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巴林寺藏語བྱམས་པ་གླིང威利转写byams pa gling,意为“慈氏洲”),又名昌都寺藏語ཆབ་མདོ་དགོན་པ威利转写chab mdo dgon pa),汉名俱善弥勒寺祝釐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又称“昌都镇”)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康区第一大寺,被誉为“藏东第一禅林”。[1][2][3]

强巴林寺
藏文转写
藏文བྱམས་པ་གླིང
威利转写byams pa gling
基本信息
国家 中国
位置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
坐标31°8′36.503″N 97°10′40.613″E / 31.14347306°N 97.17794806°E / 31.14347306; 97.17794806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鲁派
開基向生·西绕松布
开山时间1444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昌都强巴林寺
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7-1401-3-699
认定时间2013年
地圖
地图

昌都强巴林寺在汉语书籍中有时音译为“察木多江巴林寺”、“昌都向巴林寺”、“昌都绛巴林寺”、“昌都强巴岭寺”等等。这些均为同一地名及寺庙的不同音译。[4]

历史

编辑

强巴林寺位于卡若区城关镇内的马拉山的四级台地之上。[1][2]强巴林寺建寺前,有一座称作“加朗拉卡贡”的小寺。“加朗”意为“大道”或“通往内地的路”,“拉卡贡”意为“上坡顶上的寺”。这描述了该寺所处位置。强巴林寺建寺后,最初称作“曲科强巴林”,“曲科”意为法轮,“强巴”为藏语“弥勒佛”之名。“林”意为“寺”或“洲”。传说该寺初建时,主供佛为“强巴佛”,故寺名为“曲科强巴林”,汉译为“法轮弥勒寺”或“法轮慈氏洲”。因该寺位于两江汇合处的昌都,故称“昌都曲科强巴林”,简称“昌都强巴林”或“昌都寺”。[4]

根据西藏宗教史上的说法,宗喀巴1373年16岁时由青海拉萨学经途中,经过两水交汇的昌都时,曾在日后强巴林寺的地址处住了一晚,梦见十六罗汉中的巴古拉,于是宗喀巴预言“此两水交汇之地乃福田妙地,若建一大道场定能弘扬佛法”。[4][5]强巴林寺由宗喀巴的弟子、被称为“边远护持圣教六大旗手”之一的向生·西绕松布(又作“喜绕松布”、“麦·西绕松布”等等)创建。[5][4]这是向生·西绕松布康区兴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大寺,他也成为该寺第一任堪布[2]

该寺创建时间有多个版本,一般认为创建时间在1436年至1444年之间。[5]一说创建于1444年(藏历木鼠年),依据为向生·西绕松布的亲传弟子桑吉松布所著的藏文木刻版《向生·西绕松布小传》的记载,即麦·西绕松布50岁时的藏历木鼠年(1444年)创建了强巴林寺。此说最早,撰写人又为亲传弟子,故最为可信。[1][3]一说创建于1437年(火蛇年),源自《向生·西绕松布小传》一度失传之后,第司·桑杰嘉措所著《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中的记载:建寺年代有“第七饶迥的木鼠年或火蛇年两种带疑问的建寺说法,但其中后一说法最为公认。”由此,1437年之说开始流传,后来影响很大。[2][4]一说创建于1347年(藏历火猪年),主要见于汉文书籍《藏族简史》中,但该说法同向生·西绕松布(生于1395年)创寺之说矛盾,故不可信。[4]

强巴林寺是康区第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的创建,拉开了格鲁派康区传教的序幕。[4]《土观宗派源流》称,由于昌都强巴林寺的创建,方才“使格鲁派遍布于号称六岗、六绒、六雪、三茹的整个康区。”[6]

藏文史书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强巴林寺对清廷派往冈底斯山勘界的人员给予大力配合,为此清朝康熙帝特颁圣旨,敕封第六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济美丹贝甲措为“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名号,赐铜印,并为寺庙御赐“俱善弥勒寺”(译成藏文为“甘丹强巴林”)之名,所以一些藏文史料称昌都强巴林寺为“昌都甘丹强巴林”。[4]

第七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邓巴贡布为表示对乾隆帝八旬大寿的庆典,在寺内专门修建了一座庙宇,并请乾隆帝赏赐庙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为此题写了“祝釐寺”匾额。自此,在一些汉文史料中,称强巴林寺为祝釐寺。[1][3]

历史上,强巴林寺同中国内地王朝的关系密切。自清朝康熙帝开始,强巴林寺主要活佛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册封。寺内至今仍存有康熙五十八年五月颁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1]

17世纪,强巴林寺的主要建筑曾被白日土司毁坏。1912年5月12日,强巴林寺被彭日升烧毁。但主殿(当时被作为监狱)及两座其他建筑幸存。1917年,在藏军占领昌都之后,该寺获得重建。[7][8][3]

文化大革命时期,强巴林寺遭到极大破坏。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相继落实。1982年起,由政府拨巨款,外加群众自愿出工出力,强巴林寺很快获得恢复。[3]

强巴林寺有十二座扎仓,僧众最多时达到5000多人,并且辖有周围70座小寺。[1]据传统说法,当向生·西绕松布建寺时,有3000位僧人跟随;而到19世纪初,该寺有超过2000名僧人。[7][8]如今,该寺常住喇嘛逾千人。[3]

1962年12月,强巴林寺被列为第一批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4]

管理

编辑

自强巴林寺建寺起,便设有“赤巴”体系。“赤巴”本来是活佛体系尚未出现前,师徒传承的一种方式,后来活佛转世制度出现,赤巴就变为象征寺院内宗教权威的法主,赤巴一职只能由堪布活佛担任。第一任堪布向生·西绕松布圆寂后,到第十三任堪布以前,该寺均聘请寺内外高僧出任,这就是通过聘请法嗣堪布来主持寺院。1594年,第三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通娃顿垫宗喀巴的弟子沃贝吉多的门徒),以学识及组织才能出众,成为该寺第十四任法嗣堪布。这是帕巴拉活佛世系住持该寺的开始,该世系也成为强巴林寺第一大活佛系统。[9][3]由此形成了历代帕巴拉活佛担任法嗣堪布,住持该寺的惯例。只有在帕巴拉活佛圆寂或年幼时,由谢瓦拉活佛、甲热活佛、贡多活佛三位中,推荐一位住持该寺政教事务。[3]

西藏和平解放前,昌都宗是帕巴拉活佛掌权的封地,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帕巴拉既是强巴林寺最高宗教领袖,又是昌都宗最高行政首领。帕巴拉政教合一的机构分为“孜勒空”、“雪勒空”。

  • “孜勒空”:为帕巴拉的僧官机构,在帕巴拉的领导下,负责强巴林寺所属寺庙的宗教事务及活动。其官员有负责宗教行政事务的管家“则聂”3人;负责接待客人的“则卓”2人;负责文书的“则仲”2人,则仲手下设有助理文书“仲曹”2人;佛灯执事者“朗嘎多当”1人;经商官“充勒巴”5人。强巴林寺的最高会议机构为“都热拉西”,参加者有该寺5大扎仓的导师“洛本”5人;8所禅院的头领“西所”8人;总管香火的“果念本”1人;总领经师“吴泽青木”1人,吴泽青木之下有助理领经师“吴穷”16人。
  • “雪勒空”:为帕巴拉管辖范围内的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官员称“谢左”(意为“总管”)。谢左起初由帕巴拉直接任命,任期3年到5年。自1918年西藏噶厦在昌都设立“朵麦基巧”(意为“昌都总管”)后,谢左一职改由帕巴拉提名,经达赖和摄政王任命。谢左总管帕巴拉辖区内的察堆、察麦、达色、琼布麦日、白日等5个小宗以及18个甲本区的全部行政事务。在谢左之下设有大管家“聂青”3人。聂青之下,有小管家“聂穷”2人;与聂穷平行设有总管差役刑法的“协本”2人;负责监督管理的“达吉”2人;负责文书的“仲译”2人,仲译之下有助理文书“仲曹”2人;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房屋的“康聂”1人。[3]

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依次为帕巴拉活佛谢瓦拉活佛甲热活佛贡多活佛嘉热活佛。这五大活佛世系的关系,在《土观宗派源流》中有记载:“后来帕巴拉(圣天)投生为宗喀巴大师亲教弟子古交朵丹巴或名瑜伽师畏巴多吉(无量光金刚)之子,由他和其他以后的各代转世继承了法位。帕巴拉弟子中又有希瓦桑布甲热朱古嘉热朱古及其历代的转世。”实际上,帕巴拉、谢瓦拉、甲热等活佛世系,是以嫡亲关系相传而形成。最初,他们大部分在贡布地区传教并建寺,后来才逐渐转移到以昌都为中心的康区[3]该寺的五大活佛世系均在清朝理藩院入册,并先后被清朝册封和赏赐印信。据藏文、汉文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91年),册封第六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济美丹贝甲措“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名号,并赐铜印。乾隆五十六年(1719年),又将铜印换成了银印。同治五年(1866年),将原“那门汗”名号晋升为“呼图克图”。光绪十五年(1889年),册封第九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阿旺罗桑济美丹贝坚参为“敉远禅师”。同治三年(1864年),贡多活佛呼图克图列名册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册封第六世谢瓦拉活佛谢瓦拉·丹增赤来为“通诚禅师”,册封第八世甲热活佛甲热·曲吉坚参为“博善禅师”。[9]如今,该寺的第一大活佛系统仍然是帕巴拉活佛,第十一世帕巴拉活佛帕巴拉·格列朗杰出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除了五大活佛系统之外,该寺还逐渐发展出中等活佛七位,小活佛十八位。[3]

该寺五大活佛系统的现状为:

  1. 帕巴拉活佛(第十一世):帕巴拉·格列朗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3]
  2. 谢瓦拉活佛(第七世):谢瓦拉·阿旺青饶,参与1959年藏区骚乱,1959年圆寂。[3]
  3. 甲热活佛(第十一世):甲热·洛桑丹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3]
  4. 贡多活佛(第六世):贡多·洛桑丹增·巴丹龙珠(又称谢文根多·格列加措),1959年流亡瑞士[3],2011年后回到中国定居。[10]
  5. 嘉热活佛(第八世):嘉热·洛桑丹增·曲吉旺秀,1973年圆寂。[3]

昌都寺有9大扎仓,其中4个扎仓为晚期设立,故一般史料仅记载最初的5大扎仓,即林堆扎仓、林麦扎仓、奴林扎仓、耶当扎仓(又称库优扎仓)、江热扎仓。其中,林堆扎仓、江热扎仓为最早创建。后来,晚期又陆续创建了古学扎仓、格龙扎仓、阿确扎仓、策尼扎仓。5大扎仓下设8个禅相院,禅相院下设若干康村[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强巴林寺设立了强巴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2011年10月改设强巴林寺管理委员会。宗洛·向巴克珠活佛长期担任强巴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2011年10月改任强巴林寺管理委员会第一主任。[11]2013年2月11日(藏历水蛇年元月初一),昌都地委委员、统战部部长江拥洛追看望慰问了无党派人士、昌都地区政协��主席图嘎,并赴强巴林寺看望慰问了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昌都地区政协副主席宗洛·向巴克珠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副会长、昌都地区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加纳·加央克珠等宗教界爱国人士。[12]

宗教活动

编辑

强巴林寺的“古庆”跳神,面具狰狞,动作典雅,场面宏大。该寺的铖斧舞,服饰华丽,舞姿古朴,配器清越。以强巴林寺独有的宗教舞蹈为形式的“昌都藏戏”在西藏自成一格。强巴林寺喇嘛跳的“卓” 舞也很独到。[1]

该寺过去每年都举办众多佛事活动。[2]如今,该寺的传统宗教活动大都已经恢复。其中最热闹的活动包括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的酥油花灯会(酥油花展供品),藏历二月十五日的迎请弥勒佛法会,藏历十月十五日的燃灯节,藏历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的跳神送鬼仪式等等。[3]

建筑

编辑

强巴林寺的殿堂为藏式建筑风格。成书于1792年的《西藏志》载:强巴林寺“其寺向东,内有金顶一座,楼台院宇,宏阔壮丽,亦康区之胜区”。强巴林寺内藏有数以万计的佛像、文物,还有大批藏文经典。第六世、第七世帕巴拉活佛时期,是该寺鼎盛时期,下辖分寺达130多座,管辖地域东到江达的达色,南到桑昂曲,西到波密的倾多,北到琼布丁青[9][3]

强巴林寺的建筑规模在康区居首,建筑面积约500亩。[3][9]强巴林寺以大经堂为正殿,围绕大经堂建有护法殿、度母殿(两座)、辩经院、格朵拉章、噶丹颇章、根日扎仓、桑德扎仓、堆廊扎仓、杰吉扎仓、南卓扎仓、德却扎仓、阔钦扎仓、次保扎仓、次尼扎仓、印经院、扎仓修行院、八大吉祥塔等建筑。[9]寺内除以上谈到的五大活佛系统的5处活佛官邸,9大扎仓,8个禅相院之外,还设有20多座经堂,1座印经院、辩经场,及许多僧舍。[3]

现在,强巴林寺不仅维修了大经堂、法相院经堂、帕巴拉、谢瓦拉、甲热三大活佛的官邸,还依原样重建了护法神殿、八个禅相院的主要经堂、几米高的八大如意塔、度母神殿等等。在大经堂顶上,建起了金色的歇山式大金顶及法轮卧鹿像。在以上各殿堂内,新塑了几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宗喀巴师徒三人像,以及曾在强巴林寺执掌过的高僧,如向生·西绕松布格西向巴他那帕绷喀等的塑像或雕像。一尊释迦牟尼合金镀金像,由帕巴拉·格列朗杰活佛的经师、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雍增·土登唐巴生前主持供奉于大经堂内。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数千尊佛像及唐卡“物归原主”,重新回到强巴林寺,供奉在各殿堂内。大经堂内现存有数百座佛像及高僧塑像,还有许多唐卡。大经堂内还有新绘制的几千平方米的壁画,是由昌都“麦萨”画派的画师加永朗杰主笔。[3][1]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强巴林寺. 新华网. 2007-12-14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8). 
  2. ^ 2.0 2.1 2.2 2.3 2.4 藏东第一禅林强巴林寺举行盛大的酥油花灯会. 新华网. 2013-02-26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于超. 康区格鲁派第一寺——昌都向巴林寺. 中国西藏网. [201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土呷. 向生·西绕松布与西藏昌都强巴林寺建寺年代新考. 中国藏学. 2010, (4): 29–35. CNKI CTRC201004007. 
  5. ^ 5.0 5.1 5.2 Gruschke 2004, p. 36f.
  6. ^ 土观·罗桑却季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Z],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0页
  7. ^ 7.0 7.1 Buckley and Straus 1986, p. 216.
  8. ^ 8.0 8.1 Mayhew and Kohn 2005, p. 241.
  9. ^ 9.0 9.1 9.2 9.3 9.4 寺院历史概况. 昌都. 2013-03-02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22). 
  10. ^ 班禅是怎样给十万人“上课”的?. 新华网. 2016-07-25 [2018-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8). 
  11. ^ 西藏新一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简历(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 中国经济网. 2018-01-29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12. ^ 江拥洛追看望慰问无党派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 昌都报.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通过西藏农经网. 

书籍

编辑
  • Buckley, Michael and Straus, Robert (1986): Tibet: a travel survival kit,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South Yarra, Victoria, Australia. ISBN 0-908086-88-1.
  • Gruschke, Andreas (2004): Chamdo town in: The Cultural Monuments of Tibet’s Outer Provinces: Kham - vol. 1. The TAR part of Kham, White Lotus Press, Bangkok 2004, pp. 36–45. ISBN 974-480-049-6
  • Mayhew, Bradley and Kohn, Michael. (2005). Tibet. 6th Edition. Lonely Planet. ISBN 1-74059-523-8