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软体动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
化石时期:寒武紀第二期 - 現代
紅線石鱉英语Tonicella lineataTonicella lineata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亚界: 真後生動物亞界 Eumetazoa
演化支 副同源异形基因动物 ParaHoxozoa
演化支 两侧对称动物 Bilateria
演化支 腎管動物 Nephrozoa
演化支 原口动物 Protostomia
演化支 螺旋動物 Spiralia
总门: 冠輪動物總門 Lophotrochozoa
门: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Linnaeus, 1758

見內文

多样性[1]
85,000個已確認的現存種
Cornu aspersum
腹足纲的阿拉伯长鼻螺Tibia curta

软体动物门学名Mollusca[註 1])是动物界的一个,就其物種多樣性而言是动物界第二大[2] (僅次於節肢動物門[3]);对已確認的物種數量存在不同估计,为约85000[4]或十萬多種[2][5]。软体动物是分布广泛的無脊椎動物,能適應許多不同環境,从寒带温带热带,从海洋河川湖泊,从平原高山陆地淡水咸水多種棲息地中都有大量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種。在目前的海洋生物中,軟體動物的數量佔比可達23%,是所有海洋動物中數量最多的。

軟體動物型態、習性差異甚大,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的腕展开可达12公尺[6],最小的类卻僅有1厘米長[7]。但是牠們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身体大多不分,身體結構可分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大部分軟體動物的外套膜會分泌碳酸钙形成保护性的外骨骼硬壳)包裹身体,除了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軟體動物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3]。虽然软体动物大多有壳,但其身体的主要部分其实是软组织,主要依赖静水骨骼

绝大多数软体动物为水生,如海螺貝類石鳖等;少數族群为在陆生,如蜗牛蛞蝓;还有一些物种(如章鱼烏賊海蛞蝓)的外殼已消失或被内化。软体动物多数靠一条肉脚向前滑动,以此移动自己的身体。

特徵

[编辑]

軟體動物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身體柔軟,並無内骨骼,大部分呈左右对称、不分節,牠們外层皮肤會自背部折皱形成外套膜包圍全身,並能夠分泌保护用的石灰质介壳,然而部分軟體動物的外殼已退化(如蛞蝓章魚[8])或是藏至体內(如烏賊)。斧足類腹足類的殼表還有生長線,可以看出年齡大小[9]。軟體動物的腹部有肌肉足或腕,但也有的肉足已經退化,是運動器官。

部分软体动物的头上长有和眼睛一样的触角,用来感知周围的情况,它们有几千颗微小的牙齿,稱為齒舌,是他們多數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形狀類似锉刀,主要用於攝食。有栉鳃,表面具纤毛,可以激动水流,双壳类可用此過濾水中的食物颗粒。[10]

水生的軟體動物排泄器官为,會排出尿素,牠們呼吸器官為,由外套膜形成位於外套膜与身体之间,可以從流入外套腔的水中吸取氧氣。而像蝸牛等陸生的軟體動物排泄器官也是,但是用肺呼吸,並排泄尿酸

有些軟體動物是雌雄異體;有些是雌雄同體头足纲及部分腹足纲体外受精,雌雄同体者则异体受精。不同的軟體動物有不同的產卵方式。像斧足類石虌等把直接產在海水中,並無保護措施,因此產卵數量極多,但能順利發育的卻不多。有些海螺則會把卵埋起來,或分泌膠質包住。而腹足類的卵大都有膠質包住或具有殼。

部分的軟體動物具有經濟價值,斧足類大都能產真珠。還有許多種淡水產的類,分泌的真珠質可以製鈕扣。鮑魚蛤蜊牡蠣等可供人類食用,更有許多軟體動物提供了魚類大量食物來源。軟體動物除了對人類有益,部分物種對人類有害,例如:斧足類的鑿船蟲,這種貝類生活在海裏,會破壞船隻或棲身在木洞裏。

主要結構

[编辑]
軟體動物祖先的假想解剖圖

軟體動物的身體主要可分為头、足、内脏团3個部分,部分生物還具有從外套膜形成的殼[11]

[编辑]

头位于身体的前端[11]

肉足

[编辑]

足可能位于头后或身体腹面,是由体壁伸出的由多肌肉质組成的运动器官[11]

内脏团

[编辑]

内脏团位于身体背面,由柔軟的體壁包圍著内脏器官[11]

外套膜與外套腔

[编辑]

外套膜是軟體動物背侧的体壁向下褶與伸展形成的,經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内脏囊與外套膜之間的空腔即为外套腔[11]。外套腔是許多器官的開口,如肛門孔、肾孔、生殖孔等[12]雙殼綱生物整個柔軟生體都在擴大的外套腔內[13]

[编辑]

有些軟體動物的外套膜會分泌碳酸鈣幾丁質貝殼硬蛋白而形成外殼[12][14],外殼的最外層是角質層,中層則是柱狀方解石,最內層則是層狀方解石。大部分的軟體動物殼主要由文石組成,但是牠們生產的蛋殼卻由方解石組成。[15]

主要系統

[编辑]

神经系统

[编辑]
軟體動物的神經系統意示圖

除了雙殼類有三條外,大部分軟體動物有兩對主要的腹神经索,一個主要連結到內臟團,另一個連結到肉足。兩對神經索與主要的神經節都在腸道下側[12]

部分軟體動物有大腦,並且環繞食道。大多數軟體動物具有眼睛有眼頭,且有一對具傳感功能的觸角,可檢測化學物質、感受外界的震動等[12]

消化系统

[编辑]

呼吸系统

[编辑]

大多數軟體動物只有一對,有的甚至只有一個。大部分的鰓形成羽毛狀,有些則成絲狀。軟體動物的鰓可使水從底部進入頂部排出。鰓的單絲有三種纖毛其單絲有三種纖毛,其中一個穿過外套膜以驅動水流,而另外兩條絲可保持鰓的清潔。在鰓裡有個東西叫嗅檢器(osphradia),當它檢測到有害物質或是泥沙進入外套膜時,鰓的纖毛變化停止跳動,直到有害物質已消失。每個鰓都具有連結到體將的血管,與運送血液到心臟的血管[12]

循环系统

[编辑]

頭足綱屬於閉鎖式循環系統,其余的軟體動物都屬於開放式/開管式循環系統[16]。雖然軟體動物是三胚層動物,但是牠們的體腔卻相當小並包含了心臟與生殖腺。體腔內大多是血腔,能讓血液體液循環至各個器官。軟體動物的血液含有血藍蛋白,與氧氣結合時會產生Cu2+,因此牠們的血液呈現藍色[13]。牠們的心臟有些只有一個心房,有些有多個心房,牠們從腮得到含氧血,並送到心室,然後再送到相當短的主動脈並流至全身[12]

軟體動物的心房還有部分的排泄功能。心房過濾血液中的廢物,並排到體腔中形成尿液。位於背部的一對腎管,可從尿液中提取可用的物質、排出無用的廢物,經由管道排到體外[12]

泌尿系统

[编辑]

生殖系统

[编辑]

分類

[编辑]

生物學家根據軟體動物的硬壳和软体结构的差异,将软体动物分成了10个纲,分別是:[3]

代表生物 已知物种[17] 分布
无板纲(Aplacophora)[18](pp. 291–292) 毛皮貝英语Chaetoderma (mollusc)新月貝英语Neomenia龍女簪英语Proneomenia 320 海床(200~3000米)
多板纲(Polyplacophora)[18](pp. 292–298) 石鳖 1000 潮间带海床
单板纲(Monoplacophora)[18](pp. 298–300) 新笠螺英语Neopilina古笠螺英语Pilina†等 31 海床(1800~7000米,其中一种200米)
双壳纲(Bivalvia)[18](p. 367) 蛤蜊牡蛎扇贝象拔蚌贻贝 20000 海洋、淡水
掘足纲(Scaphopoda)[18](pp. 403–407) 象牙贝 500 海洋(6~7000米)
腹足纲(Gastropoda)[18](p. 300) 蝸牛蛞蝓、淡水鲍鱼笠螺海蛞蝓海兔海蝶 70000 海洋淡水陆地
头足纲(Cephalopoda)[18](p. 343) 蛸类鱿鱼墨鱼章鱼旋乌贼箭石†等)、菊石†、鹦鹉螺 900 海洋
喙壳纲†(Rostroconchia)[19] 化石种类,有可能是双壳纲的基群祖先 灭绝 海洋
太阳女神螺纲†(Helcionelloida)[20] 化石种类,如太陽女神螺Latouchella英语Latouchella 灭绝 海洋
竹节石纲†?(Cricoconarida或Tentaculita)[21] 化石种类,如竹節石英语Tentaculites角管蟲英语Cornulites 灭绝 海洋

无板纲

[编辑]

无板纲生物並沒有骨板贝壳,故名。牠們的身体两侧对称,外觀貌似蠕虫,外表带有钙质针狀的角质外皮,具有保護作用。代表生物有毛皮貝英语Chaetoderma (mollusc)新月貝英语Neomenia龍女簪英语Proneomenia等。

无板纲曾被认为是多系群,但近年研究发现是单系群。

多板纲

[编辑]

多板纲包括各種石鱉。在寒武纪晚期已出現,牠們的身體對稱,呈橢圓形,有8块骨板组成的背壳,因此稱多板纲[3]

单板纲

[编辑]

单板纲寒武纪晚期時已出現,大多數為化石物種,已知的現生種僅7種,新碟貝英语Neopilina是其代表,牠們的特徵是有一枚像帽子或勺子的壳[3]。已知为多系群。

斧足綱

[编辑]

斧足綱生物都具有兩瓣殼,因此又稱双壳纲河蚌扇貝蛤蜊以及大部分的贝壳都属于双壳纲。牠們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有兩個殼瓣,兩個殼瓣之間有铰合构造;牠們缺乏明顯的頭部,但是在腹侧有斧狀的肉足,因此稱為斧足類。牠們在寒武纪時就出現在地球上,海洋淡水都能發現牠們的存在[3]

喙壳纲

[编辑]

喙壳纲是一個已經滅絕的綱,存在於寒武纪二叠纪,牠們的殼看起來有两瓣,但無法铰合,形成“假双壳”形态的单壳,代表生物有海拉尔特壳Heraultipegma)等[3]

掘足綱

[编辑]

掘足綱與斧足綱有親緣關係,牠們的介殼是煙嘴狀的,在發生之初仍然是二枚貝的形態,代表生物有象牙貝

牠們身體呈兩側對稱,且是圓柱狀,具有個管狀介殼。牠們大多生活在海邊的泥沙中,但也有生活在15,005英尺的深海中。牠們的足部在前端,後多則是外套腔開口。頭部不發達,口位於膨大咽頭的前端,並在足部背面。消化管呈現U字狀,肛門開口於外套腔。有腎管一對,開口處在肛門略後。並沒有,依靠外套膜呼吸。口周圍有觸角,有感覺作用。其神經系統發育正常,有腦、臟、足、側等成對之神經結。牠們都是雌雄異體,只有一個生殖腺,生殖細胞由右側腎管排出之[22]

腹足綱

[编辑]
大約80%的軟體動物屬於腹足類[23]

腹足綱是軟體動物中最大的一綱,大約有七萬五千多種,牠們的肉足都長在身體的腹面,因此被稱為腹足綱。除了蛞蝓海蛞蝓外,牠們都有螺殼,因此又被稱為螺類

這類生物的螺殼,形狀、大小、顏色會因種類不同而相異。但是螺殼上的螺紋大多數是順時針方向,也可以從牠們圓錐形的螺殼上,判斷出年齡大小;凡是頂端的地方螺紋越細越緊密的,年紀就越大。

陸地常見的腹足類包含蝸牛蛞蝓、淡水等;海洋中的腹足類較多,如龍宮貝夜光貝鮑魚海蛞蝓等都是。為了適應各種環境,牠們的肉足可以在許多地方爬行,並分泌出黏液[24]

腹足纲的生物從寒武紀晚期就出现了,一直繁衍到现代,陆地海洋淡水里都有它们的分布[3]

頭足綱

[编辑]

头足纲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具有神經高度集中的頭部,是軟體動物中最高級的生物,牠們都是海洋中的肉食性動物。头足纲动物两侧对称,頭部長在身體前方,頭部兩側有發達的眼,口中有角质的颚片;口的周围环列着一圈能够用来捕食其它动物的觸手或腕。大多數現代头足类的外殼都已完全退化或隱藏至身體內部,僅鸚鵡螺仍具有外殼。头足类在寒武紀晚期時就已經出現了,地質史上,著名的頭足类包含鹦鹉螺類杆石菊石箭石等,現在著名的生物則包含章鱼乌贼等。[3]

太陽女神螺綱

[编辑]

太陽女神螺綱是一個已經滅絕的綱,存在於寒武纪奥陶纪,是已知最古老的有殼亞門生物,具有螺旋的錐形外殼,但軀體不像腹足類般有任何扭轉英语torsion (gastropod)。其下部分物種曾被分類為單板綱,太陽女神螺綱由John S Peel 於1991年建立。

竹节石纲

[编辑]

竹节石是一類已滅絕的海生有殼動物,存在於奥陶纪侏罗纪,身體呈辐射对称,殼是单锥形的,代表生物有竹节石英语Tentaculites[3]。竹节石的具體分類歸屬還沒有共識,目前通常根據其化石的殼壁結構、成分以及殼體形態,將它們作為軟體動物門的一綱。

其他分類系統

[编辑]

此外,還有一個仍未有共識的分類系統,就是將軟體動物門分為兩個亞門:有殼亞門雙神經亞門

习性

[编辑]

软体动物的习性因种类而异;腹足类在陆地淡水海洋均有分布,双壳类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其他类群基本上只生活在海洋中。

注释

[编辑]
  1. ^ 英文俗名Mollusks/ˈmɒləsks/是美式拼法,原因見Rosenberg'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7). ;而拼作mollusc的原因參看Brusca & Brusca. Invertebrates 2nd. 

參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Chapman, A.D. (2009). Numbers of Living Species in Australia and the World, 2nd ed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stralian Biological Resources Study, Canberra. Retrieved 12 January 2010. ISBN 978-0-642-56860-1 (printed); ISBN 978-0-642-56861-8 (online).
  2. ^ 2.0 2.1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軟體動物門. [2019-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软体动物话古今. [2016-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4. ^ Rosenberg, Gary. A new critical estimate of named species-level diversity of the recent mollusca. American Malacological Bulletin. 2014, 32 (2): 308–322. S2CID 86761029. doi:10.4003/006.032.0204. 
  5. ^ 軟體動物門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6-30.
  6. ^ 世界文化博览丛书. [2016-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7. ^ 动物. [2016-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8. ^ 軟體動物門. [2016-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9. ^ 貝殼種類. [2016-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10. ^ Cimino G , Gavagnin M .Molluscs / From Chemo-ecological Study to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J].Springer, 2006.DOI:10.1007/978-3-540-30880-5.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软体动物(Mollusca).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Ruppert, E.E., Fox, R.S., and Barnes, R.D. Invertebrate Zoology 7. Brooks / Cole. 2004: 284–291. ISBN 0-03-025982-7. 
  13. ^ 13.0 13.1 Hayward, PJ. Handbook of the Marine Fauna of North-West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84–628. ISBN 0-19-854055-8. 
  14. ^ Yochelson, E. L. Discussion of early Cambrian "molluscs" (PDF).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75, 131 (6): 661–662 [2016-02-15]. doi:10.1144/gsjgs.131.6.066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8). 
  15. ^ Tompa, A.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ltrastructure and mineralogy of calcified land snail eggs (Pulmonata: Stylommatophora). Journal of Morphology. December 1976, 150 (4): 861–887. doi:10.1002/jmor.1051500406. hdl:2027.42/50263. 
  16. ^ 循環系統.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aszprunar2001MolluscsInEncOfLifeSci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uppertFoxBarnes2004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9. ^ Clarkson, E.N.K. In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and Evolution. Blackwell. 1998: 221. ISBN 978-0-632-05238-7. 
  2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RunnegarPojeta1974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1. ^ Molluscabase - Cricoconarida †. www.molluscabase.org. [2024-02-19]. 
  22. ^ 掘足綱.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23. ^ Ponder, W.F.; Lindberg, D.R. (编).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the Mollus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481. ISBN 978-0-520-25092-5. 
  24. ^ 腹足綱. [201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来源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
  • Starr & Taggart. Biology: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ife.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Thomson Learning. 2002. ISBN 0-534-02742-3. 
  • Nunn, J.D., Smith, S.M., Picton, B.E. and McGrath, D. Checklist, atlas of distribution and bibliography for the marine mollusca of Ireland. Marine Biodiversity in Ireland and Adjacent Waters 8. Ulster Museum. 2002. 
  • Ostroumov, SA. An amphiphilic substance inhibits the mollusk capacity to filter phytoplankton cells from water. Izvestiia Akademii nauk. Seriia biologicheskaia / Rossiiskaia akademiia nauk. 2001, (1): 108–16. PMID 11236572. ;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l665628020163255/[永久失效連結];
  • Dame, R.; Olenin, S. (编). The comparative roles of suspension-feeders in ecosystems. Dordrecht: Springer. 2005. 
  • Heller, J. Marine Molluscs of the Land of Israel. Israel Heb.: Alon Sefer. 2011: 323. ISBN 978-965-90976-9-2. 

外部連結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