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 (香港)
香港的鄉村學校,簡稱村校,泛指位於新界或離島等偏遠鄉村提供教育服務予鄰近鄉村子弟的學校。教育局沒有將學校特別註冊為「鄉村學校」。大多數村校在1950年代初建成,當時新界鄉郊地方交通不便,小學教育亦未普及,不少村童失學,村校使到適齡學童獲得基礎教育的機會[1]。大部分村校由民間開辦,村民籌募經費及捐地用以建校,供給村內適齡兒童就讀;而小部分則由商會、同鄉會、宗教團體及個人形式辦學。
村校的設施水平遠低於近年落成的學校校舍,很多只有數個課室,早年有部分採取複式教學,安排兩個或以上級別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室上課[1]。校建築多為設有空地的平房,校舍與大自然接近,師生人數較少,相對市區學校關係也密切得多。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到了2010年有83間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統整政策)而停辦[1]。直到2014/15學年,仍然有20間村校繼續營運。
歷史
编辑背景
编辑村校源於依附於宗族祠堂或私人營辦的學塾、家塾、書室或書院,新界原居宗族和其後遷入的客家族群均非常重視教育,紛紛設館啟蒙,讓其子弟就館研經,用以考取功名,扮演著鞏固宗族勢力和團結宗族的重要角色。
新界早期的教育由宗族所辦的私塾提供「卜卜齋」教育,學童於啟蒙階段主要誦讀三本「紅皮書」,分別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目的是認字;其後才學習儒家典籍的《四書》、《五經》等。一般在村中祠堂、廟宇或書室等地方上課,幾乎是傳統大族的專利,被視為其子弟考取功名的踏腳石,一般佃農和相對較遲落籍的客家村落子弟難有機會入讀。
1898年港英政府接管新界後,對原有的農村社會模式、生活習俗,包括教育政策均不作干預。直至1905年,當清朝廢除科舉後,各地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及推行新式教育,加入地理、常識和尺牘等新科目。民國成立,新界學塾亦開始仿照民國學制,惟基本上仍維持傳統的私塾教育模式。1913年政府首次立例規管香港所有公立及私立學校,要求所有學校均須向香港政府註冊。同年借調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高級中文教師宋學鵬在新界區進行了半年的調查工作,據統計當時新界共有學塾260間,學生人數3,223人,而1911年人口普查指出新界及離島居民共80,622人,5至15歲之間的人口共17,623人,故此入學率僅為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遠低於當年的國際水平。香港政府先向部分鄉村私塾提供津貼,從當時的260間學塾中精選50間,按就學人數及教學水平按月補助,每年資助金額60元,並對接受資助的學塾進行監管,派出考試官或查學員巡查相關的學塾。同時亦開始建立官立學校,政府先在元朗、長洲和大埔各建立了一所當時稱為「國家學校」的官立小學,每所各設有一名教師。到了1924年接受政府資助的新界學校合共約100所,入讀學生3,206人,當中有279人是女生。
此時開始有村校發展成新式的近代學校,加入現代課程,並有設有獨立校舍,不少傳統的私塾、書室亦改稱學校,促使部分新界村民放棄傳統的私塾教育,而將子弟送到新式學校就讀。現時新界很多歷史悠久的小學,其實是經歷過學塾、鄉村小學和現代化小學的三個階段。
-
三鄉聯合白望學校前身白望鄉學校在更樓上學
-
文正公立學校前身貫萬學校借用曾大屋其中一個炮樓作校舍
-
金錢村何東學校的前身宗福學校
發展
编辑香港政府分別在1922年及1928年頒布《中文課程標準》及《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所有小學課程應包括國文、算學、歷史、地理、公民、常識、衛生、英文、體操、音樂、藝術、家政和女紅等,隨著政府向傳統地區書院提供津貼及成立「埔師」提供新式教師,部分私塾逐漸加入新課程。新界村校的成立,倚賴地方資源及地方人士與政府的合作。地方人士亦開始於人口較多的墟市內建立新式學校。而推動私塾轉營,建立獨立校舍,是發自民間推動,自行承擔募捐和籌辦。
初期村校上課地點五花八門,元朗屏山山廈村的「華封學校」借用村中的「張氏宗祠」分隔為兩個課室上課;「鄉師」在粉嶺圍成立的附屬小學,高小五、六年級以「彭氏宗祠」為校舍,而小一至小四則在同村的「思德書室」上課;十八鄉的「永安學校」於1938年註冊時以「大樹下天后廟」為校址。
除了由宗族或鄉事組織主辦的村校外,華僑、同鄉會、宗教團體亦紛紛在新界或離島辦學。「長洲公立學校」的前身是於1921年創辦的「長洲公立義學」;而元朗的「鐘聲學校」則由著名塾師黃子律個人建立。
-
華封學校初期借用張氏宗祠上課
-
永安學校以「大樹下天后廟」的「永安社」命名
-
長洲公立學校前身是義學,為免得失街坊,初時需要抽籤才可入讀
高峰
编辑新界的鄉村學校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創辦。1940年代至1950年代香港面對中國在抗日戰爭後爆發國共內戰,大量內地人逃難到港的「難民潮」,香港人口由40萬激增至100萬,人口激增而導致學額嚴重不足,小學的普及化成為政府當時發展教育的首要任務,港英政府相繼於1950年推出《十年建校計劃》以及1954年的《小學擴展七年計劃》。政府雖然著力建立新的官立學校,但仍未能應付所需,在政府鼓勵下,辦學團體可獲一比一配對津貼,一些民間社團和教會在九龍的徙置區開辦了天台小學,而大量鄉村小學則在新界各處湧現,有指那時每17天,便有一所學校落成。
雖然政府津貼最多五成的建校費用,但餘下的仍需依靠民間、村民自行投入。當時每一條鄉村都希望建立或者擴建本村的學校,但普遍經濟能力不高,建校費用往往超出村民的負擔能力,縱使是勢力龐大的宗族,亦要發動整個宗族,或聯合幾個祖堂的力量方能應付。辦學組織以不同的途徑籌募經費以集資辦學。除了本村村民捐資和移居海外鄉親捐助外,亦有拍賣公產用以籌款,僑所公立學校為建校而召開村民大會,透過出售「公田」得款8萬作為建校基金;而丹竹坑公立學校更將百年樟樹砍伐出售,所得佔集資總數的五分之二。此外亦有全村分攤集資,1958年的公立華封學校,資金由山廈村、欖口村和政府三方面分擔,村民更在農作物收成和出售禽畜時抽取百分之五作建校經費。同時亦不乏獻地建校,包括由辦學團體以擁有地建校,或土地業主願意永久租出作辦學用途,更有鄉紳捐出土地作為校園。
除出錢出地外,村民更出力親手建校,動員全村上下平整土地、搬運建材,南邊圍崇德學校創校時,每戶一定要��出勞動力,負責擔「十斗淡沙」;大嶼山的杯澳公立學校,建校時的磚塊由九龍購置,但當時貝澳沒有碼頭,運磚船在漲潮時將磚塊丟到海中,村民再於清晨四、五時潮退時才撿拾磚塊搬到學校地盤。對於村民,村校校舍的一磚一瓦和校園環境均來自其祖父輩當年胼手胝足的耕耘成果,而全村以及周邊的兩、三代子弟均是在同一所由大家建立的村校就讀,村校對於社區的重要性以及意義不言而寓。
一般鄉村學校按規定全校不能多於12班,於1950年代村校的高峰期,由於施行半日制准許開設上、下午校,有部份離島村校學額不足,更有超收的情況,以每班45人計,當時很多村校收取多達600-800名學生。
衰落
编辑自從70年代開始,香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加上政府推行六年免費教育,小學教育普及至全港各地。然而新界農業衰落,導致不少村民移民海外,而新界交通網絡日益發展,學童可以出外就學,令村校生源流失;隨著新界新市鎮迅速發展,鄉村逐漸都市化,部分規模較小的鄉村學校被合併為較大型的中心小學,鄉村學校逐漸淡出提供教育的角色。新市鎮和新建屋邨的落成,同時設置現代的大型主流學校,更使到村校難以競爭;加上村校本身的地理環境及設施限制,難以吸引村外的學童入讀。眾多的原因導致村校生源萎縮,時代的變遷,令到曾經蓬勃一時的村校日漸式微而縮班甚至結束。
1990年代香港的生育率繼續下降,適齡學童人數逐年減少,由從前的「學位荒」變成「學生荒」,到了廿一世紀 ,特區政府的政策是學校應該愈大愈好,在這種思維下產生「千禧校舍」,小學由24班變成36班,每所上千人的規模。而設施和規模不足的村校難以與新型的校舍競爭,再加上鄉村逐漸都市化,以及政府以節省資源為本的教育政策;2002年當時的教統局更加推出新措施,若學校於每年小一收生不足23人便要殺校,使到村校一所一所地結束,剩下一幢又一幢荒廢的校舍,和為數眾多没有母校的校友。
自2003/04學年實施「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政策至2014年,共有88所公營小學因未能符合小一收生的最低人數而停辦,當中有40所是「鄉村學校」。
停辦後的村校空置校舍的管理工作及責任會按照所在地點的土地業權處理,座落在私人土地或仍然受土地牌照或短期租約規管,其管理及維修保養將由相關的業權人或牌照持有人或短期租約承租人負責;而由政府部門接管用作其他用途的空置校舍,則由相關部門負責管理及維修保養;至於由分區地政處接管的空置校舍,會按照一貫土地行政的安排管理有關土地。如發現空地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出現問題,相關的分區地政處會作出跟進行動[1]。已停辦的鄉村學校校舍,其中大部份空置,小數轉作其他用途,部份用作鄉村辦事處或康樂用途等[2]。
轉化
编辑1981年開始推行鄉村學校政策,將同區數間小型鄉村學校合併成規模完善的中心小學,總共開設4間分別位於西貢(兩間)、坑口和沙頭角的中心小學。蠔涌積善、北港民生、南圍南昌,界咸廉全、大南湖漢英、白沙灣滘西、窩美樂育和打蠔墩、蕉坑、麻南笏與輋間篤四和的8間學校,於1984年合併為位於蠔涌的西貢中心小學;1988年創立的沙頭角中心小學則兼併了萬屋邊萬和學校、麻雀嶺大華公立學校、沙頭角漁民子弟學校(漁類統營處沙頭角上午小學)、鹿頸公立學校、西流江漁民子弟學校和鴨洲漁民子弟學校等村校;1989年,位於坑口的成杏芳紀念學校落成,合併了布袋澳南燊、坑口公立、大埔仔廣培、坑口聖雲仙和井欄樹龍騰等5間鄉村學校;西貢墟萬宜灣鄉立學校和西貢公立學校、對面海漁統處西貢小學、沙角尾村育賢學校和菠蘿輋新聯學校於1995年合併為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但兩間位於蠔涌和坑口的中心小學先後被殺校。
由於新界人口變化,北區出現學額不足,政府視村校為學額增減的「緩衝」,於是為僅餘的村校興建新校舍,由平房改為兩層,以應付增加的學額需求。2012年《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進度報告書》決定撥款為6間鄉村學校興建新校舍及增加學額[3],包括八鄉中心小學、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上水東莞學校、金錢村何東學校、沙頭角福德學社小學和新田惇裕學校。
而每當有鄉村學校停辦後,教育署會先考慮空置校舍可否可用作教育用途,如改作特殊學校或教學中心,如不適合作任何教育用途後,便會將校舍交由該區的地政處處置。目前,有部份舊村校校舍已改作鄉村委員會辦事處、村民社交康樂中心或童軍活動中心。惟大量村校校舍被迫荒廢,只有小部分在選舉期間變身投票站,由於制度僵化,大部份沒有任何活化再利用的計劃。
現況
编辑留存的鄉村學校分散於元朗、北區及離島等地區,各有生存之道才能夠堅持繼續營運,例如收取少數族裔學生、跨境學童,或發展特色的環保教學等。
跨境學童
编辑北區村校原本是殺校重災區,40所被殺村校中有10所來自北區。由於香港人北上工作、居住日漸普遍,同時亦有港人回內地結婚或找伴侶,其子女亦隨同父母居住內地,甚至是在內地出生,2007年在內地的香港出生子女有27,574人,到了2010年已經有40,648人,2011年多達43,982人。但家長仍然希望下一代接受港式教育,故此鄰近邊境的學校便成為最方便的選擇。早在2000年代,和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北區學校已向居住內地港人的子女招手,希望力挽狂瀾避免殺校。踏入2010年代,跨境學童數目年年大幅上升,教育局雖然實施加班、加派均未能解決北區學額嚴重不足問題。位處打鼓嶺禁區內的嶺英公立學校於2009年仍為收取23名小一新生而面臨被殺邊沿,但到了2014年已獲得約175名小一學生報名,另有將近200人前來叩門要求入讀,校方於作出篩選後,決定收5班小一,合共125名學生,並須要增聘老師應付教學需求[4];而粉嶺公立學校當年面對收生不足問題時,一面參與在深圳舉辦的教育展,又派員在羅湖口岸派傳單,更曾透過中介公司出席推介會,其後改變策略直接到深圳幼稚園進行推廣,近年終於擺脫殺校陰霾, 叩門要求入讀更是絡繹不絕。以跨境收生來救亡,已非限於北區,屯門有學校搶奪居於深圳南山 、寶安區的跨境學童;而東鐵沿線大埔站和太和站亦出現來往中港兩地的學童,但大埔區內的村校已全部結束。
隨著雙非學童湧港,政府公佈的人口政策報告只在6間村校加建校舍,各增一班小一,2013年起增多162個學額。獲擴建的村校當中4間包括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上水東莞學校、金錢村何東學校和山咀公立學校位於北區;餘下的兩間是元朗八鄉中心小學和新田惇裕學校。每所學校增建6個課室,可提供額外162個學額,6個年級新增學額共972個[5]。
重開村校
编辑教育局表示小一學位的需求受到「雙非」兒童數目及2012年龍年效應影響,預計於2018/19學年達到高峰後會逐漸回落到一個穩定的水平。教育局與小學達成共識,應避免興建新校應付過渡期的學位需求,以避免回落後對小學發展的影響,並會積極探討使用空置校舍和擴建臨時課室,用以增加學位供應[4]。有政黨曾實地到北區已關閉的11間村校進行視察,發現包括古洞公立愛華學校、軍地公立學校及坪洋公立學校等3間村校重開的可行性較高,該3間村校校舍結構維持完整,鄰近住宅又有交通接駁配套,港府只要將它們重修,可為北區提供至少500個學位,以紓緩北區學額不足的問題[6]。但政府對利用空置校舍復辦學校的問題,以空置校舍多屬前鄉村學校,不少已經關閉多年及位置偏遠,缺乏足夠設施,加上地權問題等,未必適合再作學校用途為由而推諉了事[7],其實當中如石湖墟田料米業商會公立學校的舊校舍與上水站僅5分鐘路程,而且關校不久,校舍和設施仍完好,可提供12個課室;另一所東慶學校位於上水大頭嶺村的空置校舍,離港鐵站亦只有10分鐘路程[8]。
及後小學學額需求隨出生率回落,重開村校的建議束之高閣;上述的石湖墟田料米業商會公立學校的舊校舍地皮更轉交予食物及衞生局(今醫務衞生局)並已於2020年代拆卸重建成北區社區健康中心大樓。
少數族裔
编辑亦有村校轉向服務新遷入社區的外籍社群,透過招收非華語學生及發展特色教育來增加學生。八鄉歷史悠久的「同益公立學校」在1960年代高峰期,學生人數有600之多,到了1994年僅餘48名學生,並於2003年與「石湖學校」合併而成「八鄉中心小學」。由於歷史原因,八鄉、錦田一直有尼泊爾人聚居,自2002年開始,同益公立學校已著手接收尼泊爾學生,逐漸在尼泊爾社群中建立口碑,校內學生也逐步轉為以非華語生為主,2011年學生人數升至200,八成是非華裔學生,分別來自尼泊爾、菲律賓、印尼、美國、日本、剛果等,尼泊爾人是最大的族群。
教育局會為所有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額外撥款,用以協助學校發展非華語學生的校本支援安排,增加非華語家長的學校選擇[9]。2012/13學年,八鄉中心小學的非華語學生佔校內總學生人數百分比達到89.8%,寶覺小學為94.6%,杯澳公立學校為67.9%,南丫北段公立小學為53.2%,梅窩學校為34.4%和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的39.1%[10]。
設施
编辑鄉村學校大多建於所處村落附近新市鎮發展以前, 通常只設有供教學所需的基本設施,包括3至6間課室 、1至2間特別室 、1間教員室和1個球場兼操場[11]。
早年市區的標準官、津學校校舍是4層24個班房,地面一層用作有蓋操場兼禮堂,以鋼筋三合土建成,而村校校舍建築一般均具鄉村特色,多為單層多幢瓦頂平房式的設計,主樓屋頂前方女兒牆有村校名稱,圍欄主入口設有門樓,內有露天操場(多數設有籃球架)、花圃、遊樂場等,校園內亦多有懸掛處世做人的格言。由於村校教師曾學習農科,而學生又大多務農,故此村校的花圃大多能在學校園藝比賽中獲勝。而早年大多村校均設有獨立的旱廁,教導學童正確使用衛生設備。
標準課室設備與一般市區小學無異,設有黑板、壁報板等,初期多用吊扇,後期的村校課室亦設置空調。
-
課室內的黑板
-
壁報板
-
家課板
村校的班級規模有嚴格規定,大多全校不能多於12班,而一般只開設6班;每幢平房式校舍一般分隔兩至三個班房,所以一般較小規模的村校只有一幢附設校務處和教員室的主樓加一幢課室。
在香港,公營學校的校舍標準隨不同時期的發展按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及訓輔工作等而有所改變。公營小學由1980年代的標準24個課室(另設3個特別室)的校舍,經過多次演變至一般分為設有18、24、30或36個課室的規模,而根據課室的數目,校舍設有10至14個教學用途的特別室,參考佔地面積由約4,000至7,000平方米不等。校舍亦須達到為每名學生提供2平方米休憩用地的規劃目標。教育局依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的建議, 自1994年開始為包括鄉村學校在內的所有公營學校推行改善計劃,增加和改善設施用以配合教學需要 。透過學校改善工程計劃,教育局為743所以舊有標準規劃建造的公營學校增闢空間和增建設施。工程計劃共分五期進行,最後一期於2006年完成。第一至三期的計劃,重點項目包括為學校提升教學及行政設施。第四和最後一期的計劃,則在可行的情況下提升學校的設施至現行標準。但政府受財赤影響,於2002年至少有25間學校校舍改善工程計畫受阻,被迫停收小一生,當中大部分均屬村校[12]。
-
金字屋頂下的木橫樑及揚聲器
-
課室名牌,學生人數是大班教學
-
以贊助人命名的課室
-
用白板代替黑板及家課板
師資
编辑早年新界私塾的教師,亦稱為塾師或蒙師,通常只是副業,其正職是江湖郎中或是風水師等。亦有部份傳統私塾的塾師是落弟的童子和秀才。除了塾師的日常工作外,亦會替鄉民撰寫對聯、嫁娶或弔祭帖等文書工作。
隨著廢除科舉後,越來越多塾師從廣東地區應聘而至,但水平參差,加上待遇欠理想,流動性非常之大,造成老師來源缺乏。
埔師(1926-1941)
编辑但政府亦希望幫助改善學塾的師資,從而引入新課程,因此在1926年在大埔成立「官立大埔漢文師範學校」(Tai Po Vernacular Normal School,簡稱「埔師」),但「埔師」一直沒有固定的校舍,只是租用民房上課,校舍先後設於大埔墟仁興街、北盛街和錦山漢家路。兩年的修學課程包括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勞作、農科、生理衛生、教育學、教學法及學校管理等,學員除部份來自新界各地外,亦有來自深圳地區,入讀的學生無須繳交學費,但在畢業後必須留在新界任教,為新界村校提供教學人才。為配合鄉村的實際情況,「埔師」的課程包括農科,讓學員畢業後到鄉村學校任教時具有基本的農業知識。在農科課中,學生會到實習農場上課,課餘並要輪流在農場為農作物施肥除草;同時「埔師」並不教授英語。從1926年至1941年,入校16期,14屆的畢業學員共55人,分別投入新界各處的鄉村學校中任教。
鄉師(1946-1954)
编辑1945年香港重光後,政府沒有在大埔復辦於1941年停辦的「埔師」,而於翌年在粉嶺創辦「官立鄉村師範專科學校」(Rural Training College,簡稱「鄉師」)[13],但同樣沒有固定的校舍,先後借用或租用港督粉嶺別墅(由時任港督楊慕琦借出) 、粉嶺兒童保育院(由胡文虎借出)及屏山張園作為臨時校舍。「鄉師」最終於1954年停辦,全體學生被安排到1951年成立的「葛量洪師範學校」上課,標誌著香港政府師範教育政策的改變,市區的師範學校同時為市區與新界的學校陪訓老師,即市區學校與新界村校的老師接受同一模式的師範訓練課程,而這兩個區域的學生亦將接受同一模式的教育。但由「鄉師」調校的同學課程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星期政府的農林署會派車送同學返回張園,學習種花生、養豬、養雞、豬隻交配等。「鄉師」歷屆畢業人數共181人,為新界社會作育英才。
鄉師同學會
编辑「鄉師」是香港唯一沒有冠上港督名字的師範學校。在1951年成立「鄉師同學會」,於「鄉師」結束後,他們仍以同學會名義辦學,每人每月捐出10元,再加上地方人士的捐助,經過三年的籌集,連同戲劇義演籌募共約1萬元,在1957年開辦了「鄉師同學會學校(小學)」。鄉師小學停辦後,1989-1990期間譚萬鈞博士接手校舍,將「鄉師同學會學校」改為只辦中四、五年級的中學,至2001年停辦。於2002年再改為「鄉師持續教育書院」,開辦「展翅計劃」等持續進修課程。2007年,改為「鄉師自然學校」,屬私立小學,主辦以「自然.人本.自主」為理念的另類教育。1996年,適逢「鄉師」創校金禧紀念,在粵北推行「鄉村教師獎勵計劃」,並募款在貴州、福建、廣西、雲南、安徽及廣東等地建成13所「金禧希望小學」。
村校一覽
编辑以下列表主要根據立法局1993年10月20日會議過程正式記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各項問題的書面答覆」第六項「鄉村學校」附件「鄉村學校一覽表」於1992/93學年仍然營運的134間村校名單(#ID A001-A134,缺A044)組成。粗體學校名稱的村校或直屬後繼學校(不包括合併)於2014/15學年仍然營運。沙田公立學校由於已轉為特殊學校而不視為營運中的村校。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香港鶴咀村學校 | 1967年 | ? | 空置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至德公立學校 | 1962年 | 黃大仙 衙前圍村 |
至德堂 | 2008年 | 空置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四山公立學校 | 觀塘茶果嶺 茶果嶺村 |
嶺東小學 | 1979年 | 用作四山校友聯會及茶果嶺鄉民聯誼會鄉民活動室 | ||||
海濱學校 | 1946年 | 觀塘鯉魚門 三家村 |
2008年 | 用作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亞公角漁民子弟學校 | 馬鞍山 亞公角 漁民新村 |
曾用作「香港攀山總會」 | ||||||
馬鞍山聖若瑟學校 | 馬鞍山 烏溪沙 烏溪沙新村 |
方濟各會 | 併入由馬鞍山村搬遷到恒安邨的馬鞍山聖若瑟小學,舊址用作「烏溪沙村公所」 | |||||
英賢學校 | 馬鞍山 烏溪沙 烏溪沙村 |
1971年 | 雅典居 | |||||
光明學校 | 馬鞍山 馬鞍山村 |
1961年 | ||||||
信義恩光學校 | 1952年 | 馬鞍山 馬鞍山村 |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 1976年 | 搬遷到恒安邨,並易名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信義學校,舊址用作信義會恩青營(鞍山探索館) | |||
聖若瑟小學校 | 1952年 | 馬鞍山 馬鞍山村 |
方濟各會 | 1987年 | 搬遷到恒安邨,並易名馬鞍山聖若瑟小學,舊址修復 | |||
禮文學校 | 馬鞍山 大水坑村 |
空置 | ||||||
文正公立學校 | 1930年代 | 山廈圍 | 貫萬學校 | 已改為善導會青衛谷預防犯罪教育中心 | ||||
德華公立學校 | 1950年 | 火炭 山尾村 |
? | 荒廢 | ||||
育文學校 | 1920年 | 火炭 火炭村 |
火炭公立學校成立前的書塾村校 | |||||
火炭公立學校 | 1959年 | 火炭 禾寮坑村 |
育文學校(中華聖教會義學) | ? | 已拆卸 | |||
田心公立學校 | 1953年 | 大圍 田心村 |
1982年 | 位處村旁小山崗上,後與顯徑公立學校於1983年合併成為田心谷六村公立小學,六村學校於2005與保良局朱正賢小學合併成為現址的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 | ||||
顯徑公立學校 | 1963年 | 大圍 | 1982 | |||||
平玲公立學校 | 1961年 | 大圍 香粉寮 |
校名取自創辦人韋兆玲和吳殿平的名字,初借用沙田公立學校作臨時課室 | 1962年校舍建成,後遷併至沙田公立學校 | ||||
沙田公立學校 | 1954年 | 大圍 積輝街 |
沙田公立學校協會 | 由數條鄉村的村校合併而成 | 1982年轉型為輕度智障兒童學校,原有學生則轉往美林邨沙田公立美林小學(今循理會美林小學)繼續學業 | |||
A001 | 大圍公立學校 | 1967年 | 大圍 積富街 |
1997年[14] | 空置 | |||
信義學校 | 1950年 | 沙田 沙田墟 |
於沙田舊墟(即現沙田廣場)開辦。1979年搬遷到禾輋邨,並易名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禾輋信義學校 | |||||
挽根學校 | 1928年 | 小瀝源 牛皮沙新村 |
創辦於1928年,原於小瀝源蔡氏宗祠上課 | 1955年建成校舍,現校舍已拆。 | ||||
集賢學校 | 1956年 | 小瀝源 觀音山 (沙田)村 |
||||||
育文學校 | 1947年 | 沙田 梅子林村 (沙田區) |
1979年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玉書公立學校 | 1964年 | 屯門 麒麟圍 |
1988年 | |||||
掃管笏公立學校 | 掃管笏 | 已拆卸 | ||||||
田夫村公立學校 | 大欖 田夫仔 |
|||||||
A002 | 拔臣學校 | 1920年 | 新墟 青山公路-新墟段28號[15] |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15] | 屯門福音堂啟蒙館 | 現稱「中華基督教會拔臣小學」[15] | ||
A003 | 青山佛教學校 | 1925年 | 楊小坑 楊青路 |
寶蓮禪寺 | 青山佛教義學 | 1995年[16] | 於戰前由當時青山禪寺主持顯奇法師創立。 戰後筏可老和尚和當年校監陳靜濤等人復校,籌款重建及擴校。 | |
A004 | 公立興德學校 | 1954年 | 藍地 青山公路 廿二咪半 |
公立興德學校 有限公司 (由泥圍、順風圍及鍾屋村合辦) |
2004年遷到慶平路新校舍更名「興德學校」,2018年更名「圓玄學院陳國超興德小學」[17] | |||
A005 | 鍾屋村公立僑所學校 | 1965年 | 鍾屋村 | 以鍾氏始祖僑所公為校名 | ||||
A006 | 藍地福音學校 | 1964年 | 藍地 青山公路 廿一咪半 |
基督教信心會 | 教會識字班 | 2006年 | 空置 | |
A007 | 大欖涌公立學校 | 1947年 | 大欖涌 青山公路 十六咪 |
2008年 | 前身為創於1946年的大光學校,校舍在胡屋村的胡氏祠堂,1953年遷至黃屋平房,並於1957年改名為大欖涌公立學校,而現校舍建於1961年 | |||
A008 | 屯門小學校 | 藍地 青山公路 廿二咪 屯子圍 |
||||||
天主教明德學校 | 1935年 | 良田村 | 天主教會於屯門良田村成立聖堂「聖亞納堂」,附建明德學校 1962年遷往新校舍(現青福里附近),該校舍至1982年拆卸 | |||||
良田村公立學校 | 1967年 | 良田村 | 1989年 | 已拆 原址為現青田公園 | ||||
提多學校 | 青山村 | |||||||
聖西門彼得小學 | 1947年 | 青山村 | 1986年 | 位於新平街旁的斜路上,原為志明小學,由楊小坑村民創立,後由聖公會接辦,於1955年易名為聖西門小學 | ||||
青山村公立學校 | 1968年 | 青山村 | ||||||
知行學校 | 屯門 龍鼓灘 |
|||||||
正德公立學校 | 1968年 | 屯門 井頭村 |
||||||
三聖墟公立學校 | 屯門 三聖墟 |
已拆卸,現為恆順園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廷士學校 | 落馬洲 洲頭村 |
|||||||
光裕公立學校 | 1935年 (創校) 1955年 (校舍) |
落馬洲 料壆 |
文興書塾 | 因山泥傾瀉破壞,已拆卸改建為公園。 | ||||
小商新村公立學校 | 1963[18] | 小商新村 | 元朗小販商業互助會[18] | 2006年[19] | 錦光元朗社區服務中心 | |||
公立金仁學校 | 1946年(創校) 1957年(校舍) |
横洲 吳屋村 |
以支持創校的兩位鄉紳吳金祿和吳達仁的名字命名[19] | |||||
頌恩小學 | 屏山鄉 唐人新村路57號 |
元朗文娛康樂中心 | ||||||
A009 | 公立聯光學校 | 1954年[19] | 十八鄉 大棠村1號[20] |
2008年[19] | 香港童軍總會蔡志明聯光童軍中心 | |||
A010 | 文基公立學校 | 1963年[19] | 十八鄉 龍田村 |
|||||
A011 | 元朗寶覺小學 (寶覺分校) |
1958年 | 洪水橋 丹桂村路 |
東蓮覺苑 | ||||
A012 | 沙江公立聯益學校 | 1957年[21] | 屏山鄉 沙江圍 |
2004年[19] | 空置 | |||
A013 | 崇正公立學校 | 1959[22] | 十八鄉 大棠路 崇正新村 |
崇正公立學校校董會[22] | 貨倉 | |||
A014 | 輞井公立崇義學校 | 1946年[19] | 屏山鄉 輞井圍 |
崇義堂 | ||||
A015 | 達德學校 | 1931年 (創校) 1965年 (校舍) |
屏山鄉 屏山南北路 |
1998年 | 空置[23] | |||
A016 | 山廈欖口公立華封學校 | 1953年[24] | 屏山鄉 山廈村 欖口嶺山下路[24] |
華封堂 | ||||
A017 | 惠群學校 | 1954年 | 屏山鄉 唐人新村孖峰嶺路16號 |
新界神召會 | 2007年[19] | 元朗惠群天地 | ||
A018 | 橫洲公立學校 | 1954年[25] | 橫洲西頭圍 | 橫洲非牟利辦學社團[25] | 2006年[19] | |||
A019 | 永安學校 | 1938年 | 新界元朗大樹下西路崇正新村[26] | 永安學校校董會[26] | 2006年[19] | 2023年8月被拆卸 | ||
A020 | 天主教英賢學校 | 1955年 | 洪水橋 丹桂村 丹桂村路 |
2007年 | 校名來自當年香港天主教區主教白英奇和創校神父黃景賢的名字。 | |||
A021 | 泰成公立學校 | 1962年(校舍)[19] | 流浮山 新慶村 |
1993年[19] | 以附近居住的黃氏泰成堂為校名,原在村內黃氏宗祠開辦[19] | |||
A022 | 錦田公立蒙養學校 | 1926年[19] (創校) 1953年 (校舍) |
錦田 | 錦田蒙養辦學團體 有限公司 |
||||
A023 | 八鄉公立同益學校[27] | 1921年 | 新界元朗八鄉水流田村[27] | 元朗八鄉同益堂[27] | 同益學堂 | 2003年 | 2003年於原址 與「石湖學校」合併 成「八鄉中心小學」。 | |
A024 | 公立石湖學校 | 1973年[19] | 八鄉 錦上路 石湖塘村 |
石湖學校校董會[28] | 2003年 | 2003年與 「同益公立學校」 合併成 「八鄉中心小學」[29]; 空置。 | ||
A025 | 上輋公立學校 | 八鄉上輋 | 1993年[19] | 上輋村公所 | ||||
A026 | 聖公會聖約瑟小學 | 1954年(創校) 1996年(校舍) |
錦田 波地路12號 |
1965年在高埔松山建校,至1996年遷至現校舍[19] | ||||
A027 | 泰安公立學校 | 1963年[19] | 錦田 大江埔村丈量約份第 110 約[30] |
空置 | ||||
A028 | 台山公立學校 | 1938年[19] | 八鄉横台山 | 東園書屋 | 空置 | |||
A029 | 通德學校 | 1958年 | 錦田 城門新村 |
通德學校法團 校董會 |
||||
A030 | 永慶公立學校 | 1959年[19] | 八鄉 永慶圍中心村 |
1994年[19] | 永慶休憩處 | |||
A031 | 元岡公立學校 | 1958年 (創校) 1963年 (校舍) |
八鄉 元岡村 |
元岡公立學校 校董會 |
建造業議會元崗訓練場 | |||
A032 | 育英學校 | 1951年 | 八鄉 河背村 |
2002年[19] | 河背村青年協會 | |||
A033 | 竹慶公立學校 | 1961年[19] | 元朗竹園村 | 1994年[19] | ||||
A034 | 公立協怡學校 | 1920(創校) [19]1956(校舍) |
青山公路-屏山段205號 | 1956年建新校於青山公路-屏山段205號小山丘上,由羅劍萍校長籌款興建,現已拆卸[19] | ||||
A035 | 開明學校 | 1912年[31] | 新田新圍 福興里 |
2004年[19] | ||||
A036 | 公立冠英學校 | 1955年[19] | 新田米埔 米埔村 |
2006年[19] | ||||
A037 | 五和公立學校 | 1958年[19] | 十八鄉 大圍村 |
五和公立學校校董會[32] | ||||
A038 | 壆圍公立學校 | 1957年[19] | 元朗 | 1996年[19] | 空置[23] | |||
A039 | 南溪天主教崇德小學 | 1947年[33] | 元朗丈量約份第115約南邊圍地段239號地下 | 天主教香港教區[33] | 遵道幼稚園 | |||
天主教崇德學校 | 1925年[19] | 十八鄉 東頭村 |
空置 | |||||
A040 | 小磡公立學校 | 新田 小磡村 |
||||||
A041 | 大生圍公立學校 | 1977年[19] | 元朗 | 1996年[19] | ||||
A042 | 惇裕學校 | 1939年 (創校) 1953年 (校舎) |
新田 | 惇裕學校校董會 | ||||
A043 | 公立攸潭美學校 | 1931年 (創校) 1961年 (校舍) |
元朗牛潭尾 | 2006年 | 空置 | |||
A045 | 志貞學校 | 1946年[34] | 新界元朗大棠道禮修村[34] | 2005年 | 東江縱隊香港地區抗日游擊隊老戰士聯誼會 | |||
A046 | 下白泥村公立學校 | 元朗厦村鄉下白泥村 | ||||||
A047 | 廈村鄉白坭公立學校 | 1968年[35] | 新界元朗廈村鄉白坭村[35] | 2005年[19] | ||||
A048 | 嶺文學校 | 1956年[36] | 十八鄉 大旗嶺村266號[36] |
2005年 | 2022年被拆卸。[37] | |||
A049 | 培德學校 | 1957年[19] | 十八鄉 下攸田村 |
十八鄉下攸田村福慶堂醒獅青年會 | ||||
A050 | 友恭學校 | 1935年[19] | 厦村 | 1996年[19] | ||||
A051 | 慶三學校 | 1966年[19] | 十八鄉 大旗嶺村 |
1993年[19] | ||||
A052 | 友恭學校分校 | 1964年[19] | 厦村 新生村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滘西學校 | 1952年 | 西貢 白沙灣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現改作村公所 | ||||
民生學校 | 西貢 北港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現為康樂中心 | |||||
積善學校 | 1920年 | 西貢 蠔涌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 | ||||
漢英學校 | 西貢 大藍湖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 | |||||
廉全學校 | 西貢 界咸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 | |||||
樂育學校 | 1962年 | 西貢 窩美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 | ||||
南昌學校 | 1969年 | 西貢 南圍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現改作村公所 | ||||
四和學校 | 西貢 輋徑篤 |
打蠔墩、蕉坑、麻南笏和輋徑篤等4條村 | 1984年 | 1984年與另外7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蠔涌「西貢中心小學」 | ||||
聖雲仙學校 | 西貢 坑口 |
1989年 | 1989與另外5間同區村校合併為「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學校」 | |||||
坑口公立學校 | 1959年 | 西貢 孟公屋 |
1989年 | 1989年與另外5間同區村校合併為「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學校」 | ||||
龍騰學校 | 西貢 井欄樹 |
1989年 | 1989年與另外5間同區村校合併為「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學校」 | |||||
廣培學校 | 西貢 大埔仔 |
1989年 | 1989年與另外5間同區村校合併為「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學校」 | |||||
南燊學校 | 西貢 布袋澳 |
1989年 | 1989年與另外5間同區村校合併為「坑口中心成杏芳紀念學校」 | |||||
往灣洲學校 | 往灣洲 | 現時用作香港外展訓練學校的訓練基地。 | ||||||
A053 | 漁類統營處滘西小學 | 西貢 | 魚類統營處 | |||||
A054 | 漁類統營處西貢小學 | 1961年 | 對面海 康健路 |
魚類統營處 | 1995年 | 初名「西貢漁民子弟學校」;與另外四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 | ||
A055 | 糧船灣公立學校 | 1952年 | 糧船灣 | 2003年 | ||||
A056 | 萬宜灣鄉立學校 | 1963年 | 西貢墟 | 1995年 | 原位於爛泥灣村,後因興建萬宜水庫,於1973年遷至西貢墟。與另外四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舊址現用作作「萬宜灣村文娛康樂中心」。 | |||
A057 | 鳴遠學校 | 1950年 | 西貢 調景嶺 |
1993年 | 校名是紀念雷鳴遠神父 小學部因調景嶺拆卸而於1990年遷入景林邨,成為「景林天主教小學」;中學部則於1993年遷入厚德邨,現為「天主教鳴遠中學」。 | |||
A058 | 西貢公立學校 | 1946年 | 西貢墟 普通道 |
1995年 | 與另外四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 | |||
A059 | 新聯學校 | 1961年 | 北港澳 波籮輋村 |
1995年 | 與另外四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 | |||
A060 | 澄波學校 | 1920年 | 鹽田仔 | 1997年 | 現改為文物展覽館。 | |||
A061 | 育賢學校 | 1928年 (創校) 1966年 (校舍) |
西貢 沙角尾村 |
育賢書室 | 1995年 | 與另外四間同區村校合併為「西貢中心李少欽紀念學校」 | ||
海星學校 | 1953年 1963年(校舍) |
西貢 西灣 |
1992年 | 復修 | ||||
聖彌額爾學校 | 西貢 大赤沙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蒲台學校 | 1955年 | 蒲台 | 1986年 | |||||
䃟頭學校 | 1959年 | 大嶼山 䃟頭村 |
||||||
汾流學校 (分流小學校) |
1956年 | 大嶼山 分流 |
||||||
三鄉聯合白望學校 | 1955年 | 大嶼山 白芒 |
1986年 | |||||
嶼豐公立學校 | 1963年 | 大嶼山 昂船凹 |
||||||
深石學校 | 1961年 | 大嶼山 深石村 |
已倒塌[38] | |||||
宏貝公立學校 | 1959年 | 大嶼山 石壁宏貝村 |
為因興建石壁水塘而搬遷的墳背村所建的學校 | |||||
A062 | 杯澳公立學校 | 1952年 | 大嶼山 貝澳 羅屋村 |
新村學校 咸田學校 (兩村祠堂私塾) |
於2009/10年度,成為非華語指定學校。至2012年,學校約七成學生為非華語學童,來自14個不同的國籍,儼如一所國際學校。 | |||
A063 | 長洲堂錦江小學 | 長洲 山頂道西 |
中華基督教會 長洲堂 |
|||||
A064 | 長洲漁會公學 | 長洲 東灣道 |
2009年 | 2012年環保協進會的「登『綠』長洲環境教育中心」進駐舊址。 | ||||
A065 | 長洲公立學校 | 長洲 學校路 |
2012年 | |||||
A066 | 長洲聖心學校 | 1953年 | 長洲 教堂路 |
天主教香港教區 | ||||
漢川學校 | 長洲 | |||||||
長洲順德公立學校 | 1958 | 長洲 | 2006 | |||||
A067 | 長沙公立學校 | 1962年 | 大嶼山 長沙 |
現為大嶼山國際學校 | ||||
A068 | 聖家學校 | 1965年 | 坪洲 聖家路 |
天主教香港教區 | ||||
A069 | 國民學校 | 1899年 | 長洲 國民路 |
長洲惠潮府、 寶安會所 及東莞會所 聯合主辦 |
||||
A070 | 蘆鬚城學校 | 1950年 | 南丫島 索罟灣 蘆鬚城村 |
2004年 | 周潤發母校; 校址交回地政總署後空置荒廢 | |||
A071 | 梅窩學校 | 1939年 | 大嶼山 銀礦灣 大地塘村 |
|||||
A072 | 南丫北段公立學校 | 1949年 | 南丫島 榕樹灣 榕樹嶺 |
1998年易名「南丫北段公立小學」。 | ||||
A073 | 坪洲志仁公立學校 | 1927年 | 坪洲 志仁里 |
2006年 | 1927年由村民創建,當時校舍只是一個出租單位,至1935年在村民的捐款及政府的資助下,坪洲公立志仁學校才正式落成。在1937年,學校被颱風破壞後曾進行重修。 空置 | |||
A074 | 坪洲稔樹灣樹春學校 | 1961年 | 離島 稔樹灣 |
荒廢 | ||||
A075 | 坪洲菜園行公立學校 | 1962年 | 離島 | 荒廢 | ||||
A076 | 沙螺灣學校 | 1958年 | 大嶼山 沙螺灣 |
|||||
A077 | 拾琅學校 | 1962年 | 離島 | |||||
A078 | 長洲順德公立學校 | 長洲 學校路 |
||||||
A079 | 大澳學校 | 離島 |
| |||||
二澳公立學校 | 1963年 | 大嶼山 二澳 |
||||||
大澳民權學校 | 1940年代 | 大嶼山 大澳 街市街 |
1964年 | 結束後師生轉至大澳公立學校。 | ||||
大澳漁民子弟學校 | 1945年 | 大嶼山 大澳 |
1986年 | 四十年代由漁民創辦,原在太平街,已拆。1949年接受教育署津貼,至1957年由魚類統營處接管辦學,1959年新校舍於寶珠潭落成。校舍現為基督教團體正生會使用。 | ||||
A082 | 永助學校 | 1923年 | 大嶼山 大澳 太平街112號 |
2003年 | 永助聖母小堂 | |||
A080 | 大澳公立學校 | 1964年 | 大嶼山 大澳 |
1999年 | 現為「香港少林武術文化中心」 | |||
A081 | 東涌公立學校 | 大嶼山 東涌 下嶺皮村 |
2003年 | |||||
大小鴉洲公立學校 | 1960年 | 離島 大鴉洲 |
已因建越南難民營而夷為平地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葵涌公立學校 | 1952年[39] | 新界葵涌青山道570號[40] | 2007年[41] | 原名荃灣葵涌學校,前身為戰前的昆才學校,現已拆除。原校址在昔日葵涌圍;殺校前校址現正興建居屋 | ||||
長坑公立學校 | 下葵涌 九華徑 長坑村 |
空置 | ||||||
下葵涌公立學校 | 1963年 | 下葵涌 | 下葵涌村村公所 | |||||
養正學校 | 1921年 | 下葵涌 九華徑 |
由養正家塾演變而成 | 1992年 | ||||
路德學校 | 下葵涌 九華徑 九華徑新村 |
|||||||
青衣公立學校 | 1938年 | 青衣 涌美路62號 |
永聯學校 | 2008年 | 永聯學校,為昔日涌美村內(今藍田村一帶),至1930年代逐漸廢棄。原位於前青衣大街,早期只有兩個課室,後不斷擴建,至1984年遷至長青現址,現改建成職安健學院 | |||
青衣漁民子弟學校 | 1968年 | 青衣 聖保祿村 |
1990年 | 位於門仔堂漁民新村側,為漁類統營處辦理的第十四間漁民子弟學校;現活化為宣道會青霖堂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荃灣公立學校 | 1927年 | 由三棟屋南園書舍與老圍翠屏學校合併而成,於1959年時在芙蓉山麓荃錦公路口,因發展地鐵,於1980年遷至石圍角邨現址,於2006年改名為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 | ||||||
老圍公立學校 | 荃灣老圍 老圍路 |
主體部份空置,部份用作村公所和「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42]。 | ||||||
石碧學校 | 1960年 | 石碧新村 | 1980年代 | |||||
德聲學校 | 1931年 | 三棟屋 | 於地鐵車廠開始施工而拆毀 | |||||
三村公立學校 | 1965年 | 楊屋村關門口河背 | ||||||
深井公立學校 | 1927年 | 深井 | 《香港清快塘傅氏族譜》:1927年深井村民捐地興建學校,建成文通書室,後改稱深井學校;1961年建成新校舍 | |||||
禮文公立學校 | 油柑頭 | |||||||
蓮花山公立學校 | 蓮花山 | |||||||
川龍公立貫文學校 | 1958年 | 川龍 川龍村 |
1988年 | 空置[23] | ||||
A083 | 馬灣公立芳園學校 | 1956年 | 馬灣 田寮村 |
芳園書室 | 2003年 | 現為馬灣公園古蹟館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崇德學校 | 1926年 | 大埔大埔墟 崇德街 |
新界農工商業研究總會 | |||||
正而學校 | 1949年 | 大埔大埔墟 | 大埔堂區會 | 1986年 | 由余廖正而女士(余東璇夫人)捐資設立;原位於舊大埔墟火車站旁大埔堂,於1986年擴遷至富善邨,改名為基正小學,於2010年停辦[43]。 | |||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 | 1964年 | 大埔大埔舊墟 | 由大埔舊墟、南坑和新圍仔三村所創辦 | 1986年為配合村落清拆而遷往安祥路校舍,原校舍遷址在今大埔體育館內;2002年下午校遷入寶湖道新校舍,並易名大埔舊墟公立學校 (寶湖道) | ||||
鳳園明倫學校 | 1956年 | 大埔鳳園 汀角路 |
鳳園村明倫堂 | 舊址現為「香港園藝學會」。 | ||||
東園學校 | 1949年 (創校) 1953年 (校舍) |
大埔沙螺洞 張屋 |
廢棄 | |||||
大窩公立學校 | 大埔大窩 | 現為大窩村村公所 | ||||||
龍尾村文明小學 | 1959年 (校舍) |
大埔龍尾 吳屋村 |
荒廢[23] | |||||
大尾督公立學校 | 1960年 | 大埔大美督 | 已拆卸 | |||||
三光學校 | 1953年 | 大埔金竹排 大滘 |
文光學校 | 1966年 | 取代於小滘的文光學校,成為小滘,金竹排及大滘三村的學校;因興建船灣淡水湖而拆卸,與育群學校合併組成「六鄉新村公立學校」。 | |||
育群學校 | 1948年 (創校) 1959年 (校舍) |
大埔淡水湖 泥塘角 |
涌尾、涌背、泥塘角三村聯合籌辦 | 1966年 | 因興建船灣淡水湖而拆卸,與三光學校合併組成「六鄉新村公立學校」。 | |||
官坑官立學校 | 1956年 | 西貢北十四鄉 官坑 |
現為官坑鄉公所 | |||||
大灘村育英學校 | 西貢北 大灘村 |
|||||||
博愛公立學校 | 1962年 | 西貢北 嶂上 |
1981年 | |||||
榕樹坳育文學校 | 西貢北 榕樹澳 |
|||||||
樟樹灘樹人學校 | 1938年 (創校) 1962年 (校舍) |
大埔樟樹灘 樟樹灘村 |
樟樹灘村協天宮 | 1989年 | 荒廢 | |||
深涌學校 | 1958年 | 西貢北 深涌 |
||||||
天主教公民學校 | 1956年 | 西貢北 深涌 |
修復 | |||||
明新學校 | 西貢北 白沙澳 |
1960年 | 現改作白沙澳青年旅舍。 | |||||
赤逕銘新學校 | 1963年 | 西貢北 赤徑 |
||||||
崇明學校 | 西貢北 蛋家灣 |
|||||||
A084 | 佛教大光義學 | 1945年 | 大埔石鼓壟 | 慈祥法師籌辦 | 1999年 | 原於大光園內教學,於1947年獲教育署批准為津貼學校,仍然繼續免費教學;後成為1962年建成的大光中學的附屬小學;大光中學於2012年停辦,校址於2014年成為「生活書院」。 | ||
A085 | 漁類統營處三門仔新村小學 | 1957年 | 大埔三門仔 三門仔新村 |
魚類統營處 | 原位於白沙頭附近的三門仔舊村,於1965年因興建船灣淡水湖而搬遷至三門仔新村;現時荒廢[23] | |||
A086 | 漁類統營處大埔小學 | 1963年 | 大埔 下黃宜坳 |
魚類統營處 | 大埔漁民子弟學校 | 空置[23] | ||
A087 | 啟智學校 | 1954年 | 大埔大埔頭 | 敬羅家塾 | 2006年 | |||
A088 | 瓊林學校 | 1958年 | 塔門 | 2000年 | ||||
A089 | 高流灣漁民學校 | 1955年 | 西貢北 高流灣 |
1999年 | ||||
A090 | 林村公立學校 | 1950年 | 大埔林村 放馬莆村 |
林村鄉發展教育委員會 | 集合林村鄉各村私塾合併而成 | 2004年 | 曾在坪朗及圍頭設有分校。 | |
林村公立學校第二分校 | 1961年 | 大埔林村 坪朗 |
荒廢[44] | |||||
林村公立學校第三分校 | 1963年 | 大埔林村 圍頭 |
||||||
A091 | 蓮開公立學校 | 1959年 | 大埔錦山 | 荒廢 | ||||
A092 | 六鄉新村公立學校 | 1964年 | 大埔大埔墟 寶湖道 |
興建船灣淡水湖搬遷三光、育群小學合併而成 | 2006年 | 現時用作「六鄉學習園地」。 | ||
A093 | 明德公立學校 | 1954年 (校舍) |
大埔汀角 汀角村 |
|||||
A094 | 南華學校 | 1953年 | 大埔南華莆 南華莆村 |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 2000年 | 荒廢 | ||
A095 | 泮涌公立學校 | 1959年 | 大埔泮涌 泮涌村 |
2006年 | 現為「大埔泮涌社區教育中心」會址,部份租予大埔足球會作為球員宿舍及辦事處。 | |||
A096 | 誠明學校 | 1945年 (創校) 1966年 (校舍) |
大埔錦山 | 1996年 | 原在大埔墟運頭角民房開辦;現時荒廢。 | |||
A097 | 船灣余東旋學校 | 1950年 | 大埔 船灣 |
育英學校 | 1994年 | 以三宮廟孔聖宮的育英學校為基礎上發展 | ||
A098 | 泰亨公立學校 | 1962年 | 大埔泰亨鄉 中心圍 |
藝浣學校 | 2005年 | 空置;操場用作校巴停車場 | ||
A099 | 大埔師範紀念學校 | 1961年 | 大埔錦山 | 大埔官立漢文師範學堂校友 | 2006年 | 舊址現為「挪威國際學校」。 | ||
A100 | 大埔東莞學校 | 大埔 | ||||||
A101 | 碗窰公立學校 | 1949年 | 大埔碗窰 碗窰村 |
民安學校 | 1994年 | 最初是村中私塾「五常第」,於1930年代改為民安學校;現時部分用作「碗窰展覽」。 | ||
A102 | 日新學校 | 西貢北 十四鄉 井頭村 |
現用作「井頭村村公所」 | |||||
A103 | 高塘誘善學校 | 1940年代 | 西貢北 高塘 |
1990年代 | ||||
A104 | 九龍坑公立育賢學校 | 1946年 | 大埔 九龍坑 九龍坑村 |
2004年 | 空置[23] |
#ID | 學校名稱 | 照片 | 創辦 | 地區 | 辦學團體 | 前身 | 停辦 | 現況 / 備註 |
---|---|---|---|---|---|---|---|---|
昇平學校 | 1946年 | 打鼓嶺坪輋 坪輋路 昇平村 |
永傑書室 | 1994年 | 最初校舍設在塘坊村永傑書室旁,至1961年遷至坪輋路校舍,現時已經拆卸 | |||
漁類統營處西流江漁民子弟學校 | 沙頭角 西流江 |
魚類統營處 | 1988年 | 合併為於1988年創立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 ||||
魚類統營處鴨洲小學 | 沙頭角 鴨洲 |
魚類統營處 | 1988年 | 合併為於1988年創立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 ||||
鹿頸公立學校 | 1953年 | 沙頭角 鹿頸 |
由陳、黃、朱、藍四姓捐助而建成 | 文林學校 | 1988年 | 合併為於1988年創立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 ||
萬和學校 | 沙頭角 萬屋邊 |
1988年 | 拆卸只剩下門牌;合併為於1988年創立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 |||||
大華公立學校 | 沙頭角 麻雀嶺 |
1988年 | 空置;合併為於1988年創立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 |||||
漁民子弟學校 (漁統處沙頭角上午小學) |
沙頭角 |
魚類統營處 | 1988年 | 合併為於1988年創立的沙頭角中心小學。 | ||||
慶春約小瀛學校 | 沙頭角 荔枝窩 |
|||||||
上禾坑公立學校 | 沙頭角 上禾坑 |
鏡蓉書屋 | 空置 | |||||
週田學校 | 1949年 | 打鼓嶺 週田村 |
1958年 | |||||
鳳溪公立學校 | 1932年 (創校) 1974年 (校舍) |
上水 上水圍 |
鳳溪公立學校董事會 | 初時以廖萬石堂為校舍,新界首間收女生的學校;曾稱「鳳溪第一小學」,現名「鳳溪小學」。 | ||||
石湖墟公立學校 | 1961年 (創校) 1986年 (校舍) |
上水 天平邨 |
前名「石湖公立學校」 | |||||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 | 1956年 (創校) 2008年 (校舍) |
上水 天平路 |
1984年遷入彩園邨,至2008年遷至天平路現址,彩園舊址一度改作「馬錦燦紀念小學」,將改建成簡約公屋 | |||||
岡陵公立學校 (岡陵小學) |
1971年 | 上水 丙岡 |
知善堂 | |||||
國群公立小學 | 沙頭角 烏蛟騰 |
|||||||
A105 | 博文學校 | 1919年 (創校) 1962年 (校舍) |
上水古洞 松柏塱村 |
2005年 | ||||
A106 | 粉嶺公立學校 | 1936年 | 粉嶺 粉嶺村 |
思德書室 | 創校時稱「粉嶺學校」 | |||
A107 | 坑頭公立學校 | 上水 坑頭 |
||||||
A108 | 河溪學校 | 1953年 | 上水古洞 河上鄉 |
1990年 | 主樓分割成5間民居;附屬建築現為「美味棧」上水店。 | |||
A109 | 啟才學校 | 沙頭角谷埔 谷埔村 |
||||||
A110 | 金錢村何東學校 | 1902年 (創校) 1955年 (校舍) |
上水古洞 金錢村 |
宗福學校 | 1955年更名「金錢村何東學校」 | |||
A111 | 吉澳學校 | 1931 | 北區 | 2005 | 空置 | |||
A112 | 建德公立學校 | 上水古洞南 蓮塘尾 粉錦公路 |
||||||
A113 | 敬修學校 | 打鼓嶺 蓮麻坑 |
||||||
A114 | 古洞公立愛華學校 | 上水古洞 河上鄉道 |
愛華私塾 | |||||
A115 | 泮林公立群雅學校 | 沙頭角 擔水坑村 |
||||||
A116 | 軍地公立學校 | 粉嶺軍地 軍地村 |
空置 | |||||
A117 | 羅湖公立學校 | 1963年 | 打鼓嶺 羅湖村 |
|||||
A118 | 粉嶺聯和墟公立學校 | 粉嶺 粉嶺樓村 |
空置 | |||||
A119 | 龍溪公立學校 | 上水 馬草壟村 |
||||||
A120 | 龍山學校 | 粉嶺 龍躍頭 |
||||||
A121 | 坪洋公立學校 | 打鼓嶺 坪洋村 |
||||||
A122 | 三和公立學校 | 打鼓嶺 木湖村 |
由新屋嶺、木湖村、瓦窯村合辦 | |||||
A123 | 沙頭角公立學校 | 北區 | ||||||
A124 | 福德學社小學 | 1959年 | 沙頭角 山咀村 |
曾稱「山咀公立學校」,現名「福德學社小學」。 | ||||
A125 | 上水石湖墟田料米業商會公立學校 | 1966年 | 上水 衞平坊 |
2005年 | 北區社區健康中心大樓 | |||
A126 |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 | 1958年 | 打鼓嶺 週田村 |
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法團校董會 | 週田學校 | |||
A127 | 丹竹坑公立學校 | 1960年 | 北區 | 2006年 | 校舍現供「新福事工協會」營運「生命導向中心」。 | |||
A128 | 蕉徑公立學校 | 北區 | ||||||
A129 | 從謙學校 | 粉嶺 崇謙堂村 |
||||||
A130 | 東慶學校 | 1946年 | 上水 大頭嶺村 |
2005年 | 空置 | |||
A131 | 上水東莞學校 | 1959年 | 上水 馬會道 |
|||||
A132 | 華山公立學校 | 1960年 | 上水 華山村 |
2006年 | 空置[23] | |||
A133 | 和謙學校 | 粉嶺和合石 和合石村 |
||||||
A134 | 育賢學校 | 1939年 (創校) 1982年 (校舍) |
上水 馬會道 |
最初校舍位於上水菜園村西部 1982年遷往上水東莞學校側 |
參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1.3 立會二題:鄉村學校. info.gov.hk. 2009-06-17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香港)).
- ^ 立法會三題:鄉村學校. info.gov.hk. 2004-05-19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香港)).
- ^ 政府發表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二零一二年進度報告書. info.gov.hk. 2012-05-30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2) (中文(香港)).
- ^ 4.0 4.1 嶺英村校殺校邊緣大翻身. hkcd.com.hk. 2014-09-25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中文(香港)).
- ^ 雙非童湧港 逼爆上水學校 六村校加建校舍仍不敷應用,蘋果日報,2012-06-01. [2015-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30).
- ^ 教育局擬為跨境童設獨立校網. orientaldaily.on.cc. 2013-07-22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中文(香港)).
- ^ 立法會:署理教育局局長就「妥善處理跨境學童引伸的問題」議案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info.gov.hk. 2014-03-27 [2015-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2) (中文(香港)).
- ^ 跨境學童增 北區促空置村校辦小學. 明報 (edu.sina.com.hk). 2012-02-13 [2015-01-11] (中文(香港)).[永久失效連結]
- ^ 立法會九題:少數族裔學生在學校得到的支援. info.gov.hk. 2014-11-26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7) (中文(香港)).
- ^ 2011/12及2012/13學年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校本特設支援服務的學校名稱、各級非華語學生人數、非華語學生佔校內總學生人數百分比及 獲得的每年津貼金額 (PDF). unison.org.hk. 2013-03-26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中文(香港)).
- ^ 鄉村學校的改善計劃. edb.gov.hk. 2001-03-07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香港)).
- ^ 政府財絀 改善工程受阻 25校停辦小一 村校沒落,太陽報,2002-09-03. [2015-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9).
- ^ 鄺啓濤. 鄉村情懷:香港官立鄉村師範專科學校校史(1946-54)及活動 A deep affection for the countryside: The history of the Rural Training College and her concerning activities (PDF). 香港官立鄉村師範專科學校同學會有限公司. 2004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
- ^ 搜查線:時光停留97年 直擊廢校真面目. 東方日報. 2017-08-31 [202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4).
- ^ 15.0 15.1 15.2 小學概覽2022 中華基督教會拔臣小學 C.C.C. But San Primary School 學校資料.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2022-09-28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 ^ 佛學九逕 Kau Keng Shan. 2020-12-12 [202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中文(香港)).
- ^ 興德遷校易名謀「復生」. 文滙報. 2005-01-12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5) (中文(香港)).
- ^ 18.0 18.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元朗小商新村公立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5.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元朗區鄉村學校.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中文(香港)).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聯光公立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5.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沙江公立聯益學校. 2000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5.
- ^ 22.0 22.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崇正公立學校. 2000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4.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政府設施、土地及物業. fso-createhk.gov.hk.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5) (中文(香港)).
- ^ 24.0 24.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華封學校. 2000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8-21.
- ^ 25.0 25.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橫洲公立學校. 2000 [202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4.
- ^ 26.0 26.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永安學校. 2000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5.
- ^ 27.0 27.1 27.2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八鄉公立同益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5.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石湖學校. 2000 [2024-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4.
- ^ 石湖村校罷課反合併. 星島日報. 2003-06-24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中文(香港)).
- ^ 規劃申請 A/YL-KTN/777. 城市規劃委員會. 2021-08-12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中文(香港)).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開明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5.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五和公立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5.
- ^ 33.0 33.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天主教崇德小學. 2000 [2024-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4.
- ^ 34.0 34.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志貞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1.
- ^ 35.0 35.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廈村鄉白坭公立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8-21.
- ^ 36.0 36.1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嶺文學校. 2000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8-21.
- ^ Tere Wong. 跑遊元朗十八鄉 (114) - 大旗嶺嶺文學校. tEre-tErRiTOrY. 2022-02-22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中文(香港)).
- ^ 存档副本.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 ^ 存档副本. [2016-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 ^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 小學概覽2000/01 - 葵涌公立學校. 2000 [202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6-21.
- ^ 存档副本. [2016-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 01 老圍_老圍公立學校. hkavmode.blogspot.hk. 2010-11-16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中文(香港)).
- ^ 校舍荒廢六年政府短視. 東方日報. 2012-11-08 [2016-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中文(香港)).
- ^ 周日休遊:細說林村往事. 蘋果日報. 2014-01-19 [2016-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中文(香港)).
參考文獻
编辑- 《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羅慧燕 著,三聯書店,ISBN 978-962-04-3732-8
- 《北區村校過去, 現在與未來》,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著,2003年
- 《教不倦 : 新界傳統教育的蛻變》,明基全編; 何惠儀, 遊子安撰文,香港區域市政局,1996年,ISBN 962-72-13-217
- The provision of small rural schools in Hong Kong; Wong, W. Y. A.;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