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主條目消歧義|「'''國民黨'''」重定向至此,此條目講述的是在臺灣的政黨'''中國國民黨''',有關歷史上或現時同名的政黨,請見「'''[[國民黨 (消歧義)]]'''」。}} |
|||
{{台灣政黨信息框 |
{{台灣政黨信息框 |
||
| 政黨名稱 = 中國國民黨 |
| 政黨名稱 = 中國國民黨 |
2008年3月26日 (三) 05:23的版本
中國國民黨 | |
---|---|
主席 | 蔣中正 |
主席 | 吳伯雄 |
秘书长 | 吳敦義 |
榮譽主席 | 連戰 |
成立 | 1894年11月24日 (始稱「興中會」) |
总部 | 中華民國台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32~234號 |
党员 | 约1,089,000人(2006年) |
政治立場 | 三民主義 |
国际组织 | 國際民主聯盟 |
官方网站 | |
http://www.kmt.org.tw |
中華民國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政府(沿革) |
政治 |
中國國民黨(英文:Kuomintang of China,一般簡稱KMT)為中華民國之國父孫中山所創建的中國原生政黨。其前身依次為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民國8年),由孫中山提議,「中華革命黨」被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長期以來,中國國民黨曾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唯一執政黨。2000年之後,該黨成為中華民國的最大在野黨至今,但仍是中華民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主要政黨之一。
在2008年的立委選舉中,國民黨取得壓倒性勝利,取得81席(71.7%),加上泛藍盟友則超過四分之三席次,創下新記錄。同時國民黨在台灣23個縣市中取得15席、2直轄市中取得1席,加上泛藍盟友共有18席。2008年3月22日,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蕭萬長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並將于2008年5月20日就職。
政治理念
中國國民黨的政治主張為:
- 實踐三民主義、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
- 謀求中華民國的自由、民主與均富
惟解嚴之後,三民主義已空洞教條化,不再為中國國民黨所利用和實踐。
今中國國民黨現任黨主席為吳伯雄、榮譽主席連戰,副主席依序为:江丙坤、關中、林豐正、詹春柏、章仁香和林益世,秘書長吳敦義。另知名從政黨員有:立法院長王金平、第十二任中華民國總統(任期2008年5月20日至2012年5月19日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
兩岸立場上,蔣中正時期主張以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光復大陸國土,蔣經國時期大抵維持。李登輝當政後,放棄武力統一的主張,改以和平解決為原則,連戰當政時,則主張國共和解、停止對立。馬英九則明確表示,在中國大陸實現自由、民主、均富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進行統一。總體來說國民黨的兩岸立場比較傾向與中國大陸重新統一,但以得到台灣人民支持跟大陸實現自由民主為原則。
簡史
中國國民黨傳統中自興中會至中國國民黨的發展歷程視為一脈相承,故以興中會成立的1894年(清光緒20年)為中國國民黨的創黨年。但不斷有學者指出,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和中國國民黨的成立關聯不大,以興中會成立之年作爲中國國民黨創黨之年並不恰當。
革命時期至民國創立
1894年(清光緒20年),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孫中山先生赴檀香山號召華僑親友,創立「興中會」革命救國組織。
1905年(清光緒31年),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幾個重要革命團體,於日本東京組成同盟會;1911年,革命黨人領導的國民革命:武昌起義,獲中國各省紛紛響應,致中國皇朝清廷遜位,革命成功,中華民國肇建,中國政治制度走向民主共和。
中華民國成立後,同盟會成為合法組織,並於1912年(民國元年)8月,在北京安庆会馆聯合數個小型政黨組成國民黨。袁世凱於同年開始執政後,由於孫中山等人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被袁世凱視為非法組織,被迫解散;1914年(民國3年)7月,另組中華革命黨於東京。
中國國民黨時期
1919年(民國8年),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至1924年(民國13年)1月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改組完成,進入中國國民黨階段。迄今一共舉行過17屆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國民黨也從革命黨,革命民主政黨,演進為現代化的民主政黨。
1949年(民國38年),中國國民黨於中國內戰失敗,其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西元1948年5月20日至今)退守臺灣。同年12月11日,中央黨部隨政府由中國大陸播遷臺北。
中國國民黨自立黨以來,為因應時勢變化,孫中山、蔣中正皆曾多次實行黨的改造。但於2000年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失利後成為在野黨。1928年二次北伐勝利後到2000年以前,中國國民黨一直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執政政黨,它曾伴隨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歷經革命開國、討袁護法、護國運動、北伐統一、訓政建設、第一次國共內戰、八年抗戰、參與創建聯合國、制憲行憲、第二次國共內戰、直到其後因與中國共產黨的大規模戰爭中戰敗,退據台灣。
1928年(民國39年),中國國民黨籌訓之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中國自國民革命以來的分裂局勢宣告統一,並建立了全國一統的政治法統政權;1945年(民國34年),中國國民黨之國民革命軍領導的中國部隊對日抗戰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繼而廢除了中國自清朝以來,與世界各國簽訂之對中國不平等條約,中國躋身為全球四強,並與之創建聯合國之國際組織;1946年(民國35年)1月10日至1月31日,���民黨8人、共產黨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黨5人、無黨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府改組案、和平建國綱領案、軍事問題案、國民大會案、協定五五憲草的修改原則12項,並決定組織憲草審議委員會;11月15日,在共產黨缺席、但國大代表仍超過法定人數的情況下,制憲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12月25日三讀通過,於1947年元旦公佈,正式頒行中華民國憲法(五權憲法);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陸續遷至廣州、重慶和成都,並最終遷守至台灣,同年12月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由中國大陸遷往台北。
中國國民黨遷臺灣後,首要將臺灣建設成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並使中華民國成為三民主義的理想國家。在兩岸問題上,中國國民黨認爲「九二共識」中「一中各表」是目前兩岸和平的最佳方針,也是兩岸尋求進一步關係前的最高指導原則。在2007年,國民黨修改黨章,首次將「台灣」寫入黨章,宣示「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一度被評為“去統加台灣”,逐漸向台灣意識靠攏。
1980年代,中國國民黨治理的台灣經濟起飛;1990年代,中國國民黨主政下的中華民國成為全球第14大貿易體;1996年,中國國民黨於台灣第一次的中華民國總統直選選舉中,獲得勝利;但爾後的第二次的中華民國總統直選選舉中敗選。2004年,中國國民黨於第三次的中華民國總統直選選舉中再次落敗,下野至今。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由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籌建之中國國民黨青年團在臺北成立,中國國民黨籍高雄地區立法委員林益世當選青年團首任總團長並兼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中國國民黨的分裂
中國國民黨成立以来,發生幾次分裂:
- 孫中山逝世後,各派對待共產黨上發生嚴重分歧。1925年11月23日,邹鲁、谢持、林森、張繼等12名反對容共的國民黨右派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元,在西山碧云寺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史稱西山會議。會後,他們在上海另立中央,形成西山會議派。(詳見西山會議派)
- 1927年4月,蔣中正帶領國民革命軍北伐到達南京,與武漢的汪精卫黨中央因處理中國共產黨問題而起短暫分裂,另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後來汪精卫亦清共,4月宣布遷回南京,史稱寧漢合流。
- 1938年,汪精卫以国民党中央副总裁身份,带着周佛海等一帮国民党亲日派大员,逃到越南河内,1939年他在上海秘密召开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 1949年底中国国民党再次分裂,退守台灣的仍名为中国国民党,留在中国大陸的國民黨左派人士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並成為中國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黨派”之一,和目前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無主從關係。
- 1993年,因統獨爭議,黑金疑雲,以及對當時黨主席李登輝的諸多不滿與其台獨路線的不認同,中國國民黨的黨內非主流派,與以中國國民黨新生代為主的黨內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另行组成「新黨」,以王建煊、趙少康為首。
- 2000年,前民選臺灣省長宋楚瑜因政策路線岐異,與當時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李登輝決裂,自行參選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因選舉失利,導致部份黨員退出中國國民黨,並另行組建「親民黨」。
- 2001年,部份主張台灣本土化之黨員在遭開除的前黨主席李登輝與前內政部長黃主文等人的帶領下另外组成“台灣團結聯盟”矢言落實台灣政黨之本土化。
現況
自創黨以來,中國國民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政黨之一,但由於當前台海兩岸的複雜關係,台灣當地某些「本土化運動」人士稱中國國民黨為「外來政黨」;而中國大陸媒體則大多稱現在的中國國民黨為「台灣(的)國民黨」,並視之為台灣政黨之一[1]。
2000年3月,中國國民黨推出連戰與蕭萬長搭檔角逐總統大選,但因宋楚瑜脫離中國國民黨獨立參選,造成中國國民黨的分裂,雖宋楚瑜得票數遠多於連戰然因李登輝堅稱棄宋保連造成選票分散因而敗選,也結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50餘年的統治,但敗選後仍為立法院之第一大黨,並與宋楚瑜所領導的親民黨聯手佔有國會過半的控制權,使執政的民主進步黨面臨「朝小野大」的政治情勢,台灣朝野雙方互不相讓的鬥爭,造成了台灣政治的一些混亂局面。
2004年3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檔聯合競選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但因台灣島內本土意識高漲,選前一日又發生319槍擊事件,以至於陳水扁以0.228%的極小差距連任成功,象徵著228事件的意味。此槍擊事件是否對於此次選舉有著關鍵影響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一定的結論,此次選舉選前普遍受多數統派媒體看好的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連戰也再度落敗。
2007年1月,馬英九明確表示本土化與黨名無關,反對更改中國國民黨的黨名。2007年2月13日馬英九因於台北市長任內首長特別費中被以貪污之罪嫌起訴(後一審、二審皆無罪),而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一職,並宣佈參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主席一職則由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並於2007年4月7日主席補選時在以八成七的高得票率擊敗對手洪秀柱,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2008年3月22日中國國民黨馬英九、蕭萬長以765萬餘票(約58.5%)以壓倒性的打敗對手謝長廷、蘇貞昌的544萬餘票,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重新奪回政權。
歷史事件簡表
- 1919年: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1923年:開始「聯俄容共」,與蘇聯及中國共產黨合作。
-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國民黨開始培養武裝力量。
- 1925年:孫中山逝世。
- 1926年:蔣中正率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 1927年:清黨,結束「聯俄容共」,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 1928年:北伐結束,成為全中華民國的執政黨。
- 1936年:西安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
- 1937年:抗戰爆發。
- 1938年:蔣中正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總裁。
- 1945年:抗戰勝利。
- 1946年:國共合作結束,國共內戰爆發。
- 1947年:中華民國行憲,舉行國大代表與立法委員選舉
- 1948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競選中華民國首任總統選舉,當選。
-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中國國民黨退守台灣。
- 1954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陳誠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60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陳誠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66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72年:時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75年:蔣中正逝世,嚴家淦繼任總統。
- 1976年:中國國民黨增設黨主席一職,蔣經國當選為首任黨主席。
- 1978年:時國民黨主席蔣經國與謝東閔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84年:時國民黨主席蔣經國與李登輝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88年: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
- 1988年7月:李登輝當選為中國國民黨黨主席。
- 1990年:時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與李元簇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當選。
- 1996年:時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與連戰搭檔竞选中華民國首任民選正副总统,當选。
- 2000年:连战與蕭萬長搭檔竞选中华民国总统、副總統,落選。
- 2001年:舉行首次黨主席黨員直選,連戰當選為首任直選黨主席。
- 2004年:時國民黨主席连战與宋楚瑜搭檔竞选中华民国总统、副總統,落選。
- 2005年:黨主席連戰出訪中國大陸,為1949年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國民黨主席。
- 2005年7月:馬英九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
- 2007年2月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起訴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並由第一副主席吳伯雄代理。
- 2007年4月:黨主席補選吳伯雄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 2008年1月:立委選舉取得超過七成席次,加上泛藍盟友則超過四分之三席次。
- 2008年:馬英九與蕭萬長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
- 2008年3月:馬英九與蕭萬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及副總統。
連戰中國大陸之行
2005年4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拜訪中國大陸。作為中國國民黨撤退台灣56年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黨內最高領導人,連戰此次訪問行程共途徑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四座城市,由於是自1945年重慶會談後60年,國共領導人再次會面,受到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方面的熱情款待,後於5月3日返回台灣。
雖有部分人士稱連戰此行可謂為國共「第三次合作」,但因為前兩次之國共合作均以失敗告終,所以不僅在國民黨內部有不少人並不承認所謂的「第三次國共合作」,在黨外也被泛綠陣營猛烈抨擊。
國共合作之後,連戰在北大演講時,曾說「很多人說我這趟來,是要聯共制台,我看這台後面八成有個獨字」,被台灣部份人士解讀為主張「聯共制台獨」隨後引發一連串島內輿論嘩然。
歷任黨政領袖
中國國民黨歷任黨政領袖分別為:
職稱 | 姓名 | 上任 | 卸任 | 備註 |
---|---|---|---|---|
總理 | 孫中山 | 1919年10月10日 | 1925年3月12日 | 逝世 |
主席 | 張人傑 | 1926年5月19日 | 1926年7月6日 | 首位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
蔣中正 | 1926年7月6日 | 1927年3月11日 | 7月6日當選為主席,因率軍北伐,17日推選張人傑代理。 | |
胡漢民 | 1935年12月7日 | 1936年5月12日 | 蔣中正為副主席 | |
總裁 | 蔣中正 | 1938年4月 | 1975年4月5日 | 副總裁先後為汪兆銘(1938年4月-1939年1月1日)、陳誠(1957年10月-1965年3月5日) |
主席 | 蔣經國 | 1975年4月28日 | 1988年1月13日 | 首位中央委員會主席 |
李登輝 | 1988年1月27日 | 2000年3月24日 | 於2001年9月21日被撤銷黨籍。 | |
連戰 | 2000年3月24日 | 2005年8月19日 | 首位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之黨主席,惟僅一人參選(同額競選)。卸任後成為榮譽主席。 | |
馬英九 | 2005年8月19日 | 2007年2月13日 | 首位在非同額競選中,以黨員直選方式產生的黨領導人。後因特別費案被檢察機關控以貪污罪遂依承諾辭去主席職務。 | |
吳伯雄 | 2007年4月11日 | 任期到2009年8月的十八全黨代表大會止。 |
近任正副主席
- 2007年4月11日至今
主席:吳伯雄
榮譽主席:連戰
秘書長:吳敦義
- 2005年8月19日-2007年2月13日
主席:馬英九
榮譽主席:連戰
副主席:吳伯雄、林澄枝(至2006年4月)、江丙坤、關中、林益世(2006年4月起任)、章仁香(2006年4月起任)、詹春柏(2007年1月起任)
秘書長:詹春柏(至2007年1月)、吳敦義(2007年1月起任)
黨務組織
在全國代表大會之下,有中央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三級組織則有:
- 考核紀律委員會
- 國家發展研究院
- 政策委員會
- 行政管理委員會
- 文化傳播委員會
- 組織發展委員會
未來展望
最近中國國民黨最重要之目標為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取得勝利,贏回失去8年的執政權,完成二度政黨輪替。國民黨目前提名馬英九為總統參選人、蕭萬長為副總統參選人,共同搭檔競選。馬英九的主要施政方針為振興經濟(盡可能實行兩岸三通、開放投資、觀光)以及維護台灣民主。此目標已于2008年3月22日達成。
在兩岸問題上,以不傷害台灣既有權益的前提下,持續透過國共論壇平台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對話,以增進兩岸在政治交流上的互動,以降低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參見
参考文献
- 《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與研究》,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OCLC 2303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