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伏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igand留言 | 贡献2012年6月10日 (日) 12:12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伏羲
伏羲像
統治不詳
安葬
伏羲陵
年號
谥号
庙号

伏羲(生卒年不詳),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稱伏犧,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主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娲同被尊為人类始祖,中國神話中與女媧一樣,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簡介

伏羲,又稱太昊。生于隴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華夏文明。近代之靈籤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製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

另有一說,伏羲即盘古[1]學者以文字學的角度考証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黃帝部落興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

上古神话传说中说伏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中华民族各种文化传统的发明者和创始神,一切人伦礼制、政治法令、宗教工具等几乎都滥觞于他。是他创造了“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通天理,理万情的《易》与八卦。由于伏羲的神位还在少昊之前,因此,他在神话中的地位、声誉以及在创造中国文化方面的功绩不亚于黄帝。在上古四方神中,伏羲被列为东方之帝,与南方之帝炎帝、西方之帝少昊、北方之帝颛顼相并列。

族源

《世本•帝系篇》说:“太昊伏羲氏”,明显指出伏羲与上古东夷各族的渊源关系,是东夷各部族先民崇拜的太阳神。《淮南子•天文训》载:“东方之木,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这个辅佐东方天神伏羲氏的神祗句芒是炎、黄帝系神话中颛顼的三世孙。《帝王世纪》载:“太昊包牺氏风姓”,而《左传》中记:颛顼“风姓也”。在神话系统中太昊、伏羲、颛顼明显同源。颛顼的后代鲧禹父子是夏族的先祖和开创者,由此,伏羲被追为夏族始祖。伏羲的母亲名华胥,因其在雷泽畔履大人的脚印而感生怀孕,生下伏羲。据学者考证,华胥氏之“华”为光华之义,同“晔”,与《庄子•马蹄篇》所记“赫胥氏”的“赫”同义。《说文解字》释“赫”为“火赤”,即大火光之义。由此,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在“夏”字之前冠以“华”字,是火光女神和太阳神伏羲太昊的后代。由炎、黄帝系繁衍的殷周族实际上与太皞伏羲的后代同为太阳神系的后代,只是炎黄是由太阳神系的少昊一支(即少典)繁衍下来。《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与伏羲同为风姓的颛顼自幼由少昊养育,这意味着颛顼原为太阳神系的太皞一支之后裔,因他自幼归附了少昊神族而使太阳神系的太皞、少昊两支系联系得更为紧密。

註解

  1. ^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