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Francesco Guicciardini
出生(1483-03-06)1483年3月6日
佛罗伦萨共和国佛罗伦萨(今義大利
逝世1540年5月22日(1540歲—05—22)(57歲)
佛羅倫斯公國阿尔切特里(今義大利)
职业历史学家政治家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義大利語Francesco Guicciardini義大利語發音:[franˈtʃesko ɡwittʃarˈdiːni];1483年3月6日—1540年5月2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1][2]他既是马基雅维利的朋友,也是其批评者,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意大利史》开创了史学的新风格,通过引用政府档案支持论点,并对当时的人物与事件进行现实主义分析。这部著作于1561年圭恰迪尼去世后出版,记录了1494年至1534年近四十年的历史,很快被翻译为多种主要欧洲语言。[3][4]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于1483年3月6日出生于佛罗伦萨,当时属于佛罗伦萨共和国。他是皮耶罗·迪·雅各布·圭恰迪尼西蒙娜·迪·邦贾尼·詹菲利亚齐的第三个孩子,家族是佛罗伦萨寡头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也是美第奇家族的支持者。圭恰迪尼家族在佛罗伦萨政治中享有崇高地位,祖先世代担任国家重要职务,这在他的家族系谱著作《家族与自传记忆录》中有所记录。

圭恰迪尼的父亲皮耶罗曾师从哲学家马西利奥·费奇诺,费奇诺也成为弗朗切斯科的教父。弗朗切斯科继承了优良的人文主义教育,熟悉经典著作,精通拉丁语并学习了一些希腊语。在父亲的安排下,他进入费拉拉大学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直至1505年。

由于叔叔去世留下的职位空缺,年轻的圭恰迪尼一度考虑从事教会事业。但他的父亲认为教会事务已衰败,不愿让儿子因追逐财富或地位而成为牧师,于是他重新专注于法律事业。23岁时,他被任命为佛罗伦萨大学的法律讲师。

1508年,圭恰迪尼与玛丽亚·萨尔维亚蒂结婚,通过婚姻与萨尔维亚蒂家族建立了联盟。同年,他撰写了《家族记忆录》和《佛罗伦萨史话》,并开始编写《格言录》,其中包含大量个人反思和政治箴言。

西班牙宫廷的外交生涯

[编辑]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因其出色的法律实践能力,于1512年被佛罗伦萨议会委派为阿拉贡国王斐迪南的使节。然而,由于这份职位收入微薄,且会干扰他的法律工作并让他远离佛罗伦萨,圭恰迪尼最初对接受此职心存疑虑。但他的父亲强调这次任命的荣誉和声望,最终说服了他。他在日记中写道:“佛罗伦萨从未有人在如此年轻时获此殊荣。”因此,圭恰迪尼正式踏上了外交与政治家的职业道路。

在西班牙宫廷,圭恰迪尼展现了卓越的观察力与分析能力。他在给议会的信中,详细记录了对西班牙军事方法的观察,并评价其在战时的实力。同时,他对斐迪南国王的政治手段深表不信,称其为政治欺诈的典范。圭恰迪尼的使节生涯因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复辟而延长,他对此感到挫败并多次要求召回。他甚至致信年轻的洛伦佐·德·美第奇,试图争取在新政权中的职位。最终,圭恰迪尼回到佛罗伦萨,重新从事法律工作,并于1514年担任负责内政安全的“八人委员会”成员,1515年进入佛罗伦萨最高议会。

教皇国的仕途

[编辑]

1513年,洛伦佐·美第奇之子乔瓦尼成为教皇利奥十世,将佛罗伦萨置于教廷控制之下。这为佛罗伦萨人进入教廷服务提供了机会。1515年,圭恰迪尼加入教廷,开始了长达20年的教廷仕途。1516年,利奥十世任命他为雷焦总督,1517年又任命他为摩德纳总督。据《天主教百科全书》记载,他在这两个城市的统治“成效显著”。在1521年的混乱局势中,他成功保卫了帕尔马免遭法国军队占领。

1523年,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任命圭恰迪尼为罗马涅副总督,使他成为亚平宁山脉以北教皇领地的实际掌控者。他回忆这段时期时自豪地描述道:“如果你曾见过罗马涅的弗朗切斯科大人……他的宅邸满是挂毯、银器,仆人云集,整个地区的一切事务全由他掌控——甚至教皇也无人不认同他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随着意大利局势持续动荡,圭恰迪尼建议教皇支持法国并促成1526年的“科涅克同盟”,从而与查理五世开战。然而,随着查理五世军队的威胁加剧,圭恰迪尼被任命为教皇军队的副将,但他无法有效指挥军队。在1527年4月,他成功避免叛乱军队袭击佛罗伦萨,但不到两周后,罗马被洗劫,教皇克莱门特七世被囚禁于圣天使城堡

对教廷的批判

[编辑]

在20年的教廷服务中,圭恰迪尼历经三任教皇的信任,但也因此对教廷的野心、贪婪和放纵深恶痛绝。他写道:“我不认识谁比我更厌恶牧师的野心、贪婪和纵欲……然而,数位教皇给我的职位迫使我不得不因个人利益而支持他们的权力。如果没有这些原因,我会像爱自己一样支持马丁·路德——并非为了摆脱基督教义的约束,而是为了看到这些恶徒被约束在他们应有的范围内。”

佛罗伦萨共和国时期

[编辑]

与当时许多佛罗伦萨贵族一样,圭恰迪尼推崇一种基于威尼斯宪法模式的混合共和制政府。尽管他经常与美第奇家族密切合作,却认为他们的统治是专制的。然而,他能够调和自己的共和主义理想与对美第奇的支持。他曾写道:“在一个民众政府下,平等并不与某位公民享有更高声望相矛盾,只要这种声望源自民众的爱戴与尊敬,并且可以由民众随时撤回。事实上,没有这些支柱,共和政体几乎难以长久维系。”

罗马被洗劫后不久,圭恰迪尼返回佛罗伦萨。然而到1527年,美第奇家族被驱逐,反美第奇的激进派“愤怒者”(Arrabiati)重新建立了共和政体。由于他与美第奇的紧密联系,在故乡佛罗伦萨,他备受猜忌。1530年3月,他因为过去为美第奇服务而被宣布为叛徒,财产也被没收。

这一最后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并未持续太久。1530年,在经历了帝国军队长达九个月的围攻后,佛罗伦萨最终投降。根据教皇克莱门特七世的命令,圭恰迪尼被指派负责惩罚那些反抗美第奇统治的佛罗伦萨公民。他在执行任务时对反对教皇意志者展现了毫不留情的态度。佛罗伦萨史学家贝内代托·瓦尔基(Benedetto Varchi)指出,圭恰迪尼在处理这一任务时,“比其他人更加残酷和凶猛”。

晚年生活

[编辑]

1531年,圭恰迪尼被克莱门特七世任命为博洛尼亚总督,这座城市是教皇国北部最重要的地区。克莱门特于1534年去世后,圭恰迪尼辞去总督职务,返回佛罗伦萨,担任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的顾问。由于教皇去世后,亚历山德罗的公爵地位变得不太稳固,圭恰迪尼在1535年代表他前往那不勒斯,在查理五世面前为其辩护,反驳流亡叛乱者对其专制统治的指控。他还协助谈判了亚历山德罗与查理五世的私生女帕尔马的玛格丽特之间的婚姻,并于1536年达成协议。短时间内,圭恰迪尼成为亚历山德罗最信任的顾问,直至1537年公爵被刺身亡。

此后,圭恰迪尼转而支持年仅17岁的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并推动其成为佛罗伦萨公爵。然而,科西莫在掌权后不久便解除了圭恰迪尼的职务。圭恰迪尼退隐至阿尔切特里的别墅,在那里度过余生,专注于《意大利史》的撰写工作。他于1540年去世,未留男性后嗣。

圭恰迪尼的侄子洛多维科·圭恰迪尼(Lodovico Guicciardini)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其16世纪关于低地国家的著作而闻名。

著作

[编辑]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的作品在他生前均未发表,直到1561年,他的《意大利史》前16卷(共20卷)才首次出版。1579年,杰弗里·芬顿爵士(Sir Geffray Fenton)完成了该书的首个英语“翻译”。在1857年之前,人们仅知道《意大利史》和少量从其格言中选取的摘录。当年,圭恰迪尼的后人开放了家族档案,并委托朱塞佩·卡内斯特里尼出版了其十卷本的回忆录。从档案中发现的部分著作包括:

  • 《政治与社会箴言录》(Ricordi politici e civili):由约220条关于政治、社会和宗教主题的箴言组成;
  • 《对马基雅维利<论李维>的评注》(Observations on Machiavelli's Discorsi):揭示了16世纪意大利两位国家理论大师的观点分歧,表明圭恰迪尼视马基雅维利为“可亲的幻想家”或“政治热衷者”;
  • 《佛罗伦萨史》(Storia Fiorentina):作者早期的作品,以风格生动、人物刻画鲜明和判断公正著称;
  • 《佛罗伦萨政体对话录》(Dialogo del reggimento di Firenze):很可能也是早期作品,探讨了适合意大利城邦的各种政府形式,并通过佛罗伦萨至1494年的政局变迁进行对比和说明;
  • 《政治论述》(Discorsi politici):一系列短文,撰写于圭恰迪尼担任西班牙使节期间。

结合马基雅维利的论著,圭恰迪尼的《未刊作品集》(Opere inedite)构成了保罗·萨尔皮之前意大利政治哲学的全面体系。

《意大利史》

[编辑]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最著名的作品是《意大利史》(Storia d'Italia),该书详细记述了1490年至1534年意大利半岛的政治历史。这部巨著是他生命最后几年完成的,凝聚了他一生的观察和见解,是为后世而撰写的。正如历史学家吉尔伯特所言:“《意大利史》与他的其他著作不同,因为这是他唯一一部为公众而非个人写作的作品。”

在研究过程中,圭恰迪尼充分利用了政府档案资料以及他丰富的政治经验。他与意大利各地的强权统治者的直接接触,塑造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视角:“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可被称为‘心理学历史学家’——对他来说,历史事件这座复杂钟表机制的动力可以追溯到个人行为的主导力量。注意,这并非任何普通个人,而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物:皇帝、诸侯和教皇。他们的行为总是以自身利益(即著名的‘圭恰迪尼式私利观’)为出发点。”

在以下摘录中,圭恰迪尼记录了他对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性格的观察:“尽管他拥有卓越的智慧和对世事的非凡洞察力,却缺乏与之相称的决断力和执行力。他不仅因内心的怯懦(这点毫不轻微)和对花费的强烈厌恶而受到阻碍,更因天生的优柔寡断和困惑所困,以至于即使面对那些他早已多次预见、深思甚至几乎显露出来的决策时,他也几乎总是处于犹豫和模棱两可之中。”

圭恰迪尼与同时代历史学家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这种方法在他早期的作品佛罗伦萨史》(The History of Florence,1509年)中已初见端倪:“这位年轻的历史学家显然已经意识到历史视角的意义;同样的事实在不同的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分量,需要一种比例感。”即使是他最严厉的批评者之一,弗朗切斯科·德·桑克蒂斯(Francesco de Sanctis)也评价道:“如果从智力角度来看,《意大利史》是意大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圭恰迪尼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与历史观

[编辑]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与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朋友,两人保持了长达多年、直到马基雅维利于1527年去世的频繁通信。虽然圭恰迪尼的社会地位略高于马基雅维利,但通过他们的信件,可以看出两人关系融洽、自在。马基雅维利虽然意识到自己与圭恰迪尼在阶级上的差异,但并未因此感到畏惧圭恰迪尼的官职或贵族关系。他们建立了友谊,是基于对彼此智力的相互尊重。两人讨论过个人事务及政治思想,并彼此影响对方的作品。

圭恰迪尼对马基雅维利在《李维论》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持批评态度:“圭恰迪尼的主要反对意见是,马基雅维利的理论太过绝对化。圭恰迪尼不同意马基雅维利关于罗马可以作为完美典范的基本假设。”尽管有分歧,二人都在历史的写作方法上有创新:

“马基雅维利与圭恰迪尼是历史写作发展中的重要过渡人物。他们的作品中展现出的历史意识标志着我们对过去的思考发生了显著的断裂……人类行为是马基雅维利与圭恰迪尼历史思想中的核心要素,但他们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性概念……他们开始将史学脱离其修辞框架,而在圭恰迪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批判性历史方法的初步痕迹。

《圭恰迪尼格言集》

[编辑]
  • 好运常常是一个人最坏的敌人,因为它使人变得邪恶、漫不经心、傲慢无礼。经受住了逆境考验的人,未必能通过好运这一关的检验。
  • 不管是聪明人还是傻子,最后都抗拒不了必然。没有一句话比下面这句谚语表述得更好了: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Ducunt volentes fata, nolentes trahunt)。
  • 消息传来,说威尼斯人与法兰西国王结盟,一起反对西班牙天主教徒国王,当时,我本人就在西班牙。阿尔马扎罗(Almazano),西班牙国务秘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跟我说了一句卡斯蒂利亚的谚语:线条最易于从它最脆弱的地方断掉。言下之意就是,因为人们是不会按理性和为他人着想来出牌的,所以挨打受罚的,总是最弱者。每个人追求的都是他自己的利益,所以最后大家都会同意让那个最弱者来受损害,反正大家都不怕他。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请牢牢记住这句时时为事实证明为真理的谚语。
  • “人民”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指一头野兽,它疯狂、错误百出和惶惑无知,没有一点品味、见识和恒心。
  • 不要因为上帝帮助这个人成功了,就说上帝是善的;也不要因为上帝没让那个人成功,就说上帝是恶的。因为与此相反的事情,时常有之。然而,我们还是不要去大发上帝不正义的谬论,上帝的行事之道难于猜测,应予称之为“深不可测”(abyssus multa) 。
  • 有时候傻子和聪明人相比,更能成就大事。其中原因在于,聪明人除非是被迫为之,否则总是更倚赖于他们的理性,而很少碰运气;相反,傻子做事却喜欢碰运气,不喜欢讲理性。而有时候运气一来,事情反倒会不���思议地成了。
  • 只要无损于你的尊严,又没有什么害处,就不如把你对别人的不快隐藏起来。尽管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但这确实是很明智的一步棋。因为接下来你常常会需要这些人帮忙,如果他们知道你对他们有恶感,那么你就很难得到他们的帮助。我自己就不得不时常去向那些我深为厌恶的人那里寻求援手,而这些人,相信我对他们有好感,或至少没有搞清真相,他们毫不迟疑,就帮了我的忙。
  • 极其珍视荣誉的人将无往不胜,因为他会为此而不畏艰辛,不怕危险,或不计成本。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说这句话并把它写下来:没有这股子热衷的劲儿,搞什么行动都只能是死路一条、白费力气。
  • 不管你怎么做,都无法阻止你的下属官员巧取豪夺。我是洁身自好,严于律己的,但是我无论如何想方设法、以身作则,还是没有办法拦住我手下那些小头目及其他官员。这其中一个原因是金钱万能,今天人们尊敬一个富翁甚于一个好人;另外一个原因是君主们的无知与忘恩负义,他们纵容作恶者,对那些好生为他服务的人,给的待遇还不如那些做得差的人。

參考來源

[编辑]
  1. ^ Op. med. vol. x.
  2. ^ Alison Brown, Introduction to Francesco Guicciardini, Dialogue on the Government of Florence (Cambridge: 1994), p.vii
  3. ^ Sandra Sider.(2007).Handbook to Life in Renaissance Europe.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ISBN 9780195330847.
  4. ^ "Francesco Guicciardini" in Dizionario Biografico degli Italiani, Vol. 61 (20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