那些反抗美第奇統治的佛羅倫斯公民。他在執行任務時對反對教皇意志者展現了毫不留情的態度。佛羅倫斯史學家貝內代托·瓦爾基(Benedetto Varchi)指出,圭恰迪尼在處理這一任務時,「比其他人更加殘酷和兇猛」。
晚年生活
[編輯]1531年,圭恰迪尼被克萊門特七世任命為博洛尼亞總督,這座城市是教皇國北部最重要的地區。克萊門特於1534年去世後,圭恰迪尼辭去總督職務,返回佛羅倫斯,擔任亞歷山德羅·德·美第奇的顧問。由於教皇去世後,亞歷山德羅的公爵地位變得不太穩固,圭恰迪尼在1535年代表他前往拿坡里,在查理五世面前為其辯護,反駁流亡叛亂者對其專制統治的指控。他還協助談判了亞歷山德羅與查理五世的私生女帕爾馬的瑪格麗特之間的婚姻,並於1536年達成協議。短時間內,圭恰迪尼成為亞歷山德羅最信任的顧問,直至1537年公爵被刺身亡。
此後,圭恰迪尼轉而支持年僅17歲的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並推動其成為佛羅倫斯公爵。然而,科西莫在掌權後不久便解除了圭恰迪尼的職務。圭恰迪尼退隱至阿爾切特里的別墅,在那裏度過餘生,專注於《意大利史》的撰寫工作。他於1540年去世,未留男性後嗣。
圭恰迪尼的侄子洛多維科·圭恰迪尼(Lodovico Guicciardini)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以其16世紀關於低地國家的著作而聞名。
著作
[編輯]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的作品在他生前均未發表,直到1561年,他的《意大利史》前16卷(共20卷)才首次出版。1579年,傑弗里·芬頓爵士(Sir Geffray Fenton)完成了該書的首個英語「翻譯」。在1857年之前,人們僅知道《意大利史》和少量從其格言中選取的摘錄。當年,圭恰迪尼的後人開放了家族檔案,並委託朱塞佩·卡內斯特里尼出版了其十卷本的回憶錄。從檔案中發現的部分著作包括:
- 《政治與社會箴言錄》(Ricordi politici e civili):由約220條關於政治、社會和宗教主題的箴言組成;
- 《對馬基雅維利<論李維>的評註》(Observations on Machiavelli's Discorsi):揭示了16世紀意大利兩位國家理論大師的觀點分歧,表明圭恰迪尼視馬基雅維利為「可親的幻想家」或「政治熱衷者」;
- 《佛羅倫斯史》(Storia Fiorentina):作者早期的作品,以風格生動、人物刻畫鮮明和判斷公正著稱;
- 《佛羅倫斯政體對話錄》(Dialogo del reggimento di Firenze):很可能也是早期作品,探討了適合意大利城邦的各種政府形式,並通過佛羅倫斯至1494年的政局變遷進行對比和說明;
- 《政治論述》(Discorsi politici):一系列短文,撰寫於圭恰迪尼擔任西班牙使節期間。
結合馬基雅維利的論著,圭恰迪尼的《未刊作品集》(Opere inedite)構成了保羅·薩爾皮之前意大利政治哲學的全面體系。
《意大利史》
[編輯]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最著名的作品是《意大利史》(Storia d'Italia),該書詳細記述了1490年至1534年意大利半島的政治歷史。這部巨著是他生命最後幾年完成的,凝聚了他一生的觀察和見解,是為後世而撰寫的。正如歷史學家吉爾伯特所言:「《意大利史》與他的其他著作不同,因為這是他唯一一部為公眾而非個人寫作的作品。」
在研究過程中,圭恰迪尼充分利用了政府檔案資料以及他豐富的政治經驗。他與意大利各地的強權統治者的直接接觸,塑造了他作為歷史學家的視角:「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可被稱為『心理學歷史學家』——對他來說,歷史事件這座複雜鐘錶機制的動力可以追溯到個人行為的主導力量。注意,這並非任何普通個人,而是那些掌握權力的人物:皇帝、諸侯和教皇。他們的行為總是以自身利益(即著名的『圭恰迪尼式私利觀』)為出發點。」
在以下摘錄中,圭恰迪尼記錄了他對教皇克萊門特七世性格的觀察:「儘管他擁有卓越的智慧和對世事的非凡洞察力,卻缺乏與之相稱的決斷力和執行力。他不僅因內心的怯懦(這點毫不輕微)和對花費的強烈厭惡而受到阻礙,更因天生的優柔寡斷和困惑所困,以至於即使面對那些他早已多次預見、深思甚至幾乎顯露出來的決策時,他也幾乎總是處於猶豫和模稜兩可之中。」
圭恰迪尼與同時代歷史學家不同之處在於,他對歷史背景的深刻理解。這種方法在他早期的作品佛羅倫斯史》(The History of Florence,1509年)中已初見端倪:「這位年輕的歷史學家顯然已經意識到歷史視角的意義;同樣的事實在不同的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分量,需要一種比例感。」即使是他最嚴厲的批評者之一,弗朗切斯科·德·桑克蒂斯(Francesco de Sanctis)也評價道:「如果從智力角度來看,《意大利史》是意大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圭恰迪尼與馬基雅維利的政治與歷史觀
[編輯]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與尼科洛·馬基雅維利是朋友,兩人保持了長達多年、直到馬基雅維利於1527年去世的頻繁通信。雖然圭恰迪尼的社會地位略高於馬基雅維利,但通過他們的信件,可以看出兩人關係融洽、自在。馬基雅維利雖然意識到自己與圭恰迪尼在階級上的差異,但並未因此感到畏懼圭恰迪尼的官職或貴族關係。他們建立了友誼,是基於對彼此智力的相互尊重。兩人討論過個人事務及政治思想,並彼此影響對方的作品。
圭恰迪尼對馬基雅維利在《李維論》中提出的某些觀點持批評態度:「圭恰迪尼的主要反對意見是,馬基雅維利的理論太過絕對化。圭恰迪尼不同意馬基雅維利關於羅馬可以作為完美典範的基本假設。」儘管有分歧,二人都在歷史的寫作方法上有創新:
「馬基雅維利與圭恰迪尼是歷史寫作發展中的重要過渡人物。他們的作品中展現出的歷史意識標誌着我們對過去的思考發生了顯著的斷裂……人類行為是馬基雅維利與圭恰迪尼歷史思想中的核心要素,但他們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個體性概念……他們開始將史學脫離其修辭框架,而在圭恰迪尼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批判性歷史方法的初步痕跡。
《圭恰迪尼格言集》
[編輯]- 好運常常是一個人最壞的敵人,因為它使人變得邪惡、漫不經心、傲慢無禮。經受住了逆境考驗的人,未必能通過好運這一關的檢驗。
- 不管是聰明人還是傻子,最後都抗拒不了必然。沒有一句話比下面這句諺語表述得更好了:願意的人,命運領着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着走(Ducunt volentes fata, nolentes trahunt)。
- 消息傳來,說威尼斯人與法蘭西國王結盟,一起反對西班牙天主教徒國王,當時,我本人就在西班牙。阿爾馬扎羅(Almazano),西班牙國務秘書,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跟我說了一句卡斯蒂利亞的諺語:線條最易於從它最脆弱的地方斷掉。言下之意就是,因為人們是不會按理性和為他人着想來出牌的,所以挨打受罰的,總是最弱者。每個人追求的都是他自己的利益,所以最後大家都會同意讓那個最弱者來受損害,反正大家都不怕他。當你面對強者的時候,請牢牢記住這句時時為事實證明為真理的諺語。
- 「人民」這個說法,實際��是指一頭野獸,它瘋狂、錯誤百出和惶惑無知,沒有一點品味、見識和恆心。
- 不要因為上帝幫助這個人成功了,就說上帝是善的;也不要因為上帝沒讓那個人成功,就說上帝是惡的。因為與此相反的事情,時常有之。然而,我們還是不要去大發上帝不正義的謬論,上帝的行事之道難於猜測,應予稱之為「深不可測」(abyssus multa) 。
- 有時候傻子和聰明人相比,更能成就大事。其中原因在於,聰明人除非是被迫為之,否則總是更倚賴於他們的理性,而很少碰運氣;相反,傻子做事卻喜歡碰運氣,不喜歡講理性。而有時候運氣一來,事情反倒會不可思議地成了。
- 只要無損於你的尊嚴,又沒有什麼害處,就不如把你對別人的不快隱藏起來。儘管很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但這確實是很明智的一步棋。因為接下來你常常會需要這些人幫忙,如果他們知道你對他們有惡感,那麼你就很難得到他們的幫助。我自己就不得不時常去向那些我深為厭惡的人那裏尋求援手,而這些人,相信我對他們有好感,或至少沒有搞清真相,他們毫不遲疑,就幫了我的忙。
- 極其珍視榮譽的人將無往不勝,因為他會為此而不畏艱辛,不怕危險,或不計成本。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可以說這句話並把它寫下來:沒有這股子熱衷的勁兒,搞什麼行動都只能是死路一條、白費力氣。
- 不管你怎麼做,都無法阻止你的下屬官員巧取豪奪。我是潔身自好,嚴於律己的,但是我無論如何想方設法、以身作則,還是沒有辦法攔住我手下那些小頭目及其他官員。這其中一個原因是金錢萬能,今天人們尊敬一個富翁甚於一個好人;另外一個原因是君主們的無知與忘恩負義,他們縱容作惡者,對那些好生為他服務的人,給的待遇還不如那些做得差的人。
參考來源
[編輯]- ^ Op. med. vol. x.
- ^ Alison Brown, Introduction to Francesco Guicciardini, Dialogue on the Government of Florence (Cambridge: 1994), p.vii
- ^ Sandra Sider.(2007).Handbook to Life in Renaissance Europe.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ISBN 9780195330847.
- ^ "Francesco Guicciardini" in Dizionario Biografico degli Italiani, Vol. 61 (2004)
外部連結
[編輯]- Works by Francesco Guiccardini at Internet Archive
- Works by Francesco Guiccardini at Project Liberliber.it
- WorldCat 聯合目錄中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的著作或與之相關的著作
- Guicciardini: all the tex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