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遠征中亞:​ 筆者東西混淆,現已改回,特此致歉。
第75行:
為了避免侵犯[[清朝]],亞歷山大在進攻中亞時向清朝[[陝甘總督]][[先福]]交付了一封非正式照會,內容大意是俄國打算平定叛亂,需要取道從屬清朝的[[浩罕汗國]],並非為了與清朝為敵或是侵犯清朝在中亞的權威。但是先福為官昏庸,沒有將此事上報,及後他自己也因貪污瀆職而被免職<ref>http://image.digitalarchives.tw/ImageCache/00/18/c0/0e.jpg</ref>。亞歷山大便以清朝政府默許為由,於[[10月21日]]命令十萬步兵、五萬騎兵大舉入侵中亞,[[布哈拉汗國]]於當日向俄國求和,承諾[[進貢]]和割地,[[俄羅斯人]]由此刻開始在中亞建立正式政權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
 
[[哈薩克人]]知道俄軍從哈薩克面進軍的消息後,由伊納刺汗和濟濟巴兒汗率軍三萬攻打俄軍,途中被遠征軍總司令[[康斯坦丁大公]]率十萬俄軍截撃。[[11月16日]]雙方決戰於尼亞布爾基(今[[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是該次戰役第一場戰鬥。伊納刺汗和濟濟巴兒汗被俘虜,康斯坦丁向他們詢問哈薩克大汗[[瓦里]]的所在,兩人起初皆閉口不言。可是伊納刺汗在被截去兩手後供出大汗瓦里的所在。而濟濟巴兒汗在被切去四肢後仍噴血大罵不止,康斯坦丁親自為他[[斬首]],並���他為俄國軍人典範。而伊納刺汗被綁在他自己的馬上被趕回家,最後他因戰爭責任被下令處以火刑,子女賣為奴隸。接下來的四個月,兩軍為了迎接漫長的冬季,按兵不動。
 
[[1816年]][[3月24日]],戰爭再度開始,[[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被任命為[[西伯利亞]][[總督]]兼新任遠征軍總司令<ref>前任總司令為康斯坦丁大公,因調任波蘭總督而交出指揮權。</ref>,率領三十萬的軍隊,反守為攻入侵[[哈薩克汗國]]。在[[1818年]],清廷意識到在邊境發生的一連串戰爭,派遣[[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勒保前往詢問,斯佩蘭斯基指出在三年前已經進行了通知,最後雙方都把錯誤怪罪先福,指他在署理[[新疆]]事務時怠忽職守。因此兩國相安無事,俄國繼續進行名義上的平亂,清廷對於俄國入侵中亞持旁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